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件6 人教版必修4
第 11 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走近作者 司马迁 ( 前 145— 前 90), 西汉 ( 时代 )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 思想家。 字子长 , 夏阳 ( 今陕西韩城 ) 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十岁时 , 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学习经史 , 曾跟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 《 尚书 》, 跟董仲舒学习 《 春秋 》 。二十岁后 , 游历全国 , 寻访古迹 , 采集传说。初任郎中 , 三十八岁时 , 继父职任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编纂史书。天汉二年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一事辩解 , 触怒武帝而下狱 , 受宫刑。出狱后 , 任中书令 , 发愤著书 , 历时 14 年 , 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史记 》( 时称 《 太史公书 》)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 《 离骚 》 ”。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集中描写了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 , 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战国末期 , 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 , 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 , 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 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 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 , 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 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 , 不时蚕 食欺压 , 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蔺相如取得外交胜利的有利条件 ,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以及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 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备用知识 (1)《 史记 》 《 史记 》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 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 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现和现状 , 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 本纪”叙述了历代 最高统治者的政绩 ;“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 少数列传是叙述国外或国内少数民族君王统治的历史的。 《 史记 》 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善叙事理 , 辨而不华 , 质而不俚 , 其文质 , 其事核 , 不虚美 , 不隐恶 , 故谓之实”。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 史记 》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 , 语言生动 , 形象鲜明 ,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 《 离骚 》” 。 《 史记 》 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 从三国开始 , 逐渐被称为“太史公书” , 或“太史公记” , 也省称“太史公”。 (2) 古代史书的体例 ①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 , 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 , 以史事为纬 , 所以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 春秋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左传 》 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 资治通鉴 》 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②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 , 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 国语 》 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又称 《 国记 》, 是以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 战国策 》 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晋朝陈寿的 《 三国志 》 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③ 纪传体 纪传体以为人物写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 ; 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 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上看 , 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 , 本纪和列传是最重要的形式 , 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 史记 》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④ 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 , 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分两种情况 : 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 , 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创始于南宋袁枢的 《 通鉴纪事本末 》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 , 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 , 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3) 和氏璧的由来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 , 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 , 玉人曰 :“ 石也。”王以和为诳 , 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 , 武王即位 , 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 又曰 :“ 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 , 文王即位 ,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 三日三夜 , 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 , 使人问其故 , 曰 :“ 天下之刖者多矣 , 子奚哭之悲也 ?” 和曰 : “ 吾非悲刖也 ,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 贞士而名之以诳 , 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 , 遂命名曰“和氏璧”。 4. 文化积累 (1) 拜 : 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举、荐、选、除、授、赏、封、起等。 (2) 上卿 : 古代官名。春秋时 , 周朝及诸侯国皆有卿 , 分上、中、下三等 , 最尊贵者谓“上卿”。 (3) 诸侯 :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 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 , 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 , 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 , 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 , 王、侯仅食赋税。 (4) 舍人 :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 这个时候的舍人指有职务的门客 ( 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供养的有学问、技能的人 , 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 。后成为正式官职 , 各代职掌不同 , 权力大小也不同。 (5) 布衣 : 本为古时平民所穿之服 , 后指代平民。上古时的布不是棉布 , 而是麻或葛织品。平民穿不起丝织品 , 只能着此 , 故称。后多指不曾为官读书 之人。 (6) 九宾礼 : 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 , 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 , 并延引上殿。关于“九宾” , 说法不一 :① 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②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③指九位礼宾人员。 (7) 有司 : 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 , 各有专司 , 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8) 大夫 :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的爵位 , 分为卿、大夫、士三级。大夫的职位比卿低一等。 结构图解 1. 本文的叙述模式可以归纳为“三二二” , 即以三个小故事来描写两个人物 , 其中贯穿了两种矛盾。试回答作者选取了哪三个故事 , 揭示了哪两种矛盾 ,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 : 三个故事 :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两种矛盾 : 秦赵之间的矛盾 ,( 外部矛盾 ) 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 ( 内部矛盾 ) 重点突破 人物性格 :(1) 完璧归赵。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 , 不仅体现出蔺相如的敢于斗争 , 更突出了他的善于斗争。在秦王与蔺相如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 , 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2) 渑池之会。渑池会上 , 主要在秦王和蔺相如之间 , 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渑池之会的斗争以秦王的阴谋彻底落空告终 , 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于度外的形象也在斗争中凸显了出来。 (3) 将相交欢。在对待与廉颇之间的内部矛盾时 , 蔺相如表现出隐忍退让、宽宏大度、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一面。在廉颇居功自傲 , 并扬言“我见相如 , 必辱之”之后 , 相如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 , 或称病不朝 , 或引车避匿 , 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2. 本文写蔺相如的语言 , 充分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形象和“知死必勇”“勇气刚盛”的策士风度。请以蔺相如为例 , 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答案 : 语言举例 语言风格 璧有瑕 , 请指示王 出语平和 , 意态从容 , 诚恳之意可见 , 机巧之心暗藏 大王欲得璧 , 使人发书至赵王 先交代事情的缘起 , 指出是秦王首先建议 , 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 赵王悉召群臣议 显示了赵王对此的重视 , 是认真研讨过的 , 暗示对方不可轻率 , 且为下文做铺垫 秦贪 , 负其强 , 以空言求璧 , 偿城恐不可得 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 , 言辞犀利有力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况大国乎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不可 明为奉承秦王 , 实为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 赵王乃斋戒五日 , 使臣奉璧 , 拜送书于庭 …… 礼节甚倨 …… 大王必欲急臣 ,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有理、有利、有节 , 不失使者身份 , 不至于把事情弄坏 ; 擒纵自如 , 轻重得当 , 利害昭彰 , 缓急适度 蔺相如二上秦廷 , 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 能言善辩 , 思辨过人 3. 本文是用哪些表现手法 , 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 答案 : 内容 手法 蔺相如的思想性格 缪贤荐贤 侧面烘托 机智 秦王求璧 反衬 有胆识 廷叱秦王 正面描写 临危不惧 , 机智勇敢 渑池相会 正面描写 临危不顾 , 维护国家尊严 将相交欢 对比 识大体 , 顾大局 , 忍让为国 答案 : 行文中作者围绕文章主旨 , 在廉、蔺两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 , 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能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关联的三件事 :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这三件事在内容上是独立的 , 情节上是连贯的 , 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 具有代表性。三件事中 4. 廉颇、蔺相如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 , 本文又是合传 , 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同时表现两个人的思想性格的 ? 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 , 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 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 , 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 , 而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 , 对于已选材料 , 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等手法。明写者详 , 暗写者略。首先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 作者以蔺相如为主 , 详写、明写 ; 以廉颇为辅 , 略写、暗写。而且在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 , 使廉、蔺两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 其次在写事件上 ,“ 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 , 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 , 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 , 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 ; 略写廉颇 , 表现他参与决策 , 勇而有谋 , 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廉蔺交好”合写两人 , 还是以蔺相如为主 , 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 , 廉颇的勇于改过 , 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 , 如“完璧归赵”部分 , 对秦决策写得详 , 入秦经过写得略 ; 对秦斗争写得详 , 斗争结果写得略。 面对廉颇的自傲与恶言 , 蔺相如的反应给了你哪些启示 ? 观点争鸣 思路提示一 : 合作精神来自容人之量 , 高层人物更要有容人之量。 ( 此处的“量”指人的胸怀。 ) 俗语曰 : 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以说 , 人有多大的量 , 就能干多大的事。人的胸怀 , 固然与人的修养有关 , 更与人的眼界和责任意识有关。廉颇居功自傲 , 恶言相加 , 蔺相如听后心中未必好受 , 他也完全有能力与对方争个高低。但蔺相如识大体 , 顾大局 , 因此就有了不计个人得失的坦然和雅量。 思路提示二 : 要团结合作 , 周围从属的因素也很关键。廉颇的恶语虽然未激起蔺相如的情绪 , 却招致蔺相如门下侍从的愤愤不平 , 他们说蔺相如胆小怕事 , 甚至要离开他。而蔺相如却晓之以理 , 申之以义 , 平息了他们的情绪。因此 , 要形成团结合作的局面 , 有些从属因素也不能忽视。所谓“一言兴邦 , 一言丧邦”正是此理。 写法借鉴 1. 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 , 廉颇为辅。写蔺相如 , 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 , 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 , 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 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 廉蔺交好” , 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 , 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 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 , 主要从“廉蔺交好”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 , 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2.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 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 , 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 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 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 , 是那样的谦让 , 似乎是在逃避 , 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 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3. 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在对三个事件的描述中 , 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 , 分析利害 , 提出对策 , 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话时 , 有时语气平和 , 谦恭有礼 ; 有时直言斥责 , 有理有据 ; 有时坚决表态 , 分析利害 ; 有时怒不可遏 , 以死抗争。词锋犀利 , 刚柔相济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 , 他在 渑池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 , 表现出他很有政治头脑。在“廉蔺交好”事件中 , 他先前说的一番话 , 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特点 , 到后来他知过改过 , 负荆请罪 , 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鄙贱之人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多么坦诚可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