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高三语文 一、本大题共 7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长 1318 公里的京沪高铁,是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高铁线路,不仅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 高铁核心技术,也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璀璨的技术创新成果。 京沪高铁穿越黄淮冲积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的路段,沿线分布着大面积深厚软土层,相 当于在“豆腐”上建高铁。因此京沪高铁的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100 年的 寿命期限内,一般地段沉降要小于 15 毫米,相邻两个桥墩的沉降差异不得超过 5毫米。为此, 京沪高铁创造性地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用深入地下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一行行、 一列列桥桩来规避沉降。京沪高铁还采用了独辟蹊径的创新技术,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建设 者采取了机械碾压等“人工沉降”措施,加快轨道下土层趋于紧密的速度,将国外高铁铺轨 前三到四年的自然沉降周期缩短到 18 个月。 在京沪高铁项目破解的众多技术难关中,CRH380A 那酷似“火箭”的别致车头,绝对是亮 点中的亮点。车速越高,行驶阻力越大,空气动力在阻力中所占的比重也越高。经过大批技 术精英夜以继日地研究和改进,“火箭”车头不仅拥有全球最快的速度,阻力更比上一代车 头降低了 15.4%,且尾部升力几近于零,在技术上实现了全面的超越。测试数据显示,阻力下 降后的 CRH380A 列车,以 300 公里时速运行时,旅客人均每百公里能耗仅 3.64 度电,相当于 飞机的十分之一。 接触网的送电能力是电气化高铁能够持续高速奔驰的关键因素。每段平均长度 1.4 至 1.6 公里的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水平精度误差允许在 0.1 毫米以下,而京沪高铁的实际精度 达到了 0.03 至 0.05 毫米的世界领先水平,确保了列车时速 300 公里时受电的平顺性、连续 性。接触网导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很高的导电率,被业界视为高铁牵引供电核心技术的 “皇冠上的明珠”。向日本寻求技术引进被拒绝后,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自主研发高强高导 接触网导线。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改进,第一批合格的铜铬锆合金高强高导接触线、 超高强度铜镁合金接触线终于从中国人手中诞生,综合性能全面超越国际上锡铜和镁铜接触 导线,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 PHC 接触导线。 京沪高铁是中国轨道.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 (取材于涂露芳、孟为、王刘芳、刘宇鑫等人的文章) - 2 - 材料二 在高铁技术领域,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 营管理技术的国家。一条条蜿蜒舒展的巨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铁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向内看,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众多行业都因高 铁机遇发展壮大;向外看,高铁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 业、相关技术研发等大量优质投资机会。高铁崛起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 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质增效多有助力。 高铁降低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大动脉”畅通快捷,全面激发 了资源要素流通的活力。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南北要素加速流通…… 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借高铁向内陆腹地延伸,有助于打破地理阻隔和利益藩篱、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联通国际国内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疆域、更高效的环境下自由流通。 。高铁不仅便捷舒适、运载量大、效率可观,节能降耗的“武 功”也十分高强:每百人公里能耗仅为每小时不到 6000 瓦,是大客车的二分之一,是飞机的 六分之一。因为其只用电,不用燃油和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量很低,堪称可持续发 展的“绿色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贴地飞行”的高铁扩张了既有“经济圈”,重新定义着市场的“边 界”。比如,京沪高铁建成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两大经济区联系更为紧密,两大 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将两大经济圈连接起来,使这个巨 型的“【甲】”经济带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南北经济走廊”,很好地发 挥了“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符合经济发展之道.。一根根铁轨缩短了城与城、“圈”与 “圈”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还是构建“一 带一路”,高铁往来穿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有专家预测,中国的高铁建设将推动欧 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构建更为广阔、更有潜力、更具活力的“大”市场。 (取材于《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标准”一词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能稍显“无感”,但提到“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3C 认证”,多数人就不陌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认证标准是人们确认产品质量和安 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 - 3 - 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标准、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标 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标准,这些巨头就牢牢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 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 80%的世界贸易。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 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从 2012 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 标”与“日标”。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道.。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包 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 准成为世界标准’”。 2015 年 2 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 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 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 30 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 (取材于卢泽华的《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短路基沉降周期说明中国高铁建设者具有创新能力 B. 文章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阐释接触网的送电能力 C.“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比喻,本体是指接触网导线 D. 文中列举了许多具体详实的数据,提高了内容可信度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B. 车头人均能耗全面超越高铁最低的限度 C. 接触网导线架设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 接触导线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 3.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内容,在文中划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4. 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下列词语填入原文【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哑铃 B. 项链 C. 棋盘 D. 扁担 - 4 - 5. 根据“材料三”下列各项对“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的部首是“辶”,部首共三画 B. 轨道.:“道”,用的是本义,意思是道路 C. 发展之道.:“道”意思同“大逆不道”的“道” D. 坐而论道.:“道”在文中指空话,大道理 6. 根据“材料三”,关于认证标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标尺 B. 确立标准的企业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C. 中国企业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D. 中国高铁标准已经被众多欧美国家广泛采用 7. 根据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1. B 2. B 3. 高铁提升了节能减排的成效 4. A 5. C 6. D 7. 中国高铁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中国高铁拥有世界 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中国高铁标准经受了中国复杂 多变的自然环境的检验,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以高铁、核能为代表的中国高端 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一的解说。 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是列数字。 故选 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结合材料一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 容“京沪高铁是中国轨道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可知,“全面超 越高铁最低的限度”不当。 故选 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内容,结合语段的位置,联系上段内容“高铁不仅便捷舒适、运载量 - 5 - 大、效率可观,节能降耗的‘武功‘也十分高强”可知,高铁提升了节能减排的成效。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选词填空。 A项,结合上写文内容“‘南北经济走廊’,很好地发挥了‘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可知, 应该是哑铃。 故选 A。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C项,立足材料三,“发展之道”的“道”是规律认识。“大逆不道”的“道”指封建道德, “不道”指违反封建道德。 故选 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D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 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 30 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 标准’”可知,“已经”不当。未然变成了已然。 故选 D。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 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 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主要围绕“中国高铁标准”的长处分析,中国高 铁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 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中国高铁标准经受了中国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的 检验。 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 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 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 - 6 - 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 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 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孝昭幼冲,霍光秉政,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至于始元、 元凤之间,匈奴乡化,百姓益富,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于是罢.酒榷①而议盐铁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自霍光薨后始躬万机,厉精为 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 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 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②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 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 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 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 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取材于《汉书•循吏传》) 注释:①榷:专营,专卖。②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 石。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秦之敝. 敝:陋俗 B. 外攘.四夷 攘:驱除 C. 于是罢.酒榷而议盐铁矣 罢:废除 D. 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 质:验证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 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职而.进 C. 通于.世务 兴于.闾阎 D. 以.经术润饰吏事 辄以.玺书勉厉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事简易,禁罔疏阔 - 7 - 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大为放宽 B. 承奢侈师旅之后,海内虚耗 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 C. 至于始元、元凤之间,匈奴乡化 到了始元、元凤年间,匈奴回到故乡 D. 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 11.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12.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后为史书所沿用。请根据本文内容,解说“循吏”一词。 13. 孝宣时,良吏多的原因是什么?促成良吏多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案】8. A 9. D 10. C 11.①公卿位缺时,就从那些受表彰的人中选择,依次任用。 ②在位时人民富足,离任后人民思念,生前有荣誉称号,死后被尊奉祭祀。 12. 循吏是为政宽缓,教化民众;严于律己,清廉公正;关心百姓疾苦,以民生为重的好官。 13. 原因:孝宣帝不仅认识到官吏与自己共同努力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证,而且他有管理官吏 的有效作为。 具体措施:授官严格,用官稳定,激励有法。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能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 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 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 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 “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 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 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 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 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 8 - A 项,“弊”应解释为“弊政”。 故选 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 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 18 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 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 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 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 句话出自课本, 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A项,前一个“然”用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解释为……的样子;后一个“然”解释为这样; B项,前一个“而”解释为做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而”解释为做连词,表示修饰; C项,前一个“于”解释为介词,对;后一个“于”为介词,在; D项,前后两个“以”都解释为“用”。 故选 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 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 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 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 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C项,正确理解应该是:到了始元和元凤年间,匈奴归顺。 故选 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古文的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 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 句式等。 ①诸,兼词、之于、从……中选择……;以,按照、依。 ②见,被;生,生前;死见奉祀,被动句。 【12题详解】 - 9 -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 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 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 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 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 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 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 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 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 定体例。 【13题详解】 本题解答时可从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语句“是故汉世良吏”为标志,结合其前面的语句“及至 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 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 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思考作答。 参考译文: 汉朝兴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也 大为放宽,而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的办事作风成为了天下的表率,人民因而编了一首 “画一”歌来加以称颂。孝惠帝无为而治,高后女主隐居深宫,而天下安定,人民专心从事 农业生产,一片丰衣足食的景象。到了文帝、景帝年间,便开始移风易俗。当时,循吏如河 南郡太守吴公、蜀郡太守文翁这些人,都能严于律己,为人表率,为官办事清廉公正,不用 严苛的管理方法,而人民顺从地接受感化。 武帝时,对外驱除四方蛮夷,对内修改法规条令,人民因此疲惫不堪,奸恶作乱无法禁 止。那时很少有能以教化治理而著称的人,只有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和倪宽等,其政 绩值得一书。三人都是儒生,既精通处世之道,又熟习文章之法,他们以经学的思想方法处 理政务,天子器重他们。董仲舒因病多次辞官,而公孙弘、倪宽做官做到三公。 孝昭帝年幼,霍光代为主持政务,此时正值长年征战之后,四海之内消耗很大,霍光沿 袭于此而恪守职责,没有改变以前的做法。到了始元和元凤年间,匈奴归顺,老百姓生活也 渐渐富足,于是开始举荐贤良官员,问询人民疾苦,于是废除酒税而讨论盐铁之利。 - 10 - 待到宣帝时,他兴起于里巷,从微贱之地而登上至尊之位,所以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 他从霍光死后开始亲自处理各项朝政,励精图治,每五天便听政一次,从丞相以下各官职依 次进朝禀告。待授予刺史、郡守、诸侯相等官职时,都要亲自接见询问,了解他们的思想, 然后再考察其行为以验证其言论,有名实不符合的,必须清楚它的根源。孝宣帝常说:“老 百姓所以能够安心于农业生产而没有忧虑怨恨的不良心情,是因为政治清平而法律公正。与 我共同保证这一点的人,只有那些好的太守啊!他认为太守是管理官吏人民的根基,频繁调 换就会造成地方上的不安宁,人民知道太守的人选十分稳定,不可欺瞒,才会服从他的教化。 所以太守如果治理有成效,他总是亲自颁书勉励,增加其俸禄并赐以重金,有的授爵号至关 内侯,公卿位缺时,就从那些受表彰的人中依次选用。因此,汉代的良吏在这样情况下层出 不穷,有中兴之称。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称职尽责,可是 任用刑罚,有的人抵罪而死。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人,在位时人民富 足,离任后人民思念,生前有荣誉的称号,死后被尊奉祭祀,这样的风采也许就是仁德礼让 的君子遗风吧。 三、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 隐士。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 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 11 - C. “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 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 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 A. 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 B.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 C.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 D.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16. 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 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D 16. 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要点三:对历 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B项“艰苦和辛酸”不当。隐逸生活,人过 着和平宁静、不受困扰、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理解诗句 内容,D项,主要写人。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 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 几秦”,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 切同情。 点睛: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 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 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王安石《桃 - 12 - 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1) 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2)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北 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____________” 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答案】 (1).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2).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3). 落霞与 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将诗歌鉴赏与名句名篇默写结合起来考查,是北京卷的常见题型。(1)王安 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两句是《桃花源记》中 “不知秦汉, 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2)由刘攽诗句中的“西北望”“长安”可联想到辛弃疾《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3)由庾信诗句的结构“……与…… 同飞,……共……一色”可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 四、本大题共 6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 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 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 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 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 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③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 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 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须罢。可是,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 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④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 35 亿年前诞生生 命以来,约有 5 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 平均 300 年一种,兽类平均 8000 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 - 13 - 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 ⑤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 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⑥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 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 诀和追悼! ⑦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 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比如我 们对“蒹葭”“雎鸠”阐释时,难道只会停留在“某植物”“某水鸟”的字面意思上,再也 领略不出别的了?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难道除了匆匆草草的娱 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 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鹿鸣”“雎鸠”“猿啼”……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 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 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 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⑧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 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 进孩子心里,我要感谢这位老师——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 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我相信,接种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 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最终阻止粗鲁 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 ⑨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 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辞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等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 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 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 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 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 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 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 - 14 - ⑩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 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 1997 年 12 月 10 日起,在树上栖居了 738 天,直到树的所有者 ——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还有,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 件事:1971 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 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 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荫凉。 ⑪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 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 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树”出像树一样根深叶茂的人。 (取材于王开岭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为 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 B.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明人将其 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C. “蒹葭”“雎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意象,“风、雅、颂,赋、比、兴” 为《诗经》的“六义”。 D.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包括律诗、绝句,讲究 平仄、押韵、对仗等。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人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无法重现、体验作品中所描绘的场 景。 B. 作者紧扣“古典”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关联行文,视角新颖独特,语言沉郁凝重,充满深沉 忧思。 C. 现在的孩子成人后,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 用。 D. 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都指向了生存文 化。 20. 文章第①段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1. 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 - 15 - 22. 作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3. 标题“古典之殇”中的“殇”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答案】18. D 19. B 20. (1)引用诗词为全文营造诗意的氛围,(2)引出下文对古典现场消失现象的描述和感慨。 (3)点明古典现场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题。 21.①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比作“精神疫苗”,将由古典诗文 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的对比而引发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痛”。②运用比喻、比拟(拟 物)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儿童时期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人后会具备强烈 地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 22.①两则报道与上文的“广州餐桌日均‘吃猫’一万只”的新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儿童欠 缺“审美”和“信仰”教育的深深忧虑。②用具体事例印证唤起儿童的忧患意识,突出对儿 童进行“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启蒙的重要性。 23.①“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在文中指非正常消失。②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 典场景、风物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③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 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忧患意识和悲怆 之情,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的应有义在消失。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体诗又称‘古风’,包括律诗、绝句”错误,古体诗不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 句是近体诗。D错误。 故选 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 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现代人的想象力远不如古人”错误,由原文“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 - 16 - 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 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 冬天”可知,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说明现代人的想象力并不一定 远不如古人。A错误。 B项,正确。 C项,“环保宣传对构建他们的‘敬仰自然’‘尊重生灵’等意识已不起作用”在文中有限制 条件,由原文“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 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可知,环保 宣传不起作用是在“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 物和平’的精神路标”这样的限制条件下。C错误。 D项,“汉语中的每一个词语”错误,由原文“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 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可知,是“类似”的每一词语本身,而不是“每一个词语”,选 项忽视了文中的类似。D错误。 故选 B。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文章第①段 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这句话的作用,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 本,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概括语句的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 文本进行表述;由原文“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 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可以看出,引用诗句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根据语句“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 300年一种,兽类平均 8000年一 种。如今呢?”可以看出运用诗句点明古典现场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题;开头首段运用古 诗句增加了文章诗意的氛围。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赏析文中划线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 “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语句”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明确了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然 后结合文意具体分析,一般采用“修辞+语句含义+效果”的方式进行赏析,最后根据题目要 求结合文本进行表述;语句“今天,为孩子接种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明天,这粒小小 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文章将关于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和信仰 比作“精神疫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古典诗文所展示的场景与现实形成对比而引发 - 17 - 的忧患、痛心比拟为“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文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 明儿童时期要注重“审美”和“信仰教育”成年后才具备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知;根据 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赏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作 者在第⑩段写了两则报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这两则报道的作用,明确了题目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这两则报道,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作用,然后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进行表述;这两报到是“一是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 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的故事,一是 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 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保护古树”根据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两则报道照应上文“广 州吃猫”的故事,另外引出下文关于“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启蒙的重要性 的议论;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文本内容,解 答本题可从标题的含义、文本内容、写作背景和文章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最后分析作 者以“古典之殇”为标题的原因, 首先“殇”是指未成年而死,文中指的是动植物的正常消 失;其次,根据文本“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 可以看出,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风韵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 之消失;语句“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 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可以看出“殇”从这一角度说,古典诗词应有意在消失;根据以 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二)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 24 题。 24.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 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 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 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 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 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 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 - 18 - 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 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 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 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 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 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 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 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 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 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 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 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 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 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 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 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 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五、本大题共 3小题,共 65 分。 语言文字运用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校长对全体学生的开学寄语如下:面对疫情,你们除了赞美,我希望你们更多的是 思考,是学习,是成长。因为 10 年、20 年后,是你们在建设这个国家,是你们在管理这个国 家,是你们在保护这个国家。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汲取哪些教训,积累哪些经验, 如何真正( )我国的治理水平、( )治理体系,( )重大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当这样的传 染病刚一发生就能从政府向公众第一时间预警,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 - 19 - 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你们独立的思想和情感里。 ①在括号内填上三个动词,使语句搭配合理,句意明确。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 【答案】①提高,完善,建立;②搭配不当,“闪动”与“笑靥”不能搭配。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 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 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 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 分析。 ①“提高……水平”“完善……体系”“建立……机制”,根据习惯上的搭配,填写即可。 ②“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你们独立的思想和情感里”, 句子中“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错误,搭配不当,“闪动”与“笑靥” 不能搭配,改为“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中”。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 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 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 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6.学校开展“走进西城”系列活动,请你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某一名人故居、博物馆或 特色街道等。要求言之有物,条理清楚。150 字左右。 【答案】烟袋斜街是西城区中一条别具特色的古老街道。它坐落在什刹海畔,长长的街道斜 贯在青砖灰瓦之间,从高空俯视,其与末端的后海共同组成一支“烟袋”的形状,故而得名。 走进烟袋斜街,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素雅的老北京民间建筑,左右各是荫荫绿柳中的店铺。近 年来店铺中已出现时新文化元素,更为老街的厚重底蕴添一抹色彩。斜街尽头, 银锭桥横跨 湖面,与长街相得益彰,更将老西城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向大家介绍西城的某一名人故居、 - 20 - 博物馆或特色街道。重在考查学生的说明能力。考生要点出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得吻合题 目设定的要求,说明内容要具体、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对象的特征特点;介绍要有 顺序, 有层次,条理清晰。本题语言以说明为主,可以有抒情、描写,但目的是为了说明介 绍,介绍应以客观为好,所以过于主观或过于抒情的表达均不好。 27.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乱停乱放、恶意破坏、据 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请你写一段文字,倡议大家摒弃对共享单车的不文明行为。 要求:语言精炼得体,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答案】我认为“摩拜单车”的出现是十分有意义的,虽然遇到许多困难,但仍然 阻止不了 新生事物的发展。首先,“摩拜单车”这种新生事物是应运而生的。而 面对交通拥挤,出行 困难这种现实情况,它的出现为人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 的难题;其次,事物发展的道路 是曲折的,但小小的阻碍就能阻挡新生事物的成 长吗?虽然单车受到了不少的“摧残”,但 却有更多的人愿意保护它,珍惜它。 最后,我想说,新生事物需要我们的支持以帮助其成长 壮大。我们每一个人都需 要伸出双手,做到不破坏,文明使用,这样像“摩拜单车”这样的 新生事物才能 不断出现并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如“共享单车 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这是肯定“共享单车”的意义,“出现了一些如乱停乱放、 恶意破坏、据为己有等不文明现象”,这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倡议大家摒弃对共享单车的 不文明行为”,这是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内容所在,“语言精炼”“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等是要求。然后构思本次写作,明确写作的内容,如肯定“共享单车”的价值,指出存在的 问题,明确具体的做法等,围绕这些内容来写即可。 28.请以“那熟悉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 150 字。 【答案】那熟悉的声音 走过 留下熟悉的脚步声 路过 留下熟悉的呐喊音 穿过 留下熟悉的唱歌声 跑过 - 21 - 留下熟悉的大笑声 或许是我想的太多 不论怎么样 都无法忘记 关于你的一切 你的一言一语 一个一颦一笑 都牢牢记在我的心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 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 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合理、得体。需要注意题干要求“以‘那熟悉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 150 字。”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文体,抒发感受,明确自己的选题,按照题干要求, 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注意押韵,或者朗朗上口。话题“声音”一定要突出。表达上追求画面 感和意境美,给人哲理启迪意味。选择典型意象是关键:脚步声、喊叫声、唱歌声等等。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29.根据要求写作。 《圣彼得堡的留恋》中有一句话:“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其实何止作家, 对于其他人或事物也一样: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历了,可以更加成熟,也 可能变得世故或麻木;那些经历,可以留在昨天,可以带到今天,也可以生成明天…… 请以“‘经历’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圣彼得堡的留恋》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例文 “经历”之我见 但凡能被我们称作“经历”的事情,总是有些不凡之处的。浅则止于走南闯北后收获的 阅历与见识,深则可指人生中的许多曲折、历练。经历打磨着一个人的心性,或许,会让他 的心从此多了厚重也多了沧桑。但经历并不意味着赤子之心的流失。正相反,“经历”是熔 - 22 - 铸赤子之心的必需——可以说,不曾“经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只有经历,方能凿出一个人的深度。杜甫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的仕途人生,可用“窝 囊”二字形容。科举考试遭奸人陷害,为人幕僚却不被起用,担任虚职而受尽嘲讽,安史之 乱中又惨遭离变--这份曲折的经历,这段极尽挫折与苦难的人生,还有谁的不幸能与之匹敌? 可经历沧桑的杜甫非但没有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反而用自己与苦难的亲身接触去感同身受 黎民苍生的苦难。 杜甫正因有了万千般苦痛的经历,才得以怀揣着挚爱与同情,为百姓鼓与呼,从而凿出 诗圣的深刻、气度和情怀。初唐的诗人固然也有他们的哀愁与痛苦,但在杜甫那用人生经历 所熔铸出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诗 句面前,都仿若一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充满稚嫩与刻意。杜甫的苦难经历,是他的厚 重。苦难经历之后那目光中的同情、悲悯与宽宥一切的远意,是经历所带给他的伟大。 只有经历,方能塑造真正的赤字初心。作家王安忆曾拜访史铁生,并写了一篇散文纪念。 那是一个临近冬至的时节,史铁生夫妇请她吃饺子。她本期待着吃饭时史铁生会同她讲讲理 想、情怀、自己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她说:“他讲多么伟大的经历、多么宏大的道理我都 愿意接受,可是史铁生只是说饺子。”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写作,史铁生都不谈什么道理, 不谈什么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哪怕它们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从青年残疾到亲人离丧,从 时代变乱到老来顽疾,他有大把大把的经历,可他总是沉默。当他谈到自己时,没有一点夸 张的说辞,没有一丝激昂的语调,没有一滴委屈的眼泪是为了怜惜自己的苦难而落。 他有着丰富的苦难,住久了旁人无法企及的生命成就,可他却丝毫不以此挂怀。未经经 历磨练的,是单纯无知的心,而经历世事却仍然谦逊平和的,是真正被历练出的一颗赤子初 心。 所以,与其躲闪苦难,畏惧“经历”,不如敞开心门,看这广阔的天地,投身其间,历 炼出一颗厚重充实的赤子之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 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材料+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 材料,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审题: 这则材料从《圣彼得堡的留恋》中的一句话出发,突出作家要有经历,其实普通人一样,任 何事物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一种经历,经历是人生的一种宝贵的财富,拥有经历的人才会拥有 - 23 - 成就。只有认真的去看待经历,我们才能够准确的去把握生命中的经历与自己成就得失的具 体关系,这也是一种准则,具体写作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内容。 立意: 1.经历是财富 2.经历是智慧 3.经历是灵感 4.经历与成就 5.辩证看经历 素材: 1.大家还记得“维生素之父卡尔.宏邦”的故事吗?他曾有过在监狱服刑一年的经历,在狱 中,他目睹了犯人由于食物匮乏而引发的各种疾病,萌发了用绿色植物来做成汤料补充人体 营养的想法,并开始着手研究。服刑期满后,他在美国巴巴拉岛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取得了成功,研制出了全球第一项维生素——纽崔莱,使之成为 享誉全球的营养补充食品。他在实验笔录中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一种财富,任何一种经 历,都可能成为一个让你创造非凡成就的关键条件。 2.大家都读过《哈尔罗杰历险记》吧?它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博物学家威德勒.普赖斯, 他一生游历了 77 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的名山大川,到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天寒地冻 的极地,文明阳光照不到的原始部落,经历了太多的九死一生,但他用自己的坚韧,再一次 证明了苦难和经历带给我们的触目惊心的美丽。 3.“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走 过平坦的或是弯弯曲曲的路,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有的人在风雨中匍匐,有的人在风雨中 叹息,有的人却执着地前行。 生活于我们,是一道绚丽的风景,而经历,恰似一把锁,锁着风轻云淡,锁着或悲或喜,锁 着无奈和忧郁...... 4.现实是残酷的,但是,在执着的人面前,希望之门似乎永远也无法合上。对于人生来说, 经历,尤其是那么痛苦的经历,永远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便预示着承受,承受坎坷,承受磨难,承受开心,承受不幸。面对遭 遇与折磨,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选择抱怨,总感觉上天是如此不公平,而走过沧桑,回过头, 你会发现:每一种承受,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厚度的累积呢? 5.生命,就像一场永无休止的苦役,不要惧怕和拒绝困苦,超越困苦,就是生活的强者。任 - 24 - 何经历都是一种累积,累积的越多,人就越成熟;经历的越多,生命就越有厚度。 因为有了失败的经历,我们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因为有了痛苦的经历,我们才更懂 得珍惜;因为有了失去的经历,我们才不会轻易放弃...... 痛苦着并成熟着,快乐着并丰满着,人生原本就是由酸酸甜甜组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 生活赠与我们的一切,用坚强造就你独一无二的人生,面对逆境,潇洒走一回,一切都无所 谓,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经历,人生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6.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就像这首歌所说的一样,没经历过风 雨的洗礼,是看不见美丽彩虹的,没有经过挫折的磨练,是尝不到成功的果实的。所以在人 生中经历的所有不幸和挫折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经历”是熔铸赤子之心的必需。然后文章举杜甫的例子,阐述了只有 经历,方能凿出一个人的深度;文章接下来用了史铁生的例子,论证了只有经历,方能塑造 真正的赤字初心;文章结尾点题:只有经历,才可历炼出一颗厚重充实的赤子之心。文章论 点明确,论据充分有力,结构清晰。 30.根据要求写作。 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是个科技无所不在的世界。学生遇到了作文软件,棋手遇到了对弈 机器,医学遇到了克隆技术,太空遇到了载人飞船……科技令人惊叹,使人“任性”,也让 人惶恐。面对科技,人类会自信,会自大,也会自卑…… 请展开联想或想象,以“与科技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例文】 与科技相遇 “别人只能看到世间的恶与丑,而我看到的全是爱与希望。”——题记 看到我面前的人形机器人,运行成功,我简直兴奋地要将手中的启动仪扔出去。 2046年,这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机器的零件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形机器人 屡见不鲜,他们甚至已经可以独立地工作,来为人们更好的服务。 我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研究员,天天都在与科技相遇。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增快却使人情 更加冷漠,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诉说,从科技中得到慰藉。我的任务便是研究出一个“爱心机 器人”,来陪伴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下空虚寂寞的人们。如今我成功了,我将它投入试验,不 - 25 - 久便收到了不少优质的反馈。它包容、善良、体贴,用它的微笑与聆听化解了人们的一切怨 怼和失落。我满意地将它售给一个年轻的女子,便投入了新一轮的研究,与科技继续相遇。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要求维修“小爱”的电话。我前去了女子的家中,惊愕地看到一个 半身损坏的“小爱”。它此时已经没有了一贯的微笑,在女子抱怨完维修的麻烦而离去后, 我听见它轻声跟我说:“父亲,您可以带我走吗?” 我用沉默拒绝了它。在它的记忆中,我看到了它成为了那女子日常的宣泄品,它的爱与 暖,在女子不以为意的暴力下消磨得所剩无几。她轻蔑地说:“不过就是一个机器人吗?我 买你就是为了要缓解我的压力。”她的面孔扭曲、丑恶……可是她是人,是客户,机器人永 远无法违背人,正如我也左右不了它的命运。临走前,我跟它说:“记住,你眼中必须要有 爱与希望,这是你作为爱心机器人的职责。” 我不敢再多看它,转身快步离去。 一个月后,一桩命案在我市发生,死者正是那个女子,而监控下的凶手,是一个机器人。 社会舆论狂起,所有的人都开始抨击科技带来的恶果。我偷偷去了警局,看到了监控中 的“小爱”,在承受暴力后杀死了那个女子,并对着镜头开启了自毁程序。最后,它笑着看 向镜头,说道:“别人只能看到世间的恶与丑,而我的眼里全是爱与希望。” 我泣不成声。 最终杀死人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成为了人的“机器人”,是欲望与人性的缺失,在与科 技相遇的时代下,杀死了自己。 后来,我放弃了工作,回到了原野。那里,不再用恶与丑,只有爱与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 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本题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 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做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 度。 【审题】“与科技相遇”,实际是要求考生写出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和感悟。试题所给材料中, 既列举了科技进步的积极表现,也列出了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列举了人们面对科技 发展的不同态度。考生写作中应通过写人叙事来表明自己对科技发展的态度,既要认识到科 技发展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坦然接受科技进步,不排斥不畏惧; 还要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不能盲目自大,更不能“任性”使用。另需注意文体要求, 写一篇记叙文。 - 26 - 参考立意: 1、利用科技,富国强国。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3、科技,不能取代人之爱。 4、发展科技,从兴趣入手。 素材: 1.当两个身披睡袍睡眠惺忪的纽约记者在某个早晨刊出博客,质疑总统布什的越战记录,一 种全新的信息发布方式诞生了,不仅如此,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诞生了。博客、微博、微信 等正在悄然改变这个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每个人都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不用等 着 BBC或 CNN以先知权威的面孔告诉我们世界是怎样的,因为我们就是世界。2006年时代 周刊的年度人物,不是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也不是光彩夺目的体坛明星,而是“你”—— 勤奋敲击键盘,分享海量信息,用草根姿态挑战精英权威的“你”——全球七亿网民。 2.2013年,中国天河二号正式亮相,在此后的三年里,天河二号在全球超级计算机榜单上保 持“六连冠”,第一把交椅。天河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 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 3.39 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性能位居榜首。天河二号已应用于生物医药新材料、工程设计与 仿真分析、天气预报、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媒体和动漫设计等多个 领域,还将广泛应用于大科学、大工程、信息化等领域,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3.电脑窃贼破译了英国电讯公司的数据库密码系统,窃取了英情报机构存放在该公司数据库 的大量机密情报,包括英国秘密军事防御设施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英情报机构反间谍人员名 单、皇室和内阁成员的机密电话号码和设在英格兰北部的美国一家通讯中心的详情等。这个 窃贼把获取的情报通过国际上最大的计算机数据网向全球数百万联网用户传送。这引起英情 报机构的极大恐慌,这也是英国近年来利用高科技犯罪最严重的泄密事件。 行文结构:本篇作文,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以 2046年一家科技公司的研究员的身份展开叙 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爱心机器人”走向毁灭的过程,最后得出结论——最终杀死人的不 是机器人,而是成为了人的“机器人”,是欲望与人性的缺失,在与科技相遇的时代下,杀 死了自己,呼吁在科技发达背景下的人们回归爱与希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