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诗眼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诗眼教案

考点五: 诗眼 ‎ ‎【复习任务】‎ ‎1.明确诗歌语言之“诗眼”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语言之“诗眼”试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技巧。‎ ‎【备考策略】‎ 一、知识储备 ‎“诗眼”的内涵: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它往往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 二、技能储备 ‎1.解题方法 ‎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的意思。解释的时候用描述的方法解释,不能用直译的手法。‎ ‎②联系全诗的感情作答。有的诗以抒情为主,那么分析诗眼就要联系全诗的感情。‎ ‎③联系全诗的表现手法作答。有的诗的感情是与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的,在联系感情的时候,还要顾及表现手法。另外,对于“诗眼”的鉴赏,还应注意在结构上的关键作用。‎ ‎2.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②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④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三、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 ‎【解析】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为诗眼的句中意;(2)将诗眼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答案】(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一起,所以“凉”字是诗的诗眼。‎ ‎【自主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②。‎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问:有人说“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的诗眼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提示:从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或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问题意见】‎ 考点五 分析诗眼类【自主检测】‎ ‎1.【答案】“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意为云彩散去,数座峻峭的山峰显露出来,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诗句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因此是该诗的诗眼句。‎ ‎【解析】先解释“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的意思,特别要点明“清瘦”二字的妙处,再结合全诗表现的作者的精神作答即可。‎ ‎2.【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多年来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