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一 微案四 筛选概括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一 微案四 筛选概括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四 筛选概括 微点突破一 筛选信息                    ‎ ‎1.设问方式 ‎(1)对原文有关内容(多是传主性格)进行综合概括与分析。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人)×××(一般为品行)的一组是”。‎ ‎2.解题步骤 ‎(1)细读题干明指向 题干的表述形式已呈现某种“指向”,从内容方面说,有的指向单一(要求围绕人物性格等某一个方面筛选),有的指向多元(要求围绕两个方面筛选);从形式上说,有的选“是”,有的选“非”。另外,要特别注重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全部”“直接”等。‎ ‎(2)“题”“文”对照辨“是”“非”‎ 准确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将选项中的每一句放回到原文具体语境中,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比对、思考、筛选。注意不要忽略任何一个条件,以免导致误选。‎ ‎(3)巧用排除定答案 尽管题型有些许不同,但排除法却基本共通。首先,排除题干中不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也就是表现其他人的信息。其次,再排除尽管是表现主人公,但和题干要求不对应的信息。‎ 典题演示 ‎(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 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句是先王之时的社会现象,作者很推崇这种做法;②是说君臣上下对待学习就像农民有了田地,作者赞赏这种对待学习的态度;③意思是“我刚刚从政,学习有什么益处?”不重视学习,作者不赞赏这种学习态度;④客观描述书院的历史,并未表现出作者的赞赏之意;⑤战事平息、施政取得成效,未必都是重视学习的结果,并未表现作者的赞赏之意;⑥是说治理天下的方法也是应该学习的,作者赞赏这一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把学习当作为政的基础,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其他的内容(只有为政),施政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学习)。从朝廷到郡国,再从郡国到天下,探索起来,除了学习,没有别的事。所以士人如果不学习,就会言谈举止奇特怪异;施政者如果不学习,就会没有准则法度可以遵循奉守。君臣上下,对待自己的学习,就像农民有了田地,早早晚晚,不去辛勤耕耘,就得不到粮食,就有年底的担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和风俗都高度统一,只是这个原因啊。‎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者各自去学习,施政者各自去施政。人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自己学习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经考取功名后,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书籍记载的关于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学习有什么益处?”唉!后代说治理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大概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一个国家的学习达到最高境界,十户人家的小城镇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效果来称说自己的政绩,凡此种种,难道是为了好看而已吗?大概还是想恢复先王的旧俗,从学习中寻求为政的方法。所以如果最终没有符合上级意图的政策,那么就是士大夫和学习的人的过错。‎ 衡州的被称作石鼓书院的学校,它的来历非常悠久,中途曾迁到城南,士人觉得不方便,所以又迁回旧址,源自先前的教授施鼎。石鼓书院,占据了潇水和湘江交汇的地界,拥有山岳的美景。它搬迁时,新的教室还没有准备齐全。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张松,都在乾道年的乙酉日到官所,这时恰巧有了战事,三位官员虽官职不同,但责任是一样的,他们虽然每天都没有空闲,但知道学习为政的道理,兵事是小事情,就告诉教授苏总龟,让他把书院修缮一新。时间不长,学校建成了,战事也停止了,再看看这三位官员治理的地方,井井有条,治理得很好。‎ 战事平息、施政取得成效,未必都是重视学习的结果,但我单独把这件事提出来,是因为非常高兴看到三位官员能认识到先王治学的本意,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没有忘记学习,学有所成且作战有了功劳,地方治理也有了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凡是衡州的士人,都能明了三位官员的心意,那就在这个书院好好学习,不要专门研究一些文句的意义,而是也学习一些将来能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不但为追求科举功名而学习,更要思考辅助君王造福百姓的伟业。使得为政与学习重新合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第二年八月某一天,历阳张某作记。‎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 ①座主:主考官。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沈鲤“鲠亮”的一组是(  )‎ ‎①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 ‎②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 ‎③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 ‎④至鲤,一切格之 ‎⑤而时行衔鲤不附己,亦忌之 ‎⑥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①是神宗对沈鲤官职的任命;⑤是沈鲤“鲠亮”的间接表现。‎ 参考译文 ‎ 沈鲤,字仲化,是归德(今河南商丘)人。嘉靖年间乡试中举。师尚诏叛乱,攻占归德,不久向西逃去。沈鲤估计贼民一定会再来,急忙告诉驻守大臣,捕杀城中与贼民勾结的人,严加防守。贼民返回,逼近城池,看见有了防备,便离去了。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大学士高拱,是他的主考官和同乡,未曾因私事拜访。‎ 神宗在东宫的时候,沈鲤任讲官。神宗曾经指令诸位讲官在扇子上书写文字,沈鲤书写了魏卞兰的《太子颂》进奉,神宗于是要他讲清大义,沈鲤讲得非常完备。神宗赞美他,于是他蒙受宠爱。等到神宗即位,因为在东宫任幕僚的恩惠,晋升为编修。很快又晋升为左赞善。每次讲授经文,举止端庄雅正,陈说的道理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极为称赏他。他的父母接连去世,皇帝多次询问沈讲官在哪里,又询问服丧期满了没有,命令让他先补任讲官等着(别的官职有空缺再让他补上)。万历九年,返回朝廷。‎ 第二年秋天,晋升为侍讲学士,又升迁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职,升任左侍郎。沈鲤断绝私人的交往,喜好推举贤士,不使人知晓。万历十二年冬季,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沈鲤起初做翰林官时,宦官黄锦因为是他同乡送礼给他,他拒不接收。教导于内书堂,侍讲经筵,都多次与大宦官接触,从来没有同他们交往。等到沈鲤官阶更高,更加不需要借助他们的势力,即使皇帝的命令以及政府的意图,他也不会轻易顺从。‎ 沈鲤一向正直、光明。他在礼部主持典礼,有许多建议。考虑到时俗的侈靡,考察先朝的典礼制度,在丧祭、冠婚、宫室、器服方面全都确定合适的标准,颁布全国。神宗担忧旱灾,步行到郊外的祭坛祈祷,议论分别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沈鲤劝谏说使臣往来滋扰地方,恐怕又加重百姓负担,奏请皇帝斋戒三日,用文告授予太常负责此事,罢除寺观的祈祷,神宗大都同意了他的奏疏。起初,藩府有事奏请,贿赂得势的宦官为内援,礼部大臣不敢违背,总是满足他们的想法。到了沈鲤掌管时,一概革除。得势的宦官都很怨恨,多次借事端在皇帝面前挑拨。渐渐地皇帝不能没有猜疑,多次责问沈鲤,并剥夺了他的俸禄。沈鲤从此有了辞退的想法。而且申时行怀恨沈鲤不依附自己,也忌恨他。沈鲤遇事秉持公正不屈服。被沈一贯压抑,志向得不到全面实现。而此时沈一贯多次被非议,称病闭户,沈鲤才得以处理内阁事务。云南的武弁杀了税使杨荣,皇帝很恼怒,准备派遣官员将他们逮捕惩治。沈鲤详细陈述了杨荣的罪状,请求诛杀带头杀杨荣的人,而宽免其他的人,于是果然没有广泛拘捕。当时沈一贯虽然称病闭门在家,而奏章大多送到家中由他拟旨,沈鲤极力陈说这没有先例。‎ 沈鲤已经与沈一贯积怨,沈一贯即将离职,顾虑沈鲤在职,给自己留下后顾之忧,想与他一起离开内阁,暗中排挤打击。神宗也嫌沈鲤刚正,趁着沈鲤请求退休,就命他与沈一贯一起退休。朱赓上奏请求挽留沈鲤,没有被答复。抵家后,沈鲤上书答谢,仍然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他八十岁时,神宗派官去探视慰问,赏给他银两。沈鲤上书答谢,又陈述当时政治的要务。又过了五年沈鲤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赠封为太师,谥号文端。‎ 微点突破二 归纳概括 ‎  解题指导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阅读文章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文章写了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对记叙性文章,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章,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以便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的中心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文末。‎ 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要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把握要点和中心,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拽、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作者、文章出处、文后的注释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准确、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与原文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并核对;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来并对照解读,分析、评价选项表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 ‎6.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的三个原则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传主或作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其时代局限性。‎ ‎(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 ‎(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①看传主对人民的态度;②看传主对统治者的态度;③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④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  技法操作 ‎1.比对人物 命题 陷阱 高考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的,除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外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到“此”上,导致张冠李戴。‎ 题目 选项 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原文 信息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比对 分析 答案 原文是“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而不是杀“二宦者”。且原文说的是“都人争斗杀之”,而非如选项中所说是宦者杀之。‎ ‎2.比对时间 命题 陷阱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防止时间混乱。‎ 题目 选项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原文 信息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比对 分析 答案 根据原文意思,作者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情,直到李台州去世后,才从“丞相京公”那里得知他的事迹。“素来”一词错误。‎ ‎3.比对地点 命题陷阱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题目选项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原文信息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比对分析 答案 “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从原文“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可知。‎ ‎4.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陷阱 ‎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题目选项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原文信息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比对分析 答案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误,原文“使”的意思是派遣,不是使者;“前往调解”错,应为“把皇帝的旨意告诉他”。‎ ‎5.比对因果关系 命题陷阱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妄加因果关系,以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题目选项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信息 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比对分析 答案 不存在因果关系,此时的隋炀帝已经“被执”(意为被拘捕了),没办法保护他了,并非因为生气而不保护。‎ ‎6.比对有无杜撰 命题陷阱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题目选项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原文信息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比对分析 答案 “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是添加内容,无中生有。文中写“嬴氏焚书史”旨在说明福地藏书广博,连被嬴氏烧掉的书都有。‎ 即学即练 一、仔细比对,写出你的比对结果。‎ ‎2.原文信息: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指传主徐谦尊)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题目选项: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张冠李戴。认为徐谦尊“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的是“或”,即有的人,而非作者。‎ ‎3.原文信息:(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题目选项: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选项中“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是添加内容,属无中生有。‎ ‎4.原文信息: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题目选项: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担心自己碌碌无为,“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不是选项所说的“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5.原文信息:(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贼)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题目选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所以“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6.原文信息: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悉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题目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地点有误。“泾州”应为“盱眙”。‎ ‎7.原文信息: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指传主卢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题目选项: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是“巡抚王梦尹以侯弘文扰乱驿站上报朝廷”的意思,而非“在驿站受到围攻”;原文是卢象昇“上疏救”,而不是选项中的直接“赶去救援”,命题者有意丢掉关键词语“上疏”二字,导致其与原文信息不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生而魁岸,骁果有谋。习兵法,好《左氏春秋》。嗣世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使。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镇守蓟州。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佣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帝注视久之,笑而止。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永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帝大怒,夺永官。巡按御史丘养浩言:“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永徒感国士知,欲效区区之报,祈曲赐优容,俾还镇。”永竟废不用。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中官王永战败。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网者众。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广宁卒佟伏、张鉴等乘旱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时荐永,且曰:“其家众足用也。”帝曰:“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时曰:“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至是,竟得其力。都御史王廷相言:“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薊镇,作京师藩屏。”未及调,卒。辽人为罢市。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两镇并立祠。‎ 永为将,厚抚间谍,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帅。尚书郑晓称永与梁震有古良将风。‎ ‎(选自《明史·马永传》,有删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永治军有方,足智多谋。他淘汰军中老弱者,扶持健壮者,所带部队称雄各军镇;他面对特殊地理位置,采取针对性防御措施,立下功劳。‎ B.马永敢于进谏,善于用人。他劝谏皇帝不要出塞,被皇帝接受;他替陆完说话触怒皇帝;他善于识人,所提拔的人后来大多有出息。 ‎ C.马永拥有威力,奋力平叛。辽东兵变被平定后,形势复杂,佟伏等人趁机作乱,军队因害怕马永而无人响应,马永率家兵平定叛乱。 ‎ D.马永文武兼备,被人称赞。他养了一百多个西北勇士,李时认为他文武兼备,有威力,应镇守辽地;王廷认为他善于用兵,而且廉洁,应重用。 ‎ 答案 D 解析 “李时认为他文武兼备”错,李时只是认为马永“有威力”。‎ 参考译文 马永,字天锡,是迁安人。长得魁梧伟岸,骁勇果敢有谋略。学习兵法,喜欢《左氏春秋》。继承世袭职务为金吾左卫指挥使。在遵化守卫,敌人入侵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弹劾,朝廷提拔马永代职。镇守蓟州。全部淘汰了各营里的老弱士兵,任他们务农和经商,赚取佣金供养健壮的士卒,因此马永所率领的部队独自称雄于各军镇。武宗到喜峰口,想出塞,马永勒住马劝谏。皇帝注视他很久,笑着停止出塞。中路擦崖面对敌人的要道,没有城堡,耕种放牧的人常被抢劫。马永让人带着一个月的粮食,在山外扎营,在营内建筑城墙。城墙官署按期完成,于是调部队守卫。记功,升任署都督同知。‎ 马永上书替陆完请求朝廷给予已故官员的典例,并且请求宽恕因议大礼而获罪的各位臣子。皇帝大怒,免去了马永的官职。巡按御史丘养浩说:“‎ 马永以仁义安抚军队,用廉洁约束自己,巩固边防,击退强敌,军民安居,帮助他成为国家的长城。边民听说马永离去,拦住道路请求他留下,并且携带子女想逃往别处。马永只是感念杰出人才赏识自己,想报效自己的私情,请求赐予宽待,让他回镇任职。”马永最终被罢官不用。马永闭门读书,清静简约像贫寒的读书人。很久以后,因人推荐被任用为南京前府佥书。‎ 辽东发生兵变。宦官王永战败。辽东自从兵变后,元凶虽然被杀,但漏网的很多。强悍的士兵无所顾忌,纠集同党大呼小叫,动不动就心怀叛乱。广宁士兵佟伏、张鉴等人趁着发生旱灾闹饥荒,鼓动众人作乱,各营军队害怕马永,没有响应的。佟伏等人登上城上的望楼,擂鼓大喊,马永率领家众向上攻击。千户张斌被杀,马永更加奋力战斗,全歼叛军。‎ 马永养了武士一百多人,都是西北健儿,骁勇善战。辽东兵变刚刚平定,皇帝向李时询问将才。李时推荐马永,并且说:“他的家兵就够用了。”皇帝说:“将领必须文武兼备,岂有单纯依靠勇猛的?”李时说:“辽土刚刚平定,必须让有威力的人镇守。”到这时,最终是凭借他的力量才任此职。都御史王廷相说:“马永善于用兵,并且廉洁,应当仍然用他镇守蓟镇,作为京城的屏障。”没有等到调动,马永就去世了。辽人为此停止做买卖。当送丧队伍路过蓟州,州里的人也哭泣。两镇都为马永建了祠堂。‎ 马永担任将领,厚待间谍,知晓敌人的虚实,所以每次战斗总是取得胜利。一向了解人,所提拔的士兵校官,后来大多官至大帅。尚书郑晓称马永和梁震有古代良将的风范。‎ 特色透练8 筛选概括 ‎ [比对训练]‎ 判断下面的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原因。‎ ‎1.(2018·江苏高考)原文片段: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即南京)。‎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袁枚《重到沭阳图记》,有删节)‎ 试题选项: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多数事已忘记了”说错了对象,原文指出“余全不省记”,可见是袁枚本人把多数事都忘记了,“余”即“我”。‎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百姓,那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我在沭阳担任县令两年,乙丑年,我被贬谪到南京。‎ 有张、沈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多岁。他们说起当年我处理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 ‎2.(2017·山东高考)原文片段: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即谢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谢贞族兄)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试题选项: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错误。从文段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母亲出家,且“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可推断出“未曾间断”有误。‎ 参考译文 谢贞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 ‎3.(2017·浙江高考)原文片段: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①,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有删节)‎ ‎[注] ①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试题选项: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选项中“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是对诸葛孔明说的那类人的评价。‎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他根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并且牢牢记在心里。楚王问(孔子)什么是萍实,(孔子)回答说:“我前几年听到儿童的歌谣因而知道它。”这是他把小孩子当作老师啊。参照上古的书籍,再结合见闻加以斟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诸葛孔明说:“你们各位读书,是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罢了。”‎ 这是因为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叫作“腐儒”,这也是做学问人的一个弊病。‎ 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听到见到的名人才子的讨论,(大多涉及)典章刑罚制度、征战讨伐叛乱方面的事情,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况,用前代的事情验证,能够没有遗忘丢失并且记在心里,也可以成就一家之事业了。只是我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的过错,这也是做学问人的一个弊病。像您是上天赋予天性,我与您相差实在很远。‎ ‎4.(2016·山东高考)原文片段:晏子对曰:“……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试题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与晏子的意思正好相反。“不法其制”是对国君的批评,晏子认为对于古圣王,最重要是“法其制”,其次是“法其节俭”,“法圣王之服”是最无用也不提倡的。‎ 参考译文 晏子回答说:“……如今君王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达到圣王之治,差不多也还是有益的。”‎ ‎5.(2016·江苏高考)原文片段:乙未,(祖父张汝霖)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试题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选项中“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原文不符,由“‎ 吾将以困张广昌”可知,黄贞父只是想为难一下张汝霖。‎ 参考译文 乙未年,祖父(张汝霖)成为进士,被授予清江令的职位,后调到广昌任职,僚属中有不少名士。黄贞父先生擅长戏谑嘲弄他人,轻视祖父,认为他是纨绔子弟。巡抚刚刚下发疑案,命令五个县一起审理。黄贞父对同僚说:“根据惯例这个案子应该交给我主审断案,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用这个疑案为难张广昌。”祖父知晓他的意图,没有坚决地推辞,下笔写了几千字,都引经据典,决断案件就像老官吏。黄贞父吸了一口气,张口称赞:“奇才!奇才!”‎ ‎6.原文片段:大统初,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斩获居多,周文帝以所乘骓马及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为敌所乘。弼将其麾下九十骑横截之,贼分为二,因大破之。以功进爵赵郡公。四年,从周文帝东讨洛阳,弼为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至榖城,弼倍道而前进,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军至,遂走。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历位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建,拜太傅、大司徒。及晋公护(即宇文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节选自《北史·李弼传》)‎ 试题选项:李弼战功显赫。先是随从平窦泰,斩杀俘获占多数。后又随从平弘农,在沙苑战齐神武,击败并斩杀他,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根据文章“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可知,斩杀并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的不是“齐神武”,是“莫多娄贷文”。‎ 参考译文 大统初年,(李弼)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从(周文帝)平定窦泰,他斩杀俘获占多数。周文帝宇文泰将自己所骑的骓马,以及窦泰所穿戴的头盔衣甲,赏赐给李弼。(李弼)又随从(周文帝)平定弘农。和齐神武战于沙苑,李弼率的军队被敌军掩袭。李弼带领他部下的九十名骑兵拦腰截断敌人,将敌兵分为两部分,因此大败敌军。(李弼)因功进爵位为赵郡公。大统四年,(李弼)随从周文帝向东讨伐洛阳,李弼为先锋。东魏将领莫多娄贷文率军到榖 城,李弼兼程迎上前去,叫军士击鼓呼喊,用树枝拖在地上奔跑扬起尘土。莫多娄贷文以为大军到了,便逃跑了。李弼率军追击并斩杀莫多娄贷文,将他的首级在大军中示众。第二天,(李弼)又随从周文帝和齐神武战于河桥,身受七处创伤,于是被俘获,他佯装坠地死去,斜视身旁有一匹马,乘机跃上马背逃走才幸免于难。(李弼)历官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设置时,授太傅、大司徒。等到晋公宇文护执政时,朝廷的大事,都和于谨以及李弼等人商议。周孝闵帝即位,任命为太师,进封赵国公,食邑万户,前后赏赐很多。‎ ‎7.原文片段: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试题选项: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错。虽有唐休璟反对,但在他的坚持下“中宗竟从之”,意思是中宗最终答应了他。‎ 参考译文 神龙三年,突厥入侵。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敌军打败。皇帝命令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接替沙吒忠义统率部队。张仁愿来到军中而敌兵已退,于是在后面紧追敌兵,夜晚偷袭大破敌兵。先前,朔方军在北方与突厥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座拂云神祠,突厥将要入侵时,必定先到祠前祭奠以求神的保佑,并趁机在此牧马整兵然后渡过黄河。这时突厥默啜率领全部兵马向西攻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娑葛,张仁愿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地区,于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首尾相呼应,以断绝突厥的南侵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以来,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寇境内筑城,恐怕既劳民又费力,最终城池还会被敌人占有,认为这个主张对国家不利。张仁愿执意请求不止,中宗最终答应了他。‎ ‎8.原文片段:时契丹挠边,承矩(即何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使。‎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 试题选项: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提高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为恢复边塞农业做出贡献;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提高农业收成”,而是为了遏制契丹骑兵。‎ 参考译文 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便利。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自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 ‎9.原文片段:乾道改元,中(即黄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节选自《宋史·黄中传》)‎ 试题选项: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示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过失。‎ 参考译文 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这位老儒,现在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进入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就是这样被人敬慕。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失。他身体衰弱,仍亲手起草遗表,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最重要的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10.原文片段:刘安世,字器之,魏(今河北大名)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试题选项: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任用官员的情况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无中生有,应是参他们“颇与亲戚官”。‎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他跟随司马光学习,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调到洺州担任司法参军一职,司户因贪污出名,转运使吴守礼将查办他,向刘安世咨询,刘安世说:“没有这回事。”吴守礼因而停止此事。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踏实,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实应对,我大概违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吧!”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以来,(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 ‎ ‎11.原文片段:(秦)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①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大臣王恕等请留纮,不纳。廷臣复连章言纮可大用。居数月,起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引疾去。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孔坝沟,直抵平凉。言者谓纮有威名,虽老可用。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纮驰至固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 ‎(节选自《明史·秦纮传》)‎ ‎[注] ①鞠:审问。‎ 试题选项:秦纮老当益壮,勇立军功。舆论认为秦纮年纪大了但威名仍存,所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震,取得了卓著的军功。‎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结合原文可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震”的主要原因是: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而非“威名仍存”。‎ 参考译文 秦纮刚莅临边镇的时候,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婪暴戾,柳景被捕下狱。柳景也攻击秦纮,经过调查没有旁证,司法部门判处柳景死刑。但柳景与周太后家联姻,有着很深厚有力的背景,所以对秦纮不停地攻击。皇上下诏一并逮捕秦纮,当庭审讯,最后还是证明他没有罪。皇上便下诏赦免柳景死罪,削夺官爵赋闲居家,而秦纮也被罢官回乡。大臣王恕等请求留任秦纮,没被采纳。朝廷臣僚又接连上奏章说秦纮可以委以重用。这样过了几个月,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一年,他因为患病离任。十四年秋季,敌寇大肆入侵花马池,挫败官军于孔坝沟,一直深入到平凉。舆论称秦纮有威名,虽然年老,还可以一用。朝廷便下诏起用他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领统辖各边疆的军务。秦纮快马赶到固原,巡视官军遭到战败的地方。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他弹劾并要求治败将杨琳等四人之罪,调换守边将领。他训练强壮的士兵,兴办屯田事宜,申明号令,军队的名声大振。‎ ‎[高考题训练]‎ ‎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为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喜爱(他)。汉文帝(谥号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错在“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原文为“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即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并没有吴起表示不满的意思。‎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疏远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时勇往直前,最后死在敌人手里。吴将军现在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公平,能取得所有士卒的忠心,就任命他为西河郡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沿西河顺流而下,船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的形势险要坚固,这是魏国的国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来看,治国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誉。魏国设置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即公叔座)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忌恨吴起。吴起害怕受惩处,于是离开,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一到楚国就让他任相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因楚国强盛而忧虑。原来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