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1)
专题二 Error! 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鉴赏古 代诗歌,也同样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而熟知 高考常考 7 大题材,掌握读懂诗歌的 4 大关 注点,则是鉴赏诗歌的必备技能,更是考场 解答诗歌阅读题的法宝。 第一技 “类”分题材方向明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但总有一些题材相同的诗歌,这些诗歌情感相近,手法相 似,因此,我们鉴赏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 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大致有羁旅行役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 咏史怀古诗、边塞战争诗、闺情宫怨诗等 7 种类型,当然,这种分类很难有清晰明确的 界限。因此,做题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歌内容、情感、 表达技巧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 (一)羁旅行役诗 ——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羁旅,指长久寄居他乡;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奔波。羁旅行役 诗指客居他乡、路途跋涉时写下的思归、怀人的诗歌。 辨别羁旅行役诗的关键 记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夜宿”“行”等词语以及“元 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暝色、日暮、月、船(帆)、秋风、秋霜、鸿雁、杜鹃、猿啼、沙 鸥、宿鸟、家书、浮云、故园、浮萍、风霜、危楼、寒砧、孤灯、关(乡)山等。 明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②艰难困苦行役愁;③望尽天涯怀人愁;④羁旅他乡幽 怨情(身世飘零的悲愁、颠沛生活的厌倦、年华易逝的苦闷、独居他乡的孤寂、 怀才不遇的愤慨、厌战思乡的悲伤)。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润州城 丘 为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 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 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登、客、残雨、孤帆、独树、乡山。 (2)抒发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之苦和思乡之愁。 (二)送别怀人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送别怀人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或者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者借此一 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者重在写离愁别恨,或者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者以上 几个方面兼而有之。 辨别送别怀人诗的关键 记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忆”“寄”“思”“怀” 等词。 ②常见意象:杨柳、渡口、南浦、长亭、短亭、阳关、灞桥、舟、江 水、孤帆、青山、酒、月等。 明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 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⑥回 忆相聚时的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適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 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 在夔州。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送、此别、衔杯、谪居、啼猿、归雁、书、青枫江、秋帆、分手。 (2) 抒发了对朋友的关切、担忧和宽慰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 ——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山水田园诗指描写山水景色、田园生活的诗歌。一般的,山水诗多描写祖国的大好山河, 以自然风景为主,表达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行旅之思,表现诗人质朴直率、洒脱恬静的性 格;田园诗多描写农村风光,体现农村生活、农夫处境和农耕文化,表达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崇尚,表现诗人清高耿介、醇厚善良的性格。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恬美的景物、简 朴的生活,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空明、宁静的境界,或表现诗人山水自适、 安闲隐逸的情结。 辨别山水田园诗的关键 记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游”“登”“过”“望”“村”“山”等词。 ②常见意象:鸡鸣、犬吠、炊烟、山石、松林、野老、闲花、柴扉、竹篱、 秋山、溪水、泉水、流水、野花、菊花、桑麻、玉柳、牧童、竹林、雪、 田园、明月、渔歌等。 明情感 ①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②对现 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③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 的幽寂高雅;④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村行、柔桑、村坞、垂柳风、回塘雨、牧牛儿、篱窥、鸡黍。 (2)抒发 了作者对乡村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人情的赞美之情。 (四)咏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主要通过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用描写 的事物体现的修养、品行、性格等表现诗人的情感、志向、情趣,二者浑然一体。咏物 言志诗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描摹物象,刻画物象特征,表现对事物的喜爱之情;二 是托物寓意,抒情言志,表达寄托。 辨别咏物言志诗的关键 记标志 ①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 吟”等为题。 ②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描写对象是单纯的某一事物。着重对所咏之物 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明情感 ①高尚情操的表白;②理想抱负的寄托;③怀才不遇的悲叹;④命途多舛 的伤感;⑤年华易逝的哀愁;⑥理想破灭的感慨;⑦悠闲舒适的心境;⑧ 托物讽世的针砭。⑨对描写事物的喜爱;⑩对某类人物的情怀。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梅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梅、冰霜、几枝新、独立、自然、野客、世外人。 (2)诗人赞美梅花傲霜开放、生机勃勃、无欲争斗的特点,并借梅表明自己淡泊名 利的节操。 (五)咏史怀古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古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 目的。 辨别咏史怀古诗的关键 记标志 ①这类诗歌的题目,通常有“怀古”“咏怀”和蕴含历史文化的地名, 如《西塞山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咏怀古迹》等;有的在古迹、 古人前冠以“咏”字或仅有古迹、古人名,如《乌衣巷》。 ②常见意象有古迹名称、人物名称,如:山、江水、芳草、月、古树、 夕阳、白云、明月、寒鸦、鹧鸪、金陵、姑苏、扬州、长安、洛阳、赤 壁、乌江亭等。 ③咏史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明情感 ①对古仁人的崇敬;②对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壮志难酬的哀情;④丧失 国土的伤痛;⑤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⑥韶光易逝的悲凉;⑦忧国伤时 的悲恸;⑧对当朝统治的讽喻;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史 戎 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咏史、汉家青史、和亲、千年骨、辅佐臣。 (2)抒发了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的痛心疾首。 (六)边塞战争诗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诗指以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等为内容,展现边地艰辛的生活、战争 的残酷场面,表现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诗歌。战争诗指描写战争场 景的诗歌。边塞战争诗多表现出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风格,意象恢 宏,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也有描写战争的惨烈、国家的破亡等,来表现战争给百 姓、国家带来的灾难等。 辨别边塞战争诗的关键 记标志 ①从标题看,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 有关的词语以及边塞的地域名称。 ②从用品看,主要有号角、羌笛、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 剑戟、吴钩、斧钺、刀铩、铁衣、战袍、铠甲、战马等。 ③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飞雪、 雪山、阴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④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 夷、楼兰、安西等。 明情感 ①奋勇杀敌的气概;②建功立业的豪情;③固守家国的激情;④对 边地和平的向往;⑤对戍卒百姓的同情;⑥对边塞局势的担忧;⑦ 丧失国土的悲凉;⑧对连年征战的怨恨;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喜 迁 莺 蔡 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 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 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边鸿、陇上、铁衣、剑歌、塞垣、烽火、 骄虏、玉关。 (2)表现了诗人高昂的报国情怀以及岁晚难归、年华空逝的叹息。 (七)闺情宫怨诗 ——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宫怨诗指专写古代 宫中妇女及其失宠后所抒怨情的诗歌。 辨别闺情宫怨诗的关键 记标志 1.标题中常有“闺”“宫”“怨”“思”“怀”“别”“忆”“望夫”“妇 叹”等词,或直接用“无题”为标题。 2.诗歌中描写的关键内容:(1)时间:傍晚、深夜、拂晓,暮春、深秋。(2) 地点:深闺、宫殿、翠楼。(3)人物:少妇、宫女。(4)常见意象:①时间 意象,如早春暮春、初秋深秋、日暮月夜等;②空间意象,如金井、空 庭、重门、翠楼、长门、长信宫、昭阳殿、漫漫长廊等;③自然意象, 如皎洁月亮、寂寞落花、黄叶飘零、依依杨柳、鸣叫黄莺、汤汤流水、 风霜雨雪等;④器物意象,如沙漏、纱灯、团扇、珠帘、熏笼、罗帐、 玉钩、征衣、砧杵、行舟等;⑤动作意象,如登楼、眺望、捣衣等。 明情感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因红颜衰 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牵挂。 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是因为被征调入边关。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妇因爱而生怨。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或者对游子的思念、期盼之情的。 [针对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以上内容完成后面的问题。 闺 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找标志词: (2)概括情感: 答案:(1)闺怨、闺中、少妇、翠楼、杨柳色、悔、夫婿。 (2)表达了女主人公孤 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担忧以及对青春易逝的伤感之情。 第二技 “层”析诗歌意蕴清 “能读懂”是古代诗歌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解答诗歌阅读题的前提,因为只有 读懂了诗歌,才能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在读诗时,要关注以下 4 点来“层解”诗歌,从 而晓意明情。 关注点(一) 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情感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 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 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针对训练] 根据表格中给出的诗题,在横线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卷别 诗题 重要信息 2017·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 进士就试 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 试。 2016·全国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③交代了诗歌的题材咏史怀古诗;④点明了地点 金陵;⑤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汉江,从“望汉江” 三字中不难想到诗歌会采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2016·全国卷Ⅲ 内宴奉诏作 ⑥点明了地点内宴;⑦点明了写作原因奉诏。 2015·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 北庭留别 ⑧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留别)诗;⑨揭示了写作 的时间:作者将要前往边塞之时。 2015·全国卷Ⅱ 残春旅舍 ⑩点明了季节残春;⑪点明了地点旅舍。 2014·四川卷 秋暮吟望 ⑫点明了时间秋暮;⑬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⑭ 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落寞、惆怅。 2014·广东卷 望江怨·送别 ⑮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词;⑯暗示了全词的感 情基调悲凉。 关注点(二) 析注释 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词)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 介绍相关诗(词)句 暗示本诗(词)的典故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 似的注解 暗示诗歌主旨或诗(词)人思想情感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 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1)标题提供的信息: 参考答案: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注释暗示的信息: 参考答案:注释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又提到了《离 骚》,说明词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感。 关注点(三) 读正文 1.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 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体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 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 理枝”“比翼鸟”是美好恋情的象征。 [针对训练] (2013·湖南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钓 船 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词人通过对 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 之美,寓示了词人 的情 感。 参考答案:“柴扉”“白鸥”“钓船”“鳜鱼” 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 世事萦怀(或“回归自然、向往归隐”) 2.抓用典 概念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作用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 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理解 方法 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思想 情感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典例 剖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 者借赞颂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 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南宋亡国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 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 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1)诗中的典故句: 答案参考:“寻得桃源好避秦”“怕有渔郎来问津”。 (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参考: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全庵代桃花源;用“避秦” 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3.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 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 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类型 阐释 示例 典型诗句 显性词语 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 类型的词语,也叫“情 感语”,多为动词和形容 词,表意功能明显,大 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 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包含 “愁”“怨”“恨”“ 愤”“忧”“凄”“悲” “喜”“乐”“悔”“ 思”“怜”“泪”“闲” “怅”“怆”“孤”“ 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 流萤。(“独”“闲” 两字即是情语,揭示 出诗人的孤独、无聊 之感) (1)描摹景、物、事、人 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 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 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 词语叫“景物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本联连 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 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时令和 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 悲壮压抑之感) 隐性词语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 “但”“却”“惟”“ 仍”“又”“只”“徒” “空”“尚”“犹”等 词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 (“犹”“只”两字 将词人遥望金陵时 那种物是人非的无 限怅恨的感叹传达 了出来)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作答。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找出最后两联中体现情感的关键字词,并说说其所透露的感情。 关键字词:独、闲、孤 表达情感:孤独无聊 关注点(四) 借力选择题 在读诗歌时可借助选择题的 5 个选项,先提取有效信息,疏通文意。这是因为选择 题的 5 个选项:(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或由局部到整体的解读;仅 有个别聚焦于诗歌的某一点进行多角度解读,如 2017 年全国卷Ⅱ只对“尾联用典”进 行了多角度解读;(2)信息量大,往往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3)只 有 2 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具体做法参见下面[如何准做选择题] 中的“典例示范”。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准确解答 古诗歌选择题,离不开对高考常用 9 大设误方 式的精准把握和 2 步解题流程的灵活运用。 一、古诗歌选择题常见的 9 大设误方式 设误方式 错 项 原 诗 分 析 应对策略 1.错解词 语意思 第六句“空复情” 的意思是满满的 思念之情。 “空”的意思 是徒劳的、白 白的。 古诗中有大 量词语为古 今异义词,解 读时要充分 调动积累,联 系语境,以求 精确理解。 2.错解诗 句意思 三、四句用“古 树”象征着和杜 甫的友情像古树 一样长青。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 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 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 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 征。 三、四句只是 写生活环境, 句子理解有误。 注意诗歌的 特殊语言现 象,联系语境, 梳理诗句间 的语意关系。 3.艺术手 法辨析错 误 颈联写了蝉、柳 这两种对秋敏感 的物象,使用了 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衬托秋天的寂 寥。 “使用了动静 结合的写法” 错,应是虚实 相生、虚实结 合。本联表面 是写蝉、柳, 实际暗寓诗人 数十年人世的 沧桑之感,实 中有虚、虚中 有实。 凡是有表达 技巧的选项 要特别关注, 要慢读细读 诗句,找到切 实的依据,再 作判断;切不 可脱离诗句 而只看选项, 以命题人的 理解代替自 己的理解,以 免被命题人 诱导而选错 答案。 4.思想感 情分析错 尾联的“何必更 愁悲”跟刘禹锡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 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 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 衰。 过潘二十岁③,何必更愁 悲。 [注] ①公元前 825 年 (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 任苏州刺史;次年因病 去职,与刘禹锡结伴游 览于扬州、楚州一带。② 风干:柳树经秋,风吹 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 “在格调上颇 为相似”错, 找诗歌中的 情感词句来 误 《秋词》中的 “我言秋日胜春 朝”,在格调上颇 为相似。 本诗悲凉甚至 悲苦,“何必” 又添无奈;而 刘禹锡的《秋 词》则一反前 人悲秋的伤感 格调,赞颂秋 天的美好,两 者极为不同。 确定诗眼,把 握诗歌感情 的总基调;关 注诗歌中的 言行描写,体 会诗中人物 的心理世界, 从而准确把 握诗歌的思 想感情。 5.忽视注 释致误 诗歌前六句写景, 在结尾抒发了对 中唐衰败的惋惜 之情,堪称写景 诗的典范之作。 衰。③潘安 32 岁鬓生白 发,过潘二十岁,应是 52 岁知天命的年龄。 忽视了注释中 的“因病去 职”“风干”, 错解了作者的 感情。诗人抒 发的是“人生 的黄昏将至, 命运无法预料, 内心忧苦”之 情。 作品的注释, 诗前的小序, 甚至标题,都 是解读作品 的重要信息, 一定要认真 审读,仔细分 析,不可忽视。 6.形象特 点(或景物 气氛)概括 不当 诗作前半篇写中 夜操琴、书卷满 床的情景,后半 篇写白露明月、 萤火飘流的秋色, 构成清新明亮的 意境。 意境特点“清 新明亮”概括 不当,应为“凄 清孤寂”。 深入体味写 景句本身,敏 锐感知并精 确表达其特 点或氛围;联 系语境,着眼 于整首诗的 情感基调,切 忌孤立理解。 7.典故分 析错误 “虽言”两句运 用庄周梦蝶的典 故,自己如同那 个可以齐物我、 一是非、在轻飘 飘的达观世界中 自适其志的庄周 一样,梦为蝴蝶、 忘怀自身,就可 以摆脱时刻相随 的愁思。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 信[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 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 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 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 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 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 忧。 [注] 庾信:南北朝时期 诗人,辅佐梁元帝,出 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 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 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 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虽言”两句 运用庄周梦蝶 的典故,“虽 言”“定自” 两个虚词却是 重点,虽然梦 为蝴蝶、忘怀 自身,就可以 摆脱时刻相随 的愁思,无奈 自己绝对不是 那个可以齐物 我、一是非、 在轻飘飘的达 观世界中自适 其志的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 表明“愁”之 无可消释。 准确了解典 故,是准确理 解作品的前 提;精读作品, 在准确理解 诗句意思的 基础上,结合 全篇内容,找 到典故内容 与作品人物、 事件的内在 联系,找到二 者的相似点 或者相异点, 才能真正理 解典故的作 用。 注:生僻的典 故一般有注 释。 8.主旨意 图理解偏 差 “残月”两句由 “中夜”暗渡而 来,表达出时光 流逝而诗人却不 能回国辅政尽忠 的无限惆怅之情。 “不能回国辅 政尽忠”无中 生有,此时梁 已被灭;这里 表达的是时光 流逝而诗人却 年年如故的悲 哀之情。 在解读作品 时,望文生义、 断章取义、浮 于表面、主观 臆断、无中生 有、脱离语境 任意阐发、模 式化理解,都 会使主旨意 图的理解出 现偏差。 9.语言风 格表述不 当 除以上 8 种设误方式外,“语言风格(特点)”表述失当也是一大设误方式, 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 婉”等。 二、古诗歌选择题的 2 步解题流程 在上面“关注点(四)借力选择题”和“9 大设误方式”中已经透彻分析了选择题的 命题特点和规律,这也暗示我们在解题时应采用正确的解题流程,具体如下: 步骤一:读选项,找“敏感点”,并借力疏通诗意 细读选项,找出“正误敏感点”(或称为“可能设误点”,即上述 9 大设误),并结合 注释和相关诗句留下基本无误的主干部分,可借此疏通文意,降低理解诗歌的难度。 步骤二:结合诗意细分析,有理有据定答案 本步骤中,要注意联系选项所涉及的相关诗句,仔细分析比对,特别是对第一步中 已标出的“敏感点”要反复揣摩,有理有据地确定选项表述正误,不可想当然凭感觉去 判定答案。 [典例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温庭筠 宝函①钿雀②金 ③,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④。鸾镜⑤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注] 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②钿雀:雀饰的金钗。③ (xī) (chì):水鸟名, 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楚辞·招隐士》)。⑤鸾(luán)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下列对这首晚唐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宝函钿雀金 ”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 ”时内心充 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 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C.“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之无信,反衬内 心的思念、愁苦之情。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 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E.这首词起句写妆饰之美,上片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写别后,以问句收束, 将幽怨之深表露无遗。 [技法演示] 第一步:读选项,找“敏感点”,并借力疏通诗意 A 项,“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 ’时”结合注释①②③,再加上选项 的解释,一方面让我们读懂了前一句诗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可判定选项对诗句的对译无 误。“充满了一丝喜悦,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真的“喜悦”“相似”吗? 情感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点”。 B 项,“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在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基本属于对诗句翻译, 很明显表述无误,有利于疏通字面意思。“虚实结合”这种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 误敏感点”。 C 项,“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结合注释④,可以看出基本属于对译,无误, 有利于疏通字面意思。“实写”“反衬”这些艺术手法是否存在,属于“正误敏感点”。 D 项,全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如果说尚存疑问的话,“‘枝’与‘知’谐音双 关”算是一个“正误敏感点”。 E 项,属于对全词的赏析,侧重于对全词行文思路的梳理。此选项从上片、下片、 起句、结句入手梳理,层次十分清晰,可借力读词。 第二步:结合诗意细分析,有理有据定答案 通过第一步,我们已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具体见上),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找 到了“正误敏感点”,这有利于我们在本步骤比对分析时有侧重,集中精力解题。 选项 比对分析 A 通过全词来看,词中女子情绪应是“幽怨哀愁”“充满相思之苦”的,这一点 也可以从后面 4 个选项的共性情感表述上可以看出。故 A 项错误。 B 通过对译句子可知,由眼前回忆当年情景,有实(眼前境遇)有虚(当年驿桥分别 情景),并且是由实入虚,故 B 项表述正确。 C 通过注释④可知,此处用典,属于虚写,而非实写,故 C 项错误。 D 全句属对译,第一步中已分析,表述正确;而“枝”与“知”谐音双关,更能 突出女子相思之情无人可知,故 D 项正确。 E 通过以上选项的分析,再结合 E 项的表述,很明显选项表述正确。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故 都 韩 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 ⑤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 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 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③噬脐:自噬腹脐。比喻后悔已晚。④掩 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 :孟尝君之门客,因 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物。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 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 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 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 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尾联用典。尾联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冯 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等字眼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解析:选 AE A 项,“诗人所见”错,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想象的。E 项,尾联后 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不能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 (2)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 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 用典“掩鼻计成”。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 无 路”。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 第一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以言志,歌以咏情。而诗人的“志”与“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 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 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 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即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 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而就其题型来看,主要有 4 种题型:鉴赏意象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画面描述题、意境分析题)、鉴赏事物形象和鉴赏人物形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 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 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 统一体。分析理解意象的作用,要熟悉意象在塑造形象和表 情达意 方面所起的作用。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叠加 组合之后升华为意境,故也可以从营造意境的角度来考虑其 作用。 特别提示:“古诗歌常见意象分类记”详见学生用书《狂背 120 天》分册“知识清 单三”。 [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 桑 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 颍州私第居住。②轩槛:长廊的栏杆。③芰:指菱。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 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词人对景色的陶醉。 [推导流程] 1.从结构方面分析: “月”照应的词句:残霞夕照。同时因“月”出现的时间是夜晚,也暗示了时间的 推移。 2.从意象“月”对营造意境的角度分析: 烘托了西湖的美丽,营造了一种清幽的意境。 3.从意象“月”对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 表现出词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意象在全诗结构中有何作用? 2.“××”意象对塑造“××”形象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意象的作用。 (二)技法点拨 分析意象作用 4 角度 (1)从结构的角度分析:①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②照应 作用;③铺垫作用。 (2)从塑造形象的角度分析:表现意象自身特征(自然特征+社会特征)。“自然特征” 即意象自身特点;“社会特征”即意象的深层意义,比如对其他形象(含人物)的衬托作 用以及象征作用。 (3)从意境(环境)的角度分析: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或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 境。 (4)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分析: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模板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用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 [题型再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秋 夜 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具体作用?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确定诗歌意象。首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人、事、景、物等,然后确定哪些 内容体现了诗人情感,确定诗歌使用的意象。这首诗,描写了“碧空”“月华”“孤 影”“残菊”“疏篱”“衰桐”“寒井”“塞鸿”“邻鸡”“白露”等,这些景物都能 够体现诗人的“愁”情,都是诗歌使用的意象。 第二步,体会意象特征。这些意象整体上是萧瑟、凄冷的。 第三步,分析意象作用。分析意象的作用,主要从营造的意境、刻画的人物形象、 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从意境的角度分析,可以体会到诗歌营造的一种清冷、孤寂的 氛围;从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可以体会到诗人孤独的特征;从表达的情感的角 度分析,可以体会到诗人悲凉的情怀等。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如水的月光、稀疏的残菊、飘零的落叶、疾飞的塞鸿、寂静 的秋夜、袭人的冷气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冷、寂静的意境,刻画了一位寂寞、孤独的 诗人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 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 物形象(意象),也有由多 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 与客观 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例 2] (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概括特点):断桥边夕阳西下, 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描绘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闲 适之情。(分析感情,此点可答可不答) [推导流程] 1.把握诗歌找意象。第二联中的典型意象: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 2.组合意象成画面,并对画面特点加以概括。画面特点: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3.明确画面体现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诗中某联所描写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这首诗(或“×××几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二)技法点拨 鉴赏景物形象 3 步法 答意境(画面)特点,要注意参照以下专业术语: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题型再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今安徽境内),当了六七 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 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最后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早春秀美的山村画面: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 升起,绿绸般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林间的百鸟迎着诗人欢呼歌唱。②表达了诗 人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野散步时轻松和愉快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 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注]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 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 青荧荧。”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 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 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这些物象有的带有 诗人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诗人 人格化的描写,曲折地表 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 二 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例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茉 莉 花 刘子翚 翠叶光如沃,冰葩淡不妆。 一番秋早秀,彻日坐旁香。 色照祇园①静,清回瘴海凉。 倘堪纫作佩②,老子③欲浮湘。 [注] ①祇园:印度佛教圣地。②纫作佩:屈原在《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 诗句。③老子:老头子,诗人自称。 诗人笔下的茉莉花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此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①清香、淡雅、秀丽,高洁自守。②诗歌以花喻人,物我互映,借助 歌颂茉莉花的清香秀丽、高洁自守,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 [推导流程] 解答这道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借相关诗句分析事物的自然特 征,《茉莉花》一诗描写了茉莉花的叶子、花瓣、花香、作用等,从“光”可以看出茉 莉花的叶子富有光泽,从“冰”“淡”可以看出茉莉花的洁白、淡雅,从“秀”能够看 出茉莉花的美丽,从“彻日”“香”能够看出茉莉花的清香沁人,从“色照”“清回” 能够看出茉莉花影响周围环境的作用,等等。,第二步:由表及里(由物及人)挖掘事物的 精神特征,体会了事物的自然特征,就要通过由物及人的诗句,分析理解事物的特征象 征、比喻了诗人的什么品格、行为等。《茉莉花》尾联,诗人使用屈原的典故,用“纫 秋兰以为佩”把事物特征延伸到人物品格,以“香草美人喻”的手法来表现诗人高洁的 品格。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鉴赏事物形象题的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事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 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 1.(分开设问式)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整体设问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二)技法点拨 事物形象赏析 2 步骤 第一步:把握物象内容,体会物象特征(自然特征) 理解事物形象,首先分析诗歌描写了事物的哪些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概 括出事物本身的特点。 第二步:分析象征比喻,概括人物品质(精神特征) 体会了事物的自然特征,就要通过由物及人的诗句,分析理解事物的特征象征、比 喻了诗人的什么品格、行为等。在这一步中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诗人经历等领 悟事物的象征义和比喻义。 [题型再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解析: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抓住关键词,逐句分析原诗。一、二句突出山 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 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 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 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 “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 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寄寓了诗人孤洁自好、不媚俗邀宠的情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谓“抒 情主 人公”一般是指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 情感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 所见所闻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在偏 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 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 对人生的感悟等,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每首诗必 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 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载体之 一。 特别提示:“古诗歌常见人物形象典例记”详见学生用书《狂背 120 天》分册“知 识清单四”。 [例 4]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 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 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 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推导流程] 第一步,先弄清诗句首联意思,首联点题,可结合注释(苏轼和弟弟子由分别在杭 州和京城)理解。兄弟俩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哪里会因为远别而悲伤落泪。 第二步,结合所刻画人物的句子概括出诗人的特点。从首联可以看出苏轼兄弟情谊 颇深,但“云海相望”表明宦游四方,会少离多;而“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苏辙此去, 虽为远别,但也不沾巾(流泪)。故可看出其旷达的性格。 第三步,将以上内容组成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或关 键词语),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 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技法点拨 4 步完胜赏析诗歌人物形象题 1.悟环境(处境),把握形象 诗人所处的环境(如“战乱时期”)、处境(如“遭贬之际”)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思想 感情,会决定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也会决定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 2.抓描写,分析形象 虽然诗歌在描写人物时没有小说丰满,但也多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白 描、细节或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把握人物形象,就要注重抓住诗歌中人物的一 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 个典型的细节等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特征。 3.析景物(意象),感悟形象 比如,明月夜,多用来刻画他乡游子、闺中少妇、戍边将士等形象;燕子飞,多用 来刻画羁旅行役、伤春悲秋、壮志难酬等形象。 4.析典故,揣摩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 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误区提醒] 鉴赏人物形象 2 大误区 1.分不清形象和性格的区别。如果要求分析形象,则要思考主人公的身份、际遇、 性情、品质等;如果只要求概括性格,就可不必考虑其他内容。 2.分不清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要求是“分析”还是“概括”。如果要求概括人物形 象,则考生只需从诗歌中提炼出要点;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则考生首先要概 括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答题模板 概括塑造了什么形象+具体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如何展现的)+结合诗歌主旨分 析该形象的意义(作用或效果)。 [题型再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 也已经谢世。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 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写燃料经夜化为灰烬,说明夜已过去,而老翁却“香添暖被 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 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考点检测·针对提能] 鉴赏诗歌形象题对应配套卷 P295 一、流程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 (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本诗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 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二、对点练 2.(2018·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 分) 水 调 歌 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注]。 [注] 鼙(pí),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 上缓缓西沉的景象。 B.“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承上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 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 C.“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 的报警的烽火。 D.“壮士连营候鼓鼙”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都消极应 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 E.诗歌一、二句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由地面的辽阔荒远到陇山之上明星闪烁, 由近及远,由地面到天空。 解析:选 DE D 项,“连营军士都消极应战,只是等待命令而不主动出击”错,“候” 字表现出连营军士临危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 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E 项,“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写景”错,应该是主要按照时间顺 序写景,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 ★(2)诗歌一、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6 分) 答: 参考答案:诗歌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 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 故这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 三句的绝好衬垫。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赠 内 人① 张 祜 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 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 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窠:巢穴。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 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 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C.“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 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 D.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 光下,描写了一个宫女斜拔玉钗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 E.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剔”字是细节描写,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生 动地显示了这位少女拯救飞蛾的心愿。 解析:选 BD B 项,“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不正确,应为“宫禁森严、 重门深锁的环境气氛”;D 项,“与飞蛾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宫女的喜悦之情”错,应 为“拨救飞蛾”的情景,表现了宫女对飞蛾的同情和自我哀怜之情。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诗的第二句写“内人”仰首凝望鹭窠的动作,飞鸟尚可自由飞出宫禁,也有 温暖巢穴,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宫门,重回故乡!凝望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幸福的憧 憬。诗歌的三、四两句中“内人”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 地,当她看到飞蛾投火时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便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 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对自我命运的哀怜。本题可据此回答。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凄凉孤寂、青春虚度又善良美貌的宫女形象。“媚眼”表现 少女的美貌,身在禁宫,与世隔绝。“惟看”体现出女子的孤寂、凄凉,只有枝头的一 窝栖止的飞鸟才可以陪伴她。“斜拔”“剔开”“救”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少女的善良, 不忍心飞蛾扑火死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摊破浣溪沙 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 大: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 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 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 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 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生发开去,引出 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选 CD C 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 从全诗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通读全诗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 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D 项,“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 “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 沁人心脾。②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 人崇敬欣赏。 第二讲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 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和 感染力。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助诗歌的语言进一步领悟诗 歌的精妙之处。从多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从诗句入手,不仅着眼于 其意义的挖掘,也考查其在拓深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鉴赏诗歌的 语言主要包括四种题型:品味精妙词、赏析诗眼、赏析精彩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品味精妙词,通常指古诗词的炼字,是对诗句中某字词的艺 术效果的分析。一般说来,炼字 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 和副词等。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 描写 对象的动作,强调其动态的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 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 描写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不同词类的表达作用见下表: 词 类 作 用 举 例 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首诗,在鉴 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动词,特别是具 有多重意义的动词 如唐朝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 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 字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笛声的哀 怨,又写出了吹笛人对朝廷不关心边 疆士卒的怨恨 形容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 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 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颜色词,可以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 氛,且大多能表现心情 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 胜 火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红”“火”“绿”“蓝”这些色彩 绚烂的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 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把 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和 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 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 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如杜牧《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 风”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郭、 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 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 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 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等美学效果 如阴铿(南朝陈)《江津送刘光录不及》 中“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 “空”“已”就活画出了诗人送友人 不及后的怅然若失的情状 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 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诗中被夸张使用的数量词应值得注意, 如“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横 扫千军如卷席”中的“千军”等,气 势磅礴,撼人心魄。而连用的数词, 则可造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结构美,如 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 叠词 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 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的含义,表达 或舒缓、或悠然、或深沉、或缠绵、 或委婉的情感 如明代高启《黄氏延绿轩》“葱葱溪 树暗,靡靡江芜湿”,“葱葱”写出了 春雨后溪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靡靡”则写出了江边杂草在微风吹 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两个叠词的运 用,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 效果 [例 1]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 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 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 明,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斗”字,意为争斗对峙;“攒”字,意为聚集。“斗”“攒”两字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山崖人格化,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 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 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推导流程] 1.解释要求赏析词语的意思。 “斗”,争斗对峙;“攒”,聚集。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江流回转曲折,两岸 相互交错,山崖遥望对峙;太阳未出时群峰聚集”。 3.关注这些字词中隐含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山崖”“山峰”本为无生命的静态之物,诗人采用拟人修辞,“斗”“攒”两字 将山崖人格化,把“山崖争斗对峙”“山峰聚集”的动态表现出来。 4.结合手法,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 “斗”字表达效果: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表达效果: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步骤二: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三: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比 喻、拟人等)。 步骤四:赏析该字在凸显人物形象、营造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特别提醒] 1.以上步骤不是每步均单独列出(根据题目特点取舍),有时可融合作答,顺序也可 调整,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2.如果是字词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角度考虑: ①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 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题型再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时,可根据对颔联内容的理解分析,“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 月”一句中,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你的幻觉,城也摇荡 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 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 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这样 的描写,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 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分析出 “摇”“滴”二字将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画面,起着化静为动的作用,把水、城、露、 月等景物写的活灵活现,自然传神。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 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 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 的情态。 “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歌中最精练传 神的词语,是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 主旨的词语。“诗眼” 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两类:“句中眼”指诗句中最 能体现诗人情感、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篇中眼”指最能表 现诗歌意蕴、有统领全文作用的词语。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 “诗眼”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1.找出诗歌中的诗眼;2.赏 析诗眼 的具体作用(比如在抒发情感、描写画面、 刻画人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此种题型是“题型一 品味精妙词(炼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例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 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闻”,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 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接下 来三句,描绘听泉人的处境。“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五、六句转入正面 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七、八 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到这种声音没有泉声好 听。 [推导流程] 1.把握主旨觅诗眼 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景物特色的词句,诗眼的位置在诗歌题目或者在诗句中, 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多是动词或形容词等。《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 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真趣。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诗 的词语就是“闻”。 2.分析诗句找体现 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词语、句子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 征。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谛听这 悦耳的泉声,并想象把泉声用琴弹出来。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 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6.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步骤一:把握主旨觅诗眼 既然诗眼最能体现主旨,把握诗歌的主旨就十分关键。考生要紧抓诗歌中直接表达 情感的关键词,寻找诗歌的诗眼。具体来说定位“诗眼”,可从以下 4 个方面入手: 1.内容定位 所谓内容定位,就是指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即所谓的“诗眼”。 2.修辞定格 修辞的运用能够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修辞是拟 人。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鸟共忧乐”。风月花鸟,在诗人眼中莫不可 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修辞手法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修辞手法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 精心锤炼的诗眼。 3.词类定性 在鉴赏诗歌时要想抓住诗眼,必须特别关注诗歌里的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 的动词。原因是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多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在 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 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4.活用定类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形容词或动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步骤二:分析诗句找体现 诗眼是诗歌思想内容的全面体现,贯串全篇。因此,鉴赏时要以诗眼为中心,从全 诗中提炼出体现诗眼的重点内容(即结合诗句梳理,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并从不 同角度加以分析。 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 意识。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 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歌标题、全诗意境与诗人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 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 [题型再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 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 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 解析:可结合注释理解全诗,从诗歌的感情基调上看,所描绘的种种意象,始终是 围绕着诗人心中的“忧”展开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诗眼是“忧”。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 写命运不济(“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这一 切都有“忧”贯穿其中。 高考对赏析诗歌中精彩句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 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等,鉴赏诗 句时,既要弄清诗句的表 面意思,指出其在构思、炼字、句子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 的特点,又要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 感所起到的作用。 [例 3]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 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推导流程] 1.解读诗句含意 本诗第四句意为: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就像是春蚕咀嚼桑叶一样。 2.多角度赏析精彩之处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 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动中见静。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诗中某联或某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赏析某句的妙处。 4.诗中某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二)答题步骤 赏析精彩句(炼句)“2 步骤” 步骤一:解读诗句含意 把握关键字词的意思,确定要求赏析诗句的具体含意。可以从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 么意思,并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如[例 3],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 结合诗歌首联“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可分析出,首联是用考场的肃穆反 衬作者的喜悦之情,而这句则是从正面强化了这种喜悦之情。 步骤二:多角度赏析精彩之处 [题型再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 江 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即公元 1082 年。 试赏析“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 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句题型,首先观察句子的特点,本句是写 景的句子,就要从景物赏析入手,考虑景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描写手法等。“夜阑 风静縠纹平”,抓住景的特点“夜、静、平”。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景入情,表达了内心 希望平静的心情。手法即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当时的景物特点:夜深,无风,江水平静。②反映了诗人追求 内心平静,忘却烦恼欲求的愿望。③寓情于景,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融合无间。 语言风格就是作者在诗歌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 体现的个性特征,往往与作者的 生活经历、文学素养有关。 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 泼、庄 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等。 更要注意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如王维的恬淡自然、李白的 豪迈飘逸、白居易的直白清新、李清照的缠绵婉约等。 特别提示:“古诗歌常见语言风格典例记”详见学生用书《狂背 120 天》分册“知 识清单五”。 [例 4]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 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注]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 “雕胡”,即“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 人当作美餐。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 说明。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即事抒情之作,与李白其他作品表现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所 不同。这首诗用写实的方法叙述了自己夜宿荀媪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 苦的真情,属于现实主义诗歌。 [推导流程],第一步:理解语言风格概念的含义。,“豪迈”的含义是:气度宽广, 洒脱豪放。“飘逸”的含义是:想象奇特,志向凌云,风姿洒脱,神情闲逸。 第二步:援引诗歌内容分析写作风格。,从“我宿五松下”“邻女夜舂寒”等句子 可以看出本诗是叙述事情,是写实;而从“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等句子可以看 出百姓的疾苦,因此是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真情。 第三步,最终确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以判断,这首诗的写作风格与作者的“豪 迈飘逸”风格不符。 [题后归纳] (一)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语言特色。 2.这首诗(词)的某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的风格是……,请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 4.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作简要赏析。 5.这首诗(词)是如何体现……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二)技法点拨 确定语言风格 3 角度 1.从意象入手,体会情感,辨析风格 即从分析意象出发,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进而鉴赏其语言风格。 2.从流派入手,进行比较辨析 这就必须熟悉有关流派的基本知识,从而按图索骥。如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和边 塞诗派、李白与杜甫的风格、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的风格;宋词婉约与豪放的风格。 3.从术语入手,进行迁移和转换 这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术语,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转换。可以从不同时代风格相近 诗人的生平来梳理风格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从不同时代诗歌整体风格的差异性着手。 (三)答题步骤 [题型再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席上赠张建康 苏 庠① 本是白萍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②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③召,未许钓船轻。 [注] ①苏庠(1065-1147):两宋词人,隐逸以终。②杜若:香草,多年生草本, 高一二尺,叶广披针形,味辛香。夏日开白花,果实蓝黑色。③宣室:古代宫殿名,泛 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有人评说这首《临江仙》语言“明朗清新”,试结合“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 两句作赏析。 答: 解析:“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两句写柳枝飘摇舒展在晨晓的街市,芳香四溢 的杜若长满了小洲。能结合这两句诗,扣住“明朗清新”或“简明”“脱俗”“不浮艳” 等语言特点赏析,且表述合情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不尚修饰,写景简明。“柳丝”“晓市”“杜若”“芳汀”取景自然, 洗去浮艳和纤秾。②用字脱俗,境界清新。“摇”写出了柳丝的特点,也带有拟人,突 出作者的闲适;“遍”写出了杜若之多,也表现了词人的喜悦。 [考点检测·针对提能] 鉴赏诗歌语言题对应配套卷 P296 一、流程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花 武康秋雨池上 毛 滂①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涿黍。问陶令②、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注] ①毛滂是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本词作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 之时。②陶令:指陶渊明。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中“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两句。 推导流程: 第一步,解读诗句含意。 根据语境,理解句中的关键词。“侵短梦”是说打破了短梦,而“秋声”是指雨声。 第二步,从借景抒情角度赏析。 词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秋声”“芭蕉雨”表明了秋天的环境特点,并 以此来表达词人仕途失意的惆怅心情。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作者正在小憩之时,雨打芭蕉的声音打破了自己的短梦。词句借景抒情, 通过雨打芭蕉之声,既写出了秋声的萧瑟,又表现了词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惆怅。 二、对点练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11 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浩初上人:即浩初和尚,潭州人,当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两诗写作 之时,诗人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因党 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B.李德裕凭楼远眺,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千遭”的青山,于是触景生情, 悲从中来。 C.《登崖州城作》全诗描写了诗人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 沉郁。 D.两诗都写到“望”,柳宗元“望”的是故乡,李德裕“望”的是京城,思念都 很深切。 E.两诗都写到“山”,就手法而言,柳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李诗用的则是拟人 手法。 解析:选 AB A 项,“旨在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不太妥当,还表现 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B 项,李德裕诗没有说“亲眼见到鸟儿无法飞越‘百匝 千遭’的青山”,只是说鸟儿飞到帝京也要半年时间,言路途之远。 ★(2)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 (6 分) 答: 参考答案:“割”意思是割断、割裂,说海边的群山像锋利的剑刃一样将自己的愁 肠割断,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被贬之痛和思乡之愁。“绕”意思是围绕、环绕,说青山 将崖州城层层围住,使得诗人无法从此处脱身,象征性地写出自己政治上的困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②。 [注] 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 1071 年任齐州(治所在今 山东济南)知州,该篇为诗人于 1072 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上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的。曾巩身临西斋, 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期间,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看见桑麻遍野, 便只待秋季丰收。这表现了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颈联是诗人静心领略幽景雅趣之辞,选取了济南最具有代表性的风物进行描写, 上句写的是湖光,下句写的是泉水。 D.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山中,潜心书史,这种清幽意境与高雅情趣让诗人怀疑是 置身于庐山香炉峰,这里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E.本诗描写了西斋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齐州山水的喜爱,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 暇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 解析:选 BD B 项,“他不关心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 齐州大治。D 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错,诗人并无此意。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达上的特色。(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比喻手法,“云水”指如白云一样纯洁的湖水,“玉砂”指泉底砂石 晶莹如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色之美;②视听结合,以洁净的水和鸣叫的鸟、水激砂 石之音显示环境的清幽;③用词巧妙,“醒”“鸣”“清”“漱”四个动词的使用,使 句子十分灵动。 4.(2018·长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临江仙 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 首句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 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 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D.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 切,清丽洒脱。 E.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 厚情意。 解析:选 AC A 项,“钟鼎”“山林”运用借代修辞。C 项,“酒杯秋吸露”是 典故。“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 离月数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 饥。’”形容一个人秋来饮美酒的惬意。 ★(2)这首送别词结尾两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 要赏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赏析词结尾两句。赏析诗词一般从诗词本身的修辞手法入手,进而 理解词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注意题干中提示的“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 “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写景,使用了比喻。这些景色属于虚写,词人想象族弟一 路上看到的美景,既可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也包含着词人对族弟前程的美好祝愿。 参考答案:末二句写景,将“晓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拂晓时 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 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象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 洒脱、豁达。 第三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把 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指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构思技巧。鉴赏时不仅 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作用和表达 效果。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时,往往因“技巧判定不准确,答题角度不全”而失分。 一、明总法——“层”清“目”明,知怎么答 无论是“表达方式题”“表现手法题”,还是“修辞手法题”“构思技巧题”,题型 有别,但答题的方法是一样的,可以说答题有“总法”,均应遵循 3 大步骤作答,组织 答案要层次清楚,要点全面。下面通过一道试题,直观展示。 二、细分辨——“点”对“语”范,知答什么 解答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首先要审准题,明确考查要求和答题方向;然后仔细读 诗歌,分析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再次遵循解题“总法”,运用相应表达技巧的专用 术语规范作答。 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类型: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排比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烘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用典、渲染、衬托 描写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虚实、角度 变换、绘声绘色绘形)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 物言志、借古讽今) 构思技巧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结合、铺垫 说明:因为人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人把动静、虚实、角度变换、托 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而有人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有人把铺垫归入表现手法等。 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从两个角度设题: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 表达效果。诗歌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 排比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词)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词)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一)比 喻 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 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岳阳楼望君山[注] 杨 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 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 湘女)游此,故名。 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答: 参考答案:(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 平静、明净。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 (2)奇特的想象。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 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 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 (二)比 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 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 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日登梓州城 杜 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颈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步骤二: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 的动作,将“湖风”“江雨”写活了。 步骤三: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三)夸 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 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做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注]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 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本诗的第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解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分析作答。“何方可化身千亿?”中“千亿”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一树梅前一放翁” 运用的是想象的手法。在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可结合着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诗人对梅花 的喜爱之情角度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步骤一:第三、四两句,运用了夸张、想象的手法。 步骤二: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 步骤三:这样写,巧妙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四)借 代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 象,特征代本身。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洁、含蓄。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 军 行 陈 羽 海畔[注]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 海畔:湖边。 这首诗的第四句写“军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第四句运用借代的手法。 步骤二:“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画 面生机勃然。 步骤三: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五)设 问 设问是指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由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 恋 花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③醒迟,恼破④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⑤。 [注] ①止:犹“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宿酒:昨晚所饮的酒。④恼破: 恼煞,极尽烦恼。恼,撩惹。⑤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结合词意,简要赏析“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两句。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这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 步骤二: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 细雨打落。 步骤三: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雨打花落、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情。 (六)反 问 反问指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 考。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拟古十二首(其九) 李 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注],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注] 月兔捣药:相传月兔跪地捣药,制能长生的药丸。 本诗“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虚写(想象)。诗人想象着埋在地下的白骨寂寞无言。②反问。用“岂 知春”反问,写青松不知道春天的到来。 (七)双 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 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针对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此诗写于 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 5 个月前贬往通州。 试对诗的末句“逆风吹浪打船声”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 步骤二:一方面,“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 面又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 步骤三: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 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八)排 比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者句子排列在 一起。一般说来,排比一定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而且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能增强语言气势和表达效果。 [针对训练] 8.(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 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 解析: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 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 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 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 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 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步骤一:使用了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 步骤二:“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 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 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步骤三:比拟手法的使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 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排比手法的使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 渲染了气氛。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 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 特别说明:在后面“类型三 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设问方式] 1.诗的首联(或者颔联、颈联、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的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本词的上阕(或下阕)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一)对 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表达效 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 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 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 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 老 歌 张 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这首诗对比手法鲜明,试作赏析。 答: 解析:题目已经明确了“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 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 答,如抓住诗歌中的“不得食”“化为土”,“呼儿登山收橡实”“船中养犬长食肉” 等内容来看,对比鲜明,揭示了当时社会老百姓的悲惨命运。 参考答案:一将老农辛苦劳作却“不得食”与官家不劳而获却把粮食“化为土”作 对比,表现了农民在剥削制度下的悲惨生活,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二将老农 的贫困生活与商贾的奢侈生活作对比,前者要摘野果充饥,后者养的狗却能常常吃到肉, 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二)衬 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 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 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 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 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注]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题于岭北驿的 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 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此诗多处采用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大雁的南飞北归与诗人不知归期形成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 哀怨、痛苦。②用“江静”反衬诗人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的内心。③用昏暗的境界渲 染了凄凉寂寥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情。 (三)象 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 和深刻的寓意。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 象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 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 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 决心。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拟古九首(其九) 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 公元 418 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有人认 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这段历史。 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答: 解析:这是一篇用比兴手法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前两句写种桑于长江边,为期已 是三年,似可望有所收获了。接下来四句写枝条刚开始生长起来,却突然山河变迁,洪 水滔滔,高岸为谷,冲断了树枝,卷走了根株。第七、八句写桑树既毁,春蚕无叶可食; 蚕丝不成,寒衣亦无资源可制。结笔两句,回向桑树,表面意谓当时种桑既在江边,而 未植根高原,则今日桑树根株全毁,又如何可以追悔。诗中以桑树象征东晋,言晋恭帝 为刘裕所立亦为刘裕所废。借桑树表达对当时历史的认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桑树象征东晋。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 恭帝依赖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东晋的命运。 (四)渲 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 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 做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 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注],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用钩把垂挂的疏帘卷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 解析:由诗句中的“海浪”“北风”“雷”“急雨”等意象可知,诗歌的一、二句 描写的是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海浪如云”是视觉,“数声雷”是听觉,渲 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 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五)用 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 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 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 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典故的范例。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 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从用典与抒 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 么情感。“归去来兮”表达的是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 无言,下自成蹊”是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参考答案: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 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 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蒋山那种“物 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 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 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 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设问方式] 1.某诗(词)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词)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5.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如何处理的?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Ⅰ.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御街行①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②。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 月华如练③,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④,谙⑤尽孤眠滋味。都来⑥此 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御街行:又名“孤雁儿”。柳永创调。②香砌(qì):指花坛。③练:素绢。④ 敧(qī):倾斜。⑤谙:熟悉。⑥都来:算来。 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上片和下片各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上片中,词人借景抒情,借纷 纷飘坠的秋叶,凄凉而寒冷的夜晚,空空的玉楼,如素绢一样皎洁的月光,以哀景抒哀 情,“长是人千里”写出了相思之人在千里之外,受到相思的煎熬而满怀愁绪。在下片 中,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愁肠已断无由醉”和“谙尽孤眠滋味”直接抒写词人的 离愁别绪,愁到深处,已是肠断,这种苦苦相思的滋味是无法回避的。 参考答案:①上片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多重意象的反复渲染,烘托了词人的 思念之愁;②下片则主要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通过“愁”“孤”等字眼,直接表达 词人的离愁之苦;③这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人的感情抒发既委婉含蓄,又浓烈饱 满,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 Ⅱ.间接抒情 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 ①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寓(融)情于景”和“情 景交融”并列。 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 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块点出。 ②“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 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 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 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 ③其他 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答: 参考答案:此诗前三联写景,寓情于景;最后一联直接抒发情感。第一联为舟行之 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写了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 写得孤静寂寥,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第三联写了荒野之景,数缕荒烟,几 户人家,瘦野薄田。第四联直接点明诗人的愁情。全诗情景交融,写出了旅途的孤寂与 忧愁,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2.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 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见鹦鹉戏作四句① 王安石云木何时两翅翻,玉笼金锁只烦冤。 直须强学人间语,举世无人解鸟言。 画眉鸟②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 ①本诗一题《鹦鹉》,大约作于变法期间。②本诗写于诗人因党争牵连被贬 滁州知州之时。 两首诗在整体上共同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请结合诗歌和注释内容简要赏析。 答: 解析:两首诗歌一写鹦鹉一写画眉,都是通过鸟的状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必 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只是“志”稍有区别,王安石侧重于“无人理解”,欧阳修更 侧重于“渴望自由,崇尚自然”,这一点可结合注释,根据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 另外,两首诗分别提到“金锁”“金笼”,象征锦衣玉食却没有自由的生活,这与鸟儿 渴望自由的内心形成对比,这是两首诗的又一典型手法。 参考答案:(1)对比。通过鸟儿在林中的自由自在与被关笼中锦衣玉食,却内心烦 闷憋屈的对比,表达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向往。(2)托物言志(象征)。两首诗都 以鸟自况,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但具体内涵不同:欧诗表达的是在朝廷党争牵连被贬的 境况下,渴望挣脱束缚,回归自然的情怀;而王诗“举世无人解鸟言”,表现诗人在变 法改革中“无人能懂”“苦无知音”的孤独悲哀。 (二)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 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1.白 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 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 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注]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 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描绘秋景?这种方式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 步骤二: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 步骤三: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 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 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 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 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诗人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②红楼: 唐代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③户钩:开门的工 具。 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 参考答案:细节:觅户钩。妙处:诗人访友不遇,并不返回,而是反客为主,寻找 开门的工具,看似唐突无理,实则无理而妙,可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以及诗人对这里 的熟悉、和主人相知之深。 3.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 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 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 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 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 动,哪是静。 [针对训练]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 江 仙 苏 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②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①东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垦辟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 曰东坡。②朱敦儒:宋代著名词人,早年清高自许拒不出仕。后因主战被罢官,隐居故 乡洛阳。 《临江仙》的上片和《好事近》的下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试简要 赏析。 答: 参考答案:①《临江仙》上片,以动衬静。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谛听江声, 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②《好事近》下片,也是以动衬静。通过描写“风定钓丝 闲”“上下是新月”,突出水静、天空静,营造出一切皆静的环境氛围。而这样的背景 中,一只孤鸿于光线明灭中的动,更显周围之静。 4.虚实结合 “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 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 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虚,哪是实。 [针对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经巴丘 张 继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 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参考答案:对昔年与李膺一起泛舟湖中、赏景赋诗的回忆为虚写,今日乘船经过巴 丘、感伤流泪为实写。以虚衬实,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往日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对 现实人生聚散不定的感叹。 5.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 “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 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 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针对训练] 8.(2014·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 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鉴赏表达技巧——点面结合。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 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 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 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步骤一:“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 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 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 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步骤二: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 6.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 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 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 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 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针对训练]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王中丞闻琴 谢 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注],蹉跎江海心。 [注] 容与:徘徊犹疑。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本诗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琴声。 步骤二、三: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 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 如涧水发出的淙淙作响的轻鸣,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7.观察角度、多感觉结合 观察角度 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 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 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多感觉的 结合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针对训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②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 1129 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 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俯仰结合,视听结合。 步骤二: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明月北斗,俯瞰波浪汹涌,又听闻岳阳楼凄凉的 角声。 步骤三:描写空旷凄凉、动荡不宁之景,烘托了诗人忧伤不安的心情。 构思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 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 铺垫等。 [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一)卒章显志 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注]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注] 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卒章显志。 步骤二、三: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 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 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二)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 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针对训练]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注]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的途中。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 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情感 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暗含诗人身处垂死病中听闻挚友被贬 的残酷现实的悲凉凄冷的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 途多舛的遭遇,表现诗人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三)抑扬结合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的一种行 文技巧。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针对训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 步骤二:三、四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 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步骤三: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四)铺 垫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现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 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或内容的构思技巧。 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做陪衬和烘托的,为主要情节 蓄积气势。做铺垫的内容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物,增加情节张力, 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针对训练] 4.(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 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 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构思技巧。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 先看前两句,“画工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 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但都不逼真, 暗含玉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铺垫。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 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实属不易。这是 第二层铺垫。 参考答案:步骤一:诗人用“画工如山貌不同”“迥立阊阖生长风”做了铺垫。 步骤二: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 步骤三:“画工如山貌不同”的铺垫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 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的铺垫,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检测·针对提能]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对应配套卷 P297 一、流程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严 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 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推导流程: (1)确定技巧,明确答题方向。 景物描写的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方式。 (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 ①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 写景物的手法:远近结合。 ②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暗浦风起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 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视听结合。 ③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现实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 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虚实结合。 (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 这两联诗描写的景物: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 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归乡之情、羁旅之愁。 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借景抒情。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 愁。②远近结合。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③视 听结合。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④虚实结合。寒烟、 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 二、对点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 分)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 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 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 长感非常强烈。 D.“戎马”两句写出了征人马不解鞍、甲不离身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忠 诚与热爱之情。 E.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 郁刚健之气。 解析:选 BD B 项,“形单影只”理解有错。“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可见 鸿雁并不是孤单的,它们“自成行”,是雁群。D 项,“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之情”错 误,联系上句“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可知,本句写的是征夫辛苦劳累,辗转远征 的苦状。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艺术手法,学生应该对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准确的理解。就 本诗而言,最明显的是比喻,用“鸿雁”“转蓬”比喻背井离乡的征夫。除此之外,学 生还可以考虑到比兴、借景抒情等方面。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比喻、用典。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 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 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②比喻:以“鸿雁” 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 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 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 无奈愁苦。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 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 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答出其中 两种手法并合理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11 分) 临江仙 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 此词或为李清照效法欧阳修《蝶恋花》所作的数阕《临江仙》之一。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起句效仿欧词,一字不改,以设问的口气连用三个“深”字,表现了庭院的深 邃。 B.“云窗”一句通过描绘云簇窗前,雾绕高阁,描绘出庭院的缥缈清幽的特点。 C.上阕第二句中的“迟”字不仅客观交代春来得迟,也表现出词人对春来迟缓的 厌恶。 D.上阕的第三句和下阕的第三句遥相呼应,均通过对“谁”的质问,借梅花表达 了词人的落寞之情。 E.本词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独居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选 CD C 项,错在“厌恶”,这里主要表现词人思夫时的孤独哀怨之情。D 项,应是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2)本词除了运用设问的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1)拟人。“玉瘦檀轻无限恨”“浓香吹尽有谁知”两句中的“恨”“有 谁知”均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心态。(2)借物抒情。本词通过对梅花的描 绘并以梅花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闺怨之情。(3)衬托。用杏花的“肥”衬托梅花的“瘦”, 视觉形象鲜明。 4.(2018·贵阳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草书屏风 韩 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注]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 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 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地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 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 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 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 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解析:选 BE B 项,应是诗人看到屏风后的爱惜和惋惜之情。E 项,“怪石奔秋 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像正向 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此联指的是 屏风上的画面,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6 分) 答: 解析:“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怪”字,体现出 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 里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 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恐”字, 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 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 参考答案:(1)手法:①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赴秋涧 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等。②想象的写作手法(或:化静为动)。诗人想象如果把 这个屏风放到水边的话,怀素的字就会化成入水的龙。(2)怀素草书的特点:①“狂(怪)” 的特点:怀素草书中的变化“点”就像怪石一样,“奔秋涧”说明笔画迅疾有力。②苍 劲有力:“寒藤”“古松”等表现出怀素草书刚劲浑厚的特点。 第四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 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三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 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即使是 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 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故本讲主要 从思想情感的概括分析入手进行重点突破。 一、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 6 个切入角度 1.抓标题: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 现的思想感情。(在本专题[专题入门]“第二技 ‘层’析诗歌意蕴清”中已有详细讲解) 2.抓“序”“注”: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注释一般是对题目、 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我们根据这些可以概括分析出 诗歌的思想情感。 3.抓题材: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送别诗,常常表达对友人的不舍、 牵挂、关切、祝福;闺怨诗,常常表达对年华易逝、人生孤独的感伤,对远方情人的思 念等。凭吊诗,常寄托哀思或感慨兴衰。(在本专题[专题入门]“第一技 ‘类’分题材 方向明”中已有详细讲解) 4.抓关键词句:从抒情议论的关键词句入手,这些词句是集中体现思想感情的地 方。关键词指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关键句指最能 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 在诗歌的结尾。(在本专题[专题入门]“第二技 ‘层’析诗歌意蕴清”中已有详细讲解) 5.抓意象:从景物形象(意象)入手,景物形象往往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在本 专题[专题入门]“第二技 ‘层’析诗歌意蕴清”中已有详细讲解) 6.抓“用典”:从用典入手,典故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诗人观点、态 度和情感。(在本专题[专题入门]“第二技 ‘层’析诗歌意蕴清”中已有详细讲解)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 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那:奈何。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 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 的惆怅。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 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 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 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 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 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 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 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注]。 [注] 玄晖:南朝谢朓,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才的人,此处借指元校 书。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对居处环境的喜爱之情。野径芳菲、林居翠微等画面,透露出作者对 居所环境清幽的自得之意。②深居僻处,无人造访的孤独伤感之情。“蓬荜”自写居处 的简陋,“无车马”写出了没有人来光顾。③对元校书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忆玄晖” 中的“忆”字写出对元校书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元校书比作谢朓,含赞美之意。 二、掌握解答思想情感题的审答规范 (一)审题: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 整体型还是局部型。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 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它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二)答题:因题而异,用好术语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感情)答题模式 要概括的感情=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答: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 情由 中的凄清、失神、怅惘 感情基调 之情;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 情境 的温暖、愉悦 感情基调 之情。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 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 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要求分析感情)答题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具体诗(词)句,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 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诗(词)句、 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3.答题要用感情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感情术语,如将“惜别”改 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 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 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 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 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 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 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抓住注释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词人情感的 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词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 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 词人的那种对宦海沉浮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 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 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句,借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 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词中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 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潮落秋江冷”这一景色描写,营造了秋夜清 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词人内心的凄凉,“潮落”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 了词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的 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 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考点检测·针对提能] 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对应配套卷 P298 一、流程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 (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诗歌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落寞、失望、孤寂等。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体现作者的心情:落寞、失望、孤寂等。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体现作者的心情:欲诉无门,壮志难酬。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举杯浇愁,自我宽慰。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 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写中秋无月, 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 寞和郁愤。 二、对点练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 分) 溪桥晚立 蓝 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 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 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 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 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 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解析:选 BD B 项,三、四两句一静一动,以动衬静,不是和前两句形成以动衬 静的效果。D 项,“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理解错误。从诗人抒情的角度而言,诗 人漂泊天涯,内心凄苦,思念家乡,这样的情感和“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不和谐。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何作用?(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 的能力。“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尾联写邻家响起了织布的声音,而自己这个外 乡人却无人寄来寒衣。内心因远客他乡、在外漂泊产生的凄苦之情表露无遗。全诗抒发 情感的诗句主要集中在后两联,颈联写内心对故乡的思念,尾联写在外的凄苦。尾联是 思乡之情的具体展现。 参考答案:①通过“邻家响机杼”来反衬自己“无衣”,抒发了漂泊天涯的凄苦和 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②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在外飘零的孤寂和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着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3.(2018·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2)题。(11 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 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 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 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紧扣题目中的“夜赴”,写出 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 的满足与喜悦之情。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 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 含蕴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 CE C 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的表述理解错误,由尾联“此 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可看出诗人想表达的是他不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 生活的情感。E 项,“比兴”手法的分析错误,诗歌并没有比喻,也没有使用“兴”的 手法。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此生只合田间 老”可以看出诗人想表达的是希望终老田园的情感,但由诗人“被檄夜赴邓州幕府”以 及“岂不怀归官有程”又可得出诗人还有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 情。 参考答案:由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可以看出诗人希望终老田 园的情感;题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及“岂不怀归官有程”表明作者心念国事,不得 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句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从”“更”二字以并列式的 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 B.颔联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 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 美景的欣赏之情。 C.“堤远意相随”是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 色向远方延伸。 D.尾联写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两句把春柳的繁 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伤怀之意写到极致。 E.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 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 解析:选 AD A 项,“以并列式的表达”有误,此处应为“递进式的表达”;D 项, “伤怀之意”不准确,应是“爱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 分) 答: 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 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 情惜别的情怀。 参考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 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专题检测·高考过关] 对应配套卷 P299~306 “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酒楼秋望 华 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跕危之际。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西风吹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耐人寻味的“西风”特征,“上阑干” 点明登楼,“万里无云”写秋天特征,“宇宙宽”写诗人感觉。 B.颔联,紧承第二句,用俯视、仰视相结合的手法由低到高描写景物,先写秋水 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层次分明,且色彩鲜明艳丽。 C.首颔两联,景物描写体现了乾坤之大、宇宙之阔,形象地描绘了秋季天朗气清 的特征,同时表现出诗人面对秋色生发的悲凉惆怅的情怀。 D.颈联,“摇”写花枝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的样子,“软”写枝条如腰肢般柔 软,两个词融花与舞为一体,写出了婀娜神态和旖旎风光。 E.在表达技巧上,诗歌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如“西风吹客”;双关的手法,如“句 不寒”;以乐景写哀情,如描写秋水云霞的“碧”“红”等。 解析:选 CE C 项,“生发的悲凉惆怅的情怀”错误,应该是体现了诗人豪迈的 情怀。E 项,“双关的手法,如‘句不寒’”错误,使用双关手法的是“枝尤软”,“句 不寒”使用了比拟的手法。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 运用反语的手法,表面上写诗人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 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2018·武汉调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 分) 古 树① 杜 濬闻 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 孤撑休抱恨,苦楝③亦成阴。 [注] ①本诗为杜濬在入清后为隐士邱至山所写。②三株树:《雨林诗话》载,鄞 人邱至山居东皋里,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轮囷袅空,盖南宋六百年物也。③苦楝: 诗人家所栽之树。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闻道”不仅写出了一柏二松“三株树”的被人传说和享有盛誉,而且 使诗歌有了主观色彩,让“三株树”充满神话的色彩。 B.颔联,是第二句的解说,一柏二松“三株树”历史悠久,曾见过秦朝的短命, 也曾感受过汉朝的雨露深恩,表现了松柏的节操。 C.颈联,“风霜力”表现清朝的血腥屠杀和威胁利诱,“用尽”体现了清朝统治 者的百般心思,而“难移草木心”表现了清朝的无能为力。 D.“三株树”本是南宋之物,诗人却说“三株树”历经秦汉,这是一种隐喻的说 法,“秦”喻残暴的清朝,“汉”喻汉族创建的明朝。 E.这首诗全用比兴的手法,字面上不露痕迹,笔法老到混成,写古树高洁之志, 而措辞如刀劈剑削,是一首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的佳作。 解析:选 AC A 项,“使诗歌有了主观色彩,让‘三株树’充满神话的色彩”错 误,“闻道”写诗人听说“三株树”的特点,就避免了诗歌的主观色彩。C 项,“表现 了清朝的无能为力”错误,以松柏的高洁品格表现明朝遗民的气节。 (2)尾联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答: 解析:解释句意,要结合注释,明确苦楝和古树各喻指什么,再考虑“休抱恨”和 “成阴”的关系,因为苦楝已成荫,古树不再孤独,所以“休抱恨”。作答第二问,首 先明确诗人以苦楝自比,然后指出诗人的心志,即对邱氏遗民志节的向往和追随。 参考答案:尾联的意思是:古树不必为自己的孤寂而抱恨,楝树已经长大成荫,足 可与古树为伴了。诗人以苦楝自比,表示自己经过多年砥砺志节,已经可以做邱氏的晚 辈朋友,足可慰其寂寞。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 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 而尖,可编席、制扇。② (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 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诗人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 多买。 E.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选 DE D 项,“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有误,应 是表现了山翁好客的性格特点。E 项,晚唐诗风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2)最后两句诗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概括山翁 的性格,注意尾联的关键词“留、笑、指”。第二问,考查“熟”的妙用,要明了“西 坡瓜豆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正是因为丰收,所以才会有和乐美好的乡村生活。 参考答案:最后两句诗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 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本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森森的香 蒲”与“田头地垄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 4.(2018·长沙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 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 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 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 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 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 BC B 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 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 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 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 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 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 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 答时应指出手法。 参考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 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 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 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西江月 梅花①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②。 素面常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 ①这是苏轼被贬惠州以后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②东坡自注:“岭 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喙,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也。”③涴(wò): 污染,弄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 因为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B.“海仙”两句描写惠州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海仙的羡爱,海仙就经常派遣能够 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来到花丛中探望。 C.“素面”句写岭南梅花有着天然洁白的容貌,喜爱素面朝天,常常嫌弃周围环 境的绚丽,认为这种绚丽景色弄脏了自己。 D.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 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E.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诗人既以人拟花,又用借代以花拟人,无论 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给人遐思。 解析:选 CE C 项,“嫌弃周围环境的绚丽,认为这种绚丽景色弄脏了自己”错 误,这句词的意思是梅花喜爱素面朝天,认为施加粉黛是弄脏了自己。E 项,“又用借 代”错误,是比喻修辞。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是如何表达诗歌主旨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注重分析该词句是如何点明题旨的,可以先点明该句集中表露了 哀悼之情,再分别说明“高情”“晓云”和“空”的含义。 参考答案: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词人哀悼朝云之情,该句集中表露了哀 悼之情:“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晓云”与“朝云”语 意双关;“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茶 瓶 儿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 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 名。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去年”三句写词人在春深似海、海棠花开的季节里,在深幽清寂的一个庭院 中遇到一位唱《金缕衣》曲的温婉女子。 B.“歌罢”三句写海棠花下身穿翠罗衫的女子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 为一体,加上身上落的点点红花,艳丽非凡。 C.词的上阕使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诗句动中有静,通过吟唱《金缕曲》和落花缤 纷等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子形象。 D.“今岁”两句写词人重寻去年踪迹,同是庭院深处、海棠花下,但没有了去年 的佳人,这使词人生发了无限的惆怅之情。 E.“乱红飞絮”既表现了青春岁月的一去不返,又表现了梦一般温馨的回忆随春 光远去,词意含蓄深蕴,表现韶光易逝的悲凉。 解析:选 CE 本题主要考查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 力。C 项,“使用化静为动的手法”错误,没有化静为动。E 项,“表现韶光易逝的悲 凉”错误,词句表现的是物是人非的悲凉。 (2)试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6 分) 答: 解析:在诗歌创作中,虚实的情况较为复杂,简单地说就是眼前情景为实,非眼前 景象为虚。结合本词,就是过去的情形为虚,现在的情况为实。作答时具体指明虚实在 词中的体现即可。 参考答案:①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 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 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 ③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 7.阅读下面的唐词,完成(1)~(2)题。(11 分) 梦江南(二首) 皇甫松(一) 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②。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二)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③。梦见秣陵④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注] ①兰烬:烛火的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 的美人蕉模糊莫辨。③帘旌:帘端所缀的布帛。④秣陵:秦汉时期今南京的称谓。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梦江南(一)》中,前两句主要通过蜡烛残衬托夜已深、灯光暗表现环境的模糊 不清,营造出一种昏黄、黯然、朦胧的意境,引出后文诗人做梦。 B.《梦江南(一)》中,先写室内夜景,然后写梦境,从红蕉、黄梅写到吹笛、夜雨、 人语,由绘色到绘声,由视觉到听觉,由静态到动态,意境清幽。 C.《梦江南(二)》中,前两句描写了梦醒后的深夜景象,是做梦人身处的客观环境: 主人公在高楼休息,夜已经很深,残月收尽,夜色归于黯淡。 D.《梦江南(二)》中,“梦见”一句是连接全词前后的纽带,接下来的两句是写梦 中的情景;“惆怅”一词是从做梦者做梦前的角度来写的。 E.《梦江南(二)》一共五句诗,其中中间一句是叙述的内容,另外四句都是景语, 又是情语,把梦者的感情融进画面中,表达极为婉转含蓄。 解析:选 AD A 项,“前两句主要通过蜡烛残衬托夜已深”错误,颠倒了因果关 系,应该是因为夜已深蜡烛才残。D 项,“从做梦者做梦前的角度来写的”错误,应该 是从做梦者梦醒之后的角度来写的。 (2)两首《梦江南》所梦何事?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 分) 答: 解析:作答前一首词里所梦何事,抓住“江南”“夜船吹笛”“人语驿边桥”即可, 概括情感时指出怀念江南故乡的深情即可。作答后一首词里所梦何事,要抓住“秣 陵”“惆怅”等词,概括情感时不仅要指出对少女的怀念之情,还要指出可望而不可求 的迷离惆怅之感。 参考答案:前一首是梦中见到江南暮春时分的夜景,寄托了词人对江南故乡的怀念 之情。后一首是多情男子梦见一位少女在秣陵的美好春色里吹笙,寄托了词人对这个少 女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可望而不可求的迷离惆怅之感。 8. (2018·泉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11 分) 洞庭酒楼 邝 露① 落日洞庭霞,霞边卖酒家。 晚虹桥外市,秋水月中槎。 江白鱼吹浪,滩黄雁踏沙。 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②。 [注] ①诗人曾在南明朝廷任职,此时流亡在外,清兵已渡江,洞庭湖此时已落入 清人之手。②据《吴越春秋》载,伍子胥遭难离楚奔吴,遇一好心的楚国渔父搭救,渡 其过江,他潜身芦苇中,渔父送食物来,向芦中招手,呼他为“芦中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写诗人登临湖边酒楼,但诗人说是“霞边”,这不仅能使上下句承接紧 凑,也更切合迷离飘忽的湖滨晚景,使“卖酒家”更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的上句描写了桥头晚市的景色:长长的拱桥在美丽的晚霞的映衬下远望如 天上的彩虹,赶市的人熙来攘往宛如踏着彩虹行走,画面优美动人。 C.颔联的下句描写了月下行舟的景象,是诗人对实景的描述:明媚的秋月早早升 起,倒映在湖水中;片片归帆伴随着月影移动,就仿佛在月中行驶。 D.颈联的上句描写了洞庭湖中鱼的镜头:向晚时,洞庭湖中的鱼突出水面,跃波 逐浪;“白”字显现出满湖银鳞闪烁,“吹”刻画了鱼儿的欢腾活跃。 E.颈联的下句描写了洞庭湖畔雁的镜头:群雁迎着晚霞纷纷归集于湖滩,踏着暖 沙闲步;“黄”描写了湖边沙子的颜色,“踏”描写了雁悠闲自得的神态。 解析:选 CE C 项,“是诗人对实景的描述”错误,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E 项, “描写了湖边沙子的颜色”错误,“黄”主要表现雁群之多。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 分) 答: 参考答案:诗人由眼前的湖畔芦花、渔舟等景,不禁联想起当年伍子胥逃难复仇之 事。诗人以伍子胥自况,盼望有像渔父一样热心肠的人,助他一臂之力,去恢复旧山河。 表达出诗人虽流亡在外但依然渴望恢复旧山河的爱国情怀。作用:卒章显志,诗的主旨 思想至此得到升华。 “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二)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 698 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 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 事。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宋诗的前三句通俗晓畅,遣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一、二 句直起直落,抒情自然;第三句平平道来,感情却曲折起伏。 B.宋诗“嗟”字意蕴丰富:一是惜别,因与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 被贬而感伤;三是愤怒,表达了对友人被贬万里的愤懑。 C.宋诗尾联通过龙泉剑最终会被有识之士发现来比喻友人也会脱颖而出,东山再 起,在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D.陈诗首联富于对称美,描写了眼前景物的鲜明形象,诗人以“金樽”“绮筵” 等铺陈送别场面的隆重、热闹,渲染、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E.陈诗通篇畅达优美,虽然诗人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但未来毕竟充满不确 定性,所以诗人内心惶惑,诗歌有低徊悲抑的情感基调。 解析:选 BE B 项,“愤怒,表达了对友人被贬万里的愤懑”错误,应该是感叹 友人宦海沉浮、命运不济。E 项,“诗人内心惶惑,诗歌有低徊悲抑的情感基调”错误, 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 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 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 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 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2.(2018·福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1)~(2)题。(11 分) 凤 栖 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注]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 王粲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襄阳十余年, 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句通过衰败的杨柳、满地的青苔等,描绘出一种荒凉破败的场景,暗喻诗人 抑郁悲凉的情怀,表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十二”两句中,“十二阑干”是眼前景,写此时诗人所见,与后一句的虚写 “故国三千里”对比,表现词人离开家乡的时间之长。 C.“南去”一句,描写了词人想到了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如今已经垂垂老矣 的情景;一个“矣”字表达了词人的感叹和无奈之情。 D.“紫蟹黄柑”都是秋天的事物,词人所写应该是家乡的事物,再加上后面两句 则共同表现了词人想在秋风劲吹的时候回到家乡的思想情感。 E.这首词在写作方面运用了情景相生、动静和虚实结合、以情衬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等表达方式,全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解析:选 BE B 项,“‘十二阑干’是眼前景,写此时词人所见”错误,应该是 想象景象,写家乡的庭院的景色。E 项,“动静和虚实结合”错误,诗歌没有使用动静 结合的手法。 (2)本词结句历来为人称道,妙在何处?请结合全词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词结句是一个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以景结情”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该 句所渲染的气氛和烘托的情感。氛围侧重从忧伤茫然的角度作答,烘托的情感可从内心 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前途渺茫的悲苦之情两个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①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写飞雁不断,水天茫茫,描绘了一幅雁飞秋水 图,渲染了忧伤茫然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②以大雁南飞来衬托自 己的思归之情,以水天茫茫来象征自己前路茫茫,归家无期。含蓄深远,意蕴无穷。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遣 悲 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 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 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 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 画出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 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解析:选 BD B 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 项, “出语虽然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 解析:这首诗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 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中间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 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从这些内容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 案。 参考答案: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 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 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4.(2018·深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 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 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上句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处境,因为战争,死去很多的 士兵;下句用“独”写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表现诗人悲凉的情怀。 B.“瓢弃樽无绿”的意思是葫芦早就扔掉,酒樽中也空空如也;诗句表现出了诗 人困居长安的艰苦生活,在苦寒中竟找不到一滴酒。 C.“炉存火似红”,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燃尽,而说有“火”,并且是“红”的,写 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再用“似”点明化虚为实的手法。 D.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 无比忧虑、对离散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滞留在被攻陷的京城中的一位贫寒交困、孤苦伶仃、牵 挂亲人、关注国事、愁苦无奈而忧伤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 CE C 项,“化虚为实的手法”错误,应该是虚写的手法。E 项,“忧 伤壮志难酬”错误,于文无据。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何用意?(6 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刻画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人 情感等角度分析。诗句描写了日暮时分乱云纷扰,飞雪在大风中狂舞的景色,以此诠释 诗歌的题目“对雪”。诗人描写这些景物,一方面体现了诗人在斗室的时间之长,一方 面写出了诗人在国家动乱时内心的悲凉等;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和 突出主旨等。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体现出题目中的“对”字, 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的状态。诗人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诗人面对的飞雪的状态来表达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情怀,同时呼应 诗歌题目,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色和抒发诗人情怀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 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江楼闲望关中亲故 李群玉 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 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 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 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上句交代了时令,描写了暮秋时节,万物凋零,极目远眺,江天一色,显 示出旷远萧瑟的景象,其中“摇落”一词体现了诗人此时悲凉的情怀。 B.首联下句抓住楚地暮秋最具特色之景,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寥落江天中一行 北雁南飞的景象,并与上句构成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远景、近景。 C.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用“音书”“身世”“年貌”“时情”等四件虽然表 述上没有先后顺序但重点应该落在“音书”上的心事来体现、抒写诗人心中的悲凉。 D.诗歌中间两联注重用景物表达情感,用秦云、楚水、黄叶、碧波等眼前景物照 应题目中的“闲望”,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起来。 E.一般登高望远的诗歌大多是先写登高望远,再叙写登高所见,最后写所见之感; 但这首诗有意识地打乱叙述顺序,先写的是看到的景物,然后抒发情怀,最后才点题。 解析:选 BC B 项,“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首联的下句都是动态描写;“远 景、近景”错误,首联都是远景。C 项,“虽然表述上没有先后顺序但重点应该落在‘音 书’上的心事”错误,这四件心事是层层递进的,是从个人到整个社会环境。 (2)诗歌的尾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描写了凄凉的风、寒冷的天气、傍晚时分的江湖等,营造了一种凄冷、 萧瑟的意境。 6.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剑 器 近 袁去华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 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 人,为言憔悴如许。彩笺无数。去却寒暄,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诗歌的上阕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描摹抒情主人公的 所见所听,把抒情主人公的怀人情感融入描写的景物之中。 B.“海棠”两句,以“留取”两字点出眼前景象,着重赞赏雨后的海棠依旧妖娆, 表明正是这雨后分外妩媚娇艳的海棠暂且把春光留住。 C.“悄庭户”两句,“细听”接“悄”字而来,形容“莺啼燕语”的细啐轻微的 特点,以动衬静,表现环境的幽静,体现抒情主人公的孤独情怀。 D.“分明”两句,以莺啼宛转、燕语呢喃来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心,不仅 与前文的“夜来雨”“且留取”相呼应,而且又引出下文的内容。 E.“断肠”句以景语作结刻画暮色中的落日和千山,并用“断肠”直抒胸臆,表 现自然景物也似乎在为抒情主人公献愁供恨,更体现其相思情怀。 解析:选 AD A 项,“虚实结合的手法”错误,诗歌的上阕都是实写。D 项,“与 前文的‘夜来雨’‘且留取’相呼应”错误,没有与“夜来雨”呼应。 (2)诗歌下阕中“重帘未卷……浑无定据”几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怀?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孤独寂寞。抒情主人公无论是睡时还是起床后,都透露出作者孤独无 聊的感情。②相思之情。抒情主人公借助东流的江水,把自己的一片深情带给远方的故 人。③盼望重逢。“彩笺”三句,写抒情主人公与故人久别之后盼望着重逢,以切望来 书告知归期,也体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之情等。 7.(2018·广州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望 海 潮 邓千江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①,山形米聚②,喉襟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③。有元戎阃命④,上将斋坛。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 平安。吹笛虎牙闲。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 ①绣错:出自《战国策》“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②山形米聚:马援劝 光武伐隗嚣时,“聚米为山川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③定远西还:指东汉定远侯 班超出使西域。④阃命:恪尽职守。⑤区脱:匈奴语,指边界哨所。⑥兜零:代指烽 火。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云雷天堑”三句,描写了皋兰因为在高高的山头,到处云雾缭绕而成为古往 今来固若金汤的城池,以此体现词人爱国的壮志豪情。 B.“营屯绣错”三句,使用相关典故,形象地描绘出边疆战场的场面,以此表现 出戍守边疆的战士守卫雄关的自豪感情。 C.“鏖战血犹殷”三句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战后沙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食血肉的烈雕盘旋,贪馋地注视着遍地尸骨的景象。 D.“静塞楼头晓月”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写晓月依旧弯如玉弓,用自然景物中的 “不变”来表现戍边将士的“变”,表达词人物是人非的悲凉。 E.诗歌通过景物描写赞叹了军营的雄伟、军旅的豪壮,通过描写战场表现将士英 姿,通过写将帅表现将帅豪迈的激情、高昂的志气。 解析:选 AD A 项,“在高高的山头”错误,“云雷天堑”是写皋兰在长江边上, 以长江作为天堑,不是说有云雾就说明皋兰在山头。D 项,“用自然景物中的‘不变’ 来表现戍边将士的‘变’,表达词人物是人非的悲凉”错误,词句主要写激战之后的情 景,表现出对戍边将士杀敌的敬仰之情,但没有“物是人非的悲凉”。 (2)简要分析诗歌下阕刻画了边塞将士哪几类形象。(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超群绝伦的将帅形象。诗歌用“元戎阃命,上将斋坛”赞美边关将帅 的才能。②悠闲自得的将士形象。边塞羌笛悠悠,歌舞升平,觥筹交错间显出边疆的安 宁,体现了将士们的悠闲自在。③悲壮的烈士形象。人们想起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他 们的英名与贺兰山同存。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 分)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 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 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 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 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 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 放纵奢华。 解析:选 DE D 项,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 还有诗人对自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E 项,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2)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 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 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 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 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仿真高考练(三) 1.(2018·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①感而成咏 李德裕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越②吟因病感,潘鬓③入秋悲。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注] ①赞皇山:诗人家乡的一座山。②越:南方。③潘鬓:潘岳三十二岁鬓发斑 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题目中的“秋日”交代了具体的时间,“登”“望”写诗人“登高望远”,“感 而成咏”写诗人感想颇多写下了这首诗。 B.首联,写古往今来那些离开家乡追求仕途的人也都会产生怀念家乡的情感,但 他们会坚持理想,不回故里而在朝廷做官。 C.颔联,与首联对比,哀叹自己仕宦未遇,以致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 仕途而继续奔逐,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痛。 D.颈联,写诗人像南方人一样吟唱是因为自己近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 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 E.尾联,写诗人看到邯郸道后的感慨,现在身居家乡,本打算离开家乡到京城去, 但看现在的情形应该没有时机到京城了。 解析:选 BE B 项,“不回故里而在朝廷做官”错误,首联的下句主要表达的意 思是这些人能够功成名就而荣归故里。E 项,“应该没有时机到京城了”错误,尾联下 句的意思是诗人没有像古代先贤那样功成名就而荣归故里。 (2)这首诗通篇议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一气直下,以行文之法成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通过议论“以行文之法成诗”的。(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首联是立论的大前提,写古代仁人志士回归乡里都是功成名就之后, 以此引出下面的三联内容。②颔联、颈联,反衬自己长期宦游不能返乡的悲凉。③尾联, 写诗人功业未遂,仍不能像古人一样荣归故里。④全诗虽然表达了漂泊失意的哀叹,但 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西塞山①下作 韦 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②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②爨(cuàn):烧火做 饭。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等勾起丰富的联想,但诗 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乱云如絮”把云层比成轻飘的花絮,在山间 起伏缭绕,以此表现出山势险峻的状态。 C.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孤峰,后见斜月;“渐映”写月光的逐渐明亮,“斜 生”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D.颈联,诗句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归纳,使得描 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E.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看作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 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解析:选 CD 诗歌前两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两联称赞西塞 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倾慕之情。首联两句,一写水,一 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乱云如絮”,写山势高峻。颔联,一瞻前程, 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颈联,由前面的实景转入虚笔,写 当地人仲春烹食紫蕨和秋冬之际摘柑的景色。尾联,表现诗人对西塞山美景的爱恋,诗 人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由此分析可以看出,C 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 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D 项,“化实为虚”的说法错误,应该是通过联想想象的手法、 虚写或者是由实入虚等。 (2)本诗的尾联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 秋”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注重把握分析诗人面对“西塞山”筛选的景物和要表达的情感。 韦诗中,诗人看到芦苇花后感觉到了环境的宁静,并且说自己有朝一日会回来在这里定 居,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是一种闲适恬淡;刘诗的尾联,上句写国家的安定、下句 写诗人看到的前朝营垒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主要是对前朝衰亡的悲凉等。 参考答案:①韦诗表达了诗人对西塞山景物的热爱和留恋之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恬 淡的情怀。诗人把芦花当作宁静恬适生活的象征,期望有朝一日能够独棹扁舟而来,依 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②刘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欣慰以 及对前朝衰亡的悲叹。上句写因此时的国家已经安定、人们可以四海为家而心生欣慰; 下句写诗人看到前朝的故垒遗迹,想到了前朝的衰亡而心生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泊杨子岸 鲍 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的“才入”与“乡关”呼应,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 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的“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 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 C.颔联的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作铺垫,诗句抓住江潮景观,把握 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十分鲜明,诗意清新。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起来,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 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游子身份,“薄”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薄”、“寒 气”“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 解析:选 AE 诗歌的首联通过诗人刚到维扬就感觉离乡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颔联,描写所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树木葱绿;下句写风吹潮涌。颈 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的船只十分密集。 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 骨,不胜其寒。“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关系, 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引发漂泊失意之叹。由此分析可以看出,A 项,“首联的 ‘才入’与‘乡关’呼应”错误,应该是“才”与“遥”呼应。E 项,“韶光易逝”的 情感没有体现。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野 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景物的描写以及情感抒发上的异同。(6 分) 答: 解析:鲍诗,主要通过描写江中的渔火展现船舶之多,因而阻隔了自己眺望家乡的 视线,以此表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诗,主要通过描写江中的渔火表现诗 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①景物描写:两句诗都描写了江中渔火的闪烁,鲍溶的诗句通过渔火照 亮岸边来写江中的船多,杜甫的诗句通过渔火的闪烁表现夜雨的美丽。②情感抒发:鲍 溶的诗句主要通过描写江中舟船太多阻碍自己瞭望家乡的视线表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思念之情,杜甫的诗句主要通过渔火照亮野径来表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 分) 咏史(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指汉代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 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珥,插。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 长的小官,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一、二句使用比拟手法,以“涧底松”比拟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 拟世家大族子弟,描写了自然界的不公平现象。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对比,说“涧底松”“山上苗”所处地势不 同,因而栋梁之材被孱弱的小苗遮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意在表达世家子弟得高位、贫寒子弟在低位的不 合理,诗人认为这个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金日磾和张汤两家因是世家故能够做高官,以此对比有才干的冯唐到年老也只 是做了中郎署长的小官,具体解说了五、六句的内容。 E.诗人咏史,其实是抒怀,诗人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胸怀,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 AC A 项,“比拟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C 项,“诗人认为这 个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诗歌中没有表现诗人的这种情感。 (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 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 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 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5.(2018·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 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锵然,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 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 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 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 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 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解析:选 AB A 项,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 项,是比喻(借 喻),不是借代。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 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 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 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 6.(2018·衡阳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 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 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阕的景物描写,虚实相生、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 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无论虚实景物都富含情感。 B.“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 “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C.“眉来眼去”指眼前山水的美好,诗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 生命有感情的人物,以乐写哀,表达了浓重的离别愁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是对罢职 者的委婉说法,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有着共同的悲凉情怀。 E.诗歌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在叙事时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 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 AD A 项,“以动衬静”错误,词的上阕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 项,“佳 人也离开词人,二人有着共同的悲凉情怀”错误,应该是佳人也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 苦不堪。 (2)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分别分析。(6 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注重把握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以此分析词人的情感。比如“些个 事”几句,主要通过劝慰,告诉朋友不要为小事烦恼;“今头白”表明不能因为过往的 事情愁白头等。结合诗歌的注释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为了劝勉、激励朋友的,表达了词 人对朋友的留恋、鼓励之情。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 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 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 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闻 琴 孙 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 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飒飒凉风、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 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带有泉水的青峰一样凝重;琴声越来越 远,又如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的黑鹤凄厉的叫声。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 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 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选 CD C 项,上句应该译为: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是一种 由远而近的感觉,而不是比喻凝重,此比喻重在“水”而不是“山”。同理,下句应该 译为: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联系上句,是一种由近而远的感觉,并不是指“凄 厉”。——关键在于诗歌的翻译。D 项,“急促”错,应为“悠远”。 (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 分) 答: 解析:题干要求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题关键词为“艺术手法”,应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 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 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 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 分) 阳 羡 歌 贺 铸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①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②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组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③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 [注] ①真游:阳羡有张公洞,相传汉代天师张道陵曾驻迹修行于此。②斩蛟:西 晋周处,少年时凶强使气,谓为“三害”之一,后杀虎斩蛟、折节向学。③元龙:三国名 士陈登的字,曾对来拜访他的求田问舍的许汜表示鄙弃之情。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山秀”两句是“芙蓉山秀,罨画溪明”的倒装,目的是突出阳羡境内千岩竞 秀、万壑争流的美境,给人以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感受。 B.“真游”句写阳羡的溶洞,词人用“沧波下”三字表现“真游洞”天工造化的 神奇,表达了词人对阳羡的热爱和生活在阳羡的快乐之情。 C.“临风”两句咏史,通过当年斩蛟处的长桥如今依然横跨河上与名震一时的英 雄豪杰却杳无踪迹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伤。 D.“临风”两句表达了对周处的倾心赞誉,但更多的是感慨;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既总结上片,又为下片描写做了铺垫。 E.下片的“黄鸡白酒渔樵社”句与“小桥流水人家”“人迹板桥霜”“杨柳岸, 晓风残月”等都用了列锦手法,即整句诗是由名词组合而成。 解析:选 CD C 项,“对昔盛今衰的感伤”错误,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 的慨叹。D 项,“为下片描写做了铺垫”错误,应该是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 (2)请简要解说“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两句和辛弃疾的《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的“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在表情达意上 的异同。(6 分) 答: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位诗人都通过不愿意再追求功名的描写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 愤。 不同点:贺铸的诗句使用反语,用陈登的典故说明自己没有了当年的豪气;辛弃疾 的诗句用每天下棋这种看似旷达的语言表现自己虚度年华的愁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