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1)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邪 正 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赏与咎无所委焉     委:依据 B.不苟然而易也 易: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蔽:受蒙蔽 D.其意易者鲜矣 鲜:少 解析:选B 易:更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抑未尽于是也 当其欣于所遇 B.以天下之事考之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也明 谁得而族灭也 D.一日而有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析:选D A项,介词,到/介词,对;B项,介词,用/连词,因为;C项,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D项,均为连词,如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写了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来,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 C.作者认为既然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正直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解析:选C 由原文“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可知,“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解析:抓住句中“岂、欤、又、而、顾”这几个关键词,再结合句意就可断出。‎ 答案: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4分)‎ 译文: ‎ ‎(2)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4分)‎ 译文: ‎ 答案:(1)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治”,治理,1分;“安”,为什么,1分;“任”,任用,1分;句意通顺,1分) ‎ ‎(2)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正确,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正直的人实行赏或者罚了吗?(“考”,考察,1分;“质”,评议,1分;“正者”,正直的人,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正直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正直的人正直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正直的人。”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确实是正直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确实也是正直的,这就是正直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确实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确实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指的是任用和责成。正直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正直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出来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他施行的结果出来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正直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指的就是这些。‎ ‎ 不知道正直的人正直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正直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正直的人,十回中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了吗?却没有做过。采用了正直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放弃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正确,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正直的人实行赏或者罚了吗?自己也没有这样做,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只是随意决定罢了。就这样,所以正直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要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正直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认为大贤人是贤人,大奸佞是奸佞之人,还是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是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刑 赏 论 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 ①皋陶(ɡ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解析:选B 本末:原委,始末。‎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率天下之善        及其所之既倦 B.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尽其道以待物矣 木欣欣以向荣 解析:选C A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引申为“到达,得到”;B项,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C项,均为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可不译;D项,连词,来,表目的/连词,而,表修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淳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解析:选B “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要秉行“忠厚”原则。‎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 文 亦 推 是 意 以 薄 刑 而 其 流 也 风 俗 亦 归 厚 焉 盖 其 行 之 有 深浅 而 其 见 效 有 小 大 也 如 此 《书》 之 意 岂 虚 云 乎 哉 解析:抓住关键词“也”“焉”“盖”“而”等,再根据句子大意断句。‎ 答案: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每两处1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4分)‎ 译文: ‎ ‎(2)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译文: ‎ 答案:(1)然而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呢?(“为”,做到,1分;“至”,极点,1分;“何以”,用什么,1分;句意通顺,1分)‎ ‎(2)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于是”,因此,1分;“刑”,处罚,1分;“薄”“厚”,轻、重,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到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呢?‎ 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用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这样以后把它禀告给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的官职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地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地洞察。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从重处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用施行的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用制定的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所以说:“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说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随着它的推广,民风也回归仁厚了。推行的力度有轻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这样的话,《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医 原 方孝孺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昔者贵人有疾,而天方不雨,医来治者以十数,皆莫效。最后一人至,脉已,则以指计甲子,曰:“某夕天必雨。”竟出,不言治疾之方。贵人疑之,曰:“岂谓吾疾不可为邪,何言雨而不及药我也?”已而,夕果雨,贵人喜,起而行乎庭。达旦,疾若脱去。明日,后至之医来谒,贵人喜,且问曰:“先生前日脉疾而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医对曰:“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若是医者,可谓得其道矣。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其孰能之?‎ 始余闻四明有世医邵君真斋,善为方,视人疾以为不可治者必不治,而所治必取奇效,心窃识之。今年,真斋过余,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不妄有所称引,而于察脉用药,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生民之疾多矣,不度可否,以身试之,而无所成相踵,其有如真斋之不苟用而必成功者乎?苟难乎其人,则余于真斋不宜无说也,作《医原》以赠之。‎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辨形体荣卫之原      原:原因,原由 B.今得雨而果瘳,何也 瘳:痊愈 C.信乎无所苟,余益信服之 苟:马虎,随便 D.坐而与之语,畏慎恭悫 恭悫:恭谨实诚 解析:选A 原:原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病乎实也,而以为虚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脉已,则以指计甲子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医来治者以十数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非奇士其孰能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解析:选D A项,语气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语气舒缓或停顿/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表顺承,就/表转折,却;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均为副词,表反问。‎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推究医道,阐明书不尽意,故不可拘泥成说,而应默会于心,根据实情,严肃认真,灵活制变的道理。‎ B.文章肯定古代医书的作用,认为那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对不研究医学理论只关注浅显鄙陋的药方汤剂的现象表示否定。‎ C.本文是写给四明名医邵真斋的。作者与之相见,恭敬有加,十分诚实,不敢随便引经据典,表现出对邵真斋高超医术的钦佩。‎ D.文中引述“贵人有疾”的传奇故事,旨在具体说明医道。得道之医,神乎其技,贵在求乎言语之外而得不言之意。‎ 解析:选C 作者钦佩的并非邵真斋的高超医术,而是邵真斋严谨的行医态度,而且“恭敬有加……据典”是邵真斋见作者时的态度。‎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 侯 之 疾 以 忧 得 之 然 私 计 君 侯 忠 且 仁 所 忧 者 民 耳 以 旱 而 忧以 雨 而 瘳 理 固 然 也 何 待 药 而 愈 邪 解析:“以忧得之”是交代得病原因的,和前面、后面都要断开;“然”引领新的内容,“忠且仁”和“所忧者”是两个层次的意思,不能放在一起;两个“以……而……”句式一致,故应在“忧”“瘳”后断开。‎ 答案:君侯之疾/以忧得之/然私计君侯忠且仁/所忧者民耳/以旱而忧/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药而愈邪(断对一处不给分,断对两处或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或五处给2分,断对六处及以上给3分)‎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4分)‎ 译文: ‎ ‎(2)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4分)‎ 译文: ‎ 答案:(1)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穷尽它的意思呢?(“得诸心”,在心里领会,1分;“以言”,用言语,1分;“尽”,穷尽,1分;句意通顺,1分)‎ ‎(2)疾病自己不能说话,因用药而死的人没有用来申诉的办法,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用其术”,实施他的医术,1分;“莫之诘”,宾语前置,1分;“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的意思,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医术,在古代医学理论里最精纯的,没有能超过《素问》《难经》的,它们通过阐述阴阳气运的道理,辨析身体血气的原理,来阐明养护生命医治疾病的规律。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穷尽它的意思呢?后来的学者不能推求写书的本意,而拘泥那些成说。更离谱的弃绝医学书籍不去省察体悟,却只在浅显鄙陋囿于成见的医方之书上用功。‎ 人的耳朵眼睛双手双脚都一样,脉络、血气、筋骨都一样,但其相差如此之大,医生怎会易于辨治呢?用药怎会容易呢?他病在心上,却对肺部用药;病属寒症,却当作热症来医;病属实症,却当作虚症来医。疾病自己不能说话,因用药而死的人没有用来申诉的办法,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 从前有尊贵的人得病,天刚好久旱不雨,医生来医治的用十来计数,都没有什么成效。最后一个医生到了,搭脉完,就用手指计算甲子,说:“某天晚上一定下雨。”说完就走,没有说治病的药方。贵人对此很是疑惑,问道:“难道是我的病医不了了吗,为什么只说下雨却不给我用药啊?”不久,晚上果然下雨,贵人欣喜不已,起来在庭院里行走。到了天亮,病好像好了。第二天,后到的医生来拜访,贵人开心,就问道:“先生前几天搭脉看病后说下雨,今天下雨了病果然好了,这是为什么啊?”医生回答说:“君侯的病是因为忧虑而得的。然而我私下里想君侯忠诚且仁爱,忧虑的是民生罢了。因为旱情而忧虑,因为下雨而痊愈,按理本该这样,哪等用药才好呢?”像这样的医生,可以说精通医道了。方剂之书上具备的,现成说法有的,人人都能用。推求于言语之外,获得没有说出来的言外之意,不是非常之人谁又能做到?‎ 开始我听说四明有世代医家邵真斋,擅长开药方,给人看病认为医不了的一定不医,而医治的一定会收到特别好的疗效,我私下里很想结识他。今年,真斋来拜访我,坐下来跟他聊,(他显得)敬畏有加,小心谨慎,恭谨实诚,不胡乱援引称述,而对察看脉象对症用药,确实不马虎随便,我更加信服他。老百姓(之类)的病患很多,不审度可医不可医,就拿他做试验,最后医不好的情况接二连三,哪有像真斋这样不随便用药,而用药一定成功的呢?如果这对人来说实在太难,那我对真斋就不该没有个说法,于是写了《医原》来送给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