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教案(2)

诗歌形象 教学目标: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诗歌“景象”中“情景”关系的辨析 教学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有针对性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要点:‎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环境特征,了解作者经历。‎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2.课堂训练 ‎⑴.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②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寒冷、寂静(或:冷峭)②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3.知识补充:‎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⑴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⑵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⑶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⑸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⑹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⑺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⑻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1.鉴赏要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题思路:此类诗歌“托物言志”是作者常用的手段。鉴赏时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典型题例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 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 ‎3.课堂训练 ‎⑴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4分)‎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⑶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说明:常见的物象含义见讲义后附录中,或者见“优案”第126页。‎ 第二课时 ‎(三)鉴赏诗歌的景象描写 ‎1.鉴赏要点:‎ 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基本思路:以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步骤一、描摹诗歌图景;‎ 步骤二、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步骤三、剖析作者思想。‎ ‎2.典型题例 ‎(1)“景象”和“意境”的概括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问: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参考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例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参考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 ‎(2)“景”“情”关系分析 ‎【例3】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3.课堂训练 ‎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⑵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 ‎【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⑶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附录:‎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典故和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5.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6.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7.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 ‎28.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9.逐鹿 ‎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30.鸿鹄 ‎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1.秦晋 ‎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2.彭祖  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 ‎33.谢家 ‎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34.婵娟 ‎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5.执牛耳 ‎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 ‎36.红豆 ‎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7.精卫 ‎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8.击楫中流 ‎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39.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40.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41.青鸟 ‎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42.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43.梨园 ‎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44.抱柱 ‎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45.斑马 ‎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6.问鼎 ‎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47.请缨 ‎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48.钓鳌 ‎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49.三尺 ‎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50.烂柯 ‎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1.青眼 ‎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52.高山流水 ‎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音。‎ ‎54.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55.吴钩 ‎ 泛指宝刀、利剑。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 ‎56.莼羹鲈脍 ‎ 指家乡风味。《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借指思乡之情。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57.双鲤 ‎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58.庄周梦蝶 ‎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59.采薇 ‎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60.碧血、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