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编专题三 特色透练20 选材用材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4编专题三 特色透练20 选材用材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特色透练20 选材用材 ‎1.下列素材不能够体现“诗意地生活”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 A.栖居寒舍,山泉沏茶净禅心,树下落棋添妙趣;酣卧小筑,借酒三分闲对月,偷香一枕如梦归。‎ B.停下匆忙的脚步吧!欣赏那些被错过的风景。‎ C.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胡歌前进的步伐突然停顿。他遭遇车祸,身受重伤,幸运地捡回一条命,但也在脸上留下了伤痕。他的右眼缝了100多针,并且需要接受眼角植皮手术。他在香港治疗时才听说同车好友已去世,他只能“把头放得很低很低,让眼泪掉在地上”。“我幸运地最先找回了生命,却看着另一个生命逐渐远去;我感谢上天保全了我的眼睛,却无法在感受光明的同时去认领残破的容颜。”‎ D.曾有这样一个小姑娘,夜晚走在医院的走廊上时,误将窗外投射入内的皎洁月光当作手帕,弯腰拾了一下。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恰好经过目睹此景,大为感叹后写成了散文《月光手帕》。‎ 答案 C 解析 C项的素材可以体现坦然面对、感恩等主题,但与“诗意地生活”无关。‎ ‎2.仔细阅读下列素材,分析这些材料可以共同用于什么主题。‎ ‎①树影压在秋天的报纸上/中间隔着一片梦幻的海洋/我凝视着一池湖水的天空……‎ 这么优美的诗句不是出自哪个诗人之手,而是来自人工智能——微软“小冰”。2017年5月,“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部诗集是“小冰”在学习了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训练超过10000次后创作完成的。除了微软“小冰”,其他公司也开发了众多人工智能产品用于创作各类文学和艺术“作品”。例如,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DeepDream可以生成绘画,且所生成的画作已经成功拍卖;腾讯开发的DreamWriter机器人可以根据算法自动生成新闻稿件,并及时推送给用户。这些由人工智能创作的成果从外观形式来看,与人类创作的成果没有任何区别,而且也很难被察觉并非由人类所作。可以说,与以往技术创新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对著作权法提出的挑战是最根本,也是最全面的——2019年5月16日,微软(亚洲)宣布了人工智能微软“小冰”‎ 在美术创作、音乐创作、有声语言创作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宣布“小冰”正式进军艺术圈。‎ ‎②2019年4月10日晚,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在中国上海和台北、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全球六地同时对外发布,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图像直观地看到黑洞。这张黑洞照片分为“拍摄”和“照片成像”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事件视界望远镜对黑洞的临近区域利用VLBI技术进行长达5天的观测;第二步则要对获取到的复杂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照片。照片一曝光,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人们不住地赞叹。照片中的黑洞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仅凭人类眼睛的可视距离,根本不可能一睹芳容。但是,科技的创新,为人类装上了千里眼,一窥宇宙中深邃而瑰丽的风光……‎ ‎③1999年,26岁的刘庆峰带领十几名同学创立科大讯飞公司,并担任总裁至今,2009年4月起同时兼任董事长。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创业首家上市公司。2013年,刘庆峰荣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他将中国的语音产业带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连续第二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揭晓了年度“50家聪明公司”榜单。该排行榜核心指标一是高精尖科技创新,二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上榜的企业包括多个领域的巨头企业、创业公司等。在本年度榜单中,科大讯飞排名全球第七。‎ 答:  ‎ 答案 这三则素材都与“科技创新”有关。可用于“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科技创新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审美追求”等主题。‎ ‎3.下面的文字选自2019届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校高三学生的作文《宝剑锋从磨砺出》,请为其升格,使其论据叙述更精当,事例更丰富,要求不超过250字。‎ 一股梅香穿过千年,一轮明月守候万代。宋朝词人苏东坡对酒当歌,一壶浊酒浇灭一切哀愁,泛舟赤壁,将乌台诗案的冤苦皆藏于湖底。不顾一朝悲欢离合,只愿报明月而长终;也不顾三生阴晴圆缺,只求羽化而登仙,沧笙踏歌。酒醒过后,重振旗鼓,大步踏向远方,高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碰壁了,没关系,抚平伤口,整理好衣冠,微笑迎接下一面墙,总有一面墙上会有为你打开的门。‎ 答:   ‎ 答案 赤胆忠心穿过千年,家国情怀守候万代。苏东坡对酒当歌,一壶浊酒浇灭一切哀愁,泛舟赤壁。不顾一朝悲欢离合,只愿报明月而长终;不顾三生阴晴圆缺,只求羽化而登仙,沧笙踏歌;酒醒后重振旗鼓,高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默默苦干40载,天眼之父南仁东在大山中苦苦守候23个春秋,海归科学家黄大年带领团队用八年时间,填补四十多项探测领域空白……大丈夫就应心怀家国,追求理想,哪怕是粉身碎骨。‎ ‎4.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自己的立意,并运用下面两则素材形成自己的文章。‎ 材料一 光绪三十二年,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那一年,他25岁。‎ 材料二 2008年7月,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20岁。‎ 材料三 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做编程工程师,专注于寻呼机软件的开发。该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在于实用,而不是自娱自乐。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一年,他27岁。‎ 学校要组织以“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以上几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素材链接]‎ ‎①‎ 北大高才生陆步轩,当初为生活所迫,成了农贸市场卖肉的屠夫。不少人认为不堪的职业,他认真对待,而且,在猪肉生意之外笔耕不辍,写了一本《屠夫看世界》;后来生意做大,开连锁店,甚至网上销售土猪肉,销量超10亿元,随着今年的市场变动,他的产业又在不断升值。那些命运给他的磨难,非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财富,成了他的立身之本。人的一生很漫长,站在某个特别的位置上,我们常常会自我怀疑,感到迷茫:是不是这辈子就要这样庸庸碌碌地过下去?有些人因此心灰意冷,陆步轩虽然也有挫败感,但他不忘初心,选择了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逐梦想,最后成功逆袭。人生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自己的梦想。只有做一个永远的追梦者,才不会失去人生的希望。‎ ‎②他叫黄晓斌,现在是两家面包店的老板。如果没有去卖面包,他现在可能已经结束留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医学研究者。对于此事,网络上吵成了一片,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而黄晓斌的面包店照常经营着……‎ ‎7年医学本硕连读,转去做面包。“工作上那些条条框框,不是我想要的”。黄晓斌来自绍兴新昌县一个普通家庭,读书成绩优秀,2006年考进了浙江大学读医学。2013年,毕业在即,黄晓斌开始着手出国读博事宜,在准备托福考试的过程中,看到了BBC记录片《保罗教你做面包》,一个全新的念头在他脑子里蹦了出来——“开个面包店!”2015年3月,黄晓斌的第一家面包店在港湾家园楼下一家20平米左右的门面里开业了。这里面,既包括了父母几万块的资金支持,也有读书期间结交的5名好友的出资。时至今日,黄晓斌的面包店生意开始越来越好。‎ 答案 (范文示例)‎ 为社会之需要而择业 长沙一考生 不久前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有网友感叹:看了于老的生平,如果他不是研究氢弹,而是继续做基础研究,也许早就可以拿到诺贝尔奖了。当年于敏最喜欢的是基础研究,并且已很有成就,但他毅然放弃了光明的学术前途,转向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于老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职业转变?‎ 一言以蔽之:是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基础研究是兴趣,而核武器研究是当时时代背景下一位物理学家的使命和责任。在个人喜好与社会需要之间,于老选择了后者。‎ 优秀的人才在制定个人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不只是个体的需求、爱好、名利,还包括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后者显然更重要。正如20世纪初的中国需要有人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鲁迅先生在受到触动后毅然选择弃医从文;“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考虑到国家科研的需要,才有了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的职业转变;石磊、秦玥飞等人从一流高校毕业后看到了农村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召唤,投身到农村建设中。‎ 我们常常因这些人的选择而感动,为他们激情燃烧的青春故事所震撼。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与其身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能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使青春更有意义,使职业选择更有价值!‎ 为社会之需要而择业,是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有的觉悟。前有北大学子陆步轩做了肉贩卖起了猪肉,后有本科毕业于清华、硕士毕业于北大的石悦选择做与多年所学专业毫不相关的游戏主播,再有浙大硕士黄晓斌学医7年放弃了博士学位选择卖面包,人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批判到包容。从个体的角度看,这固然体现出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但如果越来越多像这样出身于国内顶尖学府的人才,纷纷出于爱好、名利等方面的考虑来规划职业,而摒弃了社会对其专业的需求,社会将如何发展?‎ 网络新媒体时代,曾有人做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小学生想当“网红”。这样的调查结果或许不太严谨,却能反映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多数人的择业都不再考虑社会需要,而只追求个人的光鲜亮丽、名利双收,没有了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们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何时才能实现?‎ 周总理曾在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如今,我们也当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时候有为社会之需要而择业的决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