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 题型二 考点一 赏析故事情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 题型二 考点一 赏析故事情节

www.ks5u.com 题型二 主观题 考点一 赏析故事情节——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历程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节手法题。由近3年的考卷可以看出,情节作用分析题和情节手法鉴赏题是考查的热点,并且二者常综合在一起考查。‎ ‎【基础先导】‎ 开头段 ‎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边城》(人教版·必修五)‎ 提示 ①表现这里的民风淳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②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③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④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作铺垫。‎ ‎2.课文的开端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的作用是什么?(6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教版·必修五)‎ 提示 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过李小二,表现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②从情节上看,为下文李小二夫妇报恩埋下伏笔;③以林冲明明遭受冤屈却平静地称自己是“罪囚”来表现他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性格。‎ 中间段(插入段)‎ ‎3.本文在写主人公与鲨鱼搏斗的同时,作者插入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三)‎ 提示 ①揭示人物性格的坚毅与孤独;②具有哲理性,丰富了小说的思想;③突出人物形象与主题。‎ ‎4.第7段中,“大鱼会吃你”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何作用?(6分)《边城》(人教版·必修五)‎ 提示 ①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翠翠的感情倾向更加明朗化;③展示人物性格,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 结尾段 ‎5.“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必修五)‎ 这一结尾显得很“另类”,请问:结尾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6分)‎ 提示 ①叙述中插入大量议论,采用对比手法;②表现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③突出主旨,令人深思,给人启发。‎ 突破一 概括情节 一、情节构成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二、情节结构安排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1)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意图自杀的故事:弄回毒鱼,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外出,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2)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把笔力凝聚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写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凡事亲力亲为,整整辛勤劳作了十年,十年后与朋友再次相遇,却得知当年丢失的是假钻石项链。结局让人哭笑不得,极大地讽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4)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5)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抑扬式 假如“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以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三、掌握解题通法 情节概括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厘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情节概括全解“4妙法”‎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典例示范】‎ 典例1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尝试解答]  ‎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这道题主要分析“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属于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分析。“简要”二字要求分析时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对“先行者”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关键信息。‎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小说开头 先行者虽然已经知道地球灾难发生,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个人了,但是他“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并“闭起双眼默祷”。由此可知先行者着陆之前心情复杂,一方面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 小说中间 先行者着陆后看到灾难过后真实荒凉的地球,“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由此可看出他此时的心理是孤独、绝望。‎ 小说结尾 先行者意识到他看到的城市不是虚拟的,人类文明还在,由此可推出他的心理是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在对小说层次进行切分的基础上,锁定文中对应的关键信息,梳理出“先行者”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链条”,然后提炼、概括。‎ 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即练即悟】‎ 阅读《微纪元(节选)》(阅读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概括情节]请概括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案 小说开头部分写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接着写微纪元(城市图像)的出现,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宏纪元中的先行者交流,先行者以为这是虚拟的;最后写着陆后,先行者发现眼中的城市不是虚拟的。‎ 突破二 分析线索 一、小说的线索概念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如小说的结构,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步骤,而线索则是流淌于这些步骤间的血液,不得中断。‎ 有了它,作者可以厘清思绪,使自己在创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较为规范地沿着事先设计的大纲或思路写下去。否则线索不清晰,则可能杂乱无章。而从读者角度,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可以沿着作品提供的线索较为轻松地欣赏鉴别作品。‎ 二、小说的线索分类 ‎1.单线型结构 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长篇用的也相对较多。‎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 也就是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长篇小说中常用,中、短篇也可使用。不过有时两条中也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长篇中,因为两条线索的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则是间接的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如《药》《马兰花》,但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多线型结构 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中。‎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知识图解】‎ 三、掌握解题通法 寻找线索“5关注”‎ ‎1.文章的标题 ‎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小说线索安排“4作用”‎ ‎1.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情节)‎ ‎2.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主题)‎ ‎3.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地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人物)‎ ‎4.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效果)‎ ‎【典例示范】‎ 典例2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 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 ‎[解题思维]‎ 第一步:理线索 第二步:析作用 小说有明线与暗线两条线索。主要回答明暗线这样安排的有什么好处,可回想学过的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明暗线安排的好处或作用的分析,一般是从情节的安排和主题的挖掘这两个角度切入。‎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幸存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摩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拨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分析线索]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的过程,“尖刀”贯串了文章始终;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磨制“尖刀”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 突破三 情节作用 ‎  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 一、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9·全国卷Ⅲ)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到梨花屯去》)‎ ‎(2)(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嚣》)‎ ‎(3)(2017·山东卷)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1)题干中往往有“情节”“情景”“开头”“结尾”等字样。‎ ‎(2)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掌握解题通法 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 内容角度 对环境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精准分析情节作用“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某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需转换问法,以便确定方向。‎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这一步要联系各类情节的不同作用,结合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 进行思考,还要注意回扣文本,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一般来说,各类情节的作用如下:‎ ‎1.小说标题的作用 类型一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类型二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类型三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2.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3.中间情节的作用 ‎4.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 型 作 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欢喜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 为了能让阅卷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采分点,取悦于阅卷老师,遇到类似题目可以采用分条作答的方式。‎ ‎【典例示范】‎ 典例3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他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对读者 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 对人物 ‎“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且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倔强和好强的形象特点。‎ 从结构上看 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次作答。‎ 答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即练即悟】‎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文本见“突破二【典例2】”《马兰花》)‎ ‎1.(新编)[情节作用]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巧设悬念:麻婶还在抢救,性命如何,令人揪心。②交代麻婶借钱一事。③引出下文马兰花去医院看望麻婶、夫妻俩因还钱引发冲突等一系列情节。‎ ‎2.(新编)[情节作用]小说中画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交代双方矛盾产生的缘由,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形成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鲜明对比。③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④更能一步步地激化矛盾,最终为彰显主题服务。‎ ‎3.(新编)[情节作用]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实现了情节的逆转,收到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②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既突出了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德,也表现了马兰花夫妇的理解和感激。③深化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让读者回味不尽。‎ ‎4.(新编)[情节作用]小说以“还钱”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以“还钱”为中心,使叙事更简洁、集中、明了。②以“还钱”‎ 为中心,很好地把明线与暗线联结起来,使结构浑然一体。③以“还钱”为中心,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如马兰花夫妇的冲突、理解和感激,麻婶母女的知恩图报、重情重义,人物性格鲜明。④以“还钱”为中心,使主题表达更突出、更深化。‎ 突破四 情节手法 一、什么是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拓展作品容量。‎ ‎(二)情节安排技巧 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显示矛盾、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2019·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呼兰河传》节选)‎ ‎(2)(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天嚣》)‎ ‎(3)(2014·全国卷Ⅰ)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古渡头》)‎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叙述”“谋篇布局”“情节”“线索”“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三、掌握解题通法 情节手法题规范答题“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4 (201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做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儿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儿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尝试解答]  ‎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由题干“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可知,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结构技法的能力。‎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本文“鞋”对主要人物守明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内心情感的流露都是借助“鞋”完成的;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 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所以“鞋”是文章的线索。‎ 从环境和主旨方面思考 文中“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物象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就点明了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环境特点,这是物象本身特点蕴含的时代环境,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①(从环境和主旨方面思考作用)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作用)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作用)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是爸爸,再见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 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你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 ‎1.[情节手法]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答案 ‎ 小说中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父亲病故,葬礼怎么办?父亲留下的手机竟然能用短信指示“我”办葬礼,这些短信从何而来?短信中的密码号为何不全?是否有人先开过手机?父亲的遗产是怎样汇到美国的?直到结尾,所有的悬念才得到了彻底解答。小说步步为营,层层设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情节手法]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 答案 ①爸爸留下的新手机,上面指纹看得清清楚楚。②孙姐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并问我有没有再收到短信。③通信公司问“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④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而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赏析故事情节 ‎(45分钟 40分)‎ 题组一 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晕厥羊 铁 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那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 里却又掺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要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 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节选自《铁凝自选小说集》)‎ ‎1.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6分)‎ 答案 开端:交代老马喜欢吃蒜,老伴临走前嘱咐“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发展:正在偷剥私藏的大蒜时有人按门铃,虚惊后匆忙把工资放在餐桌上。再发展:自称小区水工的陌生人按门铃,老马让他看水表并训斥他,陌生人吓晕。高潮:老马去客厅打电话想救人,回来发现陌生人已逃离并偷走了自己的工资。结局:老马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就是晕厥羊。‎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老马训斥水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暗线是陌生人(假冒的水工)偷钱。(第二问)①设置陌生人偷钱这一暗线,能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丰富小说的内容,揭示文本的意蕴。②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能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环环相扣,自然发展。‎ ‎3.小说开头写了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写老马喜欢吃蒜,可是这个廉价的嗜好并不能被顺利满足,说明老马在家里没有地位;②老马只能在老婆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吃蒜,刻画出老马胆小怕事、懦弱的性格特点;③因为吃蒜才精神昂扬力量充沛,才会不由分说把“水工”“请”到家里加以训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小说中画横线部分提到“低眉顺眼”,反复出现这一典型细节,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低眉顺眼”交代矛盾双方产生的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老马的强势达到顶峰,“低眉顺眼”的他,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陌生人“低眉顺眼”,弱势走向低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低眉顺眼”使发展中的情节生动有趣,这是为情节高潮的到来蓄势,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嬉闹起来。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看到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这是一支多数由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三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声响。‎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瞪大了眼睛。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 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一脸凛然地拿起了望远镜。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 ‎“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听上去很决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瓦西里缓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 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膛。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飘扬。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静。‎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匍匐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德烈“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笑容开始收紧了”都说明战士们情绪的变化,最后变得愤怒了。‎ B.在特殊的一段历史岁月,《喀秋莎》具有象征意义,敌军唱自己国家的歌曲,让我们的战士们都觉得是在蔑视自己,是对我军的挑衅,激起了战斗的热情。‎ C.副连长瓦西里是次要的人物,在具体情节中起到衬托的作用,他认真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通过行动控制安德烈,这说明他对当前的形势有清晰的判断。‎ D.安德烈跟青年人一块对敌人作战的描写,说明了战争的惨烈,虽然占领了敌方阵地,但是死伤是惨烈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也说明了战争的无情。‎ 解析 A项,“按灭”“侧起身”“屏息静听”“笑容开始收紧了”是对人物的动作和面目表情的描写,能够看到人物情绪的变化,但是没有体现情感的愤怒。‎ 答案 A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做了铺垫。‎ B.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小说善于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青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 B项,文中没有提及《喀秋莎》在第一次战斗中起到的作用。‎ 答案 B ‎★7.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解析 ‎ 《喀秋莎》的歌声在文中多次出现,多次出现的东西一般是小说强调的内容或者是小说的线索,《喀秋莎》的歌声就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很多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小说反复提到的东西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有什么作用,如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喀秋莎》的歌声也有这样的作用。小说中,本来已经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可以暂停战斗的战士听到德军哼唱《喀秋莎》后,觉得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被玷污了,便不顾一切又一次发起了战斗,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凸显了年轻战士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同时《喀秋莎》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也形成鲜明对比,对罪恶的战争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答案 ①结构方面: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喀秋莎是苏联战士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德军的哼唱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愤怒,进而引发又一次的战斗,到最后年轻的战士们全部牺牲,连长捧着唱片失声痛哭。②人物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当心中正义和神圣的象征被德军玷污,年轻的战士们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凸显了战士们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③主题方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喀秋莎》的温情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借美妙的歌声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战士们对美好爱情、安定生活的向往。‎ ‎8.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解析 赏析重要句子的艺术效果,要分析句子的含意和作用。从字面意思看,这个句子展现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从结构上看,尾句一般起到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要看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艺术效果上看,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也可以从行文技法的角度分析,如设悬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小中见大、升华深化、象征寓意、留下想象空间等。这个句子采用了特写的方式,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让我们对安德烈的痛苦原因进行想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①这是特写,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示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特写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②表现了安德烈极度矛盾的心理,他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还是因为战友的牺牲,或许两者兼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③结尾有艺术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