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考法三 分析情节作用 ‎[知能构建]‎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方 式 作 用 出人意料 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 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欢喜 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 的结局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设问 ‎(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6·山东卷)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015·全国卷Ⅰ)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方法指导 解答情节作用类题目2大角度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内容角度 对环境的作用 突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特别提示:‎ ‎“‘四考虑’+‘一感受’”模式 小说作用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这四方面考虑,另外还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这三类作用类题,除了考虑对本身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其他三方面,还有读者的感受,这就是“‘四考虑’+‘一感受’”模式。‎ ‎[真题示法]‎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属于小说中的一个情节,题干中又有“作用”,本题就属于“情节作用”题,应在脑海中检索“情节作用”题目的答题角度。‎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结 构 角 度 与全文情节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6至第8段,属于文章的中间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这为下文写吴秋明去儿童村与孩子们互动做了铺垫。当然,“马骁驭”也是通过听这个实验对吴秋明有了新的认识,推动着情节继续发展。‎ 与人物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是对猴子进行实验,而讲述者吴秋明能讲述这样的实验,暗示了人物心理学博士的身份。‎ 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中的猴子与妈妈分开了,缺少母爱;“第一儿童村”的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也缺少母爱,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似的,这个实验已经暗示了孩子们的生长环境,所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又有暗示环境的作用。(此点较深刻,可不答。)‎ 内 容 角 度 与主旨的关系 ‎“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文本中有直接点出主旨的词语“温暖”。‎ 与读者的关系 ‎“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已经设置悬念,文章没有接着解释悬念,却反而宕开一笔讲“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实验揭示穿衣原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一点是小说共有的特点,亦可不答。)‎ ‎【答案】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从情节与主旨的关系);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从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从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从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情节与全文情节的关系看:)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看:)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骁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③(从情节与主旨的关系看:)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