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域,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儒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测为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价值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践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超过了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视。‎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 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D.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B.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伍必端的艺术人生 第一次见伍必端先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为其举办的“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上。伍必端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90岁老人的疲态。‎ 伍必端是重庆育才学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育才7年,伍必端接受了完整的绘画教育。“不仅我们的学习始终是与生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陶先生还教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学习。”在伍必端的记忆中,那个昏黄的下午时常浮现:那一天正好日食,陶行知让孩子们提前准备一块碎玻璃,用桐油灯熏黑,日食开始的时候就拿着这块玻璃去看太阳。‎ 陶先生邀请全校师生进城看话剧《莫扎特》。“男孩子走路,女孩子坐船,100多里地,走了整整一天。但我们很兴奋,第二天晚上就坐在剧院的过道里看戏。”伍必端十分感慨:“陶先生是想让我们知道,做一个艺术家,就要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忠于艺术。”‎ 有一次陶行知在“精神讲话”时说,绘画组应该要“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这对他影响很深,“这个理念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我脑海里了”。‎ 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木刻刀削斧凿的刚硬线条,黑白分明的气势,切合时代需求,被广泛用于革命宣传,发挥了投枪、匕首的作用。‎ ‎1941年伍必端15岁,他创作的第一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滥炸无辜儿童的罪行。天津解放时,他创作的《蒋介石罪恶史》系列版画,在版画界引起极大反响。《上甘岭上的英雄》《我的三峡》《喀什印象之一》《喀什印象之二》《寂静的草地》,每一个时期,伍必端的作品都有着不同主题、不同风格。‎ ‎1973年,伍必端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绘制了巨幅工笔重彩画《李自成进北京》。他笔下的李自成没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是带着庄敬严肃的神态进入北京。这幅画在艺术界和史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我查了很多历史资料,拜访了数位历史学家,画了十来幅草图,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人物造型和构图。在当时内外夹击、外忧内患的历史环境下,闯王是不可能志得意满的。”伍必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的一次创新。‎ ‎1984年,伍必端到东北参加版画展览会,经过一片一望无际的葵花地。那是个晴天,微风,风一吹,葵花随着风向一会儿向这倒,一会儿向那倒,像一首交响曲。伍必端看到这样的情景,真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以及这种美带来的心灵震颤,胸中的感情无法抑制,当即画了多幅速写。回到北京后,他想用一种特殊的技法来表现这片葵花田,最终,他决定采用套色铜版画,在一条条刻痕上凹印出了这幅随风舞动、灿烂无比的《葵花地》。像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多。“写生,画家一定要写生,这是基本功,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他常这样说。‎ 在他的画展上,有这样一段开幕词:作为从20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始终将个人的境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任务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从热爱而专业。‎ 要为老百姓而画。这是伍必端的思想和感受。‎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10日第4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版画家王炜说,现实主义是伍必端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伍必端的艺术始终与生活为伴,与时代同行,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乱,恰恰说明了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状态中。‎ ‎②20世纪50年代,留苏3年,伍必端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素描、速写、水彩、版画技法的学习,3年间,伍必端创作了近百幅作品。伍必端回国后积极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实行木板、铜版、石版工作室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必端先生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了7年,也因此树立起了“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的绘画创作理念。‎ B.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伍必端先生15岁时开始创作版画作品,从此他的艺术创作再也与木刻分不开了。‎ C.多年来,伍必端先生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作品都富有时代特点,在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D.材料结尾照应第一段,写到了“九十刻痕”画展的开幕词,这一开幕词高度评价了伍必端先生在绘画事业上的突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中对看日食的故事的叙述,表现了伍必端先生对此记忆的深刻,这让他悟出了学习绘画的一个道理——学会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B.伍必端先生的《李自成进北京》中,李自成是一个庄敬严肃的形象,这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是有资料支持的。‎ C.伍必端先生偶然经过一片葵花田时发现了葵花的美,就开始了创作,这一事件照应了版画家王炜对他“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的评价。‎ D.在学画之初,伍必端先生在学习理念上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后来,伍必端先生又到苏联留学,在绘画技法上受到了影响。‎ ‎3.有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伍必端先生在中国绘画界的地位?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书规划人生 涂 石 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是说,要使自己成为孔夫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因为,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人的人生。‎ 童年是一个人读书、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阶段。这时,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常会情不自禁地、不断地向外部世界发出一个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充满好奇的问号。而“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由谁、用什么将他引进科学的殿堂呢?由父母、由老师引导他读书,在读书中唤醒他天生的才能,回答他心中的一个个问题。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8岁开始在农村上学,一年后,转到郡城一所学校读拉丁文和拉丁文学。16岁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在语言学家、诗人威廉·巴恩斯影响下,他探索了文学和哲学的源泉,品尝到了文学和哲学的美妙。他自学希腊文,阅读《圣经》,阅读神学著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8岁进入耶稣会公学,接受传统教育,除神学和经院哲学外,还学了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但他对学校传授的中世纪学说越来越不满意,课外阅读了大量杂志,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朱熹5岁时,他父亲就带他到云根书院、星溪书院读书,接受了严格的儒学启蒙教育。‎ 读书的第二阶段,是通过广泛阅读,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和爱好中发现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未来。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究竟认知了什么,它既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发现的工具”。22岁那年,哈代去伦敦学习建筑。在伦敦的6年间,他除攻读专业外,还去伦敦大学皇家学院听课,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并尝试写作;笛卡尔从公学毕业后,决心走出校门,用自己的理性解决科学问题。他对法学、医学、力学、数学、光学、气象学、天文学,以至音乐都有研究的兴趣,并且接触到了各方面的学者。‎ 读书的第三阶段,是选择自己的终身职业。“只有当科学能够渗透到整个教育中去,而且通过教育渗透到人们的人生观中,人们才有可能合理地选择科学为其终身职业。”(贝尔纳《培训科学家》)在达尔文《物种起源》、斯温伯恩诗歌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论著思想影响下,哈代对宇宙、对人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不久即完全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写出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还乡》和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成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著名诗人和小说家;笛卡尔批判了经院哲学,建立了自己的认识方法和哲学体系,从此,哲学研究开始重视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笛卡尔从而成为17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朱熹则通过圣经贤传成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哈代、笛卡尔、朱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读书规划人生的启迪,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 ‎ ‎(有删改)‎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名言,意在强调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人的人生,明确了写作的中心。‎ B.广泛阅读是读书的第二阶段,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让人们发现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终身职业。‎ C.童年时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为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奠定基础。‎ D.贝尔纳《培训科学家》中的分析,表现的是读书对于终身职业的作用,强调了要将科学渗透到教育中去。‎ E.从一些名人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读书规划人生的启迪,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因此,要想改变命运,我们必须读书。‎ ‎2.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笛卡尔正是因为童年时期便接触到各类教育,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向,才最终成为哲学家。‎ B.朱熹5岁时便被父亲带着到云根书院、星溪书院读书,他所接受的严格的儒学启蒙教育,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重大的影响。‎ C.毕业后,笛卡尔对法学、医学、力学、数学、光学、气象学、天文学,以至音乐都有研究的兴趣,这使他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D.哈代能够成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著名诗人和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达尔文、斯温伯恩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作品的影响。‎ ‎3.读书要经历哪些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4.朱光潜小时候去姑姑家,到河边等船准备回家时钻进一片柳树林,一边看书一边等船,哪知读着读着只觉十分有趣,便把等船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太阳偏西,肚子饿得直叫才猛然想起乘船的事。他的这一经历体现了读书第几阶段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3.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二、【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 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 ‎ ‎(2)理论依据: ‎ 三、【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遠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闯关检测 一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隔绝限制……思想成就”错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说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B项,“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并没有说“第一次”,且之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影响到周边国家。C项,“徐光启对……”错误,从第四段来看,所列并非徐光启的行为,而是“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故选D。‎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只是莱布尼茨和伏尔泰认为的优点,并非与西方哲学比较而言。故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本题中,C项,“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错误,原文只提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并无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的表述。故选C。‎ 二 ‎1.华人这一次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国人积久的愿望没有实现,心理很不舒服(心里失望),就认为诺奖评选有潜规则,喜欢“锦上添花”,压制新人,(或怨天尤人或喜旧厌新)以此获取短暂的心理平衡(或为自己开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前三段“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上添花’”“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等话语可以概括出“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2.酸葡萄心理可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或许可以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但不利于审视自己的研究状况,不利于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升是极为有害的。‎ ‎【解析】本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第三段中“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一句可见,酸葡萄心理所获得的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方式不能“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不利于中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因而“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3.对科学研究和评奖要有科学的态度,克服浮躁心理、酸葡萄心理,保持与世俗的距离;在研究项目上杜绝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踏实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和科学价值高的项目研究;建立起真正的科学自信,失败了不气馁;了解并熟悉国际规则,遵循规则进行研究,克服中国科研领域的弊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如“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GDP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以及整篇文章对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规则的论述,进行概括整理即可得出此题答案。‎ 三 ‎1.AD ‎【解析】B项,“选择自己的终身职业”是第三阶段的内容。C项,“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属于第二阶段内容,不是童年阅读能够做到的。E项,“要想改变命运,我们必须读书”于文无据。‎ ‎2.A ‎【解析】说法过于绝对,其成为哲学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3.要经历接受启蒙教育,激发兴趣爱好,选择终身职业这三个过程。‎ ‎【解析】此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读书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对读书的三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体会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4.体现了读书的第一阶段的特点。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怀着对知识的好奇,因而他在读书兴趣的支配下,陶醉于书中内容,忘记了等船的事,与第一阶段相符。 ‎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现实材料。解答这一试题,首先要对朱光潜因读书而忘记登船这一事件进行客观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内涵,找出其体现出来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信息,将其与读书的三个阶段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高考链接 一 ‎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项,“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错误,原文是“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故B项错误。‎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原文是“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故C项错误。‎ ‎3.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结合文本第3、4两段内容概括即可。‎ 二 ‎1.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一概念则在材料四中。A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2.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A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 ‎3.(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一二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可见他们偏爱自然界中的某一方面,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他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比较自我随性,可能会妨害生物。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见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比较单一。材料三四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理论,根据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根据材料四可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危险反应过激,因此要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三 ‎1.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解析】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第二段,如“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 ‎2.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解析】这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的第三段,作答本题可以立足于文本,从中筛选相关信息。从材料的第三段看,“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統,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按照题干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整合,最后分点概况即可。‎ ‎3.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解析】这是考查考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第一段“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材料第二段“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材料第四段“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即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作答时将这些信息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注意使用概括性是语言组织答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