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3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34)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敌与友 老舍 不要说张村与李村的狗不能见面而无伤亡,就是张村与李村的猫,据说,都绝对不能同在一条房脊上走来走去。张村与李村的人们,用不着说,当然比他们的猫狗会有更多的成见与仇怨。‎ 大概自有史以来,张村与李村之间就没有过和平。为表示抵抗,两村人是不惜牺牲了真理的。张村的太阳若是东边出来,那就一定可以断定李村的朝阳是在西边。‎ 两村的村长是最激烈的,不然也就没法作村长。张村村长的二儿子张荣已在军队生活过了三年,还没回来过一次。这很使张村长伤心,怨他的儿子只顾吃饷,而忘了攻击李村的神圣责任。慢慢的村长想出了主意,时常对村众声明:“我的二小子,是大排长。李村里出去那么多坏蛋,可有一个当排长的?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不久这套话便被全村的人记熟:“打他二十”渐渐成为挑战时的口号。‎ 李村的确没有一个作排长的。最难过的自然是村长。为这个,李村村长打发自己的小儿子李全去投军:“小子,你去当兵!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长!不,升到营长!”李全入了伍。可是半年过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长的资格始终没有往他身上落。‎ 真正的战争来到了,两村的人一点也不感到关切。说真的,要不是几个学生来讲演过两次,他们就连中日战争这回事也不晓得。由学生口中,他们知道了这个战事和日本军人如何残暴。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为打日本鬼子而丧了命。可是,这得有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 战事越来越近了,两村还没感到什么不安。他们只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对岸的村子打平。‎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侦探回来报告张村长:张荣回来了。可是,他搀着李全,走得很慢!‎ 李村长也得到同样的报告。‎ 两村长最初想到的是把两个认敌为友的坏蛋,一齐打死。可是这太不上算。‎ 第二次报告来到:他们俩坐在了张村外的大杨树下面。两村长的心中像刀剜着一样。那株杨树是神圣的,在树的五十步以内谁也不准打架用武。‎ 第三次报告:李全躺在树下,似乎是昏迷不醒了;张荣还坐着,脸上身上都是血。‎ 两村长撑不住了,对大家声明要去看看那俩坏蛋是咋回事,绝对不是去认儿子,他们情愿没有这样的儿子。他们不愿走到杨树底下去,也不召集村人来保护他们,虽然明知只身前去是危险的。两个老头子不约而同来到杨树附近,谁也没有看谁,以免污了眼睛,对不起祖先。‎ 张荣看见父亲,不晓得怎好地叫了一声“爹”,而后迟疑了一会儿用同样的声音叫了声“李大叔”!‎ 李村长没答声。张村长的胡子嘴动了动,眼里冒出火来,他觉得这声“李大叔”极刺耳。‎ 张荣看着父亲,毫不羞愧地说:“李全救了我的命,我又救了他的命。我把李全拖了回来,他的性命也许……反正我愿把他交到家里来。在他昏过去以前,他嘱咐我:咱们两村子得把仇恨解开,现在我们两村子的,全省的,全国的仇人是日本。在前线,他和我成了顶好的朋友。我们还有许多朋友,从广东来的,四川来的,……都是朋友。凡是打日本人的就是朋友。爹!李大叔!你们说句话吧!咱们彼此那点仇,一句话就可以了结。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 二位村长低下了头去。‎ 李全睁开了眼,看明是父亲,他的嘴唇张了几张:“我完了!你们,去打吧!打……!”‎ 张村长豆大的泪珠落在李全的脸上。而后拍了拍李村长的肩:“咱们是朋友了!”‎ ‎ (一九三八年七月《抗战文艺》‎ 第一卷第十二期,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交代了张村李村的狗猫水火不容,形象地点明两村的敌对关系,语言幽默,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B.张村村长的儿子当了排长,而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李村村长的儿子也没有一官半职,这使得李村在与张村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C.张村和李村冲突不断,主要原因是两个村长迂腐守旧、顽固狭隘,化解他们两人的矛盾才是改变张村和李村敌对关系的关键。‎ D.小说结尾借张荣和李全的话点明了作品的主旨,意在表明两村的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应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 答案 D 解析 A.“统领全篇、画龙点睛”错,应为引出下文。B.“李村没有一个参军的”表述有误;“一直处于下风”于文无据。C.张村和李村的人冲突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两村的村长之间的矛盾是村民矛盾的集中表现,而非主要原因,因此也就谈不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张村和李村的敌对关系是如何一步步化解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②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归来打破了两村世代的仇恨壁垒;③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两位村长受到感召;④张荣的讲述让两位村长都认识到民族的仇恨、家族的危机;⑤李全的死让双方彻底放弃了仇恨。(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给满分)‎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情节内容,然后加以概括。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张村和李村两个村子仇怨太深;而接下来是几个学生的演讲使两村人都恨日本人,但是仇怨并没有减轻;然后是张荣和李全相互搀扶着回来了;接下来讲他们在战争中成了生死之交,使两位村长受到了感召;最后张村长拍了拍李村长的肩说:“咱们是朋友了。”根据情节脉络概括两村之间的关系变化。‎ ‎(3)小说标题“敌与友”有什么寓意?以此为题又有哪些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寓意:“敌”既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又指日本侵略者;(1分)“友”指两村村长的儿子成为朋友,又指张、李两村化敌为友。(1分)“敌与友”蕴含作品主题。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人应舍私仇而赴国难,表达了全体中国人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主旨。(2分)‎ 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1分)②题目暗示情节,小说是围绕张、李两村敌和友关系的转化来展开的。(1分)‎ 解析 关于“敌与友”的寓意,需要结合文本指出“敌”与“友”分别指什么,尤其注意“敌”是具有双重含义的,一指张、李两村世代为敌;二指日本人的入侵,张、李两村又以日本侵略者为敌。“友”也具有双重含义,先是两个村长的儿子是友,后来两村也化敌为友了。关于这个标题的好处,重点从情节、读者的阅读效果入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乂,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吟诗作词的对象。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令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名)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注]”。‎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1979年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当年在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 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一个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 马祖即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7.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注重人才培养。她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后学。‎ 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别人称呼她“才女”,而喜欢别人说她是“穿裙子的‘士’”。‎ 解析:选A 文中只说叶嘉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并没有说她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所以“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的说法于文无据。‎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出身于书香门第,很早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到名师指点,这些对她日后成就的取得有一定的影响。‎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叶嘉莹成为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年轻时的埋头苦读,教书时的不断积淀以及自身善于融合中西文化的创新精神。‎ 解析:选CD C项,“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错。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这只能说明叶嘉莹在用西方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方面成效极大,并不能表明在这方面她是“独一无二”的。D项,“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错,文中并无此意。‎ ‎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重心,然后锁定区域,筛选答案。分析叶嘉莹在诗词研究方面的贡献,要根据文章内容筛选出传主为此所做的努力和相关事迹。如文章第三段讲述了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研究有所创新,即将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第四段讲述其奔波于大洋两岸教书的过程,并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培养人才;第五段讲述其为继承推广古典诗词所做的两件大事;第六段讲述其保留至今的学术成果等。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古典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的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且正在整理成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作: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们院里的五婶儿,就得了这病。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关门了,但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5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混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事儿,折回家,看见五婶儿戴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再不吃,就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混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是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卖炸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口袋里掏出来那个小本子,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 她还是要吃炸糯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儿子总是责怪他,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开心地画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 ‎“我要吃炸糯米球。”‎ ‎“我去买。”‎ 奇怪的是,五婶儿走的那天,这句话说得很清晰。像是两人故事刚刚开始的1965年,她不过张口说了一句,我要吃炸糯米球,五叔不过就是去买了两个炸糯米球,这喜欢就跨了一个世纪。‎ 五叔笑着说:“媒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爱吃!你一辈子都惦记着。”‎ 五婶儿好像忘记了一些事儿,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忘记什么。‎ 五婶儿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叔还是老样子,遛狗,坐在楼下的排椅上晒太阳,偶尔去李村公园那里买炸糯米球,但是,他没以前走得那么快了。有一回,他坐在排椅上,他的泰迪狗趴在他旁边。‎ 我买了炸糯米球,牵着狗经过他旁边,两只狗在嬉闹。‎ 五叔站起来,要回家,口袋里却掉出来一个破本子。我帮他捡了起来。‎ 他笑笑,问我:“你住几号楼?”我笑着回答他:“7号楼。”‎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说了多少遍了,五叔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 我看过他那个本子,本子上有一个名字:张翠英。名字后面是画的“正”字。‎ 我递给五叔一个炸糯米球,问:“五叔,你吃不吃?”‎ 五叔愣了一下,接过去。他的手有点抖,然后,很开心地在小本子上,又画了一笔。‎ 这老小孩真可爱,看样子,一定是在恋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轻易说分手的年代,但是,请你也相信,我们也活在一个牵了手就结婚过一辈子的年代。‎ ‎(选自《意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炸糯米球是小说的线索,五婶儿尽管患了老年痴呆,但从没忘记要吃炸糯米球,这暗示着五婶儿从来没有忘记她和五叔之间的爱情。‎ B.“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这句话虽然包含着五叔对五婶儿患病这一事实的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对五婶儿的爱怜。‎ C.五叔与五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平淡朴实,但也不乏温馨动人之处,这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婚姻爱情观念的反思,这是小说思想的深刻之处。‎ D.小说中的“我”作为五叔与五婶儿爱情的见证者,推进了五叔与五婶儿平凡却美好的爱情生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解析:选D 小说中的“我”是五叔和五婶儿爱情故事的叙述者,是故事的呈现者,并不是见证者,且五叔与五婶儿的爱情生活并不是由“我”推进的。‎ ‎5.作品中的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 ‎ ‎ ‎ ‎ ‎ ‎ 解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参与的事件,一般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一般有环境烘托、他人评价等。小说中的五叔主要为五婶儿做了三件事:一是不厌其烦地给五婶儿买炸糯米球,二是很用心地教五婶儿基本的生活技能,三是陪五婶儿坐儿童摇摇车。前两件事体现了五叔对五婶儿的爱怜和耐心,后一件事则表现出五叔童真的一面,也表达了其对五婶儿的宠爱。‎ 参考答案:①对爱痴情。五叔十分重视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只要五婶儿开心,五叔也就觉得开心。②温和耐心。不辞辛劳地一次次去买炸糯米球,五婶儿不吃,他也从不生气;五婶儿病情加重后,五叔很用心地教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③富有童心,宠爱五婶儿。五叔在商场门口陪五婶儿坐儿童摇摇车,五婶儿玩得很开心。(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6.有人认为可以将结尾的画线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 答: ‎ ‎ ‎ ‎ ‎ ‎ ‎ 解析:解答此题,应先表明自己的看法,若认为不宜删掉,则可从画线句的作用进行分析,如深化了主题,引导人们对当下的爱情观进行反思;照应文章内容,突出了五叔和五婶儿的性格特征。此题属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看法一:可以删掉。(1分)①从表达效果上看,文章停留于五叔记五婶儿名字的画面,使得小说主题蕴含于画面之中,更加含蓄隽永,引得读者回味无穷。(2分)②结构上,更能突显与前文情节的照应。五叔画“正”字的情形会令读者很自然地想起五婶儿画“正”字的情形,这样结尾有震撼人心的作用。(3分)‎ 看法二:不宜删掉。(1分)①从主题上看,画线句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引导读者不单单只为老两口深沉的爱情而感动,更是延伸到人们对当下爱情观的反思。(2分)②照应文章内容,能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五叔和五婶儿像画线句中所说的那样牵了手就结婚过了一辈子,他们的爱情不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