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单元综合测评3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单元综合测评3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三) 月是故乡明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本大题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尚书·梓材》就有:“若作室冢,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此外,《诗经》中还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的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有“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摘编自燕连福《中国古代“家”具备三重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2 -‎ A.在中国古代,“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在此实现人、神、自然三者之间的对话。‎ B.古人的祭祀表明对天地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 C.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以家与家之间的劳动协作为方式实现的,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 D.当“家”更多地与夫妇、家庭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温馨的感情色彩,成为心灵之所。‎ D [A项,曲解文意,“‘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错。原文开头说的是“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B项,张冠李戴,“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错。根据文意可知,“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C项,于文无据,“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错。原文说的是,“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土地”就是“生产资料”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对话”的角度揭示了“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流变。‎ B.文章主体部分注重对文史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引证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第4段主要论证“家是人与人对话之所”的观点,并以此为前提推出全文的结论。‎ D.论证古代中国“家”的多重意蕴,意在阐明今天“家”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C [以偏概全,“以此为前提推出全文的结论”错。结论是由前面几个段落的论述推出的,而不仅是第4段的分析,最后一段中“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中的“综上”二字也表明这个意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商周时期,“家”作为人与神灵对话的重要场所,对话内涵与今天不尽相同。‎ B.如果普通百姓想通过家祭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那么他就会犯下僭越之罪。‎ C.只有将个体家庭真正地从宗族中独立出来,人才能实现和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 D.因为古代中国人赋予“家”以多种作用,所以有人常常把治家当作治国的基础。‎ C [说法绝对,“只有……才能……”错。原文告诉我们,“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但“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7分)‎ 父啊,我的父啊 徐 可 父亲是他76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了一般,家人喊他,‎ - 12 -‎ 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睛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过不多时,侄子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地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那时叫生产队)里的会计。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赔着笑脸。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 - 12 -‎ 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 父啊!我的父啊! ‎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渲染气氛,继而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B.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照顾不过来,我很少得到娇惯、宠爱,因而和父亲并不很亲,只觉得他高大威严。‎ C.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这些变故严重刺痛了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 D.文章十分注重于细微之处写人,在画波浪线的语句中,一个“脏”字写出了父亲尴尬不忍、不想拖累儿子的复杂心理。‎ C [C项,“父亲为人懦弱,在外胆小怕事,以致丢职、抄家、遭窃”错。]‎ ‎5.文章为什么以“父啊,我的父啊”为题目?(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结尾相互照应,串联起对父亲的认识变化的过程,使文章结构完整,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2)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文章所写主要人物,渲染浓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每点4分)‎ ‎6.从全文看,作者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人善良、厚道,相信他人。从当村会计时借钱粮之事可以看出。(2)教子严厉,甚至粗暴,‎ - 12 -‎ 但也有温情的一面。从责打孩子、送子读书等事可体会到。(3)卑微虚荣的背后有强烈的自尊,从对我态度的变化和在赴宴一事上的表现可感受到。(每点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材料一: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 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2015-2016网站漏洞可致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对比 材料三: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 - 12 -‎ 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 的虚拟空间更“清爽”》,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做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 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补天平台的数据,2016年可泄露个人信息条数60.5亿,与2015年相比呈上升趋势。‎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B [“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属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 C.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D.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B [A项,“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推断错误。C项,“‎ - 12 -‎ 完全消除网络乱象”无中生有,文章只提到“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D项,“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当,对材料三内容的概括有误,材料三侧重阐释实施实名制的好处。]‎ ‎9.怎样才能有效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可概括出要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从“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可概括出要组建和有效利用专项民间基金,从“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可概括出要加强网络实名制技术建设,从“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可概括出明确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 ‎[答案] ①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②组建和有效利用专项民间基金;③加强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建设;④明确责任主体并追究相关责任。(每点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0分)‎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 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D.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A [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不能说明此时贾使君年少。] ‎ ‎11.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 ‎[答案] ①以黄莺、春花欢笑和梨枣成熟等待采摘,写出美好风光,生动活泼(拟人);②用字精当,“空自”“为谁”表明莺花无人欣赏,梨枣无人采摘,暗示故园无主;③引发下文对贾使君征西凯旋,重回故园的期许。(每点2分,答出三点7分)‎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每小题3分)‎ 国庆期间,某名在今年夏天迅速走红的网红歌手,因为恶搞国歌而遭网友举报封禁直播间,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________,不久前,网友举报某网红主播在早期直播中,公然把南京大屠杀、东三省沦陷等民族惨痛记忆作为调侃的笑料。其结果是,这名主播被彻底封杀。‎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眼见这一届网红,不少人红得“大步流星”,也凉得“________”。有些人从草根一夜之间身家飙至千百万,却因为一些不当言行,顷刻之间跌回尘埃,好似提早做完了一场人生大梦。‎ 出事以后,有人辩解自己是“一时口快”“一不小心”,但所谓“无心之失”,(    )。一个人的德行修养,不光体现在平凡时、逆境中如何自处,更体现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际能不能保持一分________。‎ 这是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时代,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给了普通人 ________的机会。但网络不是规则、法律和道德约束不到的“盲区”“飞地”。底线守不住,纵然有再惊艳的作品,背后有再众多的粉丝、再强大的平台,也是枉煞。毕竟,“三观”不跑偏、道德不失范,才有行稳致远不“翻船”的“压凳石”。‎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恶搞国歌被网友举报,封禁直播间,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 B.因恶搞国歌直播间被举报,遭网友封禁,账号冻结,影音作品下架。‎ C.因恶搞国歌直播间被封禁,遭网友举报,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 D.因恶搞国歌被网友举报,直播间遭封禁,账号冻结,影音作品下架。‎ D [A项,有两处语病,“封禁直播间”主语不明;“账号下架,影音作品冻结”搭配不当,应为“账号冻结,影音作品下架”;B项,“直播间被举报,遭网友封禁”不合逻辑,应为“被网友举报,直播间遭封禁”;C项,“直播间被封禁,遭网友举报”语序不当。]‎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独有偶  风驰电掣  先见之明  初露头角 B.曾几何时 一日千里 自知之明 大显身手 C.无独有偶 风驰电掣 自知之明 大显身手 D.曾几何时 一日千里 先见之明 初露头角 C [无独有偶: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根据语境中两件事非常相似,可知应用“无独有偶”。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 - 12 -‎ 像风吹电闪一样。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迅速。联系语境,“有些人因为一些不当言行,顷刻之间跌回尘埃”,描述跌落速度之快,故应用“风驰电掣”来比喻。先见之明: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情况有正确的估计。根据语境应选“自知之明”。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初露头角:指刚显示出某种才华。据语境及成语含义,应选“大显身手”。]‎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毕竟是给自己的推脱辩解之词 B.其实是某些人的有意为之的做派而已 C.毕竟不过是对自己缺少正确认识而已 D.其实都是德行缺位的必然之果 D [A项,只是呼应了“有人辩解自己”;B项,“有意为之”与句子前后脱节;C项,与句子前后均无直接联系,而D项,既呼应了前面“一时口快”“一不小心”等辩解之词,也与后面语句“一个人的德行修养”相照应。故选D项。]‎ ‎15.下面的文稿有五处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 告 为确保高考期间用电通畅,保证考生英语听力过关,我公司决定对辖区电网进行维护,现将有关事宜宣布如下:‎ 维护将于2019年6月1日6时至3日18时施工,涉及范围:东到红旗路,西到南淮路,南至河北大街,北至燕山大街。‎ 对维护工作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请多多包涵。‎ 市电力公司 ‎2019年5月25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要明晰文段的通告性质,注意用语应简明、得体。“高考期间用电通畅”已经表达出通告的目的,应删去“保证考生英语听力过关”。既然是通告,就不可以用“宣布”这个词语,应改为“通告”“通知”或“公告”。“维护……施工”的表达有误,应改为“维护……展开”或“我公司将于……施工”。“贵用户”的表达比较别扭,可改为“您”或“各位用户”,或删去“贵”字。“请多多包涵”一般用于表达请别人原谅自己的过错,电网维护带来的不便不能称作错误,应改为“请予理解和支持”。‎ ‎[答案] 示例:①删去“保证考生英语听力过关”;②“宣布”改为“通告”“通知”或“公告”;③“维护……施工”改为“维护……展开”或“我公司将于……施工”;④“‎ - 12 -‎ 贵用户”改为“您”或“各位用户”,或删去“贵”字;⑤“请多多包涵”改为“请予理解和支持”。(每处1分)‎ ‎1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练兵备战,抢险救灾,援百姓显神威,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担当使命。‎ 材料:‎ 献身 维和 领航 保民族伸大义 护人类推战略 助国际稳态势 跨国作战 反恐维稳 构建体系 驱逐外虏 建设强军 海上维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两个连动的动宾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一个具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从句式来看,“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使命”是一个固定句式,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定语。从语意上看,一、二句是讲述人民军队的具体表现,三、四句是对其表现进行总结。于是,从“献身使命”来看,“驱逐外虏,跨国作战”是其具体表现,“保民族伸大义”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从“维和使命”来看,“反恐维稳,海上维权”是其具体表现,“助国际稳态势”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从“领航使命”来看,“建设强军,构建体系”是其具体表现,“护人类推战略”是对其表现的初步概括。‎ ‎[答案] 示例:①驱逐外虏,跨国作战,保民族伸大义,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献身使命。②反恐维稳,海上维权,助国际稳态势,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维和使命。③建设强军,构建体系,护人类推战略,中国人民军队具有伟大的领航使命。(每句2分)‎ 三、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新宇陪爸爸妈妈回到农村爷爷家过年。他发现快七十岁的爷爷每天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点点刷刷,忙着组织中学同学聚会。听爸爸说爷爷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没想到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爷爷在这偏僻的乡村组织同学会,用手机建立微信群,动员老同学参加聚会,利用支付宝收取活动经费,上淘宝买纪念品,上“携程”订酒店,上“大众点评”订餐厅……新宇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有了真切的感受。‎ 你对“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有怎样的生活体验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从新宇的视角描述了爷爷的诸多变化,不难看出,‎ - 12 -‎ 这些变化的特点有二:一是都跟手机、互联网有关,手机、互联网让爷爷变得“新潮”,也让在偏僻的乡村组织同学会有了可能;二是爷爷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组织同学聚会已经是在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和幸福感。立意也应由此入手,再结合新宇的感受“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新时代”指的应当是物质幸福时代之上的精神幸福时代,而新时代“新”在何处?自然是“新”在互联网、手机等科技融入人们的生活,“新”在所有人都在与时俱进。‎ 作文立意:①新时代,尽享精神幸福的时代;②科技让时代更美好;③接受新事物,拥抱新时代;等等。‎ ‎【参考例文】‎ 以科技为引,丰富精神生活 看着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的爷爷熟练地用手机组织同学聚会,利用网络处理各种事宜,新宇感慨万千,科技的发展不光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引领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科技往往服务于物质,每个人都在不断做物质加法——为家里添置冰箱,买电视机,买家具,再买辆车……从一无所有到“全副武装”,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物质幸福。‎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万物俱备”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此时科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每个人都在以科技为引,力求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在农村,手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早已普及,老年人都已经可以相互聊微信,年轻人更是积极参与网络直播,乡村早已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已经紧跟时代的潮流,享受着科技发展的红利,展现着乡村人崭新的精神面貌的现代化新农村。在各大互联网视频平台,有关“三农”的视频总是广受网民的欢迎,一个人,一部手机,上山伐竹,下水捕鱼,埋锅造饭,赶海猎奇,乡村的一切都是如此新鲜,让人着迷。乡村人坦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富足,自己的愉悦。相比于过去的农忙干活、农闲睡觉,更多的娱乐、休闲方式正以科技为引,让乡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人的精神变得富足。‎ 科技越是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是便利,对物质的追求就越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新宇的爷爷利用手机组织同学会,和老朋友相聚,显然已经越过了最低一级的生理需求层次,上升到了社交需求层次。乡村那些直播达人,则借助手机和网络平台,致力于满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科技让生活愈加美好,也让时代向前跨了一大步。‎ 对于已然到来的新时代,《人民日报》曾给出了全面的介绍,其中一条是“忘掉功利,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当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开始尝试并接受手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一种与“面朝黄土背朝天”‎ - 12 -‎ 的穷苦截然相反的新的生活方式显然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以科技为引,丰富精神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时代的呼唤。‎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新时代来临”,结合材料,提炼出“科技”和“精神生活”两个关键词,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很好地照应了材料中新宇的感受。文章开篇引入主题,通过对比的形式论证科技正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由农村老年人使用手机聊微信延伸到更多的乡村年轻人利用手机、互联网平台等进行直播,展现乡村生活的美丽,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娱乐了大众,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其后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科技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是时代的进步。结尾以《人民日报》的观点扣题,回归材料,首尾呼应。‎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