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高 2020 级仁智班 2020 年秋季入学考试 语 文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每题 4 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8 礼治秩序》节选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 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 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 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 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 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 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 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 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 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 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 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 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 2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 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 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 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 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 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 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4-5 题每题 4 分,6 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3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 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09 年至 2010 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20 个课题组 267 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 及西北、西南 17 个省 113 个县(含县级市)中的 902 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 25 天至 30 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 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 年总数为 9707 个,至 2010 年仅 幸存 5709 个,平均每年递减 7.3%,每天消亡 1.6 个传统村落。 (选摘自《光明成》,2012 年 01 月 5 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 50 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地。 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 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中的人, 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 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 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 击绝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 (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釆访稿,2017 年 12 月 16 日)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 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 “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 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骐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 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 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 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 是,全体村民只有 16 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4 (选摘自新华网,2017 年 12 月 19 日) 4.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通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种地人搬不动地土,庄稼行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5.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一项的是( )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 个,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 C.“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的哲学很符合生命最优解。 D.可以预见,台湾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6. 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8 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7.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 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4 分) 8. 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 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9~10 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5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 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 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 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 借酒浇愁。诗章凄凉,字字酸楚。 C. 尾联意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诗人 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C. 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 D. 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10.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 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 分,选填 4 道小题,多填不多得分,每空 2 分)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 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 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8 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每题 4 分,共 12 分)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 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 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 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 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 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 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C.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 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15.阅读下面一则消息,给“人因工程”下定义(“人因工程是……”的形式),不超过 70 个字。(6 7 分) “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在杭州良渚梦栖小镇召开,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主 席、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在论坛上开坛首讲。“飞船、坦克、高铁都 是复杂人机系统,因为人的参与使系统变得更为复杂,系统运行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特 点,系统安全性问题会更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 舒适的目标,需要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的支持,这就是‘人因工程’,它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 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16.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50 个字以内),并拟个标题(不能 以“无题”为题)。(10 分) (1)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分) (2)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四、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天,众多 2000 年以后出生的同学走进高中校园。10 多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 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 800 字。 8 高 2020 级仁智班 2020 年秋季入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会,要死抠字眼。 A 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说法不准确,原文观点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 项,整句表述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 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表述不符。 D 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 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 眼。D 项“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 社会”。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 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 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说 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 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 故选 C。 【点睛】 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 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 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 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9 4. B 5. C 6.(6 分) ①传统村落开发套路化,粗鄙化,单一化严重,对情感和文化价值重视不够。②传统村 落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被年轻人抛弃。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 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 项,“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错,表述过于绝对,文中是“种 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故选 B。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要死抠字眼。 A 项,“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范围错误。不是所有复查的村落,都具有这几 种价值。 B 项,整句表述理解错误。数据仅是调查样本的统计结果,而非这整片区域的具体情况,且“但其 他地区保留完好”推断没有根据。 D 项,“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预见过于绝对化。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 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注意根据材料四中的 重点句子“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 感和文化价值’”“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 16 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 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 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 之间的逻辑关系。 7.(4 分) 10 德行 言语 8.(6 分) 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 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 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9.D 【解析】D 项“辛辣”“极具讽刺性”程度过重,应该说是含蓄,有些语句有讽刺意味。 10.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 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 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③全诗将回顾 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 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 沉,意味无穷。)(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诗有多处对比,要 一联一联找出来,进行分析即可。 11.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 B 13. C 14.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 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 11 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 C、D 选项。A 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 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 B 项,B 项陈述对象和前文 也保持一致。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 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 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 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不合语境。方 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传 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适合语境。 排除 A、B、D 三项。第二处修饰“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 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接踵而至,形容人 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和“旅游胜地”不搭配。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 向往。表明还没有去。和后面“成为消费热点”不对应。第三处,从容不迫,态度镇静,不慌不忙, 从容镇定。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 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非常有信心。此处哪个词在语法和句意上都能通,相对语境,踌躇满志更 能表达“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的状态。第四处,经历劫难,经历很多 磨难。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 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经历劫难”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 内容对应,“劫难”对“风雨”。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 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 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 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 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 项,“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故选 B。 15.人因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最终实现提高系统 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的新兴学科。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阅读语段,分出主 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再从主要信息中概括出与题干项对应的答案。写完后要检查,注意字数的 12 限定。题干要求“阅读下面一则消息,给人因工程下定义,字数不得超过 70 个字”,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给‘人因工程’下定义”,这就要求考生要明确下定义这种模式,一般为“…… 是……的(类属)”。然后到材料中圈出解释介绍“人因工程”的内容,如“最终实现提高系统 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这是“人因工程”的目标,如“需要一门新兴的合 交叉学科的支持,这就是‘人因工程’”,这是其特点,如“它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这是其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把这三者融入句中即可。注意要采取的 模式应为“人因工程是……的新兴学科”。 16. (1)示例: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维持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 会现象。 (2)示例:啃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题片、描述画面、分析统计图表和 漫画等,此题属于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 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 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换面中的“文字”,体现的“怀疑”,然后分 析“诚信危机”。 画面有三个人,一男一女两个成年人和一个老人,两个成年人一个抓着老人的脚,一个抓着老 人双臂,将老人拧成“麻花状”,被拧成“麻花状”的老人身上在往下滴“水”,“水”滴到老人身 下放着一个盆里,盆上写着“父母积蓄”四个大字。原来漫画中成年人是孩子,孩子把父母当作衣 服来拧,其实是在压榨父母的积蓄。围绕这一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漫画的寓意。得出漫画寓意 后,紧扣住漫画的主题内容——老人的儿女将老人拧成“麻花状”,拼命想榨干老人的积蓄给漫画拟 写一个标题即可。不论是写漫画的寓意还时给漫画拟写标题,都要注意对于字数的要求,比如本题, 对于漫画寓意字数要求是“50 个字以内”。 17.作文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