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 9 课 说“木叶”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5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得鱼忘筌.(shuān) 疏.朗(shū) 翩.翩起舞(piān) B.皎.皎(jiǎo) 窸窸窣.窣(suō) 褐.绿(hè) 缠绵.悱恻(mián) C.灼灼(shuó) 四处漂泊.(bó) 触.及(chù) 空气湿润.(rù) D.寒砧.(zhēn) 冉.冉升起(rǎn) 凄.清(qī) 笑声爽.朗(shuǎnɡ) 【答案】 D(A.“筌”读 quán;B.“窣”读 sū;C.“灼”读 zhuó。)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 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 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 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 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答案】 D(作者写本文时并未想到它被收入课本,也不是专为中学生写的。)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 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 连用不常见。 【答案】 B(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 中得到了启发。) 4.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 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 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 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 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 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 “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答案】 A(“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 5.下列对文章 1-4 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1 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 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 2 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 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 3 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 4 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答案】 C(关键在于“木”字。) 6.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 响和启发。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 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 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 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 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答案】 B(“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错,这是屈原《九 歌》中的意境。)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7~10 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 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 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 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 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 《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 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 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 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 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7.从结构上说,这段文字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由“木叶”第一个艺术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8.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 D.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答案】 B(“故意不让人察觉”不对。) 9.关于“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答案】 C(“必然的联系”不对。) 10.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答案】 B(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 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 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 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无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 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 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 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 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 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 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 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 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 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 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 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 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 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 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 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 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 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 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 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 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 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 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 辛呀! 11.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篇引用《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写出了通过观察自然,就知道天下都 已是秋天了,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结尾引用韦应物一首秋天的 诗,是为了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 的感慨作铺垫。这两处的引用,都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意思相近即可) 12.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 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意 思相近即可) 1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 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 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意思相近即可) (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 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1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 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 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 同化。(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四、高考热点 15.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 30 个字。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人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任请教学生思想教育的诀窍,老教师意 味深长地说:“田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心灵,能避免错误思想的滋生。 16.阅读下面的信息,总结微信的几个特点。总字数不得多于 20 字。 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服务应用软件。微信支持跨系统平台操作,多款系统平台均可使用。 用户可通过网络用手机、平板或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微信还附带“摇一 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多个服务插件。微信不 仅软件本身完全免费,而且大部分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台多,通讯内容多样,功能丰富,免费 17.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 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 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 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 霞蔚,气象万千。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群游客正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座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 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做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正在争论,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 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远古流传过来的温 暖。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做一个屋檐,那就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吧。因为,人心毕竟比 屋檐大。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作文。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非常好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虽然传统,但话题新鲜引人,富有感染力,且自 然深刻。尤其是其结尾部分内涵明显,并富有广度。如“温暖”一词能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 再如“在自己的心里搭一个屋檐”明显提示应从“心灵”的角度行文,这跟话题呼应。话题 很有意境,给考生营造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思维空间。 该话题为譬喻类话题,考生必须弄明白“屋檐”一词所含有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 这对考生理解题意、选择最佳切入点、拓展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将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从审题层面来看,应从“屋檐”的作用,尤其是“温暖”一词来多角度思考,积极思 维,话题中“屋檐”应含有如下内涵与特征: ①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学会关爱、怜爱、博爱,真正的奉献不问对象。 ②容——包容、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原谅、体谅、理解、谅解他人。 ③助——援助、捐助,扶助弱者,不唯“回报”是图,不要太吝啬自己的爱心,要保留 一份悲悯情怀。 经过这样的细化,就可避免“屋檐”内涵的泛化,而使文章的笔力高度集中。从选材层 面来看,对“屋檐”的构建者和享用者的选择,应充分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落差,因为从某种 意义上来讲,落差的大小与文章的震撼力是成正比的。从切入层面来看,应从细节入手,从 一言一行入手,于细微处体现主旨和精神会更具有真实感、真切感、真挚感。只要你有细心 观察之眼、普施大爱之情、纵横捭阖之思,即可笔下生花。 【佳作赏读】 屋檐下 江苏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 徐小龙 下雨了!我泡了一杯清茶坐到窗台边,在大自然的喧哗声中,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凉 爽。 窗外的雨滴争先恐后地落下,近处的屋顶上,有数不清的雨花溅起,形成一层淡淡的轻 烟。渐渐地,家乡小镇那“红砖青瓦”在雨中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丽悦目起来。这些“红 砖青瓦”,让我倍觉亲切。 是啊,我的童年就是在小镇的“红砖青瓦”间度过的。那里不是很大,如要绕完小镇, 半小时足矣。整个小镇洋溢着浓郁的朴素气息。记得那时,镇上只有一两幢楼房,更多的是 红砖青瓦的平房,每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总有一条走廊。下雨天,在泥泞中玩耍,一定会挨大 人们的训斥的,孩子们便在那屋檐下嬉戏打闹。那搬了凳子坐在门口,闲看风雨打发时间的 屋子的主人,总是静静地看着我们,一脸浅浅的笑意。 有一次,恰逢镇上赶集日,附近村子里的人们几乎都集中在镇上仅有的一条街上,可 是暴雨骤至,于是,集市上各家各户的屋檐下便站满了人。熟悉的彼此问候着,接着便唠开 了家常,更多的是谈论今年的好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温馨、喜悦和幸福;屋子的主人 热情地搬出凳子让人们坐,自己也和大伙凑着热闹,屋檐下一片欢声笑语;也有一些人干脆 在屋檐下摆起小摊做起了生意…… 屋檐外的风雨再大,也丝毫不能冲淡他们纯真、朴素、友善的情怀。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城里。这里很少见到平房,满眼高楼林立,偶尔在老居民区看到平 房,但它的屋檐也被围墙和大门给堵在了里面。 一个夏日的中午,也是一场暴雨。路上到处是躲雨的行人,可是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此 时竟然一下难觅避雨之处。我终于躲进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那里已站了不少避雨的人。我拍 拍身上,突然觉得环境很安静,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冷漠的表情,没人 说话,只是每当路上出现一辆出租车时,人们便一拥而上……商店的老板阴沉着脸,走到门 口:“让一让!别堵住门口,妨碍我做生意了!”这样的气氛跟天气一样让人感到沉闷。 生活的屋檐啊,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窄了?又为什么越来越少了?那么我们心中的屋檐 呢?别让冷漠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不要让爱没有了避风的港湾,在心中为自己也为别人留下 一道屋檐吧! 【名师点评】 本文突出的特点就是联想开阖自如,语言晓畅朴实,富有真情实感,文字含情动人;同 时也涉及当今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思想情感真诚深刻,引人共鸣,尤其是结尾段,对 世事人情的体悟和认识,言简意丰,发人深省。另外,文中有关今昔“屋檐下”的场面对比 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微妙的人性和人情的“反差”,语言质朴而有文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