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 二 年 级 期 中 考 试 ‎ 语 文 试 题 2020 ‎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 ‎ 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 ‎ 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 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雪 沈从文 天气变到出人的意外。晚上同叔远分别时,还约到明早同到去看栎树林里捕野狸机关,就是应用的草鞋、安有短矛子的打狗獾子的军器,也全是在先夜里就预备整齐了。把身子钻到新的山花絮里呼呼的睡去。人还梦到狸子兔子对我作揖,心情非常的愉快。因为是最新习惯,头是为棉被蒙着,不知到天亮已多久,待到为一个人摇着醒来时,掀开被看,已经满房光辉了。‎ 叔远就站在我面前笑。‎ 因为是纸窗,我还不知道外面情形,以为是有了大黄太阳,时候太晏了,看狸子去不成了,就懊丧我醒来的太晚,又怪叔远不早催我醒。‎ ‎“我刚从老屋过来,院中的雪总有五六寸,瓦上全成了白颜色,你还不知吗?”‎ ‎“落雪?”‎ ‎“给你打开窗子看,”叔远就到窗边去,把两扇窗子打开,"还在大落特落呢,会要有一尺,真有趣极了。”‎ 叔远以为我怕冷,旋即又把窗关上。我说不,落了雪,天气倒并不很冷。于是就尽它开着。‎ 雪是落得怪热闹,象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 房中矮脚火盆中的炭火炽爆着火星,叔远在那盆边钩下身子用火箸尽搅。‎ ‎“我想我得起来了。”‎ ‎“不,早得很。今天我们的机关必全已埋葬在雪里,不中用,不去看了。呆会儿,我们到外踏雪去。”‎ 叔远在炭盆的热灰里煨了一大捧栗子,我说得先漱漱口,再吃这东西。”‎ ‎“真是城里人呵,”叔远是因为我习惯洗脸以后才吃东西挪揄我,“我告你,乡巴佬有些地方也很好受用的,若不是我娘说今天要为你炒鹌鹑吃,在这时节我们还可以拿猪肠到火上来烤吃呢。”‎ ‎“那以后我简直无从再能取笑乡下人了。这里太享福。”我想我这个冬天,真过一个好运的年了。‎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一竹筒栗子,我们不知不觉就已吃完了。望到窗边雪还是不止。‎ 叔远突然说他要出去一会,接着我耳朵听到他的脚步踏在雪里沙沙的声音渐远去了。我侧面睡下,望到那窗外雪片的飘扬。等一会,叔远还不来。雪是象落得更大。听到比邻人家妇人开门对雪惊诧的声音,又听到屋后树枝积雪卸下的声音,又听到远远的鸡叫。‎ 火盆中新加的白炭,为其他的炽炭所炙着,剥剥爆着响,象是在催我,我决定要起床了。‎ 然而听到远远院子的那端,有着板鞋踏雪的声音,益近到我住的这房子。掀开帘子是一个女人,叔远的母亲。我笑了,赶忙要起床,这老伯娘就用手止住。老人一进房,就用手去弹那蓝布包头上的雪。‎ 到这老伯妈把手来炭盆边交互捏着烘着时,我们适间所吃的粟子,剥到地下盆边的栗壳,已为老太太见到了。老太太笑。我记起叔远说的,娘是不准拿东西到早上吃,担心这时叔远不知道他娘在此,恰巧这时高高兴兴捧了一堆果子从外面进来,又无从起来止住叔远,就很急。‎ 叔远的娘似乎看出我的神气了,就微笑解释似的说:“我告了他今天早饭我们炒辣子鹌鹑不准多吃别的零东西,这孩子又骗我!栗子吃熟的还不要紧,不过象我们老人吃多了就不成。”‎ 我答应她的话是:“不,我并不想吃。”我一面在心中划算,“今天吃早饭我若不再多吃两碗来表明我栗子吃得并不多,真是不配在此受人款待了。”‎ 听到院中有人踹雪的声音,我断定这真是叔远了,老太也听到,就从窗口望出去。‎ ‎“又不怕冷呀。你瞧手都冻红了,还不开烤烘!”‎ 叔远即刻负着一身雪片进房了,我因他妈望别处,就怒目示意,告他栗子事已为老人发觉。‎ 叔远装作不在意那样,走近炉边去,说:“娘,我先还以为挂在那檐下的棕袋里栗子不干,谁知甜极了。”‎ ‎“你是又忘娘的话,同从文吃烧栗子了。”‎ ‎“并不多,只几颗儿。”‎ 娘望到地下那一些空壳,听到“几颗儿”的话,就不信任似的抿嘴笑。我也不得不笑了。叔远坐在火边反复烤着那些肿成小胡萝卜似的手指,娘就怜惜十分为纳到自己暖和的掌中捏着。叔远一到他娘的面前,至少就小了五岁。‎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我是非得起床不可了。叔远说是为到东院去叫人送洗脸水,他娘就说让她过去顺便叫声,娘于是走了。‎ 我站到床上,一面扣衣一面说,“我问你,你拿的粑同腊肉?”‎ 叔远把头摇,知道是母亲已告了我。然而又狡猾的笑。‎ ‎“怎么?还有什么罢?”我看叔远那身上,必定还有赃。‎ ‎“瞧,”果不出所料,叔远从抱兜里把雪枣坯子抓出七八条,“小有所获,君,仍然可以!”接着叔远说是只怪娘为人太好。所以有些地方真象是不应当的顽皮。‎ ‎“还说!你真不孝!”‎ 洗脸水还不见来,我们二人又把放在灰里捞好的东西平分吃完了。‎ 一九二七年十月作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对“我”到乡下,与叔远和他娘之间发生的琐事的叙述,反映了乡下人的纯朴与善良,表达了对普通人的人性美的赞扬之情。‎ B.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如“雪是落得怪热闹,象一些大小不等的蝶蛾在飞,并且打着旋”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花飞舞的动态美。‎ C.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串起全文,描写视角独特,这样的安排使得小说更具真实性,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情感。‎ D.小说以情节曲折取胜,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展开故事,讲述着一件件乡村生活琐事,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背景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 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 犹禹也。”‎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 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 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 ”‎ 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6.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 ‎ 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 ‎ ‎/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 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 ‎ 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器,本指国家的宝器,如钟鼎之类,也指国家所需的器材,又代指国家政权。 B.中书令,我国古代官职名称,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 C.食邑,也叫封地,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谥,指人死后,人们给他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的文字,有褒谥与恶谥之分。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 有 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追求宽容公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到了晚年身体多病留守京城 ‎ 时,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为人孝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 又 ‎ 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 ‎ ‎(2) 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 ‎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9分)‎ 秋兴八首•其六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头①,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②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③自古帝王州。‎ ‎【注】①瞿塘峡: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南。②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③秦中,指长安。‎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与地点,“风烟”既指自然风烟,也指国家的战火风烟。 B.颔联暗含史实,“入边愁”指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震动了玄宗。 C.颈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与游船装饰的华美。 D.整首诗虚实结合,中间两联是实写,景色优美,色彩艳丽,对仗严整。 11.诗歌的尾联有何含义?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五. 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2.(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出了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2)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描述“小”和“大”的关系,表现认识、行为的差异性的句子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却耻于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 , 。” ‎ 六.语言文字应用(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从心理学上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这绝不是 ,事实就是如此。不用多说,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 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 安分,手脚也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祥林嫂如此朴素简单的人生愿望却因身边的种种人事而无法实现,她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没有到来。在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族权、夫权和神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一直被人们 的祥林嫂,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1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和身体所受的折磨相比,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 B.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C.身体所受的折磨是无法和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相比的 D.因为它不但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骇人听闻     显而易见     不只     唾弃 B.危言耸听     显而易见     不只     厌弃 C.骇人听闻     不言而喻     不止     唾弃 D.危言耸听     不言而喻     不止     厌弃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 没有到来。 B.她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并在不断地进行抗争,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没有到来。 C.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始终 没有到来。 D.虽然她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但所追求的“坐稳了奴隶的时 代”始终没有到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书法的精神美有赖于我们的自觉修为,所以我把它叫作书法艺术的铸魂工程。(   )。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所以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眼睛看到、传入大脑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现,让我们有一个审美上的认知,深一层就是心灵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感受是精神上的共鸣。对一幅作品所蕴含的气息、情调、意境产生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精神美必须依托于形式本体的表现,依赖于艺术美而存在,艺术美的深层内蕴是精神美,这要通过作者的自觉修为而实现。‎ 从人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所以我们说书法的精神美是由作者的自觉修为渗透到笔墨中去,通过书法的气、势和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的表现产生的韵味显露出来。‎ ‎1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可以观察到直观的艺术美 B.艺术美是直观的,可以观察到的 C.直观的艺术美是可以观察到的 D.直观的是艺术美,可以观察到的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盲目的“外教崇拜”,会让一些素质不高,甚至在国外劣迹斑斑难以谋生的外籍人士 ‎ 在我国获得赚钱良机。 B.这都足以表明,支撑中国外贸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 易运行的“稳定器”。 C.跨国引渡犯罪嫌疑人,挤压了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成本,也 释放出“虽远必诛”的强烈讯号。 D.为了宣传即将到来的红米Note7pro,卢伟冰“语不惊人死不休”,再惹网友冷嘲热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人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 B.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变为自 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 C.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转化为自 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 D.人从识字以后,逐步读一些经典的诗文,读哲学、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接受书中 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小庄从小就对机器人玩具特别感兴趣,上学后喜欢收集机器人模型,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模型已经汗牛充栋,整整一间屋都摆满了。‎ ‎③约翰逊的学术方法虽比较新颖,但其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公认的却不是很多,再加上其追随者大都等而下之,以致他的学术地位一直不高。‎ ‎④张家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徜徉其间,峰峦叠峰,峪壑幽深,溪流澄碧,让人乐不思蜀。‎ ‎⑤近年来,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虚假广告的监管,使得滥竽充数的广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⑥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20.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   ,   ,    。‎ ‎    。    ,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⑥④②③⑤‎ C.③⑥④②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 ‎2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沈腾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C.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D.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在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三处错误并改正。(6分)‎ ‎①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国家、国际组织伸出援手,为我们提供政治支持及抗疫物资援助。②尤其是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物资上题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更是引发网络热议。‎ ‎③“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④日前,虽然中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正在好转,但是国际抗疫形势日益严峻。⑤据外交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援助,中国的很多企业和民间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关国家提供捐赠。⑥现在,漂洋过海的抗疫物资上面,也有一句句优美诗文,给人温暖、希望和力量。‎ ‎① ‎ ‎② ‎ ‎③ ‎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每年的三四月,桃花朵朵盛开时节,① 。树枝上的榆钱儿一簇簇的、圆圆碎碎、绿绿嫩嫩,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么诱人。榆钱儿甜美多汁,果实中含有82%的水分、3.4‰的蛋白质、9‰的抗坏血酸和大量的无机盐等矿物质。榆钱儿不仅美味,② ,据研究每100克榆钱含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3.8克,脂肪1克,膳食纤维1.3克,矿物质3.5克,钙280毫克,磷100毫克,铁22毫克,维生素B1、B2各0.1毫克,烟酸1.4毫克等。人们取其谐音“‎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余钱”。③ ,因此,人们都喜欢在自家庭院前后栽植榆树讨个好彩头。‎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 ‎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显示出对待文化多元性的传统智慧。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同,但当今世界,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高二期中语文答案2020 ‎ 一.1.B;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C项,“《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文中用的是“可能”,本选项认为“《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故选B。 2.B;本题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文本第二段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论证“原乡意识”,文章第三段列举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 “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故选B。 3.A。本题A项,“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 二.4.答案:D;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以情节曲折取胜,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展开故事”理解错误。小说不以情节取胜,具有鲜明的散文化倾向;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展开故事。‎ ‎5.答案:①“我”准备去捕野狸,却遭遇一场大雪,以“雪”为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我”睡懒觉,因下大雪不能出去捕野狸,和叔远在家中吃烧栗子和粑同腊肉,故事情节的展开与“雪”相关,以“雪”为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下大雪时,叔远细心照料“我”,叔远娘关心“我”,大雪带给“我”的是温暖,以“雪”为背景,营造了小说的抒情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对小说做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简要分析“小说创设‘雪’这个环境背景有什么好处”的要求。然后阅读文本,把握小说情节,找出描写“雪”的内容,从情节、环境、主题、艺术技巧等角度思考以“雪”为背景的好处。小说描写的是“我”在叔远家遭遇一场大雪后发生的事情,“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正因为下雪,才有了“我”在叔远家里的故事,“雪”娘带给“我”的温暖,“雪”营造了小说抒情氛围。是后根据以上分析,逐条拟写答案即可。‎ 三.6.C; 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畏”是害怕的意思,语义连贯,所以排除A项与B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语义通顺,所以排除A项与D项。 7.A; “代指国家政权”错,常用来代指治国人才。 8.B;因果关系错,“慨然有忧天下志”是做“隰城尉”时,在“被高孝基称赞”之后。 9.(1)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 ‎(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参考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补任隰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 太宗以敦煌公的身份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 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 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 改封为魏国公。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业开创时期,群雄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徵说:“取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逸。国家由此衰亡,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 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怠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 (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 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 四. 答案:10.D;“中间两联是实写”错误。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为了潜行曲江,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中间两联是虚写。故选D。 ‎ ‎11.答案: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可惜眼下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秦中毕竟是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州啊。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后破败的京城的痛惜,对秦中昔盛今衰的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与讽劝。 解析:“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与讽劝。 ‎ 译文:‎ 从瞿塘峡口至曲江头,万里风景都换了秋装。花萼楼经复道直达曲江与蓉园,通的是皇帝的御气,在芙蓉苑游兴正浓的玄宗却扫兴地听到安禄山叛乱的告。宫殿里珠帘绣柱围绕着临空欲飞的黄鹄,锦缎做揽,象牙做桅杆的游船乘风破浪,惊起一群群白鸥,回首那歌舞升平之地曲江,关中自古就是帝王之洲,可惜眼下却成为兵戈相见,烽火连天的战场。‎ 赏析: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自己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眼前的景色,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 “花萼”二句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暴发。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筑夹城复道,经通化门至兴庆宫,达曲江芙蓉园,宫廷游曲江专用通道。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内,芙蓉园在曲江西南,又称南苑,玄宗与贵妃常在这里游幸。据传禄山反叛消息传来时,玄宗正在花萼楼置酒,准备迁幸曲池,闻讯四顾凄怆。所谓“入边愁”,实际暗示了致乱原因。寓兴亡之感,言简意赅。 颈联写“入边愁”之前,曲江离宫一带围绕宫殿那珠帘绣柱周围,黄鹄起舞;牵着锦缆的画舫牙樯上下,白鸥惊飞。这堂皇富丽的实景,正是尾联回首歌舞地的内涵。“回首”句总括上面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可与诗人《丽人行》,《哀江头》等诗参读。对乱后长安深含痛惜之情,对王朝中兴充满感慨叹息。末句又引出下诗“昆明池水汉时功”。兴亡盛衰之感,百年世事之悲,深沉含蓄。‎ 五.12.(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 ‎(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六.答案:13.D;根据语段陈述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句子以“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为主语更合适,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从而导致人生的悲剧”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突出的应是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带给人的不好的影响,D项比B项的表述更能突出重点,且句子中“因为……,更为主要的是……”的表述与“从而……”衔接更紧密。排除B项。故选D。‎ ‎14.B; 第一空,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合原文“这绝不是……,事实……”可知,应用“危言耸听”。第二空,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原文中有“不用多说”,应用“显而易见”。第三空,不只:不但、不仅,多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中。不止: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原文有“也”,应用“不只”。第四空,唾弃:鄙弃。厌弃:厌恶而嫌弃。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人们是“厌恶、嫌弃”祥林嫂,应用“厌弃”。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 ‎15.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其一,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故每一分句的主语都应放在关联词之后,所以应把“她”移至“‎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虽然”之后,排除B项。其二,不合逻辑,“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和“在不断地进行抗争”应互换位置。排除AD两项。故选C。‎ ‎16.B;语境中,所填句子和下一句“精神美是需要通过感受来体悟的”形成对举照应,只有B项的句式和其一致。‎ ‎17.C;文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引号表示引用,C项与之相同;A项,表强调;B项,表特殊含义;D项,表讽刺。‎ ‎18.D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从人识字以后”淹没了主语“人”,“转变为自己做人处世的准则、规范接受书中的思想理念”中两个动词短语语序颠倒,“转变”用词不当。只有D项修改了以上三处错误。‎ ‎19.答案:A①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望文生义。②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使用对象错误。③等而下之: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这一等差。使用正确。④乐不思蜀:泛指乐而忘返。使用正确。⑤滥竽充数: 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不合语境。⑥行之有效: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使用正确。‎ ‎20答案:C。解析:③中“宁要”与横线前“允许选择”联系更密切,因此③为首句;⑥在内容上与③形成转折,并引出话题“苦难”;②中“此机会”即④中“一种机会”,②在④后;⑤①进行总结,突出“苦难”的价值,①是对价值的具体说明 ‎21.答案:C解析: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22.答案:②句中的书名号改为引号;④句中的日前改为目前;⑤句中“据外交部网站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显示”或“据”;(找出错误1分,修改1分,每空共2分)‎ ‎23.答案:(1)也是榆钱儿飘香的时候;(2)而且又有营养;(3)吃了榆钱儿便有余钱之意; 解析:语段的内容是介绍榆钱儿,第①空注意后文“清香”,横线处应和清香相关,三四月是“榆钱儿飘香的时候”。第②空注意对前后文的概括,根据榆钱儿富含的元素可以得知榆钱儿富含营养,所以第二处填写:而且又有营养。第③空注意前文谐音“余钱”,根据后文讨好彩头可以得知种榆钱儿的用意,所以第三处填写:吃了榆钱儿便有余钱之意。‎ ‎24.【作文立意提示】三则材料由古及今,虽然时代不同,但其核心都指向了尊重差异与共同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可以谈国际关系中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求同存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也可以谈人与人相处中,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是和谐相处(大同)的基础;还可以纵向谈中国人对待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写作时要善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结合身边的事例或见闻表达观点。    ‎ 题目提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即当今世界也有不赞同追求天下大同的人,写作时应该以这类人为对象,以说服或感染他们。 ‎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第15页 共15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