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 32 -‎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 32 -‎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的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 32 -‎ ‎5. 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 高 粱 莫 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 32 -‎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 小说开头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显得野性十足,同时也暗示了余占鳌与“父亲”的“父子”关系。‎ C. 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D.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2段把奶奶和余司令分别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和“船舷”,形象地写出了“我父亲”对他们的崇拜和在他们身边的安全感。‎ B. “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C. 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兼具壮美与优美,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 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8. 有人评论本文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32 -‎ ‎9.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 32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 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 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 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 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 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 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 32 -‎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丝绸之路曾为亚欧大陆带来繁荣。 ,原本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富庶之地,在政治动荡和战火冲突中迅速沦为 。从巴尔干到中东,人类历史几多教训,国际现实不乏例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享誉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近五年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动亚欧两大市场,体现出生成发展动能的巨大潜力。如今,百花园般的盛景正以新的维度再现:红红火火的边境口岸, 的中欧班列,延伸通达的能源管道, 的基建项目……‎ 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为原则的新发展观,坚持大小国家主权平等、协商一致,以合作谋发展,维护各国核心利益,以平等互利方式推动发展和实现共赢。在习近平主席和各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为国际社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曾几何时 荒山野岭 一日千里 密密麻麻 B. 弹指之间 荒山野岭 风驰电掣 密密麻麻 C. 弹指之间 不毛之地 一日千里 星罗棋布 D. 曾几何时 不毛之地 风驰电掣 星罗棋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2 -‎ A. 上合组织以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B. 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C.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D. 把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B. 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C. 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D. 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20. 下面这则通知,在词语或句子方面有5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通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21. 请对下面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北京时间9月28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在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展开。此役中国女排强阵首发,派出主攻朱婷、张常宁,副攻袁心明、颜妮,接应龚翔宇,二传丁霞和自由人王梦洁,攻拦优势明显。最终,中国女排直落对手三局,以25:14、25:21、25:16的比分横扫塞尔维亚队,豪取10连胜,至此,中国队10场保持全胜积29分,领先第二名美国队4分,高居第一。不管最后一场与阿根廷的比赛结果如何,中国女持都已提前一轮锁定冠军,卫冕成功。‎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挥挥手,作别初中三年的青葱岁月,曾经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都被收进了记忆的匣子。如今的我,即将以崭新的状态,步入高中的校园,开始一段有些陌生,却又令我满怀期待的高中生活。于是,带着这份好奇与兴奋,我开始了高中生活的畅想。‎ ‎ 请以“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32 -‎ 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 32 -‎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 32 -‎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的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 32 -‎ ‎5. 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答案】1. D 2. A 3. A ‎ ‎4.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 ‎5.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错,结合原文“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可知,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元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B 项,“需保持平衡”错。根据原文“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可知,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 C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原文说“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 32 -‎ 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说“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只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A项,“巩固和强化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错,原文中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和个性化解读能力以及分析论证方式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要求回答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材料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可概括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可概括出“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根据“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可概括出“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材料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所有的认同,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才能得到实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 32 -‎ 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根据“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可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青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根据“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可知,我们应当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 高 粱 莫 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 32 -‎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 小说开头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显得野性十足,同时也暗示了余占鳌与“父亲”的“父子”关系。‎ C. 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D.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2段把奶奶和余司令分别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和“船舷”,形象地写出了“我父亲”对他们的崇拜和在他们身边的安全感。‎ B. “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C.‎ - 32 -‎ ‎ 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兼具壮美与优美,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 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8. 有人评论本文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答案】6. D 7. A ‎ ‎8. ①现实的真切感:开篇时间具体到“八月初九”,如同现实生活记录的再现;小说通过“父亲”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如“热烘烘的香味、凉气逼人、打了一个冷战”等,给读者呈现了真切的生活场景;送别场面描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切感。②历史的厚重感: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又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与那段往事的距离,增强了历史感;开篇就交待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也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 ‎9. “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小说淡化了情节,打破了时空的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自然地通过环境得以体现。③从叙述风格上看: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奶奶”的全知视角,将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结合,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主旨表达上看: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淳朴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错,原文说“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红高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豪气冲天的一面,也有粗鄙丑陋的一面,这是一种真实的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人物身上并不全是“高尚”的。小说的主题是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精神,弘扬一种质朴的野性美,而不是赞扬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高尚人格。‎ 故选D。‎ - 32 -‎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小说中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是写出了少年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赏析其含义和作用。‎ 本题要求鉴赏小说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这一艺术魅力,作答时要从“现实的真切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两方面进行思考。仔细阅读小说的开头,可以发现能体现“现实的真切感”的内容有:时间具体,“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像是在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奶奶”送别“父亲”的场面描写显得很真实,“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小说通过对“父亲”的各种感官感受的描写,如“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寒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使得当时的场景很真实。‎ ‎“历史的厚重感”的体现有:故事发生于“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时间久远;小说借“我”的叙述,表现“爷爷”“奶奶”“父亲”时代的故事,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开篇就交代“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鏊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将故事拉到抗日战争的年代,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风格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效果,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 32 -‎ 首先要明确小说创作的“邪劲儿”是什么,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小说创作的“邪劲儿”就是指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打破了时空顺序,比较灵活自由。小说的时间顺序被完全打乱,把不同时间点的故事剪切在一个画面里:其中有“我父亲”的干爹余司令带领农民对抗日军的战斗、“我父亲”那时的行军见闻、“我”现在对高密的感受等,将祖孙三代的经历结合成家族的整体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主要通过场景的转换来体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的成长变化自然地通过环境得以体现;在主旨表现上,主要通过描写淳朴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态度来展现原始的激情和力量。如“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等;在叙述风格上,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但是事件的亲历者却是“我父亲”,“我”是故事的旁观者。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奶奶”的全知视角,多视角的运用,表现内容更加立体深刻,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往往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父承简,太原府功曹。家世儒素。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是声名益重。丁父忧,以孝闻。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累居重任,贞操如初。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32 -‎ ‎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 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 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 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 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 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 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 ‎【答案】10. A 11. C 12. C ‎ ‎13. (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 ‎【解析】‎ ‎【10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原句中“暴卒”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迫楚至军门”的施动者都是“十数骑”,“迫”对“至军门”起修饰作用,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的主语是“十数骑”,“诸将环之”主语是“诸将”,是两个句子,中间断开,故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 C项,“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解释错误,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C项,“直接拒绝参加”分析错误,原文是“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独称疾不赴”可见不是直接拒绝的。‎ 故选C。‎ ‎【13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1)从,同意;闻奏,奏报朝廷,闻,动词使动用法,使上闻;本句在翻译时要补充出主语;‎ ‎(2)练,熟悉;因,依,顺着;人,百姓。‎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32 -‎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荣的后裔。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世代书香门第。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他没有参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活动,敬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推崇他重节义的操行,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官。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又担任殿中侍御史。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它们颇为称赞。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从此声望名气更高。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母亲去世,他守丧免官。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大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大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迁徙。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到赴试中举以及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开成元年(836)上巳节,文宗赏赐百官在曲江亭聚宴。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宜赏赐欢宴,唯独他称病不去赴宴。由于权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837)十一月,在镇所去世,终年七十二岁,策封赠官为司空,谥号“文”。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闲杂外客。曾有一次他与佐吏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志趣不同的人偶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态度坚决脸色大变。令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临终的前三天,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4. C 15.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 32 -‎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别前欢笑。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能力。此类题属于探究能力要求,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诗歌,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先点名自己的观点,即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说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比如,同意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可从“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这两句是写诗人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情景,从对面写来,表达案例诗人与朋友别后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因为是探究题,本题答案是开放的,当然也可以不同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既然不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那就是从诗人自己的角度来表达的,那“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这两句就是诗人写自己与朋友分别后,自己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表达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不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题干的说法,答题时都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看法的理由。在阐述理由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点睛】对于诗词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 32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答案】 (1). 水何澹澹 (2). 山岛竦峙 (3). 南阳诸葛庐 (4). 西蜀子云亭 (5). 今天下三分 (6). 益州疲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澹”“竦峙”“庐”“亭”“疲弊”,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丝绸之路曾为亚欧大陆带来繁荣。 ,原本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富庶之地,在政治动荡和战火冲突中迅速沦为 。从巴尔干到中东,人类历史几多教训,国际现实不乏例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享誉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近五年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动亚欧两大市场,体现出生成发展动能的巨大潜力。如今,百花园般的盛景正以新的维度再现:红红火火的边境口岸, 的中欧班列,延伸通达的能源管道, 的基建项目……‎ 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为原则的新发展观,坚持大小国家主权平等、协商一致,以合作谋发展,维护各国核心利益,以平等互利方式推动发展和实现共赢。在习近平主席和各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 ),为国际社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曾几何时 荒山野岭 一日千里 密密麻麻 B. 弹指之间 荒山野岭 风驰电掣 密密麻麻 - 32 -‎ C. 弹指之间 不毛之地 一日千里 星罗棋布 D. 曾几何时 不毛之地 风驰电掣 星罗棋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上合组织以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B. 上合组织把共享、共建、共商作为原则的新发展观。‎ C. 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D. 把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新发展观的上合组织。‎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B. 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C. 上合组织已经成为成员国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可靠保障和有力依托 D. 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有力依托和可靠保障 ‎【答案】17. D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第一组:“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曾几何时”表示没过多久。此处应选“曾几何时”。第二组:“荒山野岭”指荒凉没有人烟的山岭。“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此处指战争给当地人们带来的危害,应选“不毛之地”。第三组:“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此处表现中欧班列速度快,应选“风驰电掣”。第四组:“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星罗棋布”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此处没有强调“密”,应选“星罗棋布”。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该是“共商、共建、共享”;二是搭配不当,“把……为……”不搭配,应该是“以……为……”或者“把……作为……”。A、B“共享、共建、共商”语序不当。D“把……为……”搭配不当。故选C。‎ ‎【19题详解】‎ - 32 -‎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上下文,陈述的主体是“上合组织”;从逻辑上讲,应当先“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再“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据此可以得出答案。故选C。‎ ‎20. 下面这则通知,在词语或句子方面有5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通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答案】(1)“照顾到”改为“满足”;(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额”;(4)“拿走”改为“领取”;(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地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化,所以做主体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 比如本题,作为通知,应当使用规范书面语,但本题中“照顾到”“打算”“剩余的钱”“拿走”“抓紧时间”都是口语,不合要求,应分别改为“满足”“计划”“余额”“领取”“及时”。‎ ‎21. 请对下面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北京时间9月28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在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展开。此役中国女排强阵首发,派出主攻朱婷、张常宁,副攻袁心明、颜妮,接应龚翔宇,二传丁霞和自由人王梦洁,攻拦优势明显。最终,中国女排直落对手三局,以25:14、25:21、25:16的比分横扫塞尔维亚队,豪取10连胜,至此,中国队10场保持全胜积29分,领先第二名美国队4分,高居第一。不管最后一场与阿根廷的比赛结果如何,中国女持都已提前一轮锁定冠军,卫冕成功。‎ ‎【答案】(1)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在大阪市展开;(2)中国女排阵容强大,攻拦优势明显。(3)中国队积分领先,提前锁定冠军,卫冕成功。‎ - 32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语言由丰富到简洁的过程,包括筛选概括类压缩、新闻类压缩等。筛选概括类压缩首先要辨明材料类型,进而把握重点。新闻类压缩多为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概括导语等。在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时,要抓住新闻中的“主体”和“事件”。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首先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北京时间9月28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在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展开”,从中可以概括出:时间:2019;事件: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展开;地点: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第二句话是“此役中国女排强阵首发,派出主攻朱婷、张常宁,副攻袁心明、颜妮,接应龚翔宇,二传丁霞和自由人王梦洁,攻拦优势明显”,可概括出:女排阵容强大,攻拦优势明显。最后两句话是讲中国的战果。从“最终,中国女排直落对手三局,以25:14、25:21、25:16的比分横扫塞尔维亚队,豪取10连胜,至此,中国队10场保持全胜积29分,领先第二名美国队4分,高居第一。不管最后一场与阿根廷的比赛结果如何,中国女持都已提前一轮锁定冠军,卫冕成功”可概括出:中国队积分遥遥领先,提前锁定冠军,卫冕成功。一定要把每句话梳理出大意来,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话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挥挥手,作别初中三年的青葱岁月,曾经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都被收进了记忆的匣子。如今的我,即将以崭新的状态,步入高中的校园,开始一段有些陌生,却又令我满怀期待的高中生活。于是,带着这份好奇与兴奋,我开始了高中生活的畅想。‎ ‎ 请以“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 怀着对初中的留恋、未来的憧憬,走进这座新盖起的教学楼,开始新阶段的求学生活高中。从迈进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带着这份好奇与兴奋,开始了高中生活的畅想。‎ - 32 -‎ 我畅想的高中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比较多,并且课课都十分重要。因此,高中生活想必是有些紧张的,但我希望这紧张的高中生活能让我感到充实。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校园,就能听到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课堂上,一双双专注的眼神,一次次精彩的回答,展现了同学们对学习的认真,对知识的向往。课后,各种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着。相信到了高三,学习生活会更加紧张,学习的节奏也会继续加快,但我希望每天都能因过得充实,有所收获而感到快乐。‎ 我畅想的高中生活是和谐而不失竞争的。校园生活是美好的,我希望高中的班级里,充满着温暖、融洽的气氛,同学们愉快地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老师们也能成为同学们的朋友,课后一同讨论问题,亲切交谈。但在这和谐的气氛中,也不失学习上的竞争,大家都刻苦努力,力争上游,向好的同学看齐,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突破自我。我希望自己也能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向目标一步步迈进。‎ 我畅想的高中生活还是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在学习之余,会有许许多多的课外活动。校园有各种社团让学生们加入。我希望能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参加各种活动。如周末参观博物馆、走访老人院、参加义务社区活动等等,让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此外,我还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多多发现学习的乐趣,探寻适合自己的高中学习方法,让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我对高中生活,还有着许多的想象,但畅想归畅想,真正的高中生活,还需要我用三年的时间去细细体会其中的滋味,究竟是酸、甜、苦、辣,谜底还未揭开。‎ 刚刚结束了初中的学习生活,我难免还是对初中有所留恋,怀念初中的校园、老师、同学,还有那些难忘的片段。但毕竟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我要打起精神,告别初中,去体会高中,享受高中生活的阳光!‎ 高中,我来了。‎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 本次作文采用提示语加题目的全命题作文形式,考生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议论文时,中心论点一定要正确、明确、新颖,论据要力求充分,有说服力,论证思路要清晰,论证方法要多样。还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 写作记叙文时,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不要轻易虚构编造。要重情景描写,轻情节叙述。选材精真新小。要选择具有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选择新颖的、能表现主题的材料,细节生动突出,要有要能激起感情波澜或能引发理性思考。不妨结合记叙的人、事,再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 审题过程:‎ - 32 -‎ 所给的材料是一段抒情意味很浓的话,引导考生畅想高中生活。引导考生在告别初中后,去体会高中,享受高中生活的阳光。本次作文的题目是“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审题立意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写作。“期待啊”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对未来美好的高中生活的一种情感,在文中要写出“期待”的理由,“期待”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期待”高中生活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成长与变化。“我的高中生活”中的“高中生活”是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可以畅想高中生活是怎样的,比如可以畅想的高中生活是紧张的、充实的,是有趣的,是丰富多彩的,也可能是让自己担忧的。这些内容都可以写,只要是高中生的真实、积极意义的想法都可以写。‎ 参考立意:‎ 这次作文开放性较大,其立意众多。只要考生可以畅想的高中生活是紧张的、充实的、丰富多彩的,能够反映高中生的酸、甜、苦、辣等多样的生活都可视为立意正确的。‎ 行文结构:‎ 本次作文写成记叙文比较容易。文章可以先从对初中生活的留恋写到进入给孩子的兴奋、好奇、紧张、期待,然后畅想未来的各种生活,然后从“我畅想的高中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我畅想的高中生活是和谐而不失竞争的”“我畅想的高中生活还是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等方面写。最后指出对高中生活不是仅仅停留在畅想上,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走过一个真正的有意义、有收获的高中生活。‎ 参考素材:‎ 我期待中的高中,画满问号,想象着从那门缝里,钻进耀眼的阳光,我充满期待的,小心翼翼的推开门,精彩缤纷的生活连同无际的学海上倾盆的阳光与我撞个满怀。我惊讶地张大嘴巴,睁大眼睛,四处张望措手不及间充满着欣喜与向往。‎ 我期待中的高中,定会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压力,而心中憧憬更多的是愈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梦想。我要在胸前别上属于自己的鲜艳的团徽,要在文学社中尽情享受文字的魅力,要在科学之旅中开拓出一片物理新天地,体验着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滋味。‎ 神秘的高中里,我可以尽情挥洒至纯至美的童真,也可以美美地体味激情莫测的青春。正是七月,小暑的阳光醒目而灿烂,抬头眼望向窗外,满目的郁郁葱葱,一排排高大的樟树正叶茂枝繁,铺满新绿的叶子,在夏风中飒飒作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这樟树一样,舞出最美的风采,实现心中最美的梦想。而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 - 32 -‎ 用智慧装点青春,用信念支撑自己前进,如此,便能看到雨后彩虹、雪后阳光。这个美丽的夏天,挥挥手,我们走过青春第一站,更要满怀豪情地向下一站迈进,从现在开始,装扮属于我们的未来。‎ 转眼间,我将要成为一个高中生。高中是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但我只把他当成快乐的高中生活中的短暂的“阴云”。老师一定是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导师。虽然我们离开爸爸妈妈的“蜜罐温床”,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因为老师和同学会像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那样关心我,帮助我,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使我能像果园里的红苹果那样逐渐走向成熟。‎ 高中的校园是那么美丽动人,好比江南水乡,树木都精神地直挺着,好似一个个驻扎边疆的战士。老师们是那么有气质,他们的笑容仿佛为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采。‎ 在新学期来临之际,我有了新的打算,我想快速的融入班集体和更多的同学成为挚友,在新学期努力学习,争取拿到满意的分数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宿舍里和室友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去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为整个高中生活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中生活如同原始森林那祥洁大,等待我去探险,同时高中生活又像一堆宝稳等待我去发握,我一定会让我的高中生活像雨过天晴后的彩虹那样多姿多彩,像春天的早晨那样乌语花香,像初春的树苗那样生机勃勃。高中是个多梦的少年时代,我将好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使它成为我人生中最美最光辉的一部分。‎ ‎【点睛】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等等。‎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诗意的生活》‎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人生处处是考场》。‎ ‎2‎ - 32 -‎ ‎.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路》。‎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 ‎ ‎ - 3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