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7)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材料一: 黑格尔指出:诗的对象是精神的无限领域,它关心的是精神方面的旨趣。中国传统诗词注重缘情而作,这个“情”不仅指情绪、情感,还包含作者深广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正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注和体现。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正是对人的精神和生命体验的反映与传达。在传统诗词中,诗人自觉地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内歌以咏志、洞察人生,在外心忧天下、针砭时弊,读者在吟诵欣赏的过程中,与诗人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体现了诗的“风教”功能,因此,传统诗文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它深刻塑造了华夏儿女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 传统诗词中大量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使诗词在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方面,显得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因此,诵读和欣赏传统诗词,品味其语言的美感,意境的深远,感情的充沛,可以充分享受传统诗词带来的欢愉和畅快;在日常的写作中引用传统诗词表达思想感情,既能更鲜明准确地表情达意,又能展现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诗人即兴创作、有感而发,是一种心理调整的过程,写作诗词,能够使人心灵宁静,忘却烦恼,排解烦忧,丰富了现代人思想感情的表达。我们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丰富了精神生活,充盈了精神世界,让心灵空间更饱满,让精神家园更丰盈,让自己更加充实。 (摘编自祁卉璇《传统诗词文化对提高公民 人文素养的调查研究》) 材料二: 某中学古诗词阅读状况调查 不喜欢阅 读的原因 不感兴趣 读不懂 考试压力大 老师家长要求高 人数 39 47 90 22 材料三: 简单来说,读诗词的步骤就是从字词到意象到意境,但想要读出个中真味,却需要对语言和情感有极大的领悟力。这当中不乏后天培养的部分,但也确实有先天天赋的因素。如果你读懂了所有的字词意象,但还是不能领会诗词中的感情,体悟不到意境,那神仙也无计可施,因为文学确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 从个人阅读的层面再往上升一步,就是文学史的层面。真正要判断诗歌、诗人的好坏,就要放到文学史层面上来做讨论。但如果连个人的文本阅读都做不到,那也就不可能拔高到这个层次了。而在完成个人的文本阅读以后,还需要大量的底蕴与积累。至于批判的标准,当然是美与创新。 (摘编自“知乎”) 材料四: 读词要知道词学批评史的一些知识,就是要从作品产生以后,从历代读此作品的人那里知道一点别人是怎么看这首词的,也就是从接受者的角度去看。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解读方式,每个批评家,也就是每个读词者都有自己的解读视角,他的观念,他的好恶,以及他的批评素养都在里边,这可以站在别人肩上而成就自己,这是一个捷径。当然,一开始,你要先去读词,你别一开始就看人家怎么介绍,那样,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东西抑制你的想象力、感受力。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尽量不要去读太多批评的东西,但是读了词,有了自己的感受了,你就可以去参照别人怎么看,也可能别人给你一个启发,所以,我们说如何读词,这也应该算作一条。 (摘编自《怎样读词》)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创作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活动,它包含作者深广的生命体验。 B.诗歌创作关心的是个人的情绪、情感等精神方面的旨趣。 C.欣赏诗歌,要注意把表层意思和深层内蕴,即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 D.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总是自觉地将个体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解析:选D D项,表述扩大范围,原文是说“在传统诗词中,诗人自觉地将……紧密相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诗歌历来具有“风教”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中。 B.中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情况不容乐观,他们不喜欢阅读古诗词的最主要原因是考试压力大。 C.评判一首诗词好坏的标准,是美与创新,其中,“美”包括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D.每个时代、每个人解读诗词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读词时只要博采众家之长,就可以成就自己。 解析:选C A项,“主要体现”于文无据。B项,以偏概全,这份调查只抽样了198人,只能说明该中学古诗词阅读的状况,而不能代表所有“中学生”的阅读状况。D项,“只要……,就……”表述绝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帮中学生找到几条切实可行的读懂诗词的方法。(4分) 答: 解析: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自身阅读经验总结办法,答题时先要筛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从材料三“读诗词的步骤……领悟力”中,可以比较容易地概括出答案第一点。材料三提到“放到文学史层面上来做讨论”,材料四表示读词要了解“词学批评史”,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在注重自己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借鉴他人的经验等内容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点。另外,联系平时的学习经验,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三点。 参考答案:①从读懂字词入手,弄懂意象的一般内涵,体悟作品的意境之美,提高对诗词语言和情感的领悟力。②适当了解一些文学史,尤其是诗、词学批评史,在注重自己阅读感受的基础上参照别人的解读。③平时多读多背多积累,甚至尝试仿写诗词。(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自己的阅读经验言之成理即可) 二、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0分) 2006年的门神 何 晓 那天上午,难得的阳光,似乎要把小天井里的所有植物都唤醒——虽然那只是一些看似枯焦的藤蔓和浑身没有叶子的小灌木,但要不了多久,叶子就会长出来,花也会如期而至。画家吃过早饭,边这样想边戴上手套,走出了客栈的大门。 他今天就要离开小城了。走之前,他要到城东去,看看赵家院子大门上的那对一百多年前雕刻的、三十多年前被毁坏的门神,在一个年轻的美术学院研究生手里,是完全按照传统方法恢复了呢,还是揉进了新的国画技巧? 画家少年时随父母离开小城出去学画,最先跟的导师就是一位著名国画家,但很快他又对轰轰烈烈的油画有了兴趣。几十年后,当他的油画作品被挂在一座又一座城市人流量最大的路口时,他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国画导师。可最近几年,他却越来越觉得自己笔下浓重的油彩和导师淡淡的水墨相比,很浅薄。 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这样比较。 他也知道,不应该这样比较。 可是,他却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直到有一天,画家从外面回来,在自家的小四合院门外站着,竟觉得眼前这大门似乎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徘徊了很久,他才猛然想起,过年的时候,门上贴的有一对门神,一对虽然拿着法器,但却色彩明朗、圆润可爱的门神。这几天那对门神怕是被调皮的小孩子揭掉了,于是大门便显得光秃秃的。他走近大门,把手放在门上——这贴过门神的大门,在门神被揭掉之后,便一点点贴过门神的痕迹也没有了。不像他老家的门神,是民间艺人一刀一凿刻在大门上的,门有多大,门神就有多大,一旦刻上去了,门神就和门融为一体,再不会被揭掉;而有门神的门,又和白墙青瓦、石板街道、龙灯狮子融为一体,再不能被分开…… 这个被勾起的记忆,让一个少小离家的白发人,刹那间有了回故乡去的冲动。尽管那里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但儿时的记忆却是最深切的呼唤,有着魔咒般的魅力。 画家就因为这个原因回了小城,四处寻找记忆里的门神,想拍几张照片带在身边。 小城这个时候,正大力发展旅游业,城里主要街道上的大院,全被修葺一新,成了另类的豪华宾馆。大院是仿古的,但门上却没有本地传统的门神,而是像画家住的城市一样,贴着门神像。画家在意外和失望之余,只得到更深更偏僻的巷子里去找……终于,在最精明的导游和开发商都还没有留意到的城东老巷子里,他惊喜地看到了赵家院子的老木门,也看到了老木门上的两个模糊影子。 很显然,这个深山小城里每一扇大门上的门神,都没能躲过“破四旧”的浪潮。只不过,门神虽然被铲了,却仍有一些线条和朱砂石绿固执地守着自己的阵地,在默默地等待一个人,能透过斑驳的覆盖物和纵横的刀斧痕迹,发现曾经有过的真实。 画家在摸索中,想象着手指间的门神,似乎就是自己小时候常常看到的样子。他激动地去附近的小学校要了几根粉笔,顺着那些摸索到的痕迹,勾勒出了门神的大致轮廓——从画家去要粉笔开始,正在街道上玩耍的小孩子就已经蜂拥过来了,全都围在门口猜测他要做什么。当虬髯短须、挺胸凸肚、锦带飞扬、与门等高的哼哈两门神被勾勒出来时,孩子们都惊呼起来:“这门上原来还有这么好看的东西啊!”惊呼声把院内屋子里的几个老太太也吸引了出来,她们瘪着嘴说:“我们早些年看到的,那才叫好呢,是有颜色的。” 拍了照片,画家打算把粉笔印抹掉。一个老太太拉住他说:“留着吧,我孙女这两天正要回来,我让她就着这个机会,恢复成原样。”旁边的老太太一起点着头说:“是哩,是哩,她孙女是美术学院的研究生。” 画家一下子对这个提议有了兴趣。他满怀期待地拿定了主意:离开小城前一定要来看看,这两个传统门神在那个年轻的美术学院研究生笔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无论什么样子,这个门神在2006年被一个年轻人赋予了新的线条、新的色彩、新的生命,它就是属于2006年的。现在,走过那些贴着门神的大院,画家心里想着的,全是那个2006年的门神。 可是,所有的期待却都在他走近门神的那一瞬间破灭了。 当他站在赵家大院门口时,他看到那门神仍旧只有白色的线条,只不过勾勒那线条的,不再是白色的粉笔,而是白色的油画颜料! 在2006年的早春,一对传统门神就这样浑身披挂着西洋线条,站到了画家面前,让他在顷刻间明白了,一些人记忆的大门上,曾经被刻过门神,而另一些人记忆的大门上,却只是被贴过门神。 (有删改) 4.概括小说第一段的作用。(4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认真分析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分析可知,第一段第一句为环境描写,这就要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写了阳光“似乎要把小天井里的所有植物都唤醒”,这就透露出了画家喜悦和期待的心情。第二句写画家走出客栈的大门,这就引出了下文画家到城东赵家院子看门神的情节。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环境描写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烘托了画家的喜悦之情和内心的期待。②引出下文画家离开客栈,到城东赵家院子看门神的情节。(每点2分) 5.小说为什么用“2006年的门神”作标题?(4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看标题本身的特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可知,标题由两部分组成,“2006年的”“门神”。“2006年的”这一限定词语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思索2006年的门神是什么样的;“门神”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写了画家寻找门神的原因、过程,复原门神的期望、失望等内容;“2006年的门神”与画家记忆中的传统门神已经截然不同,暗示了传统文化的失落,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门神”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②“2006年的”这一限定词语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索。③“2006年的门神”是披挂上了西洋线条的门神,暗示门神这一传统文化的消逝,揭示了文章主旨。(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 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答: 解析:赏析文中的画线句,首先要看句子使用了什么手法,进而分析其表达效果和句子内涵。分析可知,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一些人对刻在门上的门神印象之深,另一些人对其印象之浅;画线句中的“刻”和“贴”两个动词值得注意,这两个词形象生动,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工艺,体现的是不同艺术观念的交锋,进而联系小说的主旨,分析其内涵即可。 参考答案:①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些人对刻在门上的门神印象深刻,而另一些人对其印象不深。②用“刻”和“贴”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动作表示了两种不同艺术观念的交锋,突出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消逝和不被重视的无奈与感叹。(每点3分) 7.这篇小说体现出了画家浓浓的文化怀旧心理,有人赞美也有人批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抓住“画家浓浓的文化怀旧心理”进行分析,可赞美,也可批判。但无论赞美还是批判,都要给出充分的理由。如答赞美画家的文化怀旧心理,则可从传统文化应受到关注的角度作答;如答批判画家的文化怀旧心理,则可从艺术需要创新等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赞美画家的文化怀旧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甚至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刻在门上的“门神”就是其一。画家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逝,从而去追寻,去缅怀,去意图挽救,这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批判画家的文化怀旧心理。时代在进步,艺术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画家作为艺术家,同样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而不应一味怀旧,陷入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小说中,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给传统门神披挂上西洋线条,使中西方文化交融,正是对画家的这种怀旧心理的批判。(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