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4课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4课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 4 课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 记一记 1.字音 (1)滟滟.( ) (2)芳甸.( ) (3)霰.( ) (4)皎皎.( ) (5)青枫浦.( ) (6)扁.舟( ) (7)徘徊.( ) (8)捣衣砧.( ) (9)拂.还来( ) (10)潜跃.( ) (11)碣.石( ) (12)潇湘.( ) 答 案 : (1)yàn (2)diàn (3)xiàn (4)jiǎo (5)pǔ (6)piān (7)huái (8)zhēn (9)fú (10)yuè (11)jié (12)xiāng 2.词义 (1)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 (2)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3)江天一色无纤.尘 纤: (4)不知乘.月几人归 乘: (5)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 (6)谁家今夜扁舟..子 扁舟: (7)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 (8)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 答案:(1)开满花草的郊野 (2)雪珠 (3)细,微小 (4)趁着 (5)承受得住 (6)小舟 (7)追随 (8)通“纹”,波纹 辨一辨 一词多义 - 2 - (1)已 ①人生代代无穷已( )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③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 ④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 答案:①动词,停止 ②动词,完结,完毕 ③副词,已经 ④可译作“以后”“不久” (2)胜 ①青枫浦上不胜愁( )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答案:①动词,能承受,禁得起 ②胜过,超出 ③优美的 ④取胜 (3)可怜 ①可怜楼上月徘徊( )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③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答案:①可爱 ②值得怜悯,哀怜 ③可惜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 。曾任 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工 诗,尤擅七言。今仅存诗两首。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诗用《西洲》格调“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 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答案:吴中四士 孤篇压全唐 2.写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背景则有三种说法:①扬州文化 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 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②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 现的是千年古镇 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③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 此诗作于 ,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 3 - 答案:曲江江畔 瓜洲江畔 扬子江畔 3.文化常识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 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 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 传。北宋 所编著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 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子容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 的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 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 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答案:乐府 郭茂倩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划分段落 概括内容 分析情感 1 “春江潮水连海平”至“汀上白 沙看不见” 景中之月 赞美了春、江、花、月、夜的美 景 2 “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 江送流水” 之月 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 无限感慨 3 “白云一片去悠悠”至“落月摇 情满江树” 情中之月 答案:理中 表现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2.主题提炼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春江 花月夜的良辰美景 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表现出对青春年 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反衬 想一想 1.下列诗句中,在诵读时音节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C.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解析:A 项,应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答案:A 2.补写出句中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句子 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仰望明月,遐思冥想,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进行探索的两 句诗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 诗是: , 。 (4) 《 春 江 花 月 夜 》 中 , 合 写 离 人 怨 妇 , 总 领 下 文 的 两 句 诗 是: ? ? (5) 《 春 江 花 月 夜 》 中 , 表 现 游 子 梦 中 神 游 故 乡 无 着 无 落 的 离 情 的 两 句 诗 是: , 。 (6)《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 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答案:(1)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4)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5)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6)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春江花月夜》诗题里的五个字在诗歌中都有涉及,但又有重点,你认为重点是哪个 字,请简要分析。 - 5 - 答: 答案:我认为重点是“月”字,其他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 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对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 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情浓郁,你觉得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答: 答案:诗人面对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在一起的良辰美景,感慨不已。他不禁遐思冥 想:“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人类本源、宇宙生成的探索;“人生代 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对人生短暂发出慨叹,但更多的是对人生、世界的热爱。 二、细节探究 3.有人说,“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中的“生”应该换成“升”,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答案:不同意。因为“生”字表达效果比“升”更强烈。诗句写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 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 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没有任何情 味。 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联在诗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联在诗歌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 一联紧承上句的“望相似”而来,自然地把笔触由上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下文的人生图景, 引出下文对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描写。 5.诗句“月照花林皆似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 6 - 答: 答案:“月照花林皆似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下的花林一片白 茫茫的神奇景象,同时,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为“霜”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思维发散 6.“《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我认为《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的山水景物诗。②诗 人为传统山水景物诗的题材注入了新的含意,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通过对春、江、 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同时,也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还把对 游子思妇的同情心与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 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 【技法指导】 一、技法讲解 分析诗词中的思想情感 思想感情(主旨)是诗词的“灵魂”,高考对古代诗词思想感情的考查,占有很大比重, 而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会牵涉到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 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一)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情感提要 类型 思想情感 1 山水田园诗 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 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 对现实的不满。 2 边塞征战诗 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 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3 赠友送别诗 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 7 - 4 闺怨诗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5 羁旅行役诗 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亲故 的思念。 6 伤春伤别诗 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 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等等。 7 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 独到的见解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境界。 8 咏史怀古诗 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宿州上元 苏 轼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①,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 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注:①“江东归老客”,用范蠡弃官归隐典。②“白云乡”,《庄子》:“乘彼白云,至 于帝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解答时,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上片开 头两句写宿州人们在节日里雨中春游。上片最后三句是作者的感受。游客如云,小雨如酥, 加上有美酒供作者痛饮,不禁叫人留连忘返。“江东归老客”,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作 者以此自况,暗含着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人间清景的情愫。“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 两句是对佳节风物美景的赞赏之情。“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两句极言宿州上元春日风光 佳丽,胜似仙乡。“白云乡”是用典。最后几句,表面是盛赞宿州,实则语意双关。“白云 乡”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这里流露了作者对在朝中被排挤、被冷落的伤感。 答案:①雨中春游的欣喜之情;②佳节风物美景的赞赏之情;③厌倦仕途的归隐之情; ④遭遇朝廷冷落的伤感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旅夜怀远客 许 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 8 -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答: 答案:“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 独难眠,乡梦难成。②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 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③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 “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 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三)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抓直抒情感的词句。①诗中最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 或形容词。②最能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抓最生动的写景句。“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景物―→ 意境―→情感”的思路去揣摩。 (3)抓标题、注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重要诗人的相关材料, 考试中要学会联系运用,要学会关注标题、注释等细节。 (4)抓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术语。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术语如:欢快、愉悦、激动、哀 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答题模式 ①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②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分析时一定要结合 诗歌内容,说明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 9 -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 斤尽”。②祢:祢衡,东汉人,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 里是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朋友的人生不 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 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B.颔联主要写苏秦当年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 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 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D.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 “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B 项,“颔联主要写苏秦”说 法错误,颔联是用典,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故选 B 项。 答案:B 2.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首联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 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格外强烈。第二联用典。 以苏秦作比,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 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 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感由惜别转到内疚,以至于牢骚、激愤。 答案:①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与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不得志的怜惜和 同情;颔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 怜悯。②依依惜别之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朋 友正值人生的低谷,伤别之情就愈为强烈了。③惭愧愤慨之情。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作为朝 廷官员,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深深自责。同时于“羞” 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的愤慨。 - 10 -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 1.2 小时,韩国 0.7 小时,美国 0.6 小时,中国 0.2 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 12 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 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 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渐被忽视和 。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 问 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 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 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 )。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 。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 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 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边缘化 棘手 趋势 不容置喙 B.隔离化 敏感 共识 不容置疑 C.隔离化 敏感 趋势 不容置喙 D.边缘化 棘手 共识 不容置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边缘化:使靠近边缘; 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隔离化:不让聚在一起,使断绝往来。从前文“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 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渐被忽视”看,语境强调劳动教育会越来越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应选用“边 缘化”。第二空,敏感:易于引起反应的。棘手:形容事情难办。结合“如何让劳动教育落 到实处”“问题”分析,语境是说“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是难办的事情,应选用“棘 手”。第三空,共识:共同的认识。趋势:事情发展的动向。从前文“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看,语境是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 识,应选用“共识”。第四空,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 怀疑。此处不存在插嘴说话的问题,“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 作、尽享劳动之美”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是不需要质疑的,应选用“不容置疑”。 故选 D 项。 - 11 - 答案: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才能一层层夯实成长的基石 B.生活的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C.成长的基石才能一层层夯实 D.人生的基础才能一步步夯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句式一致的角度看,所填句子句式应与“生 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保持一致,排除 A 项;B 项,“生活的技能”没有用比喻的修 辞,且与“由近及远”不连贯;D 项,“人生的基础”没有用比喻的修辞,与前句“生活的‘技 能包’”在修辞上不一致。故选 C 项。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搭配不当,“生活技能”与“门槛” 搭配不当;C 项,表意不明,“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是“这些生活技能”琐碎,还是“帮 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琐碎;D 项,语序不当,“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 语序不当,“尽管都很琐碎”表意不明。故选 B 项。 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不论是暖气片还是水地暖,其热源一般都在房间的底部,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空气 密度减小,热空气就会自然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过来补充,受热后再上升,使室内空气自然 循环起来,整个房间就会暖和起来了。具体来讲,① 。因为通常一个房间只有一组 暖气片,而暖气片的散热范围不足以覆盖整个房间。当人站在距离暖气片较远的位置,就会 有温差,② ;而水地暖则是在地瓷砖或地板下面铺设管道,热量通过地面以辐射的 方式向地瓷砖或地板以上的空间温和均匀地散发热量,③ ,全屋采暖,效果更加舒 适自然,采暖效果较好。 ①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看清句与句之间内在 - 12 - 的逻辑或语法关系,还要能细处观照,准确找到呼应的词语和内容,加以合理推导。①后有 关键词“因为”,故①处应填总结性信息,构成前果后因的关系。再结合后文内容可知①处 填写为“暖气片和水地暖的采暖效果不同”。②处位置和“全屋采暖,效果更加舒适自然, 采暖效果较好”相对应,②应该填写“因此暖气片采暖效果一般”。③处位置和“当人站在 距离暖气片较远的位置,就会有温差”相对应,应该写人的感受,故填写“暖流从脚到头温 暖人的全身”。 答案:①暖气片和水地暖的采暖效果不同 ②因此暖气片采暖效果一般 ③暖流从脚到 头温暖人的全身 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增删个别字词)(5 分)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 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 炽烈的乡思。 答: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解答时,关键是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唐代诗人张若 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以此作为第一句,然后把其余信息变成两个短句,按正 确顺序列出即可。 答案:①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姣好和媚人的。②她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 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③人们把她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 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 6~7 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13 - 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 恢宏。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两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 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 撒上了一层雪珠儿。 C.“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洁白如霜,所以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 照得江畔的白沙和月色分辨不清了。这两句写出了月色的明净洁白。 D.本诗采用格律诗要求,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 解析:“韵律固定不变”说法错误,诗中有多次换韵。 答案:D 7.“空里流霜不觉飞”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解答时,注意修辞手法和关键词“流”“飞”的表达效果。 答案:“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的是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 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虽如霜,却只 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二、课外探究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8~9 题。 月夜登阊门①西虹桥 文徵明② 白雾浮空去渺然,西虹桥上月初圆。 带城灯火千家市,极目帆樯万里船。 人语不分尘似海,夜寒初重水生烟。 平生无限登临兴,都落风栏露楯前。 注:①阊门:城门名,在苏州城西。②文徵明:明代书画家,多才艺,“吴中四才子” 之一。早年科考不利,五十四岁时被人举荐为翰林院待诏,三年后辞归苏州定居,自此致力 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皎月初上、扫净白雾的画面,充满清寂幽远的气氛。 B.颔联写诗人站在西虹桥上极目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万家灯火,商船林立。 C.“带城”二字十分传神地写出夜晚姑苏灯火如带,宛如一串明珠缭绕城郭。 - 14 - D.颈联写诗人面对如此流光溢彩的夜景,思绪变得更加兴奋,以至不畏夜寒。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D 项“诗人……思绪变得更加 兴奋,以至不畏夜寒”说法错误。根据诗意,诗人的思绪应是变得深沉、凝重,感觉夜寒袭 人,故选 D 项。 答案:D 9.结尾二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重点语句作用的能力。分析诗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 方面来回答。结构上,“登临”“风栏露楯”照应标题“月夜登阊门西虹桥”;诗人伫立桥 上,对月抒怀,觉得平生无限登山临水之兴致,仿佛都化为风露,凝结在栏杆之上。前文重 在写景,最后重在抒情,以“平生无限登临兴”收束全诗。内容上,寄情于景,点明题旨。 月夜的风露涤荡了诗人的身心,使之脱出尘海,“都落风栏露楯前”,流露出一种栖隐林泉、 超脱尘世的意趣。当然诗人的内心是苦涩的、落寞的。“无限登临兴”,古人登高,本就有 许多感慨,“无限”二字,包含了诗人科考不利、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等多重悲慨。 答案:①照应标题,收束全诗:诗人伫立桥上,对月抒怀,觉得平生无限登山临水之兴 致,仿佛都化为风露,凝结在栏杆之上。②寄情于景,点明题旨:月夜的风露涤荡了诗人的 身心,使之脱出尘海,流露出一种栖隐林泉、超脱尘世的意趣。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 春夕旅怀 崔 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 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 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 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 15 -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 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解析:C 项,“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说法错误,“故园书动经年绝”,“动” 是“动辄”,“书”是“书信”,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中的来信动辄几 年收不到”。选项曲解了诗歌的意思。故选 C 项。 答案:C 11.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营 造出凄凉愁惨的气氛。首联写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 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更加思念故乡。颔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 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 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尾联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 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答案: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 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 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 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 华老去之悲:自己“华发”“满镜”。⑤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任答 三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13 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C.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D.“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 16 -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和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项,“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 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说法错误,“春寒燕子”与“灯相照”意境一致,词人用 燕子归来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故选 C。 答案:C 13.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 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抓住这首 词下片的关键词,“韶光虚过”是说时光流逝,却过得没有什么意义,光阴虚度,一事无成; “人已非年少”也是在说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流露出年老的伤感;后面“春又老”,春是不 会老的,老的是人,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的伤感与忧愁。“知音少”,这是直接抒发,慨叹 知音难觅,没有志同道合之人;“何处寻芳草”,以景结情,世界之大,到哪里去寻找那些 美好?流露出一种知音甚少的孤寂与落寞。 答案: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 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 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 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 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 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 容并包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 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 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 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 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 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 - 17 -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 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 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著《唐诗风貌》) 14.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党派采取的兼容并包的政策。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的天地广阔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丰富。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复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 项,“各党派”应为“各学派”。根据原 文可知: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容 并包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 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故选 A 项。 答案:A 15.第 3 段所举诗句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表达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精神生活的反映是具体细腻的。 B.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 C.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生活侧面都进行了具体细腻的反映。 D.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内容分析的能力。根据文本可知,“……式”表“各 种类型”,而不是“各个人物”。文章第 2 段是写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第 3 段是写精神生 活的各个侧面。据此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 答案:D 16.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束。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唐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观点的推断和概括的能力。D 项,“使得唐代诗歌非常富有哲 - 18 - 理的意味”说法错误,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 1 段后半部分,原文是说唐诗对儒释道三教 的兼容与吸收“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 故选 D 项。 答案: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 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 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 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 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 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 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 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 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 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 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 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 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 《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13 日) 材料二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 化底蕴。 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 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 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 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 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 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 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 - 19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 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 《陕西日报》2018 年 11 月 21 日) 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 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 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 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 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 为大学生们解读了 2017 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 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 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 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 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 文化自信》,华龙网 2018 年 5 月 3 日)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 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 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 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 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 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说法错误,过于绝对,文中没有依据。 原文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 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故选 C 项。 答案:C - 20 -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 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 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 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 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 项,“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说法错误。材料二中的表述是“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选 D 项。 答案:D 19.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再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概括,组织出答案。本题主要 从“更多新颖的形式”“开展校园活动”“加强宣传”等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 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 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写作训练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最缺什 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 材料二 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 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伟大, 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材料三 8 月 15 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 - 21 - 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审题: 解析:本题属于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三则材料为同质材料,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 从道德角度点明“当下中国最缺底线——底线就是生命线”,以引起考生思考。第二则材料 从食品安全角度谈“当下中国”的底线缺失,这个时代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第三则材 料具体从网络建设方面谈“坚守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写作时,可以对现 象进行评价,可以分析原因,也可以找解决办法。审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关注“底线 就是生命线”“不能拿底线当优点”,“呼唤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和网民坚守底线,传播正能 量”,而忽略“当下中国”“这个时代”等限制性信息。考生如脱离“当下中国”而大谈坚 守底线,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参考立意:①坚守底线,传播正能量;②底线,心中的道德准则;③勿拿底线当优点; ④虚拟环境同样需要坚守底线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