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 能力 核心突破一 分析情节结构 ——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 一、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 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 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 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 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 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 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 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 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 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 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 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 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 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 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 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 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 “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2.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 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 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 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 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 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 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 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线索(见后面) 阅读小说《祝福》第一部分,说说它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叙开始。交代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2)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 (3)使用对比手法。把祥林嫂的惨死与千家万户的“祝福”过年气氛放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 三、情节的安排技巧 基本技巧有线索、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 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1)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 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2)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 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4)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 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5)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 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 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6)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 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7)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 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8)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 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9)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 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一般追求曲折,达到这一效果的关键技巧是线索、悬念和突转。这里重点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说线索。 (1)线索类型,主要有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空线等。(参见散文部分) (2)线索结构,主要有单线和复线两种。 ①单线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 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情节。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依次展开,环环相扣, 犹如链条一般。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②复线结构 a.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 容易集中突出。 b.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 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 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另有主线与副线。复线结构的特点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 内容,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线索作用: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 加丰富,得以深化。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 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 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 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 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 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填空: (1)《林黛玉进贾府》的线索是林黛玉进贾府,属于事线(线索类型)。《祝福》的线索是“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的见闻,属于人线。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除了使用了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 外,另一特色就是悬念法的使用,全文围绕两大悬念展开:一是伤在哪里,二是身在何处。 四、情节的运行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通常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 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 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 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 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蒙太奇式结构: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 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 种思想和愿望。这种形式富有立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4)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 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 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 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2.外国小说模式 外国小说在结构上赋予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 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 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 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意识流式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填空: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运行模式是单线结构,《祝福》的情节运行模式是摇摆式,《最后的 常春藤叶》的情节运行模式是突转式结构。 五、段落作用 1.开头段 小说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悬念式、写景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1)悬念式 即在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其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进行思考;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 其作用是交代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2.小说的中间段落 关于这部分有三个方面的考虑:把握全文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或伏笔,作用是情节 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暗示主题;主体事件,表达主题;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结尾段 小说的结尾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1)出人意料式 即“欧·亨利式”结尾。 (2)戛然而止留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人充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形象更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能够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5)令人伤感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更好地深化主题,增强悲剧色彩,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从主题上看,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容易引起共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 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 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 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 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 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 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乙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 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 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 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 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 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 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 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文:①贝尔曼为了画一片叶子付出了生命,这个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②使贝尔曼的形象得以反转。他性情暴躁却富有爱心,能不顾一切拯救琼珊。③情节反 转,改变了人物形象的意义。贝尔曼一生追求杰作无所得,却为了拯救一个普通人成就 了一幅“杰作”。 (2)乙文:①格斯拉最终饿死,这是他命运的必然结局,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具有悲剧意义。 ②这段对话从侧面凸显了格斯拉的品质,他的精湛手艺和敬业态度,让竞争者都为之叹服。 (2015·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 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 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 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 说说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 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 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 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 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 “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 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 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 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 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 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 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 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 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 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 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 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 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 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请按照明线、暗线分别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小说可 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端)(1~5 段):明线写马兰花得知借她钱的麻婶生病住院的消息后的不安,暗线 写麻婶在向马兰花借六百块钱后的第三天突然发病住院。 第二层(发展一)(6~12 段):明线写马兰花夫妇前往医院看望麻婶,却因未提借钱一事而第 一次起冲突;暗线写麻婶生命垂危。 第三层(发展二)(13~19 段):明线写因麻婶病逝其女儿未还钱,夫妇俩数起冲突;暗线写 麻婶女儿为母亲料理后事,整理遗物。 第四层(高潮、结局)(20~28 段):明线写马兰花为麻婶女儿的信激动流泪,暗线写麻婶的 女儿写信还钱。 读小说的情节最基础的开端工作是梳理、概括情节思路。它有三种方法: ①按小说叙述、情节发展的顺序梳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 ②按线索梳理。先找出线索,然后梳理出线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顺序。 ③抓住场面梳理。一般一个场面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梳理、概括情节要准确: ①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②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叙述、概括。尤其是“何 人”“何事”这两个要素坚决不能省略。“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③叙述、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1)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 说的主题;(2)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 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集 中;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 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3.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巧设悬念:麻婶还在抢救,性命如何,令人揪心。(2)交代麻婶借钱一事。(3)引 出下文马兰花去医院看望麻婶、夫妻俩因还钱引发冲突等一系列情节。 分析小说开头情节段落的作用,要做好两点: (1)精细阅读开头文字,把握其内容要点、开篇方式。 (2)结合开头段落的常见作用答好这篇文本的开头作用。 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双方矛盾产生的缘由,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2)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形成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鲜明对比。(3)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4) 更能一步步地激化矛盾,最终为彰显主题服务。 分析小说中间句段作用除要认真阅读,把握内容外,主要应结合其位置考虑其作用: 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 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 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5.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深化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①小说结尾是马兰花夫妇收到了麻婶女 儿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表达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不仅还了母亲所借的钱,还将母亲的房子 借给他们使用。善有善报的感恩之情满人间。②“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满眼 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 的释然。人与人之间的相助之情满社会。③“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男 人因为来信而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错即改的夫妻温情满家园。 (2)实现了情节的逆转,收到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①心灵的逆转。 麻婶女儿在来信中表达了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不仅还了母亲所借的钱,还将母亲的房子借 给他们使用。这与前面男人指责妻子“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形成对比,造成逆转。②现 实的逆转。麻婶女儿知恩图报,从母亲的小本本里面得知实情,与前文麻婶女儿火化了麻婶 后回上海,马兰花可能无法再收回自己的钱形成了逆转。③人情的逆转。麻婶记账、女儿还 钱、男人改错、兰花流泪,让原本冷漠的社会一下子变得温情脉脉。 (3)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①马兰花读信含泪,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 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其善良形象跃然纸上。 ②“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让我们在看到男人暴躁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人 性中知错能改的美好一面。③麻婶女儿从母亲的小本本里面得知实情,不仅借六百还一千, 还将母亲的房子借给他们使用,表达的是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其知恩图报的美德也随 之被凸显出来。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 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 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1)见木见林的整体感知。题来于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时间多么紧,都必 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 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2)一个中心(主旨)三个基本点一个辅助点的思考角度与思路。扣住中心(主旨),从人 物、情节、环境三方面思考,辅以审美效果(读者效果)。总之,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3)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 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 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6.小说以“还钱”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还钱”为中心,使叙事更简洁、集中、明了。(2)以“还钱”为中心,很好地 把明线与暗线联结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3)以“还钱”为中心,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如夫妻俩因“还钱”而起冲突,使人物性格鲜明。(4)以“还钱”为中心,使主题表达更突 出、更深化。 所谓谋篇布局,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它涉及以情节结构 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推进情 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 具体思考回答时,要找出这个中心与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主旨等有着怎样的关联, 关联找出来,“好处”就容易答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家铺子(节选) 茅 盾 ①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 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的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 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②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 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 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嗝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无幸福,然 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 说: ③“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 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④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⑤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⑥“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 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⑦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 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 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⑧“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⑨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 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 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 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⑩“好险呀!差一点儿被他们抓住了。” ⑪“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⑫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⑬“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 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 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⑭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⑮“都在这里了。柔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 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⑯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 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 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 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 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⑰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 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 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⑱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 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 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⑲“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 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⑳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21“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 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 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 不像市面。” ○22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23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 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 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有删改) 1.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在短短的篇幅中。请理出三条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线索: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好还上海 客人的钱;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 (2)作用:使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使 主要人物的性格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林家铺 子面临的困境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溃的主 题。 2.请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冻雨”“雪花”“腊尾岁尽”“店铺”等词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冷清清”“萧索”等词语点明了自然环境的凄凉,奠定了全文凄冷的感情基调,为人 物出场做了铺垫。 (3)从“伙计们”“发怔”看,暗示了下文林家铺子生意的惨淡。 3.第⑦段中林小姐“急促地叫道”在情节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出了林小姐见到寿生时的惊讶;②使情节突起波澜,制造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凄凉的年关,加上日军轰隆隆的炮声,更加烘托出时局的不稳、民生的艰难,暗 示了林家铺子无法支撑下去。间接交代了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的原因。 (2)与第②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第⑬段寿生差点被抓了兵夫等内容形成呼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晕厥羊 铁 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 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 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 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 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 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 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 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 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 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陌生人, 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要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 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 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 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 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 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 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到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 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就又回到门厅,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 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 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 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 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 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儿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 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掺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 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当老马打通“120”急救中心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时,发现门厅地 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 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 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 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 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 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 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 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选自《铁凝自选集》,有删改) 5.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端:交代老马喜欢吃蒜,老伴临走前嘱咐“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 发展:老马正在偷剥私藏的大蒜时有人按门铃,虚惊后匆忙把工资放在餐桌上。 再发展:自称小区“水工”的陌生人按门铃,老马让他看水表并训斥他,陌生人被吓晕。 高潮:老马去客厅打电话想救人,回来发现陌生人已逃离并偷走了自己的工资。 结局:老马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就是晕厥羊。 6.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老马训斥“水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暗线是陌生人(假冒的水 工)偷钱。 第二问:①设置陌生人(假冒的水工)偷钱这一暗线,能展现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突出 主人公的形象,丰富小说的内容,揭示文本的意蕴;②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能使小说 情节集中紧凑,环环相扣,自然发展。 7.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低眉顺眼”,反复出现这一典型细节,有什么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低眉顺眼”交代了矛盾双方产生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②为塑造 人物形象服务,老马的强势达到顶峰,“低眉顺眼”的他,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陌生人“低眉顺眼”,弱势走向低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低眉顺眼”可以使发展中的 情节跌宕起伏,这里是蓄势,最终为高潮的发生做铺垫,为彰显主题服务。 8.小说开头写了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老马喜欢吃蒜,可是这个廉价的嗜好并不能被顺利满足,说明老马在家里没有地 位;②老马只能在老伴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吃蒜,刻画出老马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特点;③ 因为吃蒜才精神昂扬力量充沛,才会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加以训斥,才有 “水工”被吓晕,偷走老马的工资等情节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