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蜀府将①‎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 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解析 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应是“蜀府将”。‎ 答案 B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6分)‎ 答:                                    ‎ ‎                                    ‎ 答案 ‎ 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解析 A项“宁静的气氛”错误,从“微霜”一词来看,应表现的是“萧瑟的气氛”。‎ 答案 A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 ‎ 首联写景表现的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颈联表现的是对友人的担忧牵挂之情;尾联是对友人的勉励,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依依不舍之情。好朋友魏万在萧瑟的秋天赴京,分别之际,诗人内心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担忧牵挂之情。诗人推想魏万在去京城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便满含担忧牵挂之情。③关爱勉励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并勉励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 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C.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D.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解析 A项,由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可知,不是重阳佳节,而是快到重阳节的时候。‎ 答案 A ‎2‎ ‎.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呢?请联系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 ‎                                    ‎ 解析 明确自己的态度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所以说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矛盾的。‎ 答案 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壮怀激烈。②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用“立马”而不用“独倚”,主要是为了突出一种英气。‎ B.颔联反思历史,睥睨古今,大气磅礴。“从何说起”寄托着诗人的无比愤懑与深切责问。‎ C.颈联中的“腐儒”“天问”,诗人自比杜甫、屈原,心事重重,体现了诗人的时代敏感性和忧患意识。‎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荒之外。诗人慨然而立,一种激越的情怀喷涌而出。‎ 解析 A项,“诗人将马带入越王台上”错误,从诗中来看,“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立马”,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此处是以马来写人,突出人物的英气,而非真将马带入越王台上。诗歌标题是“秋登越王台”,骑马登上越王台不合常理。‎ 答案 A ‎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 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然后根据诗歌中所写人物的行为、所写的景物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如首联以“秋风”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以“大地山河跨海来”来体现人物的阔大胸襟和抱负;以“立马越王台”“腐儒心事呼天问”“临睨飞云横八表”等人物活动来展示人物慷慨激昂、睥睨天下、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精神风貌;以“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体现对国家多灾多难历史的忧心,体现出忧时伤世的特点。‎ 答案 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报效国家力挽狂澜的胸襟和抱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