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曙光学校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月考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卷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产阶级对教育的焦虑,从不断高涨的学区房价和愈(yù)发火热的补习班便可一窥(kuī) 全貌。其背后的的原凶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浮躁,由“坐立不安”走向“剧场效应”。 B. 徐克评价金庸的武侠作品:“……挟(xiá)无疆创意驰骋,揣(chuāi)壮志宏观导人于 仁于侠,妙笔描绘奇人高手云集,巾帼出众令人刮目相看,骇世神功引喻讽刺空前……” C. 房屋租赁(lìn)市场深度不够,机制不健全,租赁权作为财产权得不到有效尊重,房价 就事实上失去定价之锚(máo),难走出暴涨暴跌的宽辐震动状态。 D. 亚运盛事,以体育之名进行交流与切磋(cuō),几十年光阴荏(rěn)苒,亚运会薪火相 传,它促进了全亚洲的和谐共处、繁荣共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 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 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 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 项,“原凶”应为“元凶”。 B 项,“挟”应读为“xié”。 C 项, “宽辐”应为“宽幅”。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票,信札封面上的一朵奇葩异花,你已开放了一百五十年,世界统计学上最复杂的问 题之一,莫过于...对邮票数量的计算。以我浅陋的邮学常识和小学的数学水平进行总结,自以 为得出颇近真实的数字,自古至今已印四千亿张邮票。【甲】试问,有什么艺术品,什么著述, 什么印刷品,能打破这天文数字,而又有谁能代替邮票在人生中所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至、 无穷无极的功能? 人们都艳羡大块文章,赞誉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所展示的波诡云谲....的万千 气象,赞誉那崇山峻岭般、长川大河般的艺术境界,然而殊不知另有一种要言不繁的精绝的 - 2 - 艺术,着墨寥寥,尽得风流。……【乙】归庄的《万古愁曲》和陈子昂二十二字的诗“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对我的心灵有同样的震撼力。因此, 原来判断艺术之优劣轩轾,不以长短计,不以面积计,不以厚薄计,不以大小计,可贵在它 本身的质地。 朋友,当你得益的时候,正是你被邮票的魅力所.征服的时候。邮票设计家们用他们精妙 的装饰技巧,把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灵魂,【丙】制作家们用他们美仑美奂的工艺手段, 把设计师的理想化为现实,邮票的“助人伦、成教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不着痕迹、 决无强制的诱导。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过于 B. 波诡云谲 C. 所 D. 潜移默化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 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 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 类型。 A 项,莫过于,没有超过的;莫,无,没有;过于,超过,超出。语境是世界统计学上最复杂 的问题之一,没有超过对邮票数量的计算的,使用正确。 B 项,波诡云谲,意思是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千姿万态,不可捉摸。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 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语境形容“万千气象”,使 用正确。 C 项,所,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此句前面有“被”,因此 可以删掉“所”字或将“被”改成“为”字。 D 项,潜移默化,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语境是邮 票设计家们用他们精妙的装饰技巧,把主题不知不觉渗透到你的灵魂。使用正确。 故选 C。 【3 题详解】 - 3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 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B 项,“独怆然而涕下,”的逗号应放到引号外面。因为对陈子昂的诗歌的引用不是直接引用, 引号内不用标点。 故选 B。 【点睛】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 16 种 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 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1、弄清功用。切实掌握每一 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而正确地 使用和判断。2 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 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 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 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4、紧扣语境。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有一 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 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 一者用冒号,为什么?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 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 的位置上。5、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老杨同志,请您 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 而不是感叹号。6、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 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种。它们的位置关 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7、注意区别。如冒号中总说与分说的用法,容易和破折号中表示 说明或注释的用法相混淆。同时,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 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从语气方面分 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 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8 年 10 月 23 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碧波之上,一桥飞架香港、 澳门、珠海三地,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展现当代中国的 - 4 - 雄健风采。 B.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语言交际场,学生在这里通过师生合作与 生生合作,可以更好地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语言交际本领与素养。 C.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体现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我省坚持可持续发 展的非凡智慧,传递我省为千万农民创造美好生活。 D. 随着持续不断的教育,群众对电信诈骗的认识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特别是一系列 电信诈骗内容的曝光,不少人的识骗防骗能力显著提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 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 项,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搭配,可改为“学习……本领,提升素养”; C 项,成分残缺,“传递我省为千万农民创造美好生活”后面加“的理念”; D 项,结构混乱,“不少人”前加“使”。 故选 A。 5.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 蚓无爪牙之利 C.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D. 移其粟于 河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 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A 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邻国”; B 项,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 C 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是“钩党之捕于天下遍”; D 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是“于河内移其粟”。 故选 B。 - 5 -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 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 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寡人之于.国也 B. 四海之.大 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C. 吾尝跂而.望矣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D.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以.五十步笑百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 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 项,介词,从;介词,对于。 B 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不翻译。 D 项,介词,用、拿;介词,凭借。 故选 C。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说明其问题。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事物,便利了不少骑车人,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道路交通拥 堵的问题,并彻底解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根除机动车排 放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于共享单车,我们乐见其创新带来的便捷,但也需彼此约束,共 同维系城市之美,只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 【答案】示例:①共享单车并不能彻底解决“一公里”难题;②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根除机 动车排放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③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不一定就会 有显著提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具体考查的是逻辑推断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然后要认真研读所给 的文段,细心找出处存在逻辑推断有误的地方。 本题的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说明其问题”,文段中“并彻底解 - 6 - 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推广共享单车可根除机动车排放尾气造成的环境污 染”“只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的推断存在 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能够得到推断的结果,然后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第一句“并彻 底解决了久困不解的‘一公里’难题”,这个可以理解为共享单车可以有效缓解“一公里” 难题,但共享单车不一定彻底解决“一公里”难题,“一公里”难题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第二句“推广共享单车可根除机动车排放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个可以理解为推广共享 单车可以减少机动车排放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根除机动车排放尾气 造成的环境污染,根除机动车排放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第三句“只 要完全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就会有显著提升”,“只要……就”表 述太绝对,应把句子表达绝对的推断变为可能性推断。这句可以理解为解决了共享单车造成 的问题,城市居民幸福感不一定就会有显著提升,但是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就增加了一项可 能。 【点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学会分析 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 多积累。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一些学 者、教育家、作家却更加关注国民性改造,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 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 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 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 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 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 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 互交融的意向。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介绍了西方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并列说, 把这四育作为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途径。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他指出,西方自亚里 士多德到席勒,“皆以美育为德育之助”,因为“审美之境界乃物质之境界与道德之境界之 - 7 - 津梁也”。培养理想人格,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离的。 (摘编自杜卫《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 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 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 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如此,自孔子以来,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 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 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 诗,立于礼,成于乐”。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 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一个有 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 道德的表象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形态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 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 视野。比如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讲究“礼乐刑政”四科并举,即《礼记·乐记》所谓“礼 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按照儒家柔性化的治国理念,礼乐教化永远比刑罚政 令具有优先性。这种状况说明,如果礼乐本身是审美与道德的混融,如果礼乐的价值不仅仅 涉及个人德性的涵养问题,那么审美和艺术教育的价值也必然随之放大。 (摘编自刘纪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材料三: 在西方美学中,有一个影响巨大的传统,认为在艺术中美与道德是分离的。古希腊哲学 家柏拉图从形式论和对神的信仰的角度论述美,但从认识论和道德论的角度反对艺术。他认 为:艺术家摹仿人性的低下部分,以刺激欲望,不利于城邦公民的教育;艺术是一件太严肃 重大的事,不能只交给艺术家;私人的喜好要让位于共同的善。 当然,在欧洲还另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坚持认为艺术具有积极的一面,有利于人的教 化,即使在艺术中具有某些非道德的情节时,仍在实际上有符合道德的效果。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中对悲剧作了分析,认为像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的悲剧,尽管有像《俄狄浦斯 王》中的乱伦和《美狄亚》中的凶杀的情节,有残暴和血腥的场面,但这种悲剧能产生的“哀 怜”和“恐惧”情感,具有“疏泄”的效果,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因此,悲剧具有对城邦 - 8 - 的公民进行教育的功能。 (摘编自高建平《艺术怎样才能通向道德》) 8.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审美与道德”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 世纪初,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美学,具有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审美内在功能。 B. 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美与善存在差异,不可相互取代。 C. 从儒家礼乐教化永远比刑罚政令具有优先性的治国理念,美、德关系有家国天下的价值。 D.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做出的分析,与柏拉图观点相同,认为在艺术中美与道德是分离的。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介绍了西方的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并列说,目的是证明 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象。 B. 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 显现,因为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 C. 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方面,如中国传统 国家治理中,讲究“礼乐刑政”四科并举。 D. 《美狄亚》这种悲剧产生的“哀怜”和“恐惧”情感,具有“疏泄”的效果,从而促进心 灵的净化,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说明艺术具有积极的作用。 【答案】8. D 9. D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审美与道德’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与柏拉图观点相同”错,曲解文意,据材料三的第二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 悲剧作了分析,……从而促进心灵的净化。因此,悲剧具有对城邦的公民进行教育的功能” 可知,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观点不同。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 9 - 一一进行比对。 A 项,张冠李戴,作者用王国维的事例来证明美育与德育有抗交融的意向,而不是王国维为了 证明。 B 项,“因为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错,强加因果,据材料二的第二段“中国传 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 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可知,两者并无 因果关系。 C 项,曲解文意,“礼乐刑政”四科并举是为了说明美德关系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 故选 D。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 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 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 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 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 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 是他的哥哥了。…… (二)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 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坐落 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 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我还记得,要想说明橱 窗里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我总觉得很为难,因为他只承做定货,并不出售现成靴子; - 10 - 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 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把那些不是亲手做的皮靴陈列在自己的店里,他是决 不能容忍的。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 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 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 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三)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 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 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 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 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最后,他站在我的面前了;他透过那副生了锈 的铁架眼镜注视着我说: “你是不是——先生?” (四)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 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 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 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 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 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 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 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 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10. 选文一中对格拉斯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1. 选文二三中格斯拉的店面有何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 11 - 12. 概括选文二三中“我”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13. 结合选文四,谈谈造成格拉斯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14. 小说为什么以“品质”为标题? 【答案】10. 内容上暗示格拉斯老实执着、严肃认真、不擅交际性格特征,结构上为下文表 现格拉斯的诚实敬业的品质以及最终命运作铺垫。 11. (1)店面变化:①店面由两间缩减为一间,更拥挤,光线更加昏暗;②橱窗陈设更加局促, 里面摆设的旧靴子“失去了孤高的气派”;③一间店面换了主人,凸显了为王室服务的特征。 (2)变化意味:①格斯拉制靴生意日渐清淡,处境艰难;②格斯拉为人朴实,不愿包装宣传; ③社会上浮夸风气蔓延。 12. (1)对格斯拉精湛制靴技艺(或对靴子)的赞叹。(2)对格斯拉敬业、诚信、朴实品格的赞 许。(3)对社会上浮夸风气蔓延的不满和无奈。(4)对格斯拉生意萎缩的惊讶、疑惑。(5)对格 斯拉处境的同情。 13. (1)个人原因:经营方式落后,经营理念陈旧。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过分认真:废 很长时间去做靴子—费时长,从早到晚做靴子,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不知休息,从不登 广告一一经营理乏陈旧:只用最好的皮革一一成本过高:店里从不存一个便士---不会经营。 (2)社会原因:工业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气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机器生 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里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 运也成为必然。 14. (1)多重含义,突出人物。①是指靴子的品质——结实耐穿,美观漂亮,穿着舒适;② 是喻指格斯拉兄弟的为人品质——辛勤耐劳、诚信友善、忠于自己;③是指“我”同情、悲 悯,甚至崇敬底层劳动者的品质。(2)呼唤良知,呼唤公正。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 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值、诚实的品质守护着社会的良知, 守护公正。作者以此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肖像描写作用的能力。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 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段肖像描写很具体,主要包括描写面孔“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 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尤其是眼睛的描写,“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 - 12 - 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交代了他就是一个朴实的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 成的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这个比喻,也说明了他是一个“死板”的人。同时,这段 肖像描写用在了小说的开端,在情节上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高潮做了很好的铺垫,导致文章 的结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的性格特征。从以上角度整理答案即可。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 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概括,也有对情节的分析。解答 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再局部处理,整理答案。 (1)店面的变化这个问题在原文的第三段中做了具体的描写,“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 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 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 的橱窗里了。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 味”,主要是从店面变小,橱窗和换上另一个名字三个角度来写,从中整理答案即可。 (2)这个问题其实是回答为什么会发生上边这样的变化,首先门店变小暗含格斯拉的生意可 能快要做不下去了,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然后为什么会做不下去,直接原因要推究格斯 拉的为人,结合前边的情节去整理答案;生意惨淡除了有他自身性格原因,那就是他的朴实, 还要推究当时的社会原因,他的这种做生意的性格已经不被社会认可了。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小说内容情感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内容、 筛选范围,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 文章第二段开头写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 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我还 记得,要想说明橱窗里那些靴子为什么老不更换”,能够看出我对格斯拉诚信、朴实品格的 由衷的赞许;文章第二段对他做的鞋子做了具体的描写,比如“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 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还比如“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 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 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 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等语句,充分体现了对格斯拉精湛制靴技艺的赞叹; 文章第三段主要写了门店的前后的具体变化,从这一点来讲,我是没有想到的,同时文章也 在此暗示了生意不景气的原因还有社会因素,这也是作者想要批判的,批判之余,也流露出 - 13 - 我对他的同情和理解。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 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 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答题要规范,要点要分明。 文章第四段中“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 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可知,由于他自身的性格原因,才 导致“,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所以,个人的性格原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还有文章写 道“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这句话以及前边的情节可知,社会原因也很重要,所以从 这方面推究社会现状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即可。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 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 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标题的作用的问题,分析题目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的作用,“品质”的 双重含义,一个是表层的靴子的品质,一个是内在的格斯拉兄弟的为人品质,可以说蕴含丰 富;其次,在情节是的作用,文中始终以品质文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还有,在塑造人物 形象上的作用,歌颂格斯拉的正直和诚实;最后在主题思想上的作用,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 歌颂社会上的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这也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 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 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 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 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 - 14 - 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古诗文阅读 阅读《五人墓碑记》和《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 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 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 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 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之私人..毛一鹭 私人:党羽 B. 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心疼 C. 意气..扬扬 意气:神情 D. 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16. 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 为之.声义 C. 然五人之.当刑也 D.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17.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B. 张溥逐一写出五人姓名,紧扣题目,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 15 - C. 孟子运用排比句式,为梁惠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王道”政治蓝图。 D. 《寡人之于国也》中施行“王道”的初始,就应让百姓“养生丧生无憾”与伦理道德教化 同步进行。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5. B 16. C 17. D 18. (1)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2)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 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 项,吴之民方痛心焉,意思是“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痛心:痛恨。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 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的“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助词,的; B 项,代词,他,指周公; C 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助词,的。 C 项与例句相同。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 16 -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王道’的初始,就应让百姓‘养生丧生无憾’与伦理道德教化同步进行”错,根据 原文“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让百姓“伦理道德教化同步进行”不是王道的“初始”阶段,而是王道之成阶段。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痛心,痛恨;乘,趁着;厉声以呵,厉声呵骂;噪,喊叫;相, 偏指一方,他。(2)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地兴办;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 后置句,以孝悌之义申之;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颁,通“斑”;负戴于道路,状语 后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天启七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 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 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 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 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 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 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 - 17 - 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 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 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 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 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 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 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 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 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 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 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 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9. 颔联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0. 颈联的两个动词“拂”和“侵”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19. 对比(反衬),把春天妖艳而冬天凋零的花枝与春不媚容而冬不易色的竹子进行 对比,衬托出竹不媚春色、独守寒冬的高洁品性,寄托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20. “拂”和“侵”字都是拟人化(“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拂”即吹拂,竹 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 局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解析】 - 18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诗歌形象、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 根据常见的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抓住描写竹子的关键词分析作答。 首先要读懂诗句,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的意思是春天里你不随百花争 芳斗艳,孤独地守贞操迎接腊尾岁寒。其次由“不随夭艳争春色”可得出对比的手法,“独 守孤”表现出了竹子不媚春色独守寒冬的高洁品性,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来看,写竹子也 是为了写作者自己,最后根据注释中“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可知,作者托物言志,借助 竹子来将自己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表现出来。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字的意思,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事物的 特点,然后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首先解释字义,“拂”即拂动,“侵”即渐渐进入,声悠悠平添我琴弦上的雅韵,影森森铺 出我棋局中的清欢;其次“拂”和“侵”这两个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拂”和“侵”两个 传神动词,让竹叶萧萧的声音和青青的姿影介入诗人的生活。公退之暇,拂琴敲棋,清风徐 至,物我同趣,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 一致,无限清欢。 名句默写 21.补出下面的空缺处。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______,________。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则尽其天年,________。 (3)_______,抱布贸丝。________,来即我谋。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如今________,我为鱼肉。 (5)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 【答案】 (1). 激昂大义 (2). 蹈死不顾 (3). 以老于户牖之下 (4). 人皆得 以隶使之 (5). 氓之蚩蚩 (6). 匪来贸丝 (7). 大礼不辞小让 (8). 人方为刀 俎 (9). 因人之力而敝之 (10). 不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牖”“蚩”“匪”“俎”等字,默 - 19 - 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 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 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 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 但得不到分数。 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 2020 年的春节,人们的感受不一。有人觉得年味太淡,完全没有过年的气氛,不能四 处走动,比较压抑。有人认为防控疫情需要大家安静待在家中,而且亲情和家庭氛围更浓了, 这样过年别有意义。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根据上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范文: 这个春节,我们以“静”致敬 没有春节不是流动的,也没有春节不是走动的。这是以往中国人过春节的常态,热热闹 闹、走亲串户、朋友相聚,动起来的春节被视为祥和、欢乐的时节。 然而,这个春节,真的不一样。一个现实原因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还在持续, 全国人民为此揪心。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与心态,过好这个春节,值得我们细细思量。春节 的流动、拜年的走动、庙会的人头攒动,这些人们已经习惯了的过年方式,在这些日子里恐 怕需要改一改了。 此时,“动”的春节莫若“静”的岁月。人们越是大规模流动,越是大范围聚集,越容 易增加疾病传染的概率。走动起来还是宅上一宅,理性人不难看透其中的得失,既为人也为 己。事实上,不走动也能过好年。技术发达了,信息拜年、视频祝福、在线聚会,都不失为 一种时尚,那些以往通过面对面完成的新春祝福,借助云端就能迅速直抵耳畔、身边,过年 礼仪一样也缺不了。 此时,“动”的脚步莫若“静”的心意。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各条战线上的“勇士” 都已经动起来了,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以这样一种方式过了个“动”的年,是真正 的大无畏。相反,对普通人来说,如无特殊情况,宜静不宜动,什么自驾跨城回家、什么一 定上门拜年、什么提前安排好的聚会等等,都不妨在冷静且理性地审视下做个宅男宅女,不 - 20 - 远行、不扎堆、少聚会。现在,最好的祝福是以你我的安全距离为彼此送上健康祝福,最大 的心意是以你我的实际行动护佑早日战胜疫情。 此时,“动”的冲动莫若“静”的责任。正视才能重视。充分认识人员流动对疫情防控 的难度、充分认识人员聚集对疫情防控的压力,就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过年与抗疫的辩证关系。 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动起来,或是响起村里大喇叭,“各过各的节,没事别瞎串”;或是群 发提示信息,“春节在家发微信,情到意到人安全”;或是普及顺口溜,“出门就把口罩戴, 切莫随意乱吐痰”……这样的“动”不是冲动,这样的“动”既是行动又是保护,因为此刻, 每个人的“静心”“静态”都是疫情防控的需要,都是对防病防疫尽的一份责任。 时间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我们正在全力与病毒赛跑、与疫情赛跑,也一定会战胜 病魔、战胜疫情,需要争分夺秒、众志成城。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都 应该以“静”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英雄们。如此,我们一定会风雨无阻向前进。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春节期间,拜年团聚、走亲访友是我们的传统。然而,这种人群集聚正是传染性病 毒“喜欢”的,也是控制疫情的大敌。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传染病 防控的三原则,为了更好地“切断传播途径”,遏制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势 头,我们有必要在特殊时期暂时放下老传统,形成一些“新年俗”。和家人长相厮守,何尝 不是一种幸福。 【立意】同胞一心,其利断金;抗击疫情,不做旁观者;坚守脚下的土地;万众一心,何惧 疫情;内外齐心,武汉挺住;相信人民的力量;抗击疫情,人人责无旁贷等。 【结构】标题《这个春节,我们以“静”致敬》仿成语,有新意。第一段,写以往春节特点, 第二段,写今年春节特点,“然而,这个春节,真的不一样”,分析不一样的原因;第三段 分论点,此时,“动”的年节莫若“静”的岁月;第四段分论点,此时,“动”的脚步莫若 “静”的心意;第五段分论点,此时,“动”的冲动莫若“静”的责任。最后一段期望,“也 一定会战胜病魔、战胜疫情”,致敬“那些坚守的、‘逆行’的英雄们”。 【素材】1. 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近日,专家呼吁,没有必要的事情 不要去武汉,武汉人没有必要的事情也不要离开武汉。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行动的自由,但疫 - 21 - 情当前还应当以大局为重。疫情的防治考验着我们,这不仅是一场医疗人员的战斗,更是一 场全民的战斗。对抗疫情,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但必须清醒冷静。唯有众志成城,才能形成 战胜疫情的合力。 2. 春节期间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广大群众要减少远行和探亲访友,尽量避免到公共 场所和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出行也要做好防范措施,提高防护意识,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 时,及时就近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互相理解,彼此包容。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春节计划,多少影响了过节心情。 在这个非常时刻,为阻断病毒传播,需要大家保持平和的心态,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共克 时艰。当我们采取一些“非常举措”时,比如不上亲戚朋友家拜年、戴口罩、见面不握手, 不妨技巧性地做一些解释;而当我们看到别人“如临大敌”采取一些“非常举措”、甚至“特 殊防护举措”的时候,也不妨抱以支持、理解、包容的态度。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