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复习高效训练6(内附详细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高效训练 即时演练 一、(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0 *3.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9·济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人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三国志·魏书》) 【注】①榇(chèn):棺材。②:虚夸不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霸为帅,屯于开阳 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诣: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 逆:阻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0 A.太祖之讨吕布也 俯察品类之盛 B.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清定海岱,功莫大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霸与战于逢龙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 )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对刘备说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作客。后来臧霸从事虚夸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他。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他。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 10 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有删改)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益之 益:认为…好 B.使人先表澭水 表:标志,标记 C.向之寿民 向:从前 D.遽契其舟曰 契:用刀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循表而夜涉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楚人有涉江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D.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事情、法规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10 ①时不与法俱至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故治国无法则乱 ④病万变,药亦万变 ⑤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⑥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也不可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B.荆人要去偷袭宋国,澭水突然上涨,荆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士兵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大叫,震塌了不少房屋。 C.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以病情比时代,以药物比法令;药用来治病,法用来治世;病变那么药就要变,时代变那么法也就要随之而变。 D.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引婴投江一样可笑,这个故事嘲笑了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答案解析 即时演练 一、 1.【解析】选B。当:担当,承担。 2.【解析】选A。第一个“且”是连词,表递进关系;第二个“且”是连词,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关系。B.均为介词,在。C.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D.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3.【解析】选C。①是通常的做法,非作者的观点。④是娄坚的观点。 *4.【解析】选D。杜牧的意思是可为后世宗师之人才可为书作序。D项因果倒置。 *5.【解析】第(1)句,注意关键词“审”“让”的含义。第(2)句,注意“足下”敬称的含义。第(3)句,注意“汲汲”的含义,“不吾知”的句式特点。 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 附【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官在它们的开头作序,副主考官在它们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所有的书也都是这样啊。况且,建国之初,府州县的志这类书籍编完,一定会推崇乡里年长且有文采的人给这些书作序,否则就找在这个府州县里做官的人来作序。请求的人一定是能够承担这个职责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此地做官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就不会谦让给乡里的先生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笔很好,他对这本书会有功劳,那么做官的就不敢作序了。独断取义的人,就会自己为书作序而不推让给乡里的先生或为官者。凡是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职责,所以书序只有一篇,或者另有陈述,就算是后序,也有只记录年月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还有累积三四篇序而不止的。有两篇序,不合规定,让不应该写序的那个人写序,不是职责所在。世上的君子没有学问却喜欢多说话啊。 凡是书有新的阐释,作序是可以的,没有新的阐释,只记录编纂书的时间也可以,人的祸患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某文章作序的,都是可为后世宗师的人。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我想给您还没完成的文章写序,本来就不可以啊。”读了这些话,当今喜欢给别人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 10 序文,是叙述作文原因的宗旨,大概开始于子夏为《诗》写序。那以后刘向以校对书籍为职业,每编成一本书,就写一篇序,文辞特别优美,典雅不俗。左思的《三都赋》写成,自认为名气不是很显扬,就向皇甫谧请求写一篇序文,从那时起写文章的人大都有托付别人作序来传布自己的文章,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自己。至于他的名声传扬已经很久了,但存留下来的刻本有的模糊不清而不能够辨读,有的修改再重新刻印,就再找人为文章作序,这应该叙述重刻的原因的意思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叙述者,不是追论以往的贤才,而是随便地判定文章的优劣,多说颂扬的话,这些我都认为不可取。”读到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自己的做法了。 二、 1.【解析】选D。逆:迎战。 2.【解析】选B。以:介词,因为。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兼词,于之;句末语气词。D.介词,在;介词,被。 *3.【解析】选C。②写其亡命东海,③对吕布的帮助,⑤讨伐黄巾军。 *4.【解析】选A。臧霸自己藏匿,太祖搜得臧霸。 *5.答案:(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 (2)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 (3)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 附【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带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便让臧霸招降吴敦、尹礼、孙观、孙观之兄孙康等,一起拜谒曹操。曹操以臧霸为琅邪相,任用吴敦做利城太守、尹礼任东莞太守、孙观任北海太守、(孙观的哥哥)孙康任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交给臧霸。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背叛。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力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刘备便把臧霸所言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道:“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 10 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求派子弟及诸将之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论功劳没有谁比他大的了,于是都被封列侯。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其舍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虚夸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使其死于狱中,臧霸因此与武周更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者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增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扬威将军、假节的称号。后孙权请求投降,太祖还师,便留臧霸与夏侯惇等驻扎在居巢。 创新预测 1.【解析】选A。益:增加。 2.【解析】选D。A.连词,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B.定语后置标志;代词,……的人。C.动词,像;指示代词,这样。D.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解析】选D。②意思说可以学习制定法令的依据。③说没有法令的后果。 ⑥做事要依据法令。 *4.【解析】选B。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5.答案:(1)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注意:“释”“法”“所以”) (2)这个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从而去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注意:“亏”“法”“为治”“岂”) (3)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注意:“故”“期”) 附【译文】 10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保存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这个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从而去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以前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按着这样做就不会做错事了。 不敢议论法度的,是一般的百姓;死守成法的,是各级官吏;顺应时代而变法的,是贤明的君主。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这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10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