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4)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小说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谁是我的亲妈?‎ 格雷斯·汤普森 我在收拾寝室的时候,朝阳斜射入窗。这是我高兴做的工作。正轻声哼唱着,忽然我觉得身后有人。是莉莎,我们十五岁的孩子。她脸上有奇异的表情。‎ ‎“莉莎,”我说,“你吓了我一跳。有什么事情吗?”‎ ‎“我到底是谁?”她问。‎ 一个冷战顺着我的脊骨而下。“咦,你是莉莎·陶姆孙呀。”我说,强作微笑。‎ ‎“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到底是谁?”她满脸露出急躁不安之色。‎ 我的丈夫瑞和我收养了莉莎。她四岁时我们已经向她说明她是我们收养的。自此以后她好像表示她很了解我们是深爱她的。有时候我愿她多表示一点她也很爱我们,不过她一向是个很乖的孩子,令人喜爱。‎ ‎“我的爸妈是谁?”莉莎哭了。‎ ‎“啊,莉莎。你知道你是我们收养的,但爸爸和我是你的……”‎ ‎“你们不是我的亲爸妈,你不是我的亲妈!我希望知道她是谁。”‎ ‎“我不知道,莉莎。”‎ ‎“你知道!”她说,她咬着牙忍住了泪。“你不愿意让我知道她是谁!”她盛怒而出,我颓然倒在床上。‎ 我真不知道莉莎的亲妈是谁。十五年前的景象又在我眼前重现。一个灿烂的九月清晨,我搂抱着一个出生才三天的小女孩。我已经三十六岁,自从十七年前结婚之日起便一直祈祷能有一个“莉莎”。收养的文书上只载明了她父亲的姓名。‎ 我们不明白莉莎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寻找母亲。我们只知道莉莎找到了她的出生证,然后去访问给她接生的医生。她访问了律师,也访问了我们家庭的朋友,甚至发现法院里有关她出生的记录是密不公开的,可是她仍不死心。从此以后,莉莎日益焦躁不安。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她对瑞和我的态度也矜持冷淡了。经常去看心理治疗专家,也没有什么用。在她十八岁生日前的那个夏天,莉莎陷入了惊人的抑郁状态。“我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我究竟属于谁,我永不会安宁。”她常常说。每次她说这样的话,我都心如刀割。我是这样坏的母亲吗?如果莉莎找到了生身的母亲,她是否就会和我们一刀两断?忽然一念涌上心头:你是否爱莉莎爱到了情愿为她寻找亲生父母的程度?我打了个冷战。如果我找到了,我可能会失去她。但现在我已恍然大悟,我深爱莉莎,只好冒这个险。‎ 数星期后,瑞和我找到了一家私家侦探。“我们想请你寻访我们女儿的亲生父母。”瑞说。我们驱车回家时,若有所失的感觉已经在我心里作祟。‎ 感恩节前一星期,消息来了。“我找到了他们,”侦探说,“这是她母亲的姓名、住址与电话号码。”‎ 三天后莉莎在电话上和她母亲谈了半个多小时,然后匆匆下楼。“她要来,”她大叫,“她明天要来看我!”我仓皇失措。事情来得这样快。“老天爷,”我小声说,“不要叫我失去她。”我麻木地听她说在市场见她母亲的盛大计划。“随后我带她到这里来。”她说。我点点头。‎ 第二天莉莎一大早就匆匆出去,我坐在厨房桌边祈祷自己能够接受莉莎的母亲并且了解莉莎对她的感情。忽然间她们两个并肩出现在门前。我望着那位年轻妇人的美丽容貌,看出莉莎的形象几乎和她一模一样。非常奇怪,我觉得对她一见如故。‎ 感恩节后一星期,莉莎见到她的父亲和两个弟兄之一。她的世界渐趋于完整。她对她身世之谜的苦苦追求告一段落。莉莎的情绪渐稳,但是我的心里却充满了疑惧:现在如何是好?‎ 十二月二日,莉莎驱车和她的母亲玩了一整天。多少天来,她一直什么也不说,只是念叨这第二次见面。我望着她出去,心里很想和她拥抱,但是莉莎只是对我轻轻摆手。她回来的时候,我心里苦痛不堪地想象,她是不是回来拣取她的东西?依法,她属于我们,但是她若是内心向往自由,合法又有什么用?‎ 一天拖得好长,好像过不完。午后渐至黄昏,我听到门外车停,脚步声抵达门口。莉莎走进厨房,我故意做出释然的样子。“你回家了,我很高兴。”我说。莉莎走过来拥抱我。‎ ‎“我很高兴找到了我的亲爸妈,”她说,“我希望永远和他们做朋友,但我是你们的。”她紧紧搂着我,并低声对我说以前从未说过的话:“我爱你,妈。比以前更爱。”‎ ‎(有删改)‎ ‎1.为什么会有“一个冷战顺着我的脊骨而下”而“我”“强作微笑”?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在具体语境中找原因。“一个冷战顺着我的脊骨而下”“强作微笑”出现在文章第四段,考生要认真阅读其前后文。“一个冷战顺着我的脊骨而下”的前文是莉莎奇异的表情和奇怪的问话,她的话引起“我”的生理反应。“冷战”凸显“我”内心的担忧,而由下文可知,“我”的担忧与莉莎的身世有关,也与“我”害怕失去莉莎的情感有关。而由原文中“我”对莉莎问话的回答“咦,你是莉莎·陶姆孙呀”可以看出“我”“强作微笑”时抱有侥幸心理,也不想让莉莎看出“我”的担心。‎ 参考答案:①莉莎脸上奇异的表情和她“我到底是谁?”的问话表明她想弄清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这引起“我”的担心,害怕会失去她,这令“我”起冷战。(3分)②“我”不想表现出担心,同时也心存侥幸,所以故作镇定,强作微笑。(3分)‎ ‎2.请简要分析莉莎的性格特点。(4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重点分析小说中莉莎的言行举止、心理等。由莉莎找到了自己的出生证、访问给她接生的医生、访问律师、访问“我们”家庭的朋友等行为可以看出,她为了寻找亲生父母付出了很大努力,尝试了很多办法,由此可见她的执着;从她寻找亲生父母这一行为和找到亲生父母后却选择留在“我”的身边可以看出,她是个重情义的人。‎ 参考答案:①执着。她执着于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尝试了各种办法。②重情义。她执着地寻找亲生父母的行为本身就是重情义的表现;她感受到了养父母对自己真挚无私的爱,选择和亲生父母做朋友,留在养父母身边。(每点2分)‎ ‎3.本文以“谁是我的亲妈?”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标题本身,小说标题是个疑问句,很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怎么会不知道亲妈是谁?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吸引其阅读。其次要分析标题与正文、主旨等的联系。阅读正文可知,小说以莉莎寻找亲妈为线索,围绕寻找亲妈这一事件展开,因此小说标题起到了线索作用,并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在此题中,小说标题与主旨联系不大,不用从此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谁是我的亲妈?”是小说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③小说内容围绕“谁是我的亲妈?”这一问题展开,标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 ‎ ‎ ‎ 解析: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其实是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和作用,可从小说结尾在情节结构、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读者阅读感受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首先来看小说结尾写了什么,该小说结尾是莉莎在找到亲生父母后与“我”的对话,莉莎表达了对“我”的爱。然后分析这个结尾的作用。这个结尾让人想到“我”虽然不是莉莎的亲妈,却也胜似亲妈,那么小说标题和小说开头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使小说结构显得更完整。莉莎表达对“我”的爱,而小说的主旨正是有关爱的,结尾诠释了小说主题。莉莎比以前更爱“我”,说明“我”是一个好妈妈,这样就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尾是大团圆式的,能给读者愉悦、和谐之感。‎ 参考答案:①小说结尾回答了小说标题和小说开头“谁是我的亲妈?”“我到底是谁?”的问题,使小说的结构完整。②莉莎对“我”‎ 的态度和语言变得亲昵,与前文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了“甘愿为所爱的人付出能获得更多爱”这个主题。③小说结尾莉莎的话让“我”一直悬着的心释然,也突出了“我”这位慈爱智慧的好妈妈形象。④圆满的结尾,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又耐人寻味。(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7题。‎ 批评拿什么唤回尊严 彭 程 举目当今文坛艺苑,与作家艺术家频频亮相占尽风头相比,有几个批评家能够进入读者的视野?我们看到的批评家连同他们的文字,更多是以一种被动的、谦卑的、仰望的姿态,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评点,而这种批评通常会充分考虑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并顺应其期望。他们被遮挡或者主动躲藏在作家艺术家的背后,仿佛一道浅淡的影子。‎ 而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是有尊严的。他们凭借自身深刻丰厚的历史美学造诣、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为文学艺术把脉,不独引领了彼时的文艺发展,其影响力也往往绵延至后世。明代思想家李贽面对当时一味师古法古的流弊,力倡“童心说”,扬“真情”贬“假理”,为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十九世纪三位杰出的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车杜”的大量观点鲜明的文章,成为当时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支柱,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成就如此辉煌,厥功至伟。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批评曾经拥有强烈的主体性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有不少妙喻,生动揭示了批评的本质以及价值之所存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鲁迅则将创作和批评形容为厨师和食客,食客有权对厨师的菜肴进行评论,要求更合乎口味。比喻不同,但都醒豁地揭示出二者间是平等且互动的关系。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既是朋友又是对手,要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共同促进文艺的进步。‎ 当下呈现于人们视野中的批评是什么样子?四平八稳的应景之论、言不由衷的人情批评、缺乏创见的人云亦云正在成为普遍的景观。批评者需要时刻坚守勿失的职业操守、价值关怀等,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文艺批评被人讥讽为“文艺表扬”,而在本应该义正词严地质疑诘问的地方,却每每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仿佛一片羽毛轻抚过面颊。批评者主体性的藏匿和丧失,也使自己和“傀儡”的角色越走越近。人一旦不自重,也就不能指望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真正的作家不会买账,认真的读者也不满意。批评如此,又怎能不走向边缘化?‎ 比赛失利的拳击手,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能在拳击台上赢得下一次搏击的胜利。批评要寻回尊严,出发点也只能在失去尊严的地方,也就是批评行为本身。通过严肃、真诚、独立而专业的批评,表达自己的道德操守和文化立场,宣示自身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说千道万,至为关键的一点,是批评要秉持自己的标准。批评者眼中只有作品,他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此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尺度。源于职业尊严的支撑,他真挚坦诚,有勇气有血性,赞美发自肺腑,批评尖锐犀利。谦和忍让宽宏大量是做人的优点,却不应成为批评家的职业准则。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才是他们应该永远遵循的准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析其作用。(6分)‎ 答: ‎ ‎ ‎ 解析:论证手法主要包括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举例论证是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的特征是将相互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某一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2分)将无尊严的批评家与真正的批评家进行对比,说明批评唤回尊严的重要性,使人印象深刻。(2分)列举明代思想家李贽和十九世纪文学批评家“别车杜”等的事例,说明真正的批评拥有强烈主体性地位和巨大社会影响力,论证充分有力,使文章具有说服力。(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内涵。(6分)‎ 答: ‎ ‎ ‎ 解析:画线句出现在第四段,考生要认真阅读此段,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具体作答时,要明确“人”其实说的是批评家,“不自重”说的是批评家在进行文艺批评时存在各种问题,“别人”指的是真正的作家和认真的读者。明确了这些,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如果批评家的批评过于倾向表扬,或四平八稳,言不由衷,缺乏创见,忽略必需的职业操守、价值关怀等,丧失批评的主体性,那么批评家就无法让真正的作家和认真的读者满意和尊重。(6分)‎ ‎7.真正的批评家应拿什么唤回尊严?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 ‎ ‎ ‎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考生要在文中找出与尊严相关的语段,即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第二段开头说“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是有尊严的”,后面讲的正是如何做到有尊严。最后一段有“批评要寻回尊严,出发点也只能在失去尊严的地方”“通过严肃、真诚、独立而专业的批评,表达自己的道德操守和文化立场,宣示自身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秉持自己的标准”等。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要有深刻丰厚的历史美学造诣,敏锐的艺术感受力;②‎ 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面对流弊敢于提出创造性观点;③要坚守道德操守、价值关怀和文化立场。(每点2分)‎ 三、访谈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星空的奥妙 ‎         ——刘慈欣访谈 刘慈欣(以下简称“刘”),科幻小说作家,代表作《三体》。‎ 吴言(以下简称“吴”),文学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吴:听说您在《三体》开始创作的时候只计划写一部,后来延展到了三部,而且感觉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期间应该有出版方、科幻迷的影响,这也是个创意激发的过程。科幻文学作为大众文学,跟读者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您觉得呢?‎ 刘:《三体》开始构思时倒也是三部,但后两部是不是能写则要看上一部的销售情况,科幻小说是一种类型文学,有很强的市场属性。《三体》是有扩展的可能性的,现在我还是集中精力试图创作全新的作品,以后也许有机会再回到这个题材。关于和读者的互动,在我是不存在的,我的创作过程是完全个人化的,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与任何人讨论交流的习惯,也没有这种愿望。同时,我基本上不认识自己的读者,与他们也基本没有交流。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的习惯,其他的作家不一定是这样。‎ 吴:我感觉电影是您科幻创作中重要的素材来源,这一点同主流作家主要依靠阅读来源不同。对于科幻作家这是正常的,您怎么看创作素材的来源问题?‎ 刘:我感觉主流作家创作中的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本身吧,这是科幻小说很难做到的,因为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世界一般都远离现实。其实我创作的素材也是大部分来自阅读,科幻电影给人的启发并不多,从市场考虑,科幻电影中一般不会出现很新的创意。‎ 吴:您虽然称自己不是文学爱好者,但我发现您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和天赋。看到一些资料,您说深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想具体问问受哪些作家、哪些作品影响较深。‎ 刘:主要受托尔斯泰的影响比较深,对我影响最深的小说是《战争与和平》。‎ 吴:想请您谈一下,在您的知识结构里,支撑科幻写作的构件有哪些?‎ 刘:我对科学技术比较感兴趣,同时对军事也有一定的兴趣,支撑我科幻写作的构件主要是自己的物理学和宇宙学知识,具体说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和暴胀学说。至于更为现代的弦论,太深了,有些搞不懂。我的生物学和经济学知识是个短板。‎ 吴:对于科幻文学评论您有什么建议?‎ 刘:现在文学界对包括科幻在内的类型文学的评论,都是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语境和框架。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套用主流文学的评论方式来评价类型文学不是恰当的评论方式,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和语境来评价,包括我的小说在内,相当一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科幻作品将一无是处。比如说,传统的文学评论认为,文学是人学,由此推论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中的那些类型元素,如科幻中的科幻创意、侦探中的推理等,都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平台和工具,最终目的是用来表现人性的。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比如在科幻小说中,环境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种族,都可能成为与人物一样的独立的文学形象。有许多主流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的科幻元素,比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戈尔丁的《蝇王》、奥威尔的《1984》等,这些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但一般不被当成科幻小说。‎ ‎(选自《名作欣赏》2016年第1期,有改动)‎ ‎8.采访者所提问题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6分)‎ 答: ‎ ‎ ‎ 参考答案:《三体》的创作过程;科幻写作者的知识结构;对科幻文学评论的建议。(每点2分)‎ ‎9.对科幻文学的创作,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认识有哪些差异?(6分)‎ 答: ‎ ‎ ‎ 解析:根据第一次问答,可以分析概括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在对科幻文学的创作与读者关系认识上的差异。根据第二次问答,可概括出两人在写作素材来源方面的差异。注意突出彼此认识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①与读者的关系:(采访者)科幻文学作为大众文学,跟读者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受访者)创作过程是完全个人化的,不存在与读者的互动。②素材来源:(采访者)电影是科幻创作中重要的素材来源;(受访者)创作的素材大部分来自阅读。(每点3分)‎ ‎10.对于科幻文学评论,刘慈欣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分析。(6分)‎ 答: ‎ ‎ ‎ 解析:此题可根据最后一段进行分析概括。注意抓住受访者的观点句,如“不可否认,所有文学体裁都有共性,但不同的文学类型也有自己的规律”“事实上不是这样,这些类型元素就是类型文学本身的目的”等,对此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遵循所有文学体裁的共性规律;从科幻文学体裁的特点出发;科幻元素是科幻文学本身的目的。(每点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