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宝应县 2019—2020 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 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 2B 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 0.5 毫米书写黑色 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 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的文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介绍和分析。这不是— 个专业选择或文化地理上的侧重,也不是和“本土理论”相对的一个维度,而是关系到当代 中国的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的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拓展性与资源性工程的一部 分。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讨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它昭示,当时的“中西文化 讨论”不仅记录了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政治意识、经济意识) 的历史性进步与开阔的胸怀, 而且其本身就是这种历史性进步的符号空间和思想媒介。它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的发展提供 了宝贵的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思想精神领域对“西方文化”符号背 景下的海纳百川式的胸怀与对全球化、全球文化、全球政治、全球经济等方面的创造性介入 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的一个标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 取决于我们在“文化讨论”里走得多远和走向何处,取决于中国当代文化如何在世界范围内 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异质文化尤其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从来不仅仅是一桩“译 介”的工作,因为它强烈地影响着折射着我们的精神倾向和文化路径的选择与更新。 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中西文化碰撞与最近二十年中西文化的紧 密接触之后,面对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仍未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阐释范式;当下 文化语境亦未能达到一种堪称多元有序的状态,反而越显苍白和失语,遑论真正中国化的现 代体系建构。或许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形貌与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炫目变化的文化景观有着 大大的不同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和中国文化特点的新问题,让那些以西方 文化理论为主要工具的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人们指责他们不是紧跟西方文化思潮, - 2 - 以时尚的西方理论阐释中国问题,导致研究理论与对象的错位,就是以本土文化实践抵抗西 方影响,而削弱文化的理论创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学者在本土范围内的保守性与文 化自恋情结——这有 20 世纪末与 21 世纪初大量引人注目的案例为证。 缺乏理论的原创性与问题意识的当下性,意味着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 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绝非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更是社会现实、当下体验、 当下意识与一切既有文化的对话。而由于刻意追赶西方潮流,势必产生若干与现实严重疏离 的假问题,忽略当下文化中的真问题;或者更糟,让西方问题遮蔽了中国问题。 基于此,我们必须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当代中国的当下文化现象着手, 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契合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理论缺少“元话语” 的局面。当然,我们也看到,近二十年来,国内有数量不多的一批学者不懈的进行着文化理 论的营建。他们的研究意义非凡,但他们的研究又反映出上述不足与疏漏。 (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西文化讨论”为其后二十多年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 源。 B. 经过与西方文化一百多年来的碰撞交流,中国并没有形成中国化的现代体系建构。 C. 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追赶西方潮流,不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 D. 国内一部分学者进行的文化理论营建超越了中西文化二元论的思维模式,意义非凡。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全球化各方面的创造性介入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活力,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在世界 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B. 西方文化的引入借鉴,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精神倾向与路径选择,中国文化学者只 进行“译介”是远远不够的。 C. 中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化形貌的不同,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出现的新的时代特点,让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备受诘难。 D. 中国文化学者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刻意追赶西方潮流,与现实严重疏离, 忽略了当代文化中的真问题。 3. 根据文本,中国当代文化理论应该如何建构?请选出错误的一项。( ) A. 在世界范围内与异质文化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B. 辩证地对待西方理论。 - 3 - C. 充分利用“文化讨论”留给我们的思想资源。 D. 超越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未来文化现象着手,建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D 项,曲解文意,“超越了中西文化二元论的思维模式”错,原文是“基于此,我们必须超越 中西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当代中国的当下文化现象着手,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契合 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理论缺少‘元话语’的局面。当然,我们也看 到,近二十年来,国内有数量不多的一批学者不懈的进行着文化理论的营建。他们的研究意 义非凡,但他们的研究又反映出上述不足与疏漏”,可见他们所进行的文化理论营建未能超 越中西文化二元论的思维模式;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C 项,扩大范围,不是“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者”而是“以西方文化理论为主要工具的中国当代 文化研究者”。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D 项,“从未来文化现象着手”错,应从当下文化现象着手,建构原创性的文化理论。 故选 D。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 - 4 - 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的果园 萧红 ①五月一开头这果园就完全变成了深绿。在寂寞的市梢上,游人也渐渐増多了起来。那 河流的声音, 好像喑哑了去,交织着的是树声,虫声和人语的声音。 ②园前切着一条细长的闪光的河水,园后,那白色楼房的中学里边,常常有钢琴的声音, 在夜晚散布到这未熟的果子们的中间。 ③从五月到六月,到七月,甚至于到八月,这园子才荒凉下来。那些树,有的在三月里 开花,有的在四月里开花。但,一到五月,这整个的园子就完全是绿色的了,所有的果子就 在这期间肥大了起来。后来,果子开始变红,后来全红,再后来——七月里—— 果子们就被 看园人完全摘掉了。再后来,就是看园人开始扫着那些从树上自己落下的黄叶的时候。 ④园子在风声里面又收拾起来了。 - 5 - ⑤但那没有和果子一起成熟的恋爱,继续到九月也是可能的。 ⑥园后那学校的教员室里的男子的恋爱,虽然没有完结,也就算完结了. ⑦他在教员休息室里也看到这园子,在教室里站在黑板前面也看到这园子,因此他就想 到那可怕的白色的冬天。他希望刚走去了的冬天接着再来,但那是不可能。 ⑧果园一天一天地在他的旁边成熟,他嗅到果子的气味就像坐在园里的一样。他看见果 子从青色变成红色,就像拿在手里看得那么清楚。同时园门上插着的那张旗子,也好像更鲜 明了起来。那黄黄的颜色使他对着那旗子起着一种生疏、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觉。所以 还不等果子红起来,他就把他的窗子换上了一张蓝色的窗围。 ⑨他怕那果子会一个一个地透进他的房里来,因此他怕感到什么不安。 ⑩果园终于全红起来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差不多三个礼拜,园子还是红的。 ⑪他想去问问那看园子的人,果子究竟要红到什么时候。但他一走上那去果园的小路, 他就心跳,好像园子在眼前也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背向着那红色的园子擦擦眼睛,又顺着小 路回来了。 ⑫在他走上楼梯时,他的胸膛被幻想猛烈地攻击了一阵:他看见她就站在那小道上,蝴 蝶在她旁边的青草上飞来飞去。“我在这里……”他好像听到她的喊声似的那么震动。他又 看到她等在小夹树道的木凳上。他还回想着,他是跑了过去的,把她牵住了,于是声音和人 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他又想到通夜在园子里走着的景况和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 了…… ⑬他在桌上翻开了学生作文的卷子,但那上面写着些什么呢? ⑭“皇帝登极,万民安乐……” ⑮他又看看另一本,每本开头都有这么一段……他细看时,那并不是学生们写的,是用 铅字已经替学生们印好了的。他翻开了所有的卷子,但铅字是完全一样的。 ⑯他走过去,把蓝色的窗围放下来,他看到那已经熟悉了的看园人在他的窗口下面打扫 着园地。 ⑰看园人说:“先生!不常过来园里走走?总也看不见先生呢?” ⑱“嗯!”他点着头,“怎么样?市价还好?” ⑲“不行啦。先生,你看……这不是吗?”那人用竹帚的把柄指着太阳快要落下来的方 向,那面飘着一些女人的花花的好像口袋一样大的袖子。 ⑳“这年头,不行了啊!不是年头……都让他们 ……让那些东西们摘了去啦……”他又 用竹帚的把柄指打着树枝:“先生……看这里…… 真的难以栽培,折的折,掉枝的掉枝…… - 6 - 招呼她们不听,又哪敢招呼呢?人家是日本二大爷…… ”他又问,“女先生,那位,怎么今 年也好像总也没有看见?” ㉑他想告诉他:“女先生当 xx 军去了 。”但他没有说,他听到了园门上旗子的响声, 他向看旗子的方向看了看,也许是什么假日,园门口换了一张大的旗……黄色的……好像完 全黄色的。 ㉒看园子的人巳经走远了,他的指甲还在敲着窗上的玻璃。他看着,他听着,他对着这 “园子”和“旗”起着兴奋的情感.....。于是被敲着的玻璃更响了,假若游园的人经过他的窗下, 也能够听到他的声音。 (有删改) 注:1936 年 7 月,为了修补与萧军之间出现的情感裂痕,萧红只身东渡日本,而对周遭陌生 的一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她倍感无家的苦闷和焦虑,本文即写于此期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小节通过季节的变换,描写果园中果子的成熟过程,多用短句,给人以时光飞逝之感, 这也暗示了人物的心境。 B. 第⑫小节倒叙“他”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既照应了上文“他”的焦躁不安,也为 下文“她”的离去作铺垫。 C. 看园人“这年头……”的感叹,反映了看园人对人们无故摘东西的极度不满,也反映了日 本国内时局的混乱和动荡。 D. 本文善于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红”色热烈,“黄”色刺眼,“蓝”色清冷,顏色的变 化映衬的是人物内心的感受。 5.文本中划线句子中 “他”有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6.简要赏析文章末段中“兴奋的情感”的深刻意蕴。 【答案】4. B 5. ①对单调乏味生活的厌烦。②对与人交流的渴望。③对恋人离去的伤感。 6. ①对曾经美好爱情的怀念和不舍;②对季节变更、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无奈;③对寂寞生活 的苦闷和焦虑;④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 7 -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 项,“倒叙”错,应该是“插叙”。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 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发展中人物心理的能力。此类题型,要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景,揣摩人 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在塑造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⑧段,“果园一天一天地在他的旁边成熟,他嗅到果子的气味就像坐在园里的一样。 他看见果子从青色变成红色,就像拿在手里看得那么清楚。同时园门上插着的那张旗子,也 好像更鲜明了起来。那黄黄的颜色使他对着那旗子起着一种生疏、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 觉。所以还不等果子红起来,他就把他的窗子换上了一张蓝色的窗围”,从起着一种生疏、 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觉这样的句子可以推知,“他”苦闷的生活和焦虑的心情;文章第 ⑨中“他怕那果子会一个一个地透进他的房里来,因此他怕感到什么不安”,刻画了文中的 “他”此时是孤独寂寞的,渴望与人交流,所以怕见到院子的红色;第⑫段中写道,在他走 上楼梯时,他的胸膛被幻想猛烈地攻击了一阵:他看见她就站在那小道上,蝴蝶在她旁边的 青草上飞来飞去。“我在这里……”他好像听到她的喊声似的那么震动。他又看到她等在小 夹树道的木凳上。他还回想着,他是跑了过去的,把她牵住了,于是声音和人影一起消失到 树丛里去了。还有第⑳段写道他又问,“女先生,那位,怎么今年也好像总也没有看见?” 这些情节串联起来,是在叙述“他”回忆曾经和恋人在一起的美好生活以及失去恋人的痛苦 心情,通过这个动作描写含蓄的表达出来。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回答此类题型,往往分两步走:第一步,看该句 与之有关的情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题要求探究最后“兴奋的情感”的意蕴,文中情感丰富,非常含蓄,需要从字里行间去品 味去解读。文章第⑧段,“所以还不等果子红起来,他就把他的窗子换上了一张蓝色的窗围”, 从“起着一种生疏、反感和没有习惯的那种感觉”这样的句子可以推知,“他”苦闷的生活 和焦虑的心情;第⑤段中,“但那没有和果子一起成熟的恋爱,继续到九月也是可能的”可 知,美好的时光如果能够倒流,那该多好啊,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无奈;第⑫段“他 又看到她等在小夹树道的木凳上。他还回想着,他是跑了过去的,把她牵住了,于是声音和 人影一起消失到树丛里去了”可知,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曾经美好爱情的怀念和不舍;第㉑段 - 8 - 中“他想告诉他,女先生当 xx 军去了 ,但他没有说,他听到了园门上旗子的响声,他向看 旗子的方向看了看,也许是什么假日,园门口换了一张大的旗……黄色的……好像完全黄色 的”可知,在“他”心理,隐隐约约地一直惦记着革命,一直为国家的命运而忧虑。答题思 路围绕以上几点即可,同时考虑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大的社会背景。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 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 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 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 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 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的艺术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理解和处理。让建筑艺术重归建筑本体,重 归建筑外在形式的内在本质,重归与建筑诸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那才是真实的建筑艺 术。如今,我们幸运地处在中国建筑创作的绝佳时期,有源源不断的设计任务,有比较充裕 的种种资源,有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具备了创造优秀建筑艺术品的外部物质条件,只要有 主导建筑创作的人群,再加上观众和媒体对建筑艺术问题的科学认识,中国现代建筑产生与 建设规模相称的优秀作品指日可待。 建筑艺术,是建筑诸要素共同建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外在形式美反映建筑内在本质的艺 术。从建筑的基本理论上说,建筑诸要素按照建筑科学的规律,建构起建筑形式,按照形式 美规律建构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建筑形式美,即建筑的美观。建筑艺术涉及建筑诸要素自身 的性质,涉及诸要素之间在建构建筑形式过程中的运动关系,涉及建筑形式美并直达建筑本 质,几乎涉及建筑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全部,建筑艺术生根于建筑本体之中。同时,由于 观者最先感知建筑形式,也可以说建筑艺术是建筑中最显要的系统。 - 9 - 从建筑与人之间的运动关系来看,可知建筑艺术地位之显要,人观赏建筑最简单序列, 首先是远远望去,看到它的大体轮廓和色调,再是近前观赏,看它的体量的虚实,界面的装 饰和肌理,建筑的一套形式美原则,如比例与尺度、节奏与规律、对比与微差等,最后是观 者登堂入室,感受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室内空间的起承转合。就算这样一个由远及近,由近 而入,看来相当完整的观赏过程,观者所见,不过是建筑的第一印象美观(形式美或形式感), 美观是建筑的基本要素之一。虽然对于建筑艺术的评价,远远不止于美观。然而,这个形式 美的第一印象,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在建筑师的创作中,总是有意无意的把建筑建筑形 式美观这个要素放在至高的地位。 把美观放到至高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建筑形式美是个信息源,负载着形式结构过程和结 果的种种信息。组成建筑本体的基本要素不止是美观,基本要素有物资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功能、经济、技术、材料、形式和环境等,是物质方面,是实的可见的要素;人本性、审美 和表现等,是精神方面,是虚的不可见的要素,但具有导向性。可见要素在不可见要素的引 导下,建构起建筑形式,同时刻录上了诸要素及之间的运动信息,人们从形式上的信息中, 阅读如何产生、又产生了如何的形式美。 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生活,向建筑提出了复杂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功能需求,日新月异的 现代科学技术,为建筑的实施提供了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强力手段,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焕发 出无尽的创造能力,这就成为建立现代体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直接动力。是社会需求、社会 生产方式和社会思想观念,促动了建筑诸要素内容的变革,变革了的要素建构了变革的建筑 形式及建筑形式美、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永远融于诸要素的共同体——建筑本体,这是理论 和实践对建筑艺术及其方法不容撼动的科学定位。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人物,赋予建筑艺术不同的定位。有人出自各种目的 而过于重视它,乃至扭曲它,就会伤害建筑艺术,如果这种主观性的定位,距离理论、历史 的客观定位越远,建筑艺术受到的伤害越重,这就叫作违背建筑艺术的规律。期望中国的现 代建筑艺术重归建筑的本位,归于当今中国社会现实。 (选自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建筑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建筑艺术生根于建筑本体之中,涉及建筑诸要素之间的运动关系。 B. 建筑艺术是建筑中最显要的系统,观者可以从建筑形式中最先感知。 C. 建筑艺术的评价全在于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师把美观放在至高的位置。 D. 建筑艺术被赋予不同的定位,远离理论、历史的主观性定位违背规律。 - 10 -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条件绝佳,产生与建设规模相称的优秀建筑指日可待。 B. 由远而近,由近而内的完整的观赏过程,让观者能够对建筑美了如指掌。 C. 物质要素在精神要素的引导下,建构起建筑形式,让人们读懂形式美。 D. 出于主观性的目的,过于重视甚至扭曲建筑艺术,就会伤害建筑艺术。 9. 根据文章,中国当代建筑应该如何发展?请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B 9. ①对建筑艺术问题要有科学认识,回归建筑本位;②满足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生活,强化 功能需求;③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保障建筑实施;④解放思想,焕发创造力,建立现 代体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同样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与本概念及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联系上下 文体会,看是否曲解概念的内涵、性质、特征、功能,同时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 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等问题。 C 项,“全在于形式美”错,据原文第三段可知,对建筑艺术性的评价远远不止于美观。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是否 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B 项,“对建筑美了如指掌”错,据原文第三段可知,观者所见不过是建筑的第一印象美观(形 式美或形式感)。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确定筛选对象,其次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 - 11 - 并加以概括。 本题的答题关键词是“发展”,抓住关键词,在原文捕捉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就基本得到答 案。①第一段“让建筑艺术重归建筑本体,重归建筑外在形式的内在本质,重归与建筑诸要 素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那才是真实的建筑艺术”,第二段“建筑诸要素按照建筑科学的规 律”可见,要回归建筑的本位,对建筑艺术问题要有科学认识,不可舍本逐末。②第四段“日 益发达的工业社会生活,向建筑提出了复杂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功能需求”,因此,当代建筑 要满足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生活,强化功能需求。③第四段“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焕发出无 尽的创造能力,这就成为建立现代体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直接动力”,可见发展当代建筑要 重视思想变革,注重理论总结,解放思想,焕发创造力,建立现代体系。 二、名著阅读 10.填空。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全剧集中表现了____________两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其中____________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茶馆》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_____________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共_____________ 幕,各写了一个时代。 【答案】 (1). 周、鲁 (2). 繁漪 (3). 裕泰茶馆 (4). 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学生平时注 重积累,留意课下注释,了解著名作者的相关作品、作品集和生平经历等。本题考查《雷雨》 和《茶馆》的有关内容。《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 1934 年 7 月《文学 季刊》。 [1] 此剧以 1925 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 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 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 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 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 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 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茶馆》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序为背景,讲述了 20 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本题要注意一些关键 情节关键人物或名称不要写错,如“繁漪”的名字等。 - 12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 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 50 年的社会面貌,鲜活的人物台词非常清 晰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阅读下面表格中列举的台词,简要概括对应的时代特点。 人物台词 时代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①________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 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②________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③________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 够打起仗来呢? ④________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 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⑤________ 【答案】 (1). 满清覆灭 (2). 政局动荡 (3). 通货膨胀 (4). 半殖民地时代 (5). 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种题型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 面设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细节型和理解型。细节型,即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 个或某些细节;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 查。需要考生认真阅读相关名著,真正读懂其故事内涵。 本题属于理解型。①剪辫子是满清覆灭的标志。②袁世凯称帝,后来又恢复民国,战争不停, 留着辫子等皇上可能回来,说明政局动荡。③只认大洋,不认钞票,说明当时的纸币信用低, 通货膨胀严重。④“仗着洋人撑腰”反映出洋人在我国的势力很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 13 - ⑤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这是各级官员,娶姨太太、奢侈花费。这写都反映了当时官僚生活 腐化堕落。 12.戏剧的基本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欣赏戏剧,读懂人物语言中的 潜台词则能更好地欣赏戏剧冲突,《雷雨》中极富潜台词的人物台词非常多,请阅读节选部分, 分别指出加点词的不同潜台词。 第三幕: 鲁侍萍:(见周萍惊立不动,顿足)糊涂..①东西,你还不跑? (周萍由右门跑下。) 鲁大海:(喊)抓住他!爸,抓住他!(大海被母亲拖着,他想追,把她在地上拖了几步) 鲁侍萍:(见周萍已跑远,坐在地上发呆)哦,天! 鲁大海:(跺足)妈!妈!你好糊涂..②! (鲁贵上。) 鲁 贵:他走了? 咦,可是四凤呢? 鲁大海:不要脸的东西,她跑了。 鲁侍萍:哦,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外面的河涨了水,我的孩子。你千万别糊涂..③!四凤!(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糊涂 ”是鲁侍萍对周萍“糊涂东西”的责骂,暗含自己内心痛苦的 情感和对儿子周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感。 (2). ②“糊涂”是鲁大海数落母亲的,他责怪 母亲放走了周萍这富家花花公子,他认为母亲干了一件蠢事。 (3). ③“糊涂”是鲁侍萍 希望女儿鲁四凤不要自寻短见,是一个伤心欲绝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具体考察剧本语言的潜台词。潜台词是指隐藏在 台词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潜藏在台词背后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 真实含意。 潜台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的话语目的,从而引发某种 深层的心理交锋,形成剧本内在的戏剧性。品读潜台词,可以透过人物的表层语言,挖掘出 人物隐藏在灵魂深处的珍品或污垢,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第一处“糊涂”:此时的周平不知道自己和鲁四凤的关系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关系,而鲁侍萍 内心已经十分清楚周萍和鲁思凤的关系,看到他们两人相恋了,自己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声 - 14 - “糊涂东西”的责骂,言外之意是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儿子周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感。 第二处“糊涂”:鲁侍萍放走了周萍,鲁大海眼里周萍的身份是资本家的儿子,他要去追去 抓住他,要和资本家算账。他并不知道自己和周萍、周平与母亲的关系,这一声糊涂是对母 亲放走富家花花公子的气愤和数落与责怪,认为母亲干了一件蠢事。 第三处“糊涂”: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四凤无法接受,无法面对事实,她跑了,鲁侍萍 撕心裂肺的呼喊,你千万别糊涂四凤,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母亲伤心欲绝的情景,她是担心四 风打击太大,河水涨了,怕四凤想不开去自寻短见。 【点睛】如何鉴赏潜台词,注意以下角度: 1.抓关键词 2.抓关键句:前后反复句;双关句;话题突转句 正是这些韵味无穷的潜台词,展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自身内心紧张激烈、令人窒息的 矛盾冲突,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性自身的矛盾与弱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 以褪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 朝散郎,数献颂闭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 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 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峙,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 度海溺水,痵②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 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 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冀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 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 谓勃为腹稿初,祖通,尝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 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读《易》,作《唐家千岁历》。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初,勔、 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 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 15 - (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 〔注]①交构:相互构陷。②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 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 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 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 为腹稿/ 14. 卜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录西汉 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B. “迁”有平调、升官和降职三种情况,而“左迁”是降职,“超迁”是越级提拔,“乔迁” 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 C. “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 为我国的名山胜地“五岳”。 D. “进士”指科考中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前三 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年少聪颖,敢于展露才华。他九岁时指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中的错误;敢于向刘 祥道上书白荐;未成年便任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 B. 王勃恃才傲物,一生命运坎坷。他倚仗才华让同僚难堪,被他们嫉妒;又因擅杀官奴当珠, 虽遇大赦仍被除名;后去探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 王勃才华横溢,喜欢著书立说。他写出《指瑕》《檄英王鸡》《滕王阁序》《唐家千岁历》, 并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 D. 王勃名闻天下,受到大家赞誉。阎都督称他为“天才”,他兄弟三人受到杜易简赞赏;他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四杰,但杨炯不甘位居他后。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6 - (1)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答案】13. B 14. C 15. C 16. (1)高宗大怒:“这是想要诸王们相互构陷(挑拨诸王们的关系)。把他斥退出府。王勃 被废黜后,客居在剑南。 (2)事先已让其女婿写好了序文准备在宴席上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客 人们写序,没有人敢担当此任务。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段,了解段落大意;然后逐句分析,寻 找断点的标志词,常见如下: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等;②句末语气词“矣、 耶、焉、兮、耳、而已”等;③句首关联词,如“苟”“纵”“是故”“纵使”“然则”等; ④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既而”“俄而”等;⑤序数词,如“一、二、三”等.根 据修辞技巧断句(比喻、排比、重复、对偶等);根据特殊句式、固定格式断句,如:“…者… 也”、“非…则(必、即)…”、“如(奈、若)…何”等。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整理断句。 分析此句,“精思”是“精密思索”的意思,是一个偏正短语,不能分开,是用来解释王勃 写文章的情况特点的,排除 AC 两项;“引被覆面卧”是“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的意思, 是解释他睡觉的状态的一个完整的句子,并且“及寤”,“及”等到,往往是句子的开头, 所以排除 D 项; 正确断句: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 人谓勃为腹稿/ 句子翻译: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 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 中写稿”。 故选 B。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知道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 17 - 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C 项“衡庐”指湖南 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它们与河南的嵩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并称为我国的名山胜地 “五岳”。错,“五岳”指的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而“江西的庐山”是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之一; 故选 C。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C 项“并 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错,曲解文意,原文“勃补完缺逸, 定著二十五篇。”译为“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是“定稿二十 五篇”而不是“补出”;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1)“是”,这;“交构”, 相互构 陷;“既”,……以后;“废”,被废除,被动句式;“客剑南”,客(于)剑南,省略句; (2)“宿”,事先;“命”,命令,让;“夸”,夸耀;“因”,于是,就;“出”,拿出; “莫”,没有人;“当”,担当。 【点睛】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 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 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 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 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 一书。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 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王勃被轰走后,游历 - 18 - 到四川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 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 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共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 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 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 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 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 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 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 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 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 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 中写稿”。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曾经创作了从汉魏至晋时的 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做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 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他曾经读《易经》,作了一部《唐家千岁历》。 哥哥王剧,弟弟王助,都考中了进士,作了官。最初,王勔、王剧、王勃弟兄三人出了名, 被杜易简称为“三珠树”。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初唐四 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 这样。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19 - A. 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惊”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喜悦。 B. 诗人骑马穿行乡间,赏乡间的景象,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 C. 领联用典,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之情。 D. 桑拓即桑木与拓木,代指农桑之事。诗人沿途所见多是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关注民间的疾 苦。 18. 这首诗颈联上下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精妙?请指出并赏析。 【答案】17. B 18. :①“抱”“弄”两字用得巧妙。②“抱”运用比拟,富有情态,化 静为动,写远山怀抱着树枝,生动地描绘出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心灵 的闲静和谐。③“弄”运用比拟,写行云随着马儿不停地嬉戏,顽皮可爱,给本无生命的行 云赋予了活力,表现出诗人的悠然自得和喜悦之情。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从‘清风破暑’可推知, 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错误。根据“清风破暑”和“好雨”“桑拓”“麦浪深”等 推知,应该是春末夏初的景象;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借助该字含义、 所用手法, 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并且区分异同点。答题步骤:找出这 两个字——解释字——点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本题:颈联上句“远岭抱枝围野 色”中,“抱”字用的精妙,是“拥抱、怀抱”的意思。本是人的行为,此处用在了“远山” 的身上,使远山赋予了人的行为,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远山怀抱着树枝”,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进而表现诗人心灵的“闲静和谐”; 下句“行云随马弄轻阴”中,“弄”字用的精妙,是“拨弄、玩耍”的意思。同样也是人的 - 20 - 行为,此处用在了“行云”的身上,赋予人的情感,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行 云“顽皮、可爱”的特点,并借此表达诗人自己内心“悠然自得和喜悦”的心情。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 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 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 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 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 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2)《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 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辛弃疾的《水龙吟》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天相接,一派清秋的雄浑 之美。 【答案】 (1). 空山新雨后 (2). 天气晚来秋 (3). 细草微风岸 (4). 危樯独 夜舟 (5). 楚天千里清秋 (6). 水随天去秋无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 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空,微,岸,危樯,清秋。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 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 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 “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纤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 的合作,早在 19 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 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 - 21 - 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 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 是 。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 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 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 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 ,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 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 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 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 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B. 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C. 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D. 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B. 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让一部文学作品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C. 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 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不能以此作为标准 B. 或者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C. 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D. 甚至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 【答案】20. A 21. A 22. C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 E 级。本题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 - 22 - 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 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 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 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语境,第一空,宾语是“一个事实”,用“挑 朗”更合适。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机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响个不断。根据语境,第二空,此处所指对象是“质疑之声”,应选 用“不绝于耳”。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第三空,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多次,没完没了的强调,用“喋喋不休”更合适。认为:对 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承认:①表示肯定,同意,认可。②国际上指肯定新 国家、新政权的法律地位。“认为”,偏重主观的看法,主观的判断;“承认”偏重于对客 观事实的认可。根据语境,第四空用“承认”更合适。 故选 A。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 E 级。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 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 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 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 划线句“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 特征”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前文已经使用“由于”,再用一个“会 让”导致介词滥用,可删掉 “会让’,排除 BD 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损失”与“特征” 搭配不当,可将“损失”改为“丢失”,排除 C 项; 故选 A。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 E 级。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 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 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 词语的运用。本题: 根据语境,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与括号前的句子应构成转折关系,分析选项,“或者”表选择 关系,“甚至”表递进关系,故排除 B、D 的两项。在对比 A、C 两项。“此”指代的是前文 “不可避免的事实”,以“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 - 23 - 故选 C。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 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 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 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字。 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一直扮演着“追随”、“赶超”世界技术水平的角 色。直到 2019 年,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中国广电 4 家公司,发放 5G 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 5G 产业正式进入“商用元年”。这一次,中国的通信技术引领全球 的 5G 技术发展。中国的 5G 试点及“宽带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让带宽越来越 宽、时延越来越低、体验越来越佳、生活越来越幸福。在 5G 时代,中国已经走出了最坚实的 一步。伴随新型智能终端的加速普及,以 5G 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连接服务的内涵正在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人与物、 物与物的智能连接,万物互联的 5G 时代指日可待。5G 浪潮席卷而至,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 化时代。 【答案】中国进入 5G“商用元年”,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变身为 5G 引领者,5G 改变生活并促 进信息化发展(开启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 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 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 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 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 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 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本题:本则新闻共有七句话。前三句: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 的过程中,中国一直扮演着“追随”、“赶超”世界技术水平的角色。直到 2019 年,工信部 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中国广电 4 家公司,发放 5G 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 5G 产业正式进入“商用元年”。这一次,中国的通信技术引领全球的 5G 技术发展。这些是介 绍新闻的主要内容,即中国进入 5G“商用元年”,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变身为 5G 引领者。后四 - 24 - 句:让带宽越来越宽、时延越来越低、体验越来越佳、生活越来越幸福。推动了人工智能、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连接服务的内涵正在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人与物、 物与物的智能连接,万物互联的 5G 时代指日可待等信息,交代了 5G 的作用,即开启了一个 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五、作文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芦、丝瓜等,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结成生命的共同体。但无 论哪种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且都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物如此,事犹是, 人亦然。 【答案】范文: 生命的“缠绕” 生命是“缠绕”出来的。 在人类社会中,个人的命运也在社会中相勾连、相影响,成就独立的个体,创造合作的 共同体,延续人类的命运。 缠绕,是在共享中获取独立生存的力量。南瓜,冬瓜,葫芦,丝瓜,各有其美味,正是 由于藤类植物之间保留了相对独立的特性;人和人亦有诸多不同,世界所以才会有趣。生命 的缠绕可以将个体与个体连结起来,从而更好地保障独立的生存,让个性充分地展现——瓜 藤上的藤蔓相互缠绕,“共享”有限的生存养料,才能更好地为瓜果的生长汲取力量,“结 出自己的果实”。这里的“共享”,实则是同一个生存环境之下的不同力量的交汇:个体既 在纠缠与搏斗的过程中习得“生”的能力,同时又在互相束缚纠缠中巩固彼此的位置。就像 每一种瓜都必须先学会怎么吸收养料,也要保持在藤上不落下来才可以长大,那份力量的纠 缠正是在为个体独立生存,乃至追寻理想与个性做准备。而当每一个生命体都茁壮成长、展 现个性后,“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的默契则继续使下一代生命的独立生存成 为可能。 缠绕,亦是在共生中萌发相互扶持的柔情。尽管力量的博弈是生命延续的必然形式,在 生命过程中也确然存在着温情的一面。不可否认,共性蕴藏在每个生命内部,南瓜、冬瓜、 葫芦、丝瓜说到底都是瓜;瓜果同藤而生,势必“难解难分”,那份对于同类的爱护之心, 也似乎是“瓜”皆有之;人类社会中的个体也不是独自茁壮,而是有他者对于自身生命的进 程进行参与,除了情感上的陪伴之外,也在物质与精神上相互扶持、共进同退,弱者不被抛 弃,强者亦不额外侵占——在互帮互助的温情社会中,人人皆可有贡献,于是生命的平等也 - 25 - 便得以展现。“万类霜天竞自由”,所有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便不再需要捆绑缠绕对 方的果实,通过侵犯他者的生存权利来满足自己。这又进一步成为了这份生命之柔情的延续。 最后,我们不妨以宏观的眼光审视命运缠绕的必然性:缠绕所创造的生命共同体,是实 现社会整体的价值的最佳途径。在灾劫面前,众生是平等的,正如暴雨或旱灾对于南瓜、冬 瓜、葫芦、丝瓜是同等的毁灭,唯有结成生命的共同体,凝聚起个体的力量,通力合作,才 可能抵抗外界的侵扰和阻力,守卫共同的权益,延续群体的生命。 生命在缠绕中完成了共性与个性、独立与合作的统一,缠绕出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也 缠绕着,延续人类文明的命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先认真分析,再 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 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 意。通过分析可知,这里的“瓜棚”就是一个象征。它象征某种共同体生态。在新冠病毒肆 虐全球的特殊时期,它更让我们联想到,地球就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个大“瓜棚”。在这个 大“瓜棚”上,生存着 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比作一种瓜,那就 是 230 多种瓜。在这个大“瓜棚”上,生活着 70 多亿人。如果把每个人看作一个瓜,那就是 70 多亿个瓜。这些瓜藤相互纠缠,又不缠绕自己的果实与对方的果实,启示我们去思考,人 类该怎样共处。它启示人们,人与人的共处,纠缠是必然的。它启示人们,只要坚定地向前, 结出自己的果实是必然的。它启示人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果实,自己的果实就可平安无忧。 这三条大的启示,每一条又可以引出许多启示。当三条启示交错在一起时,我们更可以获得 许多写作点。然而,材料中前两句话重点有别,侧重在后一句话,故仅写第一句话无法上二 类一类。重点放在第二句话是二类一类的前提条件。第三句话扩大了写作的范围。据此,最 佳立意应该是:追求成就自己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彼此的成果。 参考立意: (1)共享“瓜棚”的斑斓色彩; (2)学习“共生”智慧; (3)互利共生,拒绝零和; (4)君子和而不同; (5)在守望相助中彼此成就。 - 26 - 素材: (1)两千年前的咸阳城郊黑烟冲天,秦始皇手指之处,百家典籍付之一炬,这是他对思想之 “瓜”患有强迫症;五百年前的哥伦布登上美洲土地,记录下此地人民的“野蛮不开化”, 请求西班牙王室向这里输入“文明”,他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之“瓜藤”,也强烈排斥其它 “瓜”的存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当权者将文学家王尔德送进监狱,把计算机天才图灵关进 精神病院,来表达对他们性少数群体身份的暴力否认,借以维持“瓜藤上只有一种瓜”的纯 净。 (2)我们要有包容不同的胸怀。倡导“和而不同”的孔子,不就就是倡导“各美其美,美美 与共”的大同理想吗?大同不是“大一统”的专制控制,而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怀之”,将每个成员都安放妥当的包容社会;不是“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文化强权,而是尽 管有个人偏好但能承认各文明皆有优越之处的开放姿态;不是一言堂的舆论管控,而是“各 人尝试言之无妨”的自由! (3)君子和而不同,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君子的存在推动着这个世 界成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个人、时代精神都可以充分得以彰显。 我期待并坚信着,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君子! (4)我们要有共同体的意识。瓜棚上的藤蔓往往互相缠绕,尝试解开就会弄断它们;作为世 界各个部分的我们也是一样。一方面,我们的一切总是互相滋养,互为表里,且看创说之初 并不相近的儒道法释四家不就在几千年演变中逐渐难分你我了吗?看似千差万别的中西哲 学,不是也在启蒙运动和西学东渐过程中互相借鉴各补短板吗?另一方面,世上不再有孤岛, “在一场风暴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闭关锁国显然不行,“光荣孤立”终归失败,贸易壁 垒、单边主义又怎会长久?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亮明观点“生命是‘缠绕’出来的”;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用“缠 绕,是在共享中获取独立生存的力量”和“缠绕,亦是在共生中萌发相互扶持的柔情”两个 分论点来论证“缠绕”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从宏观的眼光审视命运缠绕的必然性,升华文 章的主旨。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7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