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 B 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斋戒”,古代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 B.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多使用敬辞,其中陛下、殿下、膝下、足下、在下,都是敬称用语。‎ C.“进谏”,是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D.“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黛玉因母亲名字有“敏”字,所以写“敏”字时常用它字代替或曲笔,即为“避讳”之举。‎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六经”即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有《诗经》《尚书》《礼经》《论语》《周易》《春秋》。‎ C.在古代,擢,一般表示升官。黜:指罢免官职。“左迁”是降职,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是指被贬在外的官员。‎ D.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后来以“社稷代表国家。‎ ‎3.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②④③‎ ‎4.下列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B.匹夫在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C.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以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称之为“朔”,最后一天称之为“晦”。‎ B.“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D.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你要写一篇《端午节简介》,可选用的词条有艾叶、粽子、龙舟、菊花等。‎ ‎7.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B.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C.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未为羊,酉为鸡,亥为猪。‎ D.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8.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B.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后是谷雨,夏至之后是小暑,大暑之后是处暑,立冬之后是小雪。‎ C.墨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亚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墨为首。‎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丑为牛,寅为虎,辰为蛇。‎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是古代的拜礼,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 B.“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C.古代,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年长的人,如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考或先慈。‎ D.在古代,“赤子”指初生的婴儿,“汤饼之会”指孩子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幼学”指十岁孩童,“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孩童。‎ ‎10.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座次安排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写的是元宵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清明节。‎ C.“高朋满座”、“鼎力相助”、“不吝赐教”、“蓬荜生辉”、“敬请惠顾”、“欢迎光临”等词都向对方表达了恭敬之心。‎ D.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用谐音来表达一些对吉祥如意的祝愿,比如画着梅花和喜鹊,人们就称“喜上眉稍”;用鹤来借指“贺”,鹿来借指“禄”,蝠来借指“福”,葫芦借指“福禄”等。‎ ‎1.B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B项,“膝下”“在下”是谦辞。‎ ‎2.B ‎3.C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此题考核诗句反映的节令,④元宵(正月十五),②寒食(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是公历4月5日前后),③七夕(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等),①中秋(八月十五),因此选C。‎ ‎4.C ‎【解析】C项表述有误,应把“西汉时”改为“东汉时”。‎ ‎5.B ‎【解析】B项“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寒” 说法有误。“处暑”之后应是“白露”。‎ ‎6.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D项中“菊花”这个词条是错误的,因为赏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7.B ‎【解析】阅读各项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所见所闻和知识积累,比较判断。B错,“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8.A ‎9.B ‎【解析】A中“常为子女拜见父母时所用”说法不够准确;C中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应为先妣;D中“‎ 金钗之年”指十二岁的女童。‎ ‎10.B ‎【解析】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重阳节。‎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