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提升练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提升练6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Word版含解析

提升练六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2020·内蒙古赤峰市高三 4 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记老面馒头 杨 落 说起我家的宋记老面馒头,南同县城不知道的人不多。坐落在老街上的这个小店铺,是 许多南同人心目中的放心店。这可不是我吹的,你看来店里买馒头的人就晓得了。有的人专 门开着车来买,住得远的,通常十个二十个地买回去,冰箱里存放着。 受欢迎自然是有道理的,如今,真正称得上手工制作的老面馒头,还有几家店子有那份 闲心去伺候?我爷爷做的馒头绵扎,韧性好,有嚼头,我伯伯说,完全赶得上他在北方吃过 的馍馍。“宋记”馒头堆头大、墩实,机器和这样那样粉剂批量生产出来的馒头,倒是松软 得跟面包没有两样,其实捏紧了也就一小坨,说白了就是个虚胖。 但金无足赤,宋记老面馒头也有瑕疵。比如个头不如机器做出来的一致。还有,有时碱 水没和均匀,那褐黄的颜色留在馒头上,这一点那一滴,不好看。爷爷却说:“馒头该是啥 子样子,爷爷就把它做成啥子样子。”他说有些烧腊摊子上的烧腊红扯扯的,板鸭黄金亮色 的,是要好看些,但那是加了硝盐,抹了上漆用的金黄粉,“吃了要不得唦,要着背骂名的 唦”。 就像我奶奶说的,买菜要指着有虫眼子的买,虽说不好看,可没打药,吃起来放心一样, 本色本味的宋记老面馒头,不那么白软,大小也不那么齐整,偶尔还要长点斑啥的,却照样 抢手。 “宋记”除了老面馒头外,菜包、糖包都做,偏偏不做肉包子。 我问过爷爷,他说:“一块五一个,做不出来。”“为啥别人又做得出来?”“那些槽 头肉,那些来历不明的烂筋筋肉,当然做得出来哦。” 我反问:“那为啥您不做,反正都绞成了肉末,哪个看得出来?” “哪个说看不出来?老天就看得出来!” 翻了年,爷爷就该吃七十二岁的饭了。伯伯的电话又来了,依然是店子关张的老话。爷 爷的洪钟大嗓门又展示成扩音器的效果:“大娃子,你莫说了!一天清耍的话,莫说我自己 不习惯,我那些老主顾也不习惯!”说完便摁了手机。估计伯伯的耳朵得嗡嗡地响上个三五 天了。 还没过几天呢,似乎要见证一下爷爷说过的话似的,爷爷骑着他那辆半新不旧的三轮车, 不小心摔了。还好,附近一个摆水果摊的大叔,也是“宋记馒头”的老主顾了,他没有为扶 还是不扶而纠结,几步就赶了过来,将爷爷送到了医院。所幸无大碍,住了几天院,回家静 养了几天后,宋记老面馒头又热气腾腾地现身迎客了。 买馒头的那些人,逮着我爷爷“老板”“师傅”地喊,抱怨这么些天没见露面了,真还 有点不习惯。 我爷爷搓着手,一个劲“嗯嗯”着,说不出话来了。其实喉咙里哽咽着潜台词的,就是 冯巩在春晚的那句话:“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 那位送爷爷去医院的水果大叔也来买馒头了,这下子爷爷打死也不收他的钱,两个人在 那儿拉拉扯扯的,简直跟吵架没有两样。 水果大叔急了:“你送了我那么多饼干糕点,再不收钱说不过去。”爷爷说:“那根本 就是两码事嘛,我收你的钱才叫说不过去。”最终大叔没能犟过爷爷,道了谢提着几个馒头 走了。 不想以后买馒头的顾客里,却见不到水果大叔的影了。 那天晚上,爷爷在烧腊摊子上切了一斤猪头肉回家,吃酒,却半天不说一句话。奶奶抿 了几口酒后,颊上飞起两团酡红,拿手指敲着爷爷的脑门子说:“你犟嘛,还有比你更犟的。” 我爷爷不愧是我爷爷,他眉头就那么一跳,便有了主意。在问到水果大叔家的地址后,他拎 了十个才蒸好的热馒头,登门拜访,说他再不来馒头店,就天天上他家送馒头。水果大叔彻 底服气了,说吃完这袋馒头后就去买,前提是得收钱,否则真不好意思再来。爷爷重重地点 了头,应下了。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我爷爷哼着川戏,一路“咿咿呀呀”回 来了。“嘿,我看到底哪个犟!”他边说边坐下喝了口茶,“咕咚”一声,无比响亮地吞下, 咂了咂嘴巴,又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继续摇头晃脑地唱将起来:“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 是司马发来的兵……” (选自《短篇小说》2019 年第 8 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爷爷的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显得更加 亲切自然。 B.小说开头部分写宋记老面馒头虽不好看,仍大受欢迎,说明“宋记”在用良心经营 面食店。 C.水果大叔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用水果大叔与爷爷作对比,更有力地塑造了爷爷 的形象。 D.尾段爷爷说“我看到底哪个犟”,照应上文奶奶打趣爷爷犟不过别人这一情节,使 文章前后呼应。 【解析】 C 项,“作者用水果大叔与爷爷作对比”错,文章中水果大叔助人为乐把爷 爷送到医院,也是歌颂的人物,所以不是对比手法,而是正面衬托。 2.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勤劳善良,手艺好:七十二岁的爷爷仍然坚持做馒头,做的老面馒头广受 欢迎。②讲诚信,实在厚道:爷爷做馒头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且坚决不做亏心包子。③直 率开朗,脾气倔强:伯伯劝爷爷享清福,爷爷用洪钟大嗓门拒绝了。(或爷爷心里打好主意直 接拎一袋馒头去到水果大叔家。)④知恩必报,重情义:爷爷坚持给骑车摔倒后扶他起来的水 果大叔送馒头。 【解析】 文章第二段中,“受欢迎自然是有道理的,如今,真正称得上手工制作的老 面馒头,还有几家店子有那份闲心去伺候?我爷爷做的馒头绵扎,韧性好,有嚼头”,这些 情节,表现了爷爷勤劳善良,手艺好;第三自然段中,爷爷却说:“馒头该是啥子样子,爷 爷就把它做成啥子样子。”还有,我问过爷爷,“为啥别人又做得出来?”“那些槽头肉, 那些来历不明的烂筋筋肉,当然做得出来哦。”这些情节,表现了爷爷讲诚信,实在厚道; “伯伯的电话又来了,依然是店子关张的老话,但爷爷就是不肯”这些情节,表现了爷爷直 率开朗,脾气倔强;“在问到水果大叔家的地址后,他拎了十个才蒸好的热馒头,登门拜访, 说他再不来馒头店,就天天上他家送馒头”,这些情节,表现了爷爷知恩必报,重情义。 3.小说运用多种方式以取得语言的口语化效果,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示例)①人物语言口语化:比如“那为啥您不做,反正都绞成了肉末,哪个看得出 来?”用很多对话式语言表现生活氛围。②使用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比如带有川味的“吃 了要不得唦,要着背骂名的唦”“大娃子”,还有川戏等,使语言更具有当地的生活气息。 ③多用短句:小说没有复杂长句,都是简单易理解的短句,使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日常。④使 用口语化特征的词语:使用拟声词“咿咿呀呀”,叠词“重重”,感叹词等,使小说更加生 动有趣。 【解析】 “这可不是我吹的,你看来店里买馒头的人就晓得了。” “那为啥您不做, 反正都绞成了肉末,哪个看得出来?”等句子,口语化较强,表现生活氛围;“吃了要不得 唦,要着背骂名的唦”“大娃子,你莫说了!”等句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我爷爷做的馒头绵扎,韧性好,有嚼头”等句子多用短句,使语言更加贴近生 活日常;还有就是拟声词的使用,如“咿咿呀呀”“咕咚”,叠词的使用,如“爷爷重重地 点了头”中“重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使小说读起来更加幽默风趣、生动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20·安徽省合肥市肥东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渐 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 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 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 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 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 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 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 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 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 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 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 渐淡阒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 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 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 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 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 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 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 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 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 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 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 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 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 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 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 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 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 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 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 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 的感悟与思考。 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 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 自信。 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 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解析】 C 项,“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错,从后文“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可以看出是为了说明“渐渐”的道理;“我老练娴熟的书写”表达也不够准确,文中没有依 据。 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 答:(示例)①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②芦花鸡从出壳到长 成,经历了一个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 ③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解析】 本句话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对品味自然生长的芦花鸡肉时而生发的感慨。 在理解时应抓准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口舌、快感、渐渐、递增、美感。尤其要注意“渐渐”“递 增”含义的挖掘。 6.“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 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答:(示例)主要写了两类场景,①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 零,秋天等四季自然转换。②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 小姐以纨扇遮挡住笑颜,主人安时处顺让鸡自然生长。作者是通过感观和想像,将它们有机 地组织起来的。 【解析】 答题程序应该是先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然后进行分类归纳,最后 点明串联的线索。做题时,要注意“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的 提示功能,其告知我们所提取的场景应是“原生态”——自然而然的,由此可以从自然和社 会两个角度考虑。这些场景,既有作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也有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见 是被作者用感官和想象串联起来,服务于“渐渐”这一主题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