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月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四月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四月检测 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度地“提升改造”是必要的,搞文旅开发也 ,但尺度必须适当。其实,提升改造与对老建筑、文物的保护本来可以 ,恰当的 ,不但可以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活力,起到保护作用,也能够提升城区的整体质量,兼顾“提升改造”的目的。‎ A. 无可厚非 并行不悖 修缮 B. 无可非议 并行不悖 修浚 C. 无可非议 相提并论 修缮 D. 无可厚非 相提并论 修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空,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由“古城区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度地‘提升改造’是必要的”的语境,此处选“无可厚非”合适。‎ 第二空,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此处指“提升改造与对老建筑、文物的保护”同时进行,选“并行不悖”合适。‎ 第三空,修缮:整修建筑物。修浚:整修水道。此处指对古城区的提升改造和对老建筑、文物的保护,选“修缮”合适。‎ 故选A。‎ ‎【点睛】‎ - 34 -‎ 做这类题目,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其实,艺术和美没有那么多的规则。我们应该反过来, , , 。 , ,因此,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在欧洲,心理美学已经取代概念美学。‎ ‎①例如,不必抽象地争论喜剧的理论定位、滑稽的美学本质 ‎②不再从上而下,而是从下而上 ‎③先从根子上探测观众接受时的心理反应 ‎④而应该细细考察观众发笑的各种心理机制 ‎⑤并在这种心理反应中建立新的美学 A. ⑤①④②③ B. ②③①④⑤ C. ⑤②③①④ D. ②③⑤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求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本题要求从题目所给的句子中选择然后排序,注意排序后的句子一定要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第②句“不再从上而下,而是从下而上”谈的是“反过来”,是紧承第一个横线前的“我们应该反过来”说的,因此,第②句应放在第一句,排除A、C。‎ 第二,第③句“先从根子上”是紧承第②句“而是从下而上”,因此,第③句应排在第②句后;‎ 第三,第⑤句“并在这种心理反应中建立新的美学”是紧承第③句“心理反应”写的,因此,第⑤句应放在第③句后,所以排除B。‎ 另外,第①句“不必抽象地争论”和第④句“而应该细细考察”紧密相连,两句应放在一起,且第①句应放在第④句前。‎ 故选D。‎ ‎3.下列诗句中的横线上应填的劳动行为,正确的一项是 ‎①谁家 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②昼出耘田夜 ,村庄儿女各当家 - 34 -‎ ‎③ 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④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 趁霜晴。‎ A. 打稻 绩麻 刺绣 煮茧 B. 煮茧 绩麻 刺绣 打稻 C. 打稻 刺绣 绩麻 煮茧 D. 煮茧 刺绣 绩麻 打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选项分析作答。‎ 第一句,由提示“络丝娘”可知,此句应和“蚕茧”有关,“络丝娘”,释义为缫丝的女子;此诗句出自苏轼《浣溪沙》。‎ 第二句,由提示语“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此诗句出自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前句是“昼出耘田夜绩麻”;另外,一般来说,“刺绣”和“村庄儿女”也不照应。‎ 第三句,由提示语“五纹”表明和刺绣有关,因为刺绣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此诗句出自杜甫《小至》。‎ 第四句,“场泥”“霜晴”可知,此句写的是秋收时节在稻场打稻谷的场景,此诗句出自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故选B。‎ ‎4.下列选项中,对“时间相关组合复杂性示意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时间推移,系统出现复杂性的组合数目持续增加。‎ B. t1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2时刻,t2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3时刻。‎ C. 随着时间推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零。‎ D. 随着时间推移,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又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 ‎【答案】D - 3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描述图片。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弄清主题,看清要求,尤其是字数限制等细节;然后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图片内容;最后表述时找准顺序,注意表达简洁和连贯。‎ D项,“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又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知随着时间推移,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不可能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丘长孺书 袁宏道 去岁一秦贾至,曾寄丘郎书,书中言小修①被盗事甚悉,长几丈余。来札至,突云无书,丘郎偶忘之耶?抑贾不甘作附书邮邪?可怪!世人无敢不答书者,必如丘郎乃敢不书,然亦真不须书也。何也?他人无书必嗔,嗔必怪,怪必毒,丘郎即不免嗔,然决无毒我理,不须书一。丘郎所喜者,豪侠之客,妖冶之容,山水之胜,病子虽更吴两裁,耳实未闻,眼实未见,口实未谈,顾安得如上事与丘郎描写之,不须书二。所见伊何?案牍比练也。所闻所谈伊何?扎火园也,明见万里也,并实打三十竹皮也。丘郎闻之,亦当为我解否耶?不须书三。夫以三不须与之丘郎,而遇懒一忙二病三之袁仲子,然则蟀鸿之未使,踪迹之靡定,贾人之浮沉,又可勿论矣。‎ 读来诗,无一字不佳,五七言古及诸绝句,古质苍荐,气韵沉雄,当为诗中第一。五言律不浮次之,七言律又次之。大抵物真则贵,真期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唐自有诗也,不必《选》体也;初、盛、中、晚自有诗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钱、刘,下追元、白、卢、郑各自有诗也,不必李、杜也。赵宋亦然。陈、欧、苏、黄诸人,有一字袭唐者乎?又有一字相袭者乎?至其不能为唐,殆是气运使然,犹唐之不能为《选》,《选》之不能为汉、魏耳。今之君子,乃欲概天下而唐之,又且以不唐病宋。夫既以不唐病宋矣,何不以不《选》病唐,不汉、魏病《选》,不《三百篇》病汉,不结绳鸟迹病《三百篇》耶?果尔,反不如一张白纸,诗灯一派,扫土而尽矣。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必哉?不知此者,决不可观丘郎诗,丘亦不须与观之。‎ - 34 -‎ 弟一病数月,上官已许放归矣。过团风幸出一会,弟先速人报知。近作颇有得意处,刻成当呈。‎ ‎(选自《锦帆集》,有删改)‎ ‎[注]①小修,指袁中道,作者之弟。‎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人无书必嗔 嗔:生气 B. 踪迹之靡定 靡:无,不 C. 殆是气运使然 殆:大概 D. 又且以不唐病宋 病:忧虑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高度评价丘长孺寄来的诗稿,认为其诗作文质兼美,气韵雄健,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 B. 作者认为“真”就是我的面貌不同于你的面貌,如唐代有自己的诗风,诗人各有自己的诗风,不必拘泥于其他诗人的诗风。‎ C. 从作者致丘长孺的信中可以推断,袁宏道对汉、唐其实并没有偏见,有的只是对当时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时弊的不满。‎ D. 作者在信的最后表示,希望自己路过团风镇时,有幸与丘长孺见面,而且对自己近来的作品很有些自鸣得意之处,待刻印成书之后一定呈送给对方。‎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札至,突云无书,丘郎偶忘之耶?抑贾不甘作附书邮邪?‎ ‎(2)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 ‎8. 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 ‎【答案】5. D 6. A ‎ ‎7. (1)你的来信收到了,突然说没见我的信,是你偶然忘了吗?还是商人不愿作传信人呢?‎ ‎(2)诗的气韵一代比一代减弱,因此古诗雄厚,今诗浅薄。 ‎ ‎8. ①深知对方不会怨恨自己;②无法描绘对方所喜之事;③见闻难让对方开颜欢笑;④自己一懒二忙三病。‎ ‎【解析】‎ ‎5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他人无书必嗔”的意思是别人没有回信,一定生气。其中,嗔:生气。‎ B项,“踪迹之靡定”的意思是(你我)行迹的不定。其中,靡:无,不。‎ C项,“殆是气运使然”的意思是大概是气韵使它这样。其中,殆:大概。‎ D项,“又且以不唐病宋”的意思是而且又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其中,病:批评,指责。‎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认为其诗作文质兼美”错误,根据原文“读来诗,无一字不佳,五七言古及诸绝句,古质苍荐,气韵沉雄,当为诗中第一”,可知作者认为丘长孺的诗作淳朴真挚,意境深远,而不是“文质兼美”;二是“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错误,根据原文“五言律不浮次之,七言律又次之”,可知作者认为丘长孺的五言律诗朴实无华列为第二,七言律诗列为第三,并不是“都可称得上一流好诗”。‎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札”,信件;“书”,书信;“偶”,偶然;“抑”,文言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贾”,做买卖的人、商人;“附”,捎带;“邮”,传送公文书信的人;“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气”,气韵、气象;“减”,衰退、减弱;“故”,因此;“古”,形容词作名词,古代,此处指古诗(的气韵);“今”,形容词作名词,现在,此处指今诗(的气韵);“厚”,雄厚;“薄”,浅薄。‎ ‎【8题详解】‎ - 34 -‎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题目要求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然亦真不须书”位于选文第一段“世人无敢不答书者,必如丘郎乃敢不书,然亦真不须书也”,根据后文“何也”“不须书一”“不须书二”“不须书三”等内容,可知这些内容是对“然亦真不须书”的解释,即“然亦真不须书”的原因。根据原文“他人无书必嗔,嗔必怪,怪必毒,丘郎即不免嗔,然决无毒我理,不须书一”,可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写信,其他人肯定会生气、责怪、怨恨,但丘长孺也不会。根据原文“丘郎所喜者,豪侠之客,妖冶之容,山水之胜,病子虽更吴两裁,耳实未闻,眼实未见,口实未谈,顾安得如上事与丘郎描写之,不须书二”,可知丘长孺喜爱的是豪侠一类的客人,是美艳的容貌,是优美的山水,而作者这两年耳无所闻,眼无所见,无法描绘丘长孺喜爱的事物。根据原文“所见伊何?案牍比练也。所闻所谈伊何?扎火园也,明见万里也,并实打三十竹皮也。丘郎闻之,亦当为我解否耶?不须书三”,可知作者认为自己最近的见闻难以让自己发笑,更难让丘长孺喜笑颜开。根据原文“夫以三不须与之丘郎,而遇懒一忙二病三之袁仲子,然则蟀鸿之未使,踪迹之靡定,贾人之浮沉,又可勿论矣”,可知作者自己一懒二忙三病,无法及时给丘长孺回信。‎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 34 -‎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去年一位秦地商人到这里,我曾托他捎给你一封信,信中很详细地谈了小修家被盗的事,信纸有一丈多长。你的来信收到了,突然说没见我的信,是你偶然忘了吗?还是商人不愿作传信人呢?令人奇怪!世上的人没有敢不回信的,一定是像你那样的人才敢不回信,然而也真不需要回信。为什么呢?别人没有回信,一定生气,生气一定埋怨,埋怨就一定痛恨。你即使不免生气,却绝对不会有痛恨我的道理,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一。你所喜爱的,是豪侠一类的客人,是美艳的容貌,是优美的山水。我病弱之身,虽然在吴县作了两年官,实在是耳无所闻,眼无所见,没有什么可谈的,怎么能有像上面所说的这类事情来描写给你看呢?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二。我所看见的是什么呢?不过是官府的文书之类而已,所听所谈的是什么呢?不过是“打火囤”“明见万里”“着实打三十竹板”之类的,你听了这些,是否也会因我而发笑呢?这是不须写信的原因之三。因为这三条理由而不须要回信的你,遇上我这一懒二忙三病的袁仲子,那么,书信来往的不方便,你我行迹的不定,商人是否愿意传书,这种种原因,又可以不必计较了。‎ - 34 -‎ 读了你寄来的诗稿,没有一个字不佳,五言、七言古诗以及那些绝句,淳朴真挚,意境深远,气韵深厚雄健,称得上第一流好诗。五言律诗朴实无华列为第二,七言律诗列为第三。一般地说来,诗与其他事物一样,真就可贵,真就是我的面貌不同于你的面貌,更何况古人的面貌呢?唐代自有唐代的诗风,不必拘泥《文选》的体制和风格;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有自己的诗风,也不必拘泥于初唐和盛唐诗的体制和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钱起、刘长卿,下至元稹、白居易、卢仝、郑谷,各有自己的诗风,不必拘泥于李白、杜甫的诗风。到了宋代也是这样。陈师道、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诗中有一字是抄袭唐诗的吗?有一字是互相抄袭的吗?至于宋诗不同于唐诗,大概是气韵使它这样,就像唐诗不同于《文选》, “《文选》体”诗不同于汉魏诗歌一样。现今的文人学士,于是想让天下的诗歌都模仿唐诗,而且又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既然因为不像唐诗而指责宋诗,为什么不因为不像《文选》而指责唐诗,不像汉、魏而指责“《文选》体”诗,不像《诗经》而指责汉诗,不像结绳记事、鸟迹篆书而指责《诗经》呢?果真那样,反而不如一张白纸,把写诗当作文字游戏的风气,就可以完全消除了。诗的气韵一代比一代减弱,因此古诗雄厚,今诗浅薄。诗的新奇、精妙、工整、题材广阔无所不写,一代盛过一代,因此古诗有抒不完的情,今诗没有不可写的景。既然如此,那么古诗为什么就一定高雅,今诗为什么就一定卑下呢?不理解这个道理的人,绝不能看你的诗,你也不须拿诗给他看。‎ 弟一病几个月,上司已经允许我辞官还乡了。我希望路过团风镇时,有幸与你见面,我将事先派人通知你。我近来的作品很有些自觉得意之处,刻印成书之后一定呈送给你。‎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①二首(其一)‎ 苏 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②雀写生,赵昌③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画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③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人们说他能与花传神。‎ ‎9. 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前六句有何作用?‎ ‎10. “东坡先生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仆平生不惟得看画法于此诗,至于作诗之法,亦由此悟。”(元·汤垕《古今画鉴》)请结合原诗简要概括汤垕所悟得的“画法”及“诗法”的内涵。‎ - 34 -‎ ‎【答案】9. 表达方式:议论。作用:内容上先立下一个评论诗画的标准;结构上为下文评论王主簿的画作铺垫。 ‎ ‎10. 画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追求自然、神似(神韵);诗法:不能落入俗套,而要追求言外之味、意外之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回答“本诗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前六句有何作用”,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要弄清楚表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一般来说,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最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答。另外,分析作用,不能孤立地理解某几句诗,要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第一,分析表达方式。前六句中,由“论”“必”“定非”“本”等词可以看出,苏轼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可见,此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第二,分析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分别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见与儿童邻”“定非知诗人”二句斩钉截铁,表明了作者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晰认识和坚定态度。五、六句将诗、画总提,正面标出观点,也就是先立下一个评论诗画的标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从结构上看,诗先从诗画创作理论谈起,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可见,前六句是为下文评论王主簿的画作铺垫。‎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结合原诗简要概括汤垕所悟得的“画法”及“诗法”的内涵。‎ 第一,理解“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句的意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就像是与儿童接近,言其幼稚;“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指的是写诗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外象特征上,一定不是个好的、优秀的诗人。‎ - 34 -‎ 第二,理解题干所引汤垕话语的内涵。“仆平生不惟得看画法于此诗,至于作诗之法,亦由此悟”的前一句是“今之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以形似为末。如李伯时画人物,吴道子后一人而已,犹未免于形似之失。盖其妙处在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可见,汤垕认为“诗法”和“画法”是相通的。‎ 第三,理解“画法”,由“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可以看出,作画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追求自然、神似;理解“诗法”,“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轼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的说法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他推崇王主簿此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见,这里的“诗法”指的是不能落入俗套,而要追求言外之味、意外之旨。‎ 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妻, __________。(《诗经》)‎ ‎(2)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__________,横架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6)斜阳草树,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人不可以无耻,__________,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8)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 (1). 白露未晞 (2). 铮铮然有京都声 (3). 一弦一柱思华年 (4). 宠辱偕忘 (5). 酾酒临江 (6). 寻常巷陌 (7). 无耻之耻 (8). 乃知其密 ‎【解析】‎ - 34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晞、铮、辱、偕、酾。‎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若墨医生 沈从文 一只白色的小艇,向作宝石蓝颜色放光的海面滑去。风是极清和温柔的,海浪轻轻地拍着船头船舷,船身侧向一边,轻盈得如同一只掠水的燕子。我那时正睡在船中小桅下,游目看天上那些与小艇取同一方向竞走的白云。朋友若墨大夫,口里衔了烟斗,一手把舵,一手扣着挂在舷旁铜钩上的短帆索,目不旁瞬地眺望前面。‎ 前面只是一片平滑的海,朋友像在那里用一个船长负责的神气驾驶这只小艇,他那种认真态度,比他平时在解剖室用大刀小刀开割人身似乎还来得不儿戏。我不由得笑了,我在笑中夹杂了一点嘲弄意味,让他看得明白,因为还有另外的理由,使我不得不如此。‎ 他见到我笑时先不理会,后来把眼睛向我眨了一眨,将烟嘴从口中掏出。‎ 我明白他开始又要向我战争了。这人除了吃饭不得不勉强把烟斗摘下以外,我就只看到他用口舌激烈战争时,才愿意把烟斗从口中掏出。‎ 其实他还不到三十岁,为了某种理由,我应当故意来同朋友辩论些漫无边际的问题。‎ 这次他远远地从北京跑来,到青岛时天气还不很热,两人每天早上就来到海边驾驶游艇,黄昏后则在住处附近一条很僻静的槐树夹道去散步,除了说话时他的烟斗总仍然保留原来地位,不过由于我处处激他引他,他要说的话似乎就越来越多,烟斗也自然而然离开嘴边常在手上了。这医生青春的风仪,因为他嘴边的烟斗而失去,烟斗离开后,神气即刻就风趣而年轻了。‎ ‎“你笑什么?一个船长不应当那么驾驶他的船吗?”‎ ‎“我承认一个船长应当那么认真去驾篷掌舵。”我说的只是半句话,意思以为他可不是船长。我希望听听这个朋友食饱睡足以后为初夏微凉略涩的海上空气所兴奋而生的议论,因为他对于我主张上的某些弱点能够有所启示纠正。但这时小艇为一阵风压偏了一下,为了调整船身的均衡与方向,须把三角篷略收束一下,绳索得拉紧一点,故朋友的烟斗又上口了。‎ 我说:“让它自由一点,有什么要紧?我们不是承认过:感情这东西,有时也不妨散步到正分生活以外某种生活上去吗?医生是你的职业,那件事情你已经过分的认真,你得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或另外一种想象上,放荡洒脱一点!”‎ - 34 -‎ 我的意思原就指的只是驾船,若想从这平滑的海上得到任意而适的充分快乐,以为严肃是不必需的。‎ 医生误会了我的意思,把烟斗一抓,“不能同意!”‎ ‎“那么,你说你的意见。我希望你把那点有学院气丈夫气的人生态度说说。”他业已把烟斗送到嘴边又重新取出了。‎ ‎“感情若容许我们散步,我们也不可缺少方向的认识。散步即无目的,但得认清方向。放荡洒脱只是疲倦的表示,那是人生某一时对道德责任松弛后的一种感觉,这自然是需要的,可完全不是必需的!多少不敢正视人生的人,都借了潇洒不羁脱然无累的人生哲学活在这世界上!我们生活若还有所谓美处可言,只是把生命如何应用到正确方向上去,不逃避一切人类向上的责任。”‎ 这个人的可爱处,原来就是生活那么科学,议论却那么潇洒,他简直是太天真了。‎ 我含笑说:“我可不能同意你的!我现在提到的只是你驾船管舵的姿势。你那么严肃地口衔烟斗,方正平实地坐到那里,是不是妨碍了我们这一只小小游艇随风而驶漂泊海上的轻松趣味?你别把话说得太远。”‎ 他笑了一阵,“你主张生活认真,我却行为认真;你想象严肃,我却生活严肃。”‎ ‎“那么,究竟谁是对的?”‎ ‎“要我说吗?我们都是对的,不过地位不同,观点各异罢了。且说船吧,你知道驾船,但并不驾船。你不妨试试来坐在舵边,看看是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看看照你自由论者来说,不取方向,我们这船能不能绕那个小岛一周,再泊近那边浮筒。这是不行的!”‎ 我们两人都兴奋了一点,因此使他把驾船的职务也忘却了。这时船正对准了一个指示商船方向的浮标驶去,差不到两丈远近就会同海中那个浮标相碰了,朋友发觉了这种危险,连忙把舵偏开时,船已拢去了许多,在数尺内斜斜地挨过去,两人皆为一种意外情形给楞住了。可是朋友眼见到危险已经过去,再不会发生什么事故,便向我伸伸舌头,装成狡顽的样子,向我还把眼睛挤了一下。‎ ‎“你瞧,一个掌舵的人若尽同坐船的人为一点小事争辩,不注意他的职务所加的责任,行将成一个什么样子!别同掌舵的说道理,你若不满意他的驾船方法,与其用道理来絮聒,不如用流血来争夺。正如历史是其长无尽的一种东西,无数的连环,互相衔接,捶断它,要信仰!”‎ 他在说信仰时,望望海水,似乎担心把话说出会被海上小鱼听去,就微笑着把烟斗塞进自己嘴巴里了。‎ - 34 -‎ 他究竟信仰什么,他并不说,也像没有可说的。他一面驾船一面还是一个医生,不过平时他习惯的是疗治人的身体,此时自以为在那里修补我的灵魂罢了。‎ ‎(选自《黑夜》,1977年香港汇通书店印行,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有关海面、海风、海浪的景物描写,为下文“我”与朋友的对话提供了一个让人轻松而惬意的背景。‎ B. 小说刻画了朋友驾驶小艇时认真严肃的态度,从侧面暗示现实生活中作为医生的若墨大夫医术精湛来不得半点儿儿戏的职业精神。‎ C. 小说中“我”与若墨大夫关于“自由”话题的论辩,折射出“我”对自在生命形态的追求思想。‎ D. 小说结尾谈及关于信仰的话题,作者充分运用留白艺术,极具张力,令人回味无穷。‎ ‎13.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中加点的“另外的理由”的具体内容。‎ ‎14. 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案】12. B 13. ①若墨大夫烟斗不离嘴边有失青春风仪;②只有和“我”论辩若墨大夫才会把烟斗从口中掏出;③在论辩时若墨大夫对于“我”主张上的某些弱点能够有所启示纠正。 ‎ ‎14. ①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②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使用,使叙述更加自由;③通过对话,呈现若墨大夫口衔烟斗怪异而天真的性格;④注重驾船场景的细节描绘,生动传神。‎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从侧面暗示现实生活中作为医生的若墨大夫医术精湛来不得半点儿儿戏的职业精神”说法错误,错在“医术精湛”,此处只能说明若墨大夫认真严肃,“医术精湛”并不能看出。‎ 故选B。‎ ‎【13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词语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或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本题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中加点的‘另外的理由’的具体内容”,回答时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第一,首先弄清楚答案所处的位置。由原文“我不由得笑了,我在笑中夹杂了一点嘲弄意味,让他看得明白,因为还有另外的理由,使我不得不如此分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话的下文。‎ 第二,“他见到我笑时先不理会,后来把眼睛向我眨了一眨,将烟嘴从口中掏出。我明白他开始又要向我战争了。这人除了吃饭不得不勉强把烟斗摘下以外,我就只看到他用口舌激烈战争时,才愿意把烟斗从口中掏出”,这句话紧跟着题干中需要理解的句子之后,可以看出,“另外的理由”是指只有和“我”论辩时若墨大夫才会把烟斗从口中掏出;‎ 第三,“他要说的话似乎就越来越多,烟斗也自然而然离开嘴边常在手上了。这医生青春的风仪,因为他嘴边的烟斗而失去,烟斗离开后,神气即刻就风趣而年轻了”,由文中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另外的原因”也指墨大夫烟斗不离嘴边,有失青春风仪;‎ 第四,“我希望听听这个朋友食饱睡足以后为初夏微凉略涩的海上空气所兴奋而生的议论,因为他对于我主张上的某些弱点能够有所启示纠正”,由文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另外的原因”还指在论辩时若墨大夫对于“我”主张上的某些弱点能够有所启示纠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以及叙述表达方式的特征作答。‎ 第一,“他见到我笑时先不理会……”“我明白他开始又要向我战争了……”“其实他还不到三十岁……”“我含笑说……”“他在说信仰时……”,由文中的这些语段可以看出,文章在写作时注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使用,使叙述更加自由;‎ 第二,“‘你笑什么?一个船长不应当那么驾驶他的船吗?’”“‘你主张生活认真,我却行为认真;你想象严肃,我却生活严肃’”“‘你瞧,一个掌舵的人若尽同坐船的人为一点小事争辩……’”,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对话,既呈现若墨大夫口衔烟斗怪异而天真的性格;又使得叙述有些散文化,节奏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 34 -‎ 第三,“我们两人都兴奋了一点,因此使他把驾船的职务也忘却了。这时船正对准了一个指示商船方向的浮标驶去,差不到两丈远近就会同海中那个浮标相碰了……”,在叙述中采用细节描写,注重驾船场景的细节描绘,生动传神。‎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吗?‎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很难做到了。能在父母身边当然很好,如果做不到,现在通信很发达,人不在父母跟前,心可以在他们身边,经常联络还是很容易的。玄学家认为父母子女之间有自然的血缘关系,家庭关系是天伦。“自然亲爱为孝”,“养不教,父之过”,养儿防老也很常见。孝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也是这样一代代延续的。你对父母孝敬,你的子女对你也会孝敬。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对你也会不孝。‎ 倡导孝是社会伦理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要求,如果在西方就可以不讲孝敬父母,而讲对上帝忠诚。按照西方的生命观,人类是上帝的子女,不孝顺父母,忠诚于上帝在西方是可以的。当前我们要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呢?是不是也要像西方那样人老了就去养老院呢?最近就有社会调查显示,中国的养老方式正在向美国的养老方式靠近。老年人住养老院,鳏寡孤独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需要养老院来收留。但是,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是一定要去养老院呢?现在确实有些老人即使有子女也愿意去养老院,因为老人在家里根本得不到照顾,更谈不上让儿女去孝敬他们了。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伦理变化后出现了一些问题,是要倡导子女孝敬赡养父母,还是全部交给社会呢?‎ 很多人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对此表示怀疑,鰥寡孤独养起来,生活有保障是社会的进步,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但是,有子女的老人为什么不让子女去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呢?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但总的来讲还是要区别对待。条件好的可以养得起父母,条件不好的养不起父母还有民政部门的补贴,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办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从“亲亲”开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如果出问题了,身体当然会乱。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整个社会都会兴旺,家庭的道德伦理建设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西方社会现在也在回归传统家庭,人们不再认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那种家庭瓦解的状态了,而我们现在似乎正在步西方的后尘,离婚率居高不下。‎ - 34 -‎ 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发扬孝的思想是很有社会意义的。《礼记》里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是让父母得到社会的尊重。“其次弗辱”是说,下一等的孝是不要让父母受到社会的羞辱。“其下能养”,即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孝,即赡养父母。过去我们总批评光宗耀祖,其实传统文化是认同光宗耀祖的。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如果你能对社会做出贡献,让社会对你的父母和祖先都尊敬有加,这才是真正的大孝。现在是要求最低层次的孝——“能养”,还没要求做到另外两个层次的孝。一些人连最低层次的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另外两个层次的孝了。从社会来看,你光宗耀祖了,个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个人的价值要得到体现,必须要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你的个人价值怎么能体现出来呢?不要把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对家庭、社会做贡献对立起来,只有在做出贡献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个人价值,你对家庭、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多,你的价值也就越大。‎ ‎(选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节)‎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现在通信很发达,现代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了。‎ B. 孝会自然延续,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必然也会对你不孝。‎ C. 西方的生命观要求子女不要孝顺父母而必须忠诚于上帝。‎ D. 西方社会离婚率居高、家庭瓦解与其上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的思潮不无关系。‎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立足社会变迁,提出“养儿防老”这一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 文章从社会伦理角度,结合中国国情论证了当前倡导“孝”的必要性。‎ C.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孝”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性。‎ D. 文章最后从发扬孝的思想的社会意义这一角度将论证推向深入,具有启发性。‎ ‎17. 作者对“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一观点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持论的依据。‎ ‎【答案】15. D 16. A ‎ ‎17. 怀疑。子女尽孝,赡养父母是责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亲亲”这一道德伦理;西方社会经过反思正在回归传统家庭;发扬尽孝思想具有社会意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34 -‎ A项,“由于现在通信很发达,现代人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了”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讲‘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很难做到了”,可以看出,“通信很发达”与“父母在,不远游”没有因果关系;‎ B项,“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必然也会对你不孝”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孝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也是这样一代代延续的。你对父母孝敬,你的子女对你也会孝敬。如果你对父母不孝,你的子女对你也会不孝”,选项“必然”过于武断;‎ C项,“西方的生命观要求子女不要孝顺父母而必须忠诚于上帝”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倡导孝是社会伦理的需要,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人的要求,如果在西方就可以不讲孝敬父母,而讲对上帝忠诚。按照西方的生命观,人类是上帝的子女,不孝顺父母,忠诚于上帝在西方是可以的”,原文是说“可以不讲”,并不是“不要孝顺父母”;原文是说“忠诚于上帝在西方是可以的”,并不是说“必须忠诚于上帝”。‎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提出‘养儿防老’这一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说法错误,文章的论题是文章的标题“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吗”。‎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回答作者对“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一观点的态度,并简要概括作者持论的依据。作答时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明确题干要求,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 第一,表明态度:由文中的“很多人认为,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对此表示怀疑”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一观点持怀疑的态度。‎ - 34 -‎ 第二,分析持论的依据。由文中的“但是,有子女的老人为什么不让子女去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呢?”可以看出,子女尽孝,赡养父母是责任;由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从‘亲亲’开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如果出问题了,身体当然会乱。家和万事兴,家和了整个社会都会兴旺,家庭的道德伦理建设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亲亲”这一道德伦理;由文中的“西方社会现在也在回归传统家庭,人们不再认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追求性解放那种家庭瓦解的状态了”可以看出,西方社会经过反思正在回归传统家庭;由文中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发扬孝的思想是很有社会意义的”可以看出,发扬尽孝思想具有社会意义。‎ 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二黑结婚》中的插图 张守义 赵树理所著现代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由于它曾被改编成评剧等戏剧搬上舞台,所以在我国尤其在北方农村曾就广为流传,甚至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小二黑和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小二黑的父亲二诸葛愚昧迷信,以“命相不对”为由反对他俩的婚姻。恶霸地痞金旺、兴旺依仗权势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陷害。但他们毫不怯懦,坚持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终于取得婚姻自由的胜利。‎ 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一般的绘画不尽相同,要考虑适应于文学作品的文笔风格。为《小二黑结婚》作插图的画家,是我国著名的连环画家贺友直,他因创作连环画《李双双》和《山乡巨变》等而在画坛享有盛誉。贺友直的画风特点是通俗晓畅、明朗隽永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这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由于贺友直一直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小二黑和小芹因道陷害而被“捉奸”的画面上,可以从人物及衣着等方面,看到当时太行山区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情节表现得通俗明快,极其贴近大众读者的欣赏口味,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人物的刻画也生动传神,一方面表现污陷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二黑及小芹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一方指手画脚,一方怒目相向,矛盾刻画尖锐而鲜明。 在小二黑和小芹义正辞严的神态反衬下,反面人物更显得虚张声势滑稽可笑了。背景处,极其简略地画出了山根脚下的景物,从而点明了故事的环境特点。‎ - 34 -‎ 有一幅插图是二诸葛正在向马专员表述他对小二黑与小芹婚姻的反对态度,服饰和神态都有几分滑稽意味,马专员微歪着头部略带微笑正耐心地听着,他的面部表情说明他是很平易近人的,但其细微处也可以说明他对二诸葛的述说是不以为然的,在他的裤子和鞋上,都补着补丁。正是在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处,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由此而说明当时民主政权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艰苦朴素精神。在画面中央,突出了小二黑和小芹爱恋的形象。小二黑正为他父亲的无理阻挠感到尴尬和气氛,小芹则对他讲的一大堆迷信道理感到好笑。背景上,几笔勾画出的草帽和公文包,既点明了故事所在的环境,也说明干部经常下乡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插图的重要步骤是选取情节,贺友直精选了小二黑和小芹结婚这一情节,刻画了孩子们高兴和嬉闹的场面。画家虽未画出婚礼的全部场面,但却从侧面表现了这一切:一对相向的鸳鸯鸟窗花,可以提示读者任意想象他们婚姻的美满和幸福。‎ 明代邹德中在《绘事指蒙》中提出“描法古今一十八等”的说法,亦即“十八描”,指十八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不同描法。从贺友直的画面构图和勾线技巧中,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行笔朴拙有力,细碎的笔画更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 ‎ ‎(选自《插图艺术欣赏》,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插图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插图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一般的绘画同中有异。‎ B. 好的插图之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源于其贴近大众读者的欣赏口昧。‎ C. 为文学作品配插图时要精选情节且须从侧面表现才能成功。‎ D. 插图作者可以根据原作品设置插图背景,通过细微末节来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二黑结婚》在我国北方农村广为流传与它被改编成评剧搬上舞台不无关系。‎ B. 连环画家贺友直在为《小二黑结婚》作插图时比较注重人物服饰及神态的刻画。‎ C. 贺友直选取鸳鸯鸟窗花这一传统剪纸意象,给人无限遐想,使构图极具艺术张力。‎ D. 艺术离不开传承,如果没有“十八描”就没有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 ‎20.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原因。‎ ‎【答案】18. C 19. D ‎ ‎20. ①画风吻合原著特点;②创作源于现实生活;③人物刻画生动传神;④细节处理匠心独运;⑤充分运用留白艺术;⑥具有国画白描基础;⑦创新表现新的生活。‎ ‎【解析】‎ ‎【18题详解】‎ - 34 -‎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插图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插图艺术”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速找到信息源。‎ C项,“须从侧面表现才能成功”错误,根据原文“画家虽未画出婚礼的全部场面,但却从侧面表现了这一切:一对相向的鸳鸯鸟窗花,可以提示读者任意想象他们婚姻的美满和幸福”,分析可知“侧面表现”只是插画艺术技法之一。‎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D项,“如果没有‘十八描’就没有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错误,根据原文“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可知“十八描”和贺友直插图技艺的发展之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传承关系。‎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根据题目的信息筛选点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最后进行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 34 -‎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据原文“贺友直的画风特点是通俗晓畅、明朗隽永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和幽默感,这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可知贺友直的画风特点与《小二黑结婚》原著的特点恰好吻合,这是贺友直插图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根据原文“由于贺友直一直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他的艺术创作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可知贺友直的插画创作源于现实生活,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根据原文“人物的刻画也生动传神,一方面表现污陷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二黑及小芹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可知贺友直的插画对于《小二黑结婚》原著中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根据原文“正是在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处,表现出画家的匠心安排”,可知贺友直插图在细微末节处的处理匠心独运。根据原文“背景上,几笔勾画出的草帽和公文包,既点明了故事所在的环境,也说明干部经常下乡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可知推断出贺友直的插画充分运用留白艺术来勾勒故事背景。根据原文“从贺友直的画面构图和勾线技巧中,可以看到画家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行笔朴拙有力,细碎的笔画更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可知贺友直具有深厚的国画白描基础,适于表现农民的装束。根据原文“这是在所谓‘十八描’基础上,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的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可知贺友直的插图在‘十八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表现新生活、新人物而产生了新的技法和艺术发展。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招牌是经营者的品牌标识。招牌氤氲着人间的烟火气,招牌彰显了城市的创造力,招牌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品格,招牌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答案】例文:‎ 风中酒旗正翩翩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仿佛看见远处风中酒旗正翩翩起舞,上下翻飞。不禁想起《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街景,最为高大气派的正是高挂“孙羊正店”招牌的酒楼。“正店”是大酒店,是拥有酿酒权的酒店。即使是略带土味的“孙羊”两字作为前缀,也能想见当年老板定下店名时的豪迈气概与自信。《清明上河图》只是北宋京城汴梁寻常一角而已,然而“酒肆人满兴盛”足以让人想见汴梁城内“七十二家正店”招牌纷呈“竞豪奢”的盛世烟火。‎ 古人早已懂得招牌的重要意义。贺知章醉酒无钱,店家只求题字一幅以抵酒钱,诗人挥毫既毕,观者如堵,酒家以此为招牌,一时名声大噪,宾客盈门。当然,这里面既有贺知章的名气作用,也有招牌的宣传作用。‎ - 34 -‎ 我们可以想见武松在“快活林”中醉打蒋门神的传奇,可以想象其在“狮子楼”上的恐怖以及“三碗不过冈”中的无畏。武松仿佛成了《水浒传》中最知名的形象代言人。他的“代言”使这些招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永恒的生命力,也是所有店家最大的梦想,所以,即使蒋门神占了“快活林”,也未动过改名的念头。‎ 招牌在不同的国度有着相似的视觉功能。日本京都的街头,几乎所有的街铺、餐厅、居酒屋的招牌都个性鲜明,虽然小旧,却将平凡风景装点得活色生香,仿佛将一座城市带回某个遥远的午后,甚至让人隐约感受到中国的唐宋之韵,看到极为鲜活的传统文化。‎ 然而,如今不少商家因一味模仿别人而失去了自己。当我们看到“阿里妈妈”“阿里爸爸”“老干姨”“老干舅”层出不穷,当我们又看到南北“稻香村”之争气势汹汹,不禁发出这样的质疑:当代的招牌到底变成了何物?‎ 招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品格在“阿里爸爸”们眼中荡然无存。其实,只要经营者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招牌就是口碑,就像“孙羊正店”,即使“孙羊”粗俗,却掩盖不了它正店的气派。 ‎ 提到“招牌”这个词,我仿佛看到“牧童遥指杏花村”时,杜牧望到远处酒旗飘飘的欣喜。我十分想要看到无数的、纷呈的、各式的酒旗在风中飘飘。我相信我们依然会有许多“酒旗”永远迎风招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 34 -‎ 审题:这是一则以“招牌”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材料核心词为“招牌”。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总说,揭示“招牌”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即“品牌标识”,从大的方面给考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范畴和领域。第二句话是分说,又分四个层次,揭示了“招牌”作为一种载体所具备的某些特殊功能,从小的方面为考生指明了写作的四个维度和路径。实际写作时,考生不必面面俱到,可以立足于材料的核心范畴,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写作,也可结合两个方面来综合立意。由于“招牌”具有比喻义,也可实题虚写。就文体的选择而言,可以议论为主,在“招牌”这一“根目录”层面思考,从社会、文化、艺术、人生层面切入,行文时在适当处对材料进行引述、分析;分论点的设置应在题意范围内,从四个维度中选定一个角度深度构思,力求思辨,追求“思想的丰盈”。也可以以记叙为主,采用故事的“套式结构”精巧构思,以生动的形象、可感的画面、幽默风趣的语言去为文章“美颜”。阅读视野开阔、文化底蕴深厚的考生还可写成议论性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去议论,融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于一炉,充分展示自我的写作个性和才情。‎ 参考立意: ‎ ‎1、招牌参差多态,方有城市的“烟火气”;‎ ‎2、招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3、文化内核和“匠心”精神是最吸引人的“招牌”;‎ ‎4、克服了“危”,即是“机”。‎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风中酒旗正翩翩”紧扣材料,精准立意。作者先从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切入,由《清明上河图》发端,引入论题;接着引用贺知章醉酒题字、武松醉打蒋门神以及日本街头店铺招牌的事例论述招牌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当代商家滥用招牌的现象进行批判;最后再次点题,写“我相信我们依然会有许多‘酒旗’永远迎风招展”,结束全文。‎ 素材:‎ ‎1、老北京的“招牌幌子”大至可分为“实物幌”“形象幌”“象征幌”“文字幌”四类。如布铺的招牌幌子是门前上方横挂一块(或两块)长方形布,似大旗迎风飘展;茶铺门前两侧悬挂长木板或布幅,上书茶庄字号及茶叶品种广告;酒铺的幌子是挂一个红葫芦,上插红布小三角旗;面铺则以一罗圈糊上金纸或银纸,下垂红灯花纸条,罗圈象征煮面条的锅,垂条则象征面条。这些招牌幌子的设计精心考究,被赋予极为神圣的意义,这些幌子在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旧时代起到很大的作用。若商店只用文字作招牌,对那些文盲是不方便的,商店也会因此而失去一些顾客。而幌子在此时就帮了大忙。只要顾客望见幌子就知其意,便可大胆跨进店门,不必向别人打听。这些个性化的招牌氤氲着人间的烟火气,可以让人遥想昔日老北京热闹非凡的街市场景。‎ - 34 -‎ ‎2、“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这句顺口溜是人们对长沙几种著名小吃世代相传的赞誉。不过,如今这份口福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记忆。虽然不少的餐饮老字号店铺还蹲踞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尤其是在老长沙人那里,今天的老字号更多只剩下一种招牌的意味。‎ ‎3、“整齐的街道千篇一律,好看的招牌万里挑一。”招牌是一家店的“脸面”,本就该争奇斗艳以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招牌更是一个店铺或店主个性的体现。无论是人、店铺,还是城市,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对于城市来说,各自肆意张扬的店招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它标志着商业繁荣的程度,是这个城市最迷人的部分,是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最直观的体现。‎ ‎4、招牌要吸引顾客,除了要与众不同,还要彰显文化。它以一种独特的传播商业信息的广告形式来显示店家的诚意,而其中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隐含人文故事,包蕴人文情怀的招牌。因此,招牌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商业店铺招牌的设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建筑文化、城市文化特色,其中包括也包含了时代的文化、区域和国家的文化。‎ ‎5、“中华老字号”,是一个辉煌的称谓,是一个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一个“老字号”招牌的背后是一个绝活、一段历史、一种企业文化。几代人的坚守、诚信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才是“老字号”最吸引人、最具说服力的“招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想要把“老字号”的做大做强,不能抱残守缺,躺在昔日辉煌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否则,老字号真的只剩下“招牌”了。‎ ‎6、从一块小小的招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自的故事、美丽与精彩。喜高尼的鸟形招牌,会让我们联想到法国小镇;日本街头那一块块形形色色的招牌,繁华且有未来感,为无数摄影师和画手增添了灵感;“全聚德”“同仁堂”“丰泽园”……精美牌匾满满的都是中国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清明上河图》里各家商铺的招牌,不仅独具特色,还将古人的市井风情、文化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香港市井多次被好莱坞采用,也正是因为那拥挤不堪、密密麻麻的招牌里,有一个鲜活生动的中国。‎ ‎【点睛】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去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建议在文章关键处,或一针见血地抵达材料内核,或言简意赅地点明写作要旨。‎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书汤西楼诗后 元·袁桷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也。自西昆体盛,劈积组错,梅 - 34 -‎ ‎、欧诸,发为自然之声,穷极幽隐,而诗有三宗焉。夫律正不拘,语腴意赡者,为临川之宗;气盛而力夸,穷抉变化,浩浩焉沧海之夹蝎石也,为眉山之宗;神清骨爽,声振金石,有穿云裂竹之势,为江西之宗。二宗为盛,惟临川莫有继者,于是唐声绝矣。至乾、淳间,诸老以道德性命为宗,其发为声诗,不过若释氏辈,条达明朗,而眉山、江西之宗亦绝。永嘉叶正则始取徐、翁、赵氏为四灵,而唐声渐复。至于末造号为诗人者极凄切于风云花月之摹写力孱气消规规晚唐之音调而三宗泯然无余矣。‎ ‎(选自《四部丛刊》‎ ‎22.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文中加线的“玉溪生”指____________,“梅”指___________ ,“临川”指___________。(都填姓名)‎ ‎24.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袁桷认为“三宗泯然无余”的原因。‎ ‎【答案】22. 至于末造/号为诗人者/极凄切于风云花月之摹写/力孱气消/规规晚唐之音调/而三宗泯然无余矣 ‎ ‎23. (1). 李商隐 (2). 梅尧臣 (3). 王安石 ‎ ‎24. 浅陋拘泥,未能继承唐诗精髓;文风凄切,与唐人风貌相差甚远。‎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文中画线部分叙述的是“三宗泯然无余”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到了末代,号称为诗人的,文风凄切着力于风云花月的摹写,力量孱弱气势消解,浅陋拘泥于晚唐的音调,因而三宗都消失无余了”。‎ 第一,“至于末造”的意思是到了末代,表示时间,在句中作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后面应该断开。‎ 第二,根据语法,本句中的“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后面应该断开。‎ 第三,“力孱”和“气消”结构相同,意义相近,联系紧密,中间不应该断开,前后应该断开。‎ 第四,根据语意,“晚唐之音调”作“规规”的宾语,联系紧密,中间不应该断开。‎ 第五,根据语意,本句中的“而”的意思是因而,表示总结原因,前面应该断开。‎ - 34 -‎ 因此,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应该是“至于末造/号为诗人者/极凄切于风云花月之摹写/力孱气消/规规晚唐之音调/而三宗泯然无余矣”。‎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此,文中的“玉溪生“指李商隐。‎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作品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根据原文“自西昆体盛,劈积组错,梅、欧诸公发为自然之声,穷极幽隐”,可知文中的“梅”指梅尧臣。‎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绍圣元年,王安石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作品存世。因此,文中的“临川”指王安石。‎ ‎【24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 34 -‎ 题目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袁桷认为“三宗泯然无余”的原因。“三宗泯然无余”一句位于文段最末尾,其前面的“而”的意思是因而,表示总结原因。由此可见,“而”前面的内容是对“三宗泯然无余”的解释,亦即“三宗泯然无余”的原因。“至于末造,号为诗人者,极凄切于风云花月之摹写,力孱气消,规规晚唐之音调,而三宗泯然无余矣”的意思是“到了末代,号称为诗人的,文风凄切着力于风云花月的摹写,力量孱弱气势消解,浅陋拘泥于晚唐的音调,因而三宗都消失无余了”。分析可知,袁桷认为“三宗泯然无余”的原因是“文风凄切着力于风云花月的摹写,力量孱弱气势消解,浅陋拘泥于晚唐的音调”,即诗风凄切,着力于风云花月的摹写,与唐人风貌相差甚远;力孱势消,浅陋拘泥于晚唐的音调,未能继承唐诗精髓。‎ ‎【点睛】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把握以下三点: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参考译文:‎ 李商隐往学杜甫的诗,不久便知道他的能力达不到,于是另创一种诗风,然而主旨深切,用典精远,不是仅仅讲究平仄音韵而已。自从西昆体盛行,重复堆砌,梅、欧等诸人,发出自然之声,研讨隐微深奥的学问,而诗有三大宗派。律正不拘,语腴意半,是王临川这一派;气盛力夸,穷尽变化,声势浩大如同沧海裹挟碣石,是眉山这一派;神清骨爽,声振金石,有穿云裂竹的气势,是江西这一派。二宗为盛,只有临川这一派没有后继者,于是唐声断绝。到了乾、淳年间,诸老以道德性命为准绳,他们发声写诗,不过像释氏这类人条达明朗,因而眉山、江西这两派也断绝了。永嘉叶正则开始取徐、翁、赵氏为四灵,而唐声才渐渐恢复。到了末代,号称为诗人的,文风凄切着力于风云花月的摹写,力量孱弱气势消解,浅陋拘泥于晚唐的音调,因而三宗都消失无余了。‎ 名著阅读题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害后,刘备决定“提兵问罪于吴”,秦宓因力谏而被报仇心切失去理智的刘备斩首示众。‎ B. 《家》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C. ‎ - 34 -‎ ‎《呐喊》中多篇小说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药》中华老栓用蘸着人血的馒头治儿子的痨病而儿子终不免一死,《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在孤苦无助中凄惨地走向深渊。‎ D. 《边城》中的人情和人性之美通过那条黄狗也能体现出来:黄狗和爷爷及翠翠和谐相处,终日形影不离,在爷爷去世后,黄狗也绝食而死。‎ E. 《老人与海》结尾写曼诺林决心跟老人一起出海,这种真挚动人的情谊,给老人孤苦无依的生活带来了温暖,也给作品增添了令人快意的亮色。‎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A项,“秦宓因力谏而被报仇心切失去理智的刘备斩首示众”说法错误,秦宓没有被刘备斩首示众,在众人劝说后被暂时囚禁;‎ D项,“黄狗也绝食而死”说法错误,小说《边城》中并无黄狗绝食情节。‎ 故选A、D。‎ ‎26.简答题 ‎(1)《红楼梦》前八十回先后写了哪四次重要人物过生日?请简要概括相关内容。‎ ‎(2)《茶馆》中写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在三幕戏中有何变化?作者这样构思的用意何在?‎ ‎【答案】(1)薛宝钗:宴会演戏,热闹繁华;(2)王熙凤:上下主子奴仆摊派银两凑份子办寿宴;(3)贾宝玉:因王夫人不在家,不像往年热闹,只是由探春主持,姐妹们一起和宝玉吃酒行令;(4)贾母:库存银子花光,贾琏支借无门,找鸳鸯借当。‎ ‎(2)第一幕:出现“莫谈国事”的纸条,令人压抑,表明“大清帝国”病入膏肓,寿终正寝;第二幕:纸条越写越大,反映出军阀混战使百姓恐惧;第三幕:字写得更大且数目多,反映出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现实。‎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知识找出答案。‎ - 34 -‎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表述为,“‘贾琏听了,……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又办什么酒戏。既高兴要热闹,就说不得自己花上几两……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可见,薛宝钗的生日宴会演戏,热闹繁华。‎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表述为,“这里贾母又向王夫人笑道:‘我打发人请你来,不为别的。初二是凤丫头的生日,上两年我原早想替他做生日,偏到跟前有大事,就混过去了。今年人又齐全,料着又没事,咱们大家好生乐一日。’……贾母笑道:‘我想往年不拘谁作生日,都是各自送各自的礼,这个也俗了,也觉生分的似的。今儿我出个新法子,又不生分,又可取笑。……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分子,多少尽着这钱去办,你道好顽不好顽’”,可见,王熙凤的生日时上下主子奴仆摊派银两凑份子办寿宴;‎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怡红欢聚”写红楼儿女的一次欢聚。起因是偶然的。这一天是贾宝玉的生日,白天因贾母、王夫人等不在家,所以不像往年那么热闹,只是由探春主持,姐妹一起和宝玉吃酒行令,出现了湘云醉卧的情景。可见,贾宝玉的生日,不像往年热闹,只是由探春主持,姐妹们一起和宝玉吃酒行令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表述为,“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又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便早同贾赦及贾珍贾琏等商议,议定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表述为,“贾琏未语先笑道:‘因有一件事,我竟忘了,只怕姐姐还记得。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因老太太爱,就即刻拿过来摆着了。因前日老太太生日,我看古董帐上还有这一笔,却不知此时这件东西着落何方……还是交到谁手里去了呢?’”,可见,贾母的生日,也想热热闹闹,但库存银子花光,贾琏支借无门,找鸳鸯借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弄清楚题目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再结合相关的名著内容作答。此题要求说说《茶馆》中写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在三幕戏中有何变化,作者这样构思的用意何在。‎ - 34 -‎ 第一幕中写着“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由于社会的动乱,政局对民间言论进行“侦缉”,导致了“裕泰”茶馆需在店内张贴“莫谈国是”的提示纸条,令人压抑,表明“大清帝国”病入膏肓;第二幕中写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的更大。王利发真象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反映出军阀混战使百姓恐惧; 第三幕中写着,“现在,裕泰茶馆的样子可不象前幕那么体面了。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 反映出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现实,政府收紧言论自由,民众生活之压抑。‎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汉语说“家乡”,“家”与“乡”连称,所以“乡愁”也就是想家的愁思。钱钟书在《说“回家”》中,把诺瓦利斯那句德语中的乡愁更准确地译成“思家病”,并且说:“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家是庇护身心之所,让人心安理得,无挂无碍,自适自在,究竟圆满。《百喻经》曰:“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我们在人世间历尽了风雨,尝够了辛酸,劳苦倦极,疾痛惨怛,穷则反本,于是不由自主地思念起家乡的岁月、童年的时光,心理上即刻想回到母亲的怀中,被环绕,被呵护,获得一种彻底的安全与信托。‎ 所以,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希望这是暂时的,我就要走到老路上,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最终要回到一个摇篮般单纯的经验中去。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暧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如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高贵的痛苦。举鲁迅的例子吧,其现存最早的文字《戛剑生杂记》,是他少小离家去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所写的随笔,透露出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南京距绍兴水路也不过七八百里,在少年鲁迅的念中却有万里之遥。为何要如此放大呢?因为自我戏剧化 - 34 -‎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都是熟到骨子里的诗句,非万里不足以称天涯,非天涯不足以称游子。斜日、暝色、老亲、弱弟、柔肠,所有这一切都是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这就是乡愁的滋味,它温和、细腻、私密,令人情不自禁耽溺于其中,简直算得上情感上小小的纵欲了。所以说,乡愁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审美的病。‎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有删改)‎ ‎27. 概括画线的“自我戏剧化”在文中的内涵。‎ ‎28. 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何在?‎ ‎29. 为什么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答案】27. 过分夸张行程之遥;着意渲染离乡之愁。 ‎ ‎28. .证明人的故乡情结常常开始于感伤的行旅;证明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人事的追忆;证明乡愁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是高贵的痛苦。 ‎ ‎29. 与乡愁有关的意象或人事具有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特点;乡愁的情感特征能使人耽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回答“自我戏剧化”在文中的内涵,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南京距绍兴水路也不过七八百里,在少年鲁迅的念中却有万里之遥。为何要如此放大呢?因为自我戏剧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都是熟到骨子里的诗句,非万里不足以称天涯,非天涯不足以称游子”,由文中的这些话可以看出,“自我戏剧化”表面是指把“七八百里”“放大”为“万里之遥”,过分夸张行程之遥;深层含义是着意渲染离乡之愁。‎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目要求回答“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何在”。首先要在文中找到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相关内容,接着还要阅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的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 34 -‎ 第一,由“所以,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希望这是暂时的,我就要走到老路上,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最终要回到一个摇篮般单纯的经验中去”可以看出,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之一是为了证明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人事的追忆;‎ 第二,由“乡愁与过去、母亲、童年、自然这些名词可以互换,又总是与朦胧、暧昧、惆怅这些形容词相联系,又苦又甜,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者如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高贵的痛苦”可以看出,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之二是为了证明乡愁是一种甜蜜的忧伤或是高贵的痛苦;‎ 第三,由“举鲁迅的例子吧,其现存最早的文字《戛剑生杂记》,是他少小离家去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所写的随笔,透露出鲁迅的故乡情结同样开始于感伤的行旅”可以看出,作者以鲁迅《戛剑生杂记》为例的用意之三是为了证明人的故乡情结常常开始于感伤的行旅。‎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的题目,需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不能断章取义。本题要求探究“为什么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第一,“‘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斜日、暝色、老亲、弱弟、柔肠,所有这一切都是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从文中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与乡愁有关的意象或人事具有阴性的、低音部的、暗色调的特点,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第二,由文中的“这就是乡愁的滋味,它温和、细腻、私密,令人情不自禁耽溺于其中,简直算得上情感上小小的纵欲了”可以看出,乡愁的情感特征能使人耽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作者说乡愁是一种审美的病。‎ ‎ ‎ - 34 -‎ - 3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