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议论说理类散文”综合提能练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议论说理类散文”综合提能练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议论说理类散文”综合提能练 ‎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心愿。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荫,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湖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相传为黄帝手植的松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之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之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是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 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对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是因为王维的人生态度中有了太多的放弃,也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有删改)‎ ‎1.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答:                                   ‎ ‎                                     ‎ ‎                                     ‎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其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如这句话中的“风霜雨雪”“刀斧虫雀”比喻人生的磨难,“泥土”“胎盘”比喻人生的养料与基础,说树具有“气度和胸襟”,这是以物性象征人的品格。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意,此句主要还是通过物来说人,对在磨难中完善自我的豪迈与豁达的品质进行赞美。‎ 参考答案:①“风霜雨雪”“刀斧虫雀”比喻人生的磨难,“泥土”“胎盘”比喻成就高尚人格的养料与基础。(2分)②以物性象征人的品格,赞美在磨难中完善自我的豪迈与豁达。(2分)‎ ‎2.在第④段中作者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答:                                   ‎ 解析:分析作者写作的用意,首先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这句话说“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这就将王维与爱因斯坦进行了类比。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硕果累累。将王维说成爱因斯坦,实际上是说王维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透彻,创造出许多意蕴深厚的诗篇。然后,从文章结构上进行分析,这句话之前讲了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之后讲了王维对景物的参悟及其人其诗,因此这句又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运用类比手法,将王维与爱因斯坦进行类比。说明王维如同爱因斯坦对物理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一样,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透彻,创造出意蕴深厚、形式优美的诗篇。(3分)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或“提挈下文”“过渡”),由重点写自己的生命体验过渡到探讨王维其人其诗。(2分)‎ ‎3.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作者理解王维诗歌《山居秋暝》的三个阶段的特点。(5分)‎ 答:                                   ‎ ‎                                     ‎ ‎                                     ‎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注重把握作者对《山居秋暝》感悟的过程,比如年龄还小的时候,“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可以概括为少年时只会背诵而不知道意思;后来上了大学,“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这是青年时期的特点,即自认理解但有差距;“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以后,悟出“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由此可以得出中年时期才真正领悟。‎ 参考答案:①少年时期,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②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③中年时期,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4.文章的题目是“明月清泉自在怀”,文章结尾又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请结合全文,解释作者心目中“明月清泉”的具体含义。(6分)‎ 答:                                   ‎ ‎                                     ‎ ‎                                     ‎ 解析:该题要求结合全文解释作者心目中“明月清泉”的具体含义,很明显,文中“明月清泉”包括两层含义,既实指自然界确实存在的明月清泉等自然风物,也比喻一种人生态度。重点从③④两段中寻找关键信息,如“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等。‎ 参考答案:①从物质层面来讲,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美丽的风景。(2分)②从精神层面来讲,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阅历,一种气度和胸襟,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人要在困境中保持欣悦、自在;要坦诚、执着、自识,远离贪婪、附庸、嫉妒,永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摆脱诱惑,放弃膨胀的欲望;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作别三峡纤夫 韩永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 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 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所以,长江三峡的两岸边,总有望郎的妇人化作奇峰异石苦守崖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山崖上的竹叶都撕成了丝丝缕缕的心事,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都望成了冰凉的望夫石!于是,七百里峡江中,总有“望郎滩,望郎滩,我望郎君早回还”的呼唤。‎ 但真正的纤夫从不恐惧。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回家,回家,回家同妻儿团聚。在这个目标的导引下,纤夫们有时会十分快活。在拉纤时含泪而唱的“拉纤小调”,被他们在顺风顺水时唱得有滋有味——‎ 三尺白布四两麻啦,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啊!‎ 大坪大蹚各顾各啊,石旮浪里脚蹬脚啊!‎ 一声号子一声汗啊,幺二连三都使力啊!‎ 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啊!‎ 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头把家还啊……‎ A·K先生作为一名外国人,毕竟只是三峡的匆匆过客。假如他进一步走进纤夫中去,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写出更为深情的文字,让世人更清楚地知道在中国,在长江三峡,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当年的长江三峡是外国人看中国最好的“看本”,今天的长江三峡,更是世人看中国的必到之地。可惜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在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之上,昔日“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一百多道险滩杳如黄鹤,今日三峡只有碧波荡漾的浩瀚!‎ 桀骜不驯了千万年的长江三峡,在如水月光的映照下,同我一起在梦幻中迤逦而行,去作别永远的三峡纤夫。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有删改)‎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峡纤夫的形象特点。(4分)‎ 答:                                   ‎ ‎                                     ‎ ‎                                     ‎ 解析:本文先是引用A·K书中的记载来描写纤夫的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三峡纤夫的勇敢无畏;然后具体描写纤夫的劳动过程,来表现其团结协作及生活的艰辛;最后通过描写从不恐惧的纤夫对家的思念以及顺风顺水时唱“拉纤小调”的快活心情,来展现三峡纤夫思亲顾家、乐观坚韧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勇敢无畏;团结协作;生活艰辛;思亲顾家;乐观坚韧。(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6.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                                   ‎ ‎                                     ‎ ‎                                     ‎ 解析:画线句子主要描写纤夫们拉纤走山崖的艰难过程,“汗珠碎成了八瓣”运用了夸张手法,“‘嘿咗’声如闷雷滚过”运用了比喻手法,而整段文字刻画细腻,将视觉听觉结合来全方位表现纤夫拉纤的艰辛,此中表达的是作者对三峡纤夫们的同情。‎ 参考答案:运用夸张和比喻,(1分)视听结合,(1分)描绘了纤夫们辛苦拉纤的细节,(1分)表达了作者对纤夫艰苦生活的同情。(2分)‎ ‎7.文中引用“拉纤小调”有什么作用?(5分)‎ 答:                                   ‎ ‎                                     ‎ ‎                                     ‎ 解析:作答本题,可抓住“拉纤小调”‎ 歌词内容进行分析。歌词主要写的是纤夫拉纤时使用的工具、蹬脚发力、号子助威等,再现了他们拉纤的场景,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对他们的劳动场面有了直观的印象,极富震撼力。由此可归纳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再现了拉纤的场景;②使纤夫们的形象更丰满;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④增强了感染力。(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8.文章标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                                   ‎ ‎                                     ‎ ‎                                     ‎ 解析:分析标题的含义要作表层和深层的分析,尤其要注意深层含义中作者蕴含的多重思想情感。在本题中,“作别”既有表面上的“告别”之意,说明再难见到三峡纤夫,作者对此感到惋惜;又有纤夫悲剧的“谢幕”之意,说明这即将成为一段历史,表达作者的感叹;再由结尾所说“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可知,标题中还饱含了对三峡巨变和时代进步的欣慰和对纤夫所做历史贡献的敬意。‎ 参考答案:①对今日难见三峡纤夫的惋惜;②对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历史的感喟;③对三峡巨变和时代进步的欣慰;④对创造生命奇迹的三峡纤夫的敬意。(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