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页 共 12 页 荆州中学 2019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 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 知书”。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 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 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 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 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 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淡墨榜头先快睹,泥 金帖子不须封”。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 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 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 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 制成,“长五寸许,间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的科 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个。不过这种通知书也只延续了几十 年的时间,就被朝廷取消了。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2页 共 12 页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 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到: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 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 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 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 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位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 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 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写着:贵府 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查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 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 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 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通达学 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 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 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庭。 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 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 到考生的手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重 视创新和个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颇具创意。清华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性建筑之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也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清华大学 2018年以来的 录取通知书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其上有一个立体的“清华门”,它采用激光雕刻工艺, 由 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2020年的清华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 则采用横开本的形式,内页左侧为精美的插图页,以清华校色紫色为主色调,提取校河、 荷塘、荷花等清华元素,与清华学堂、二校门、大礼堂、日晷,体育馆等系列标志性建 筑相融合;内页右侧为录取通知文书,底纹由清华校花紫荆花造型组合排列形成。通知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3页 共 12 页 书整体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清华校歌中“永木清华众秀钟”,展现了“清芬挺秀,华夏增 辉"的清华风采。 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 的仪式感所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 (节选自《录取通知书的进化史》 材料二: 8月 19日,三峡大学 2020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 子版录取通知书。 据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快速便捷, 可以让学生及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 子照片,具有防顶替、防冒领的作用。新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 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的专属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图片还可保存,并可以分享 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 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早在 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 取工作中,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摘编自《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地学习,也为了 扩大科考影响。 B.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 要的录取通知书。 C.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4页 共 12 页 未来希望的意义。 D.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 一些其它的便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泥金技术在唐朝属于比较高档的装涂工艺,而进士及第后使用“泥金帖子”报喜,由 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 B.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殿试 较繁,州试则相对简单。 C.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 公章、印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 D.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但却少 了一些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论证 B.事例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4.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4分) 泥金帖子—①—②—③—录取通知书—④。 5.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5页 共 12 页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 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 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 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 23 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 6000 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 3000 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 3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 1000 元。 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 4 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 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 5000 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 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 “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 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 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 90 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 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 32 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 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 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 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 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6页 共 12 页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 片发到网上,标价 15 万元。焉瓜想,13 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 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 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 13 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 11 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 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 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 13 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 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 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 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 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第 16 期)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7页 共 12 页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几句,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既是小说的叙事背 景,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小说深刻的社会背景。 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作者想借小说传 达的一种呼吁:当下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必须被改变。 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虽然都指向"老娘"亲手做的食物,但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 老娘用香椿芽做的家乡菜,充满乡土情怀;第二次指向这个家庭只有特殊日子才吃的食 物,喜庆气氛浓郁。 D.小说中围绕买房卖房使用了很多确定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同时又数字 化的呈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们生存处境的不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焉瓜的梦想开篇,以卖房买房为过程,以他圆梦作结,这种设计暗含了作者对 农民工这个群体生存境遇的关注。整个故事虽有巧合成分,但也基本上合乎情理。 B.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叙写老家房子,对焉瓜最后搬进的桂苑小区却仅仅用了“繁花似锦” 来修饰,目的是为了凸显出老家房子环境的自然、美好,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倾向。 C.小说关手焉瓜两口子的对话描写很少,却真实展现人物身份及内心世界,比如在住进 新房后的对话,焉瓜的问句里含着对美梦成真的不敢相信,而翠玉的回答则饱含着满 足与自豪。 D.小说中的焉瓜最终成了城里人,但作者要讲述的并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乡下人变城里 人的故事,于是用最后一段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8页 共 12 页 8.香椿树的相关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 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昭,字潜夫。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 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 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 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 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已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 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 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 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 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 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 部将符彦超合成兵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 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 死且不朽矣。”相泣而法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9页 共 12 页 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 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 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 陶榖同掌选。榖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 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 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B.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 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C.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 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 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义有某种关联的名称。古人的“名”和 “字”用法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含尊重之意。 B.河朔,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古人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 朔,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0页 共 12 页 C.吏部尚书,"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其中吏部尚书为六部之首。 D.致仕,官员把禄位交还给皇帝,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与“乞骸骨” “告老”“下车”“致事”“致政”等相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博洽诗文,自信不俗。刚满七岁,他便可诵读百诗;尚未成年,已遍阅《九经》。 处身同辈,缓步阔视,认为自己超越了马、郑一类的人才。 B.张昭中正无惧,为人敬重。庄宗遭遇内乱,纵然张宪曾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张昭亦委 婉探询,终成其节操,为世人赞赏;面对谋害,处险不惊,宁死无悔,为符彦超所认 可。 C.张昭孝顺亲长,情深义笃。为寻父踪,他于战乱中徒步跋涉,沿路乞讨,并为父行丧; 母亲去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 D.张昭建言献策,为国为民。明宗时期,张昭上书请求恢复旧例,设置观察使和御史等, 皆被明宗采纳接受。又奏请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立常平仓等事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4 分) (2)穀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4 分) 14.程生对张昭在史学上的指点和帮助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1页 共 12 页 苏舜钦 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 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子以嘉树为名,意韵古朴深远;高树枝条轻拂亭檐,一片青葱。 B.烟霭之外,萧疏雨声中,亭内品茗、酣睡,悠闲自在,清雅可人。 C.终日清风绕窗,亭内与君子晤谈,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 D.诗歌围绕嘉树亭,描写环境,叙写亭中生活,语言雅丽,境界开阔。 16.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无限哀思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 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2页 共 12 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11分) 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 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 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那 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 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 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 默片。 18.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那月桂,那枫树,那柳树和擎天的巨椰”的逗号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B.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C.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D.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赏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鸟声、蛙声、秋天的虫吟也都很少听到了”,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3页 共 12 页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 确流畅。(4 分) ①儿童玩蹦床等娱乐设施的风险,对于成年人也应有基本的预判。②一些家长经不 住自己孩子的央求,或者看到别家孩子乐在其中,就麻痹大意。③参加蹦床活动的年龄 越来越小,而家长却认为孩子参加没有问题,无视其中隐藏的风险。④等到伤害产生、 事故发生时再去悔不当初,也根本于事无补。⑤就在泉州发生事故的游乐场,记者前往 采访期间,还有家长带 3岁女童前来玩耍。⑥希望这样的情况,未来避免不会再发生。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20个 字。(5分) 据新华社报道,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损失粮食 150 亿斤以上。过度加工导致的粮 食损失大概在 3%到 10%,高的可能达到 15%。粮食数量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加工过程中,将 影响粮食外观、口感或加工特性的表皮、糊粉层通过碾削、抛光等工艺去除,导致得到 的可供食用的粮食重量减少。然而过度加工不仅会造成粮食数量的损失,还会导致营养成 分的流失。无论是大米还是小麦,其糊粉层中都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 矿物质和维生案,特别是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消费者容易摄取不足的营养,在 糊粉层中的含量远高于胚乳,也即大米和小麦现在常食用的部分。而且,粮食加工到一定 精度后,其口感和外观的改善已经不够明显,但营养和数量的损失依然会成比例增加。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4页 共 12 页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不久前,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到东莞十 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的疫 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无事可做,我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 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 旺。” 这则短短百字的留言迅速在朋友圈、豆瓣、微博之间接力传播,感动了成千上万人, 不少人因此回想起那些被图书馆“拯救”的时光、被阅读点亮人生的时刻。有东莞市民 表示,东莞图书馆 24 小时开放的那个馆,有特别多外来务工的人,有的睡觉,有的看书, 在精神和身体的层面上都是庇护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思考、感悟?请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一个 合适的角度,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参考答案 1. D (A录取通知不能代替张榜公布; B宋代主要的录取通知书是“金花帖子”; C古 代的通知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和意义) 2.A(泥金帖子是官府所作,与进士的家庭贫富没有关系。) 3.C(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4.泥金帖子一①金花帖子一②捷报(报帖)(喜报)—③版印捷报—录取通知书—④电子录取 通知书(每空 1分。共 4分。) 5. ①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代则或纸质或电子。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5页 共 12 页 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在则运用了科技手段。 ②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 ③寄送方式不同:古代或官邮或专人送达;现在则邮寄或网上领取。 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仪式,现在则没有。 (每点 2分,答对 3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 6.B(考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而非读者主观的过度解读。“只有在城 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确实从客观上表现出了城乡教育存在差异的事实,但 从整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等来看,作者并非传达了呼吁教育公平的主题。) 7.D(“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理解错误。小说的结局往往与小说的主题有关系, 小说的最后焉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作者随即又在最后一段里写焉瓜对“香椿树” 的想念,并非为了暗示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实际上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于农民工这种选 择的思考。) 8.①“香椿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香椿树”这一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买房 人喜欢老房子并买下老房子(答“为后文埋下伏笔”亦可给分)。②使故事有余味,焉 瓜实现了自己梦想,故事本可以结束,但作者随即又写焉瓜对“香椿树”的想念,引起 读者联想回味。(每点 2分,共 4分) 9.①以焉瓜视角来讲述故事,更易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勤劳、淳朴、奋进 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关注。②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视角来讲述故事, 从情节上来说,着重展现了焉瓜从“乡下人”到“城市人”身份转换的过程,更易于反 映过程的艰难和不易,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底层人物奋斗的同情。③通过以焉瓜为 代表的“乡下人”的视角来看待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写出了“乡下人”对 “城里人”取舍的不解,“乡下人”正在失去的,却是“城里人”追寻的,而焉瓜却并 不自知。这戏剧性的结局里暗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底层农民工境遇的深切思考,深 化小说主旨。(每点 2 分,共 6分)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6页 共 12 页 10.D 11. D(“下车”表示官吏到任。) 12. C(张冠李戴,寻找父亲所踪的是张昭的父亲张直。) 13.(1)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招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张直,让他担 任宾职(委任他做宾职)。(延,招请;币,财物;署,委任。各 1分,句意 1分) (2)陶穀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诬, 说谎话;引,拉;免冠,脱帽。各 1分,句意 1分) 14.①思想引导:他引导张昭,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必须通晓历史。②要义讨论: 程生从《汉书》中提出十多条要义与张昭进行讨论。③典籍传授:将《荀纪》《国志》 等传授给张昭。(一点 2分,两点 3分)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张楚平生下张直,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 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张楚平不知去向。张直年幼的时候避 难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去向,而当时盗贼像蜂飞一样纷纷而 起,道路因杂木丛生而阻隔不通,(张直)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靠 乞食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在的地方,过了十年都没能找到。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 服,在海滨从事耕作。青州王师范开设学馆,招请安置儒士,多次用书信和财物来招请 张直,让他担任宾职。 张昭才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 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那样的人 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程生,程生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 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混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 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绝不可以。于是(程生)提出班固、范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7页 共 12 页 晔《汉书》中十多条要义和(张昭)讨论,还传授了张昭《蔺纪》《国志》等,后来张 昭更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 作了注。 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 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 人相见太晚,就任命(张昭)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 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 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他。张昭 对张宪说“你该不会有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 ”张宪说“我 本来是一介书生,被主上赏识看重,位至保厘,这是出身平民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 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志啊,您能 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 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 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 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上年,(张昭)遭遇母亲的丧事,(明宗)送给他五十匹绢布,五十石麦子办丧事。 张昭性格极为孝顺,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又赐给他钱物。(张昭)守孝 期满,改任方员外郎、知制诰,担任史馆修撰。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 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官员所犯的错误),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 纸张。(明宗)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张昭)又奏请要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 仓等几件事宜。 宋朝初年,(张昭)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郊 祀之礼结束,(张昭)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穀一同掌管选拔。陶穀曾经说假话 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大声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8页 共 12 页 次上奏章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 十九岁。 15.C(“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错,应是衬托嘉树亭主人赵叔平的形象。) 16.①要像嘉树那样,把根基盘扎在大地上,使枝叶年年茂盛;不能学春天的林木,只 有暂时的红花开放。②比喻做人应脚踏实地,始终如一。(每点 3分,共六分。) 17.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8. C (C 与例句都是抒情的需要,要延长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A 句是主语与谓语之间 的停顿,B句是谓语与宾语之间的停顿,D 是状语提前而需要停顿。) 19.①句中把公寓时代的台北比作黑白的默片,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没有瓦的台北, 少了鸟声、蛙声、虫鸣的台北,和没有声音只有画面的默片相似;没有树的台北,在色 彩上与没有颜色的黑白片相似。(第①点 1分,第②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20. ①原文用并列的短句,形式整齐,更能突出没有树的台北少了鸟声、蛙声和虫鸣的音 乐之美,强调了作者心中的遗憾;②原文采用“咯咯”“唧唧”等叠词来形容鸟声、蛙 声和虫鸣,更有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美。(每点 2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21.①应把“对于”移到“儿童玩蹦床”前面;③应在“的年龄”前面加上“儿童”;④ 应改为“事故发生、伤害产生时”;⑥应去掉“避免”或者是“不会”。(每点 1分, 共 4分。) 22.答案示例:粮食过度加工(1 分)会造成数量损失(2 分)和营养流失(2分)。 23.此次作文题在命题部分未设复杂的任务驱动。对材料的解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材料第一段文字为叙述性文字,记述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看书十二年,离开时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第 19页 共 12 页 给图书馆的留言。这段一话质朴、真诚,表述了一位农民工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的认 识,以及读书对他产生的影响。第二段文字为评论性文字,由农民工扩展到无数网友,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谈读书对人的影响;二是谈东莞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基于以上对材料的解读,本题可以有以下立意:阅读,点亮人生;生命,当追求丰盈的 精神;城市,应当有温度(人文关怀)。如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