-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理解词句含意,鉴赏表达技巧学案
考点2 理解词句含意,鉴赏表达技巧 题型1__理解词句含意 “词句含意理解类”虽说是理解,但它属于《考试说明》中的“鉴赏评价”层级,是“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一个考点,可从两个角度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 角度1:理解词语含义 明常识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浙江卷)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题干中有“含义”“内涵”等字样 (2)题干中还有“理解”“赏析”“简析” 等字样 (2015·广东卷)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2015·重庆卷)怎样理解文中用“十分醒目”和“海市蜃楼” 这两个词语来描述甘森? (2013·浙江卷)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画线部分中的“×××”指什么? (2)文中以“×××”词来比喻什么?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3)“×××”一词强调的是什么? 熟技巧 “3联 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3联” 第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第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第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1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本句意思,本句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本句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 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矮,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4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准确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凝固:原是指由液体变成固体。迟迟疑疑:原意是指人犹豫不决的样子。 第二步:联系语境,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题所考查的两个词语分别描写邻人和小狗的状态,二者为何会有这样的状态,联系上下文的有关内容,从邻人和小狗之间互相逗乐的关系中,便可分析出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三步:依托修辞挖掘表达效果。“迟迟疑疑”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结合拟人的一般作用,联系文本分析效果。 【答案】 ①凝固:本指由液体变成固体,文中指邻人的手停在半空不动的状态。形容邻人想要抚摸小狗的手落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邻人在多次愚弄小狗之后被小狗闪避愚弄的诧异与尴尬。(2分) ②迟迟疑疑:原意是指人犹豫不决的样子,文中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狗屡被欺骗之后对人的不信任。(2分) 角度2:理解句子含意 明常识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重要句子则主要包括:意义比较含蓄、内涵比较丰富、蕴涵某些深层含意的句子;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需要明白本体或喻体真正含意的句子;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富有哲理性、起到精策作用的句子等。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5·湖南卷)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 (1)题干中有“意思”“含意”“内涵”等字样 (2)题干中有“理解”“解释”“简析”等字样 (2014·浙江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013·浙江卷)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其他设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熟技巧 1.理解句子含意需“3抓” (1)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 位置 分析思路 总领句 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 过渡句 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 总结句 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修辞,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体会语句含意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1)概括抽象的句子要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2)生动具体的句子要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作抽象化处理。 (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要突出其特点。如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或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手法表达效果的解读。 (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要进行切分,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分别回答。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这句话在文章的收束部分,要揣摩母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在“我”不小心丢掉那只盌后,母亲说的这番话。 第二步:分析母亲为什么会说这些话。母亲说这番话是希望“我”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盌的失去。盌虽然值得珍惜,但未必要自己占有。既然已经失去了,只要不碎,被别人捞起来,就还是美好的事物,还是值得珍惜的。母亲之所以说这番话,是因为她深谙世事,明白人生得与失的道理。 第三步:分析这些话对“我”有什么影响。由后文“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一句可以看出,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答案】 (1)母亲的话含意丰富: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3分)(2)母亲的话是深谙世事的感喟,这句很轻很轻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3分) 题型2__鉴赏表达技巧 明常识 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主要指: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二是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运用技巧;三是常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四是常见的语言表达特色的运用技巧。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和作者情感,使形象鲜明,深化文章主题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制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用疑问句表确定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 引用神话故事,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体现浪漫主义色彩;引用历史故事,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文章情趣,提高文章趣味性;引用诗词名句,增添文句意蕴和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二、常见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 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写 肖像、动 作、心理 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对话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侧面描写 通过烘托使某一事物突出;激发人的想象力;节省笔墨,富有感染力 白描 运用简洁质朴的文字勾勒事物,不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或在叙事中包含喜恶褒贬 议论 记叙中的议论 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夹叙夹议 记叙、议论交叉运用,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表达特点 表达作用 联想、想象 联想,就是由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想象,就是凭借文字、符号、标记的示意,在脑海中建立起与这些示意相符的形象。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 全篇比喻即为象征,即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使某种抽象化为具体,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表达含蓄,给读者以回味;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衬托 不直接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情节 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渲染 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加深主题 抑扬 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使文章不平铺直叙,形成起伏对照,突出喜欢或批评的情感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 所见为实,回忆、联想、想象、梦幻是虚 突出事物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点面结合 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联接过渡作用的材料作为“面” 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情感 四、常见的语言表达特色 赏析角度 语言特色 句式 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排比句: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感叹句:情感强烈 疑问句:发人深思 回环复沓句:朗朗上口,音乐美,感染力。复沓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情感都起很好的作用 语言特点 豪放、激越——阴柔、婉约 清新、明快——沉郁、含蓄 质朴、通俗——华丽、典雅 潇洒、旷达——严谨、工整 舒缓、和平——急骤、猛烈 活泼、幽默——细腻、隽永 词语运用 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北京卷)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1)题干中有“手法”“技巧”“效果”等字样 (2)题干中有“赏析”“简要分析”等字样 (2016·天津卷)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2016·浙江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2015·天津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2014·湖南卷)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2012·山东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其他设问方式: (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对×××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有人称作者×××的散文“亦秀亦豪”。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熟技巧 表达技巧题解题要领 1.步骤清晰 第一步:确认本文(段、句)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不可只答出一种)。 第二步:根据表达技巧的作用,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涉及表达方式,比如描写,还要考虑语言的风格。 2.要点齐全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即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准确使用术语。 (2016·天津卷)阅读《在母语的屋檐下》(文本见考点1题型1角度2的“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技巧。“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运用了比喻,“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和“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运用了对比。 第二步:阐述效果。用比喻和对比,揭示出人和母语的密切关系,能够使抽象事理显得生动形象,更易于读者理解。 【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分)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2分)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2分) 边练边悟__理解词句含意,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麦 香 叶青才 ①这是人间四月天,这是草莓吐出酸酸甜甜气息的流翠时节。 ②我回乡看望一位老人,一位老了还能闻见麦香的庄稼人。 ③他是我的尊长,也是最关心我的人之一;他是那块麦地的主人,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 ④我径直到他的麦地里,就像熟悉那棵苦丁茶那样,一眼就看见了他。我好久没有置身麦地了,好久没有闻见过这么浓郁的麦香。这味儿像槐花里掺进了蜜,像玫瑰里拌入了糖,还有点淡酒的余味。是的,麦粒成熟之后,渗入点水,发胀,抽芽,便是熬糖做酒的原料了。然而现在麦子正青,才抽穗扬花,这只能是麦花香。 ⑤在麦花香里,我细细打量着这位教我割麦的人。他满头银丝,胡须也渐白了。身子骨似乎依然坚实,只是笑起来,没有了管风的牙,没有了细细的皱纹。他的纹路粗了,深了,长了,像地边的沟道,纵横牵连,总想寻个出处奔去。人一老,这沟道就流淌着岁月的回声,你没法将它阻住,也没法把它拽回。我想到我不要多久也会是这个样子,岁月的回声满耳,光阴的脚步匆匆,我会停留在哪一截道上呢,抑或在哪一块地边呢? ⑥他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荣伯了。你看他劳作的姿势虽然保留了过去一直有的那种利索和老到,但是明显力度不够,虚实交杂中虚的成分多了。剪除枯老的茶株,砍掉高高的茶桩,这样的活儿要是搁在前几年,荣伯是一抹不挡手的。他眼疾手快,手到心到,剪出的新茶棵像刚刚修剪的平头,齐崭崭,平覆覆,精神抖擞地立在麦地边上,衬托出四月特有的生机和活力。眼下,他似乎不愿在我面前显老,他动作的幅度很大却藏不住虚张的声势,吃力而现出连贯的破绽。那些他亲手种出的麦子,倒是一片青葱,仿佛荣伯的青春都让麦子给偷盗去了,这种活力与肤色的转移,直让我觉得一个人原来也不过是一棵麦子,一棵曾经锋芒毕露的麦子,走过了嗞嗞拔节的日子,走过了飞絮扬花的岁月,随后就走进了他枯萎与衰残的暮年。 ⑦在乡下时,我也收割过麦子,并且手指被麦秸秆割破,眼睛被麦芒刺中,我却在那种潜在的伤害中闻到了麦香,那股成熟的带着馒头和挂面香味的气息,它一点点渗透到我的鼻孔里、肺腑里乃至梦幻里,而我青涩的汗味和冒冒失失的语言气息,反倒自个儿一点都不觉察,只有身边的大人,比如荣伯,才准确地把住了我突突的腕脉,并且通过镰刀和锄头将我那些蒲公英一般的欲念摁下去,让我接近麦茬和犁头草,接近土地上最切实的部分。现在想来,麦花香里那些醉人的芬芳和诱人的味道都不过是四月天落下的槐荚与桑椹,它们其实结不了什么果实,虽然不乏甘甜,却只能徒增味觉的依赖和幻觉的空乏。 ⑧真正的麦香总是与镰刀在一起,与即将到来的梅雨在一起。不久,荣伯新剪的茶棵又将长出青幽幽的茶叶来,把大片萎黄的麦子衬托得分外衰老。然而,整个村子在这时才激动起来,就像荣伯在黎明俯身于麦地一样,天空晴朗而高远,大地芬芳而宽阔。当青春的梦幻醒来,我发现,一个距离大地最近的人就是一把镰刀或扁担,一声动情的呼喝就是一阵麦浪或槐风。时节正值端午,太阳正在背脊之上,村庄正在麦香之中,而我正在麦粒之外。 ⑨那时,成熟的麦子香气四溢,倘若旁边有梅子,它会落入梅香;旁边有李子,它会融进李馥。 ⑩熟麦的香味曾经把我的乡居整个地淹没了。荣伯揉开一穗麦朵,在掌心,他细细地吹掉麦芒和麦壳,让一堆鼓胀的新麦裸露在五月的太阳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来,这时候,我看见天空蓝得有些承受不住,而荣伯眯缝的眼睛却成了两穴幸福的陷阱。 ⑪一个能被麦香陶醉的人,他的幸福简单得很,也悠远得很,他的祝愿有时就是他的遗憾,他的挽留同时也是他在送行。他不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留不住的,像滑溜的时光、逃跑的庄稼以及跟欲望一起私奔的人,像他手把手教了16年割麦技术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到底还是在五月的麦芒直视下溜之大吉…… ⑫一转眼30年,时光快得就如一地麦子从四月走进五月,从花香进入谷香。 ⑬老了的荣伯面对我的到来,只能欢喜地连声说:你回来了,回来了!你看今年的麦子……他哪里知道,我原本就没打算看望这一地青青的麦子,我不过是在麦地里寻找他罢了,就像那年我回去寻找当年我爬过的一棵青桐树,结果却找到了一条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的幽幽小路。 ⑭是麦香帮了我的忙,让我找回了镰刀与麦茬旁边的自己,还有这位将庆幸和失望发酵在一起的荣伯。 (选自《散文百家》) 1.(理解词句含意题)解释第③段中“同时也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一句话的含义。 【解析】 这句话的主语是“荣伯”,“荣伯是一棵熬过冬天的麦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熬过冬天”写出了荣伯的历经沧桑。 【答案】 本句以物喻人,生动地写出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 2.(鉴赏表达技巧题)请从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⑩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解析】 题干“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已经明确了答题的方向。画波浪线句子是荣伯嚼麦粒的情景,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的喜悦和幸福。 【答案】 描写手法: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 情感表达:作者托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