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试题语 文
2016—2017 学年度高二级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考试范围:高中必修全部内容。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 15 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 4 个多 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 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 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 5000 万到 6000 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 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 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 89 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 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 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 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 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 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 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 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 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 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 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 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 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 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 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 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 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 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 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 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 400 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 仲长统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对匈奴仍需武力讨伐,在疆域 及兵力影响方面东汉与西汉相比没有变化。 C.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 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 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 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统治。 B.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 要祭祀供献死者,但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C.东汉时由于由上至下的官府司法机构主要用刑法治理,没有民法的支持,所以当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D.两汉法制逾 400 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 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 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两汉的疆域及兵力威势相差不大,汉武帝竭全国之力伐匈奴,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 单于“不知所终”,东汉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 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说明这种统治政策很好,两汉一直贯彻这一政策是英明的。 D.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 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 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 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 才离开。1979 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 退,伏案用功。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 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 年他在耶鲁期间,正值大陆 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 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 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 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 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 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 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 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 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 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 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 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 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 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 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 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 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 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 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 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 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 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 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 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D.作者引用苏东坡、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 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 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几个朋友驱车赶往靠山屯一户农家乐。随同去的老孟,是个盖房子的,俗称房地产 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老板二狗豪气十足地说:“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 不出面。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我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 四张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1)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 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可看清楚了,他给你的 可是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惹不起?”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经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做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意。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我明白了,村长在这里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二狗没接我们的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的一个晚上,下起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发现 刘大爷的屋子裂缝了,忙把刘大爷背出屋子。刘大爷说他的收音机还在屋里。刘大爷孤寡一人,收 音机可是他的宝贝。村长就放下刘大爷,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 了整整一天。” (2)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临走时,老孟不声不响甩到吧台上五张百元大钞。 “老板,已经算过账了,您是不是喝多了?”二狗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那个,那孩子想吃啥你就做啥……”老孟头也不回,走出了农家乐。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 年第 9 期,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开篇说老孟“是个盖房子的”,有戏谑、讽刺的意味,用“俗称房地产商”表现老孟的 财大气粗,这为后文刻画老孟这个人物做了很好的铺垫。 B.二狗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生意人,有着自己的原则并能够坚持原则,比如在向老孟要 余下的饭钱时不管老孟如何,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规矩。 C.在村长的儿子用冥币买面的描写中,小说使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二狗对 “我”、老孟说话的不在意,以此表现二狗的坦诚态度。 D.二狗介绍村长牺牲的情节,是要告诉“我”和老孟他并不是想巴结村长,让村长的儿子 免费吃面是因为村长的无私和自己对村长做法的敬佩。 E.老孟听了二狗有关村长的故事后十分感动,说明老孟不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他之前 不过是想在乡下人面前显示自己作为“有钱人”的优越感。 8.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4 分) (1)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2 分) (2)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2 分) 9.文章结尾一段的“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是理解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请结合文本进行 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高永能字君举,世为绥州人。初,伯祖文呸举州来归,即拜团练使,已而弃之北迁,其祖文玉 独留居延川,至永能始家青涧。少有勇力,善骑射,由行伍补殿侍,稍迁供奉官。种谔取绥州,发 永能兵六千先驱入罗兀,五战皆捷,转供备库副使。治绥德城,辟地四千顷,增户千三百,即知城 事。 元丰..初,为鄜延都监。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 辖二人转六宅使 夏人患之,令曰:“有得高六宅者,赏金等其身。”经略使...吕惠卿行边,永能伏骑 谷中,以备侵轶。边骑果至,驰出击走之。夏兵二万犯当川堡,永能以千骑与相遇,度不能支,依 险设疑兵,且斗且却,而令后骑扬尘,若援兵至者,奋而前,遂解去。擢本路钤辖。 四年,西讨,永能为前锋,围米脂城。边人十万来援,永能谓弟永亨曰:“彼恃众集易吾军, 营当大川,宜严阵待其至,张左右翼击之,可破也。”诘旦,鏖战于无定河,斩首数千级,得马三 千、橐驼牛羊万计。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酋令介 讹遇乃出降。进东上閤门使、宁州刺史,以年请老,不许,又进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 永乐之役,献谋皆不用。城既陷,其孙昌裔欲掖之从间道出,永能叹曰:“吾结发..从事西羌, 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顾易一卒敝衣,战而死。其子世亮 与昌裔求得尸以归。诏赠房州观察使,录世亮为忠州刺史,诸孙皆侍禁殿直。 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下有伤者,载以己副马,故能得 士死力。远近喜言其事,称之曰“老高”。及死,边人无不痛惜。尝过其远祖唐绥州刺史思祥淘沙 川庙,得画像及神道碑...上之,诏即所在赐田三十顷,以奉祭祀。 (选自《宋史·高永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 宅使/ B.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 宅使/ C.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 宅使/ D.秋/大稔/夏人屯二千骑于大会平/将取稼永能/简精骑突过其营/骑卒惊溃/获钤辖/二人转六 宅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改 换年号也叫改元。 B.结发,也叫束发。古时男子成年开始束发,故以结发表示成年,结发也可以指成婚, 本文指后者。 C.经略使,边防军事长官。唐太宗时始设于周边重要地区,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 亦设置经略使。 D.神道碑,指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可指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 文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永能能武善治。他年少时就有勇力,擅长骑马射箭,种谔攻取绥州时,他带六千兵 力作为先驱,五战皆胜;他治理绥德城取得成绩,既新垦田地,又增加民众。 B.高永能颇有预见。吕惠卿巡行,为防敌人侵扰,他先埋伏骑兵,后敌军果到,他击退 敌兵;夏进犯当川堡,他料不能敌,布置疑兵,且战且退,迷惑敌人,奋力解围。 C.高永能智勇双全。宋击西夏,他为先锋,围攻米脂。西夏以十万骑前来援助,高永能 分兵埋伏左右,以少胜多,大败敌军,斩获甚丰,因此被西夏视为大患,悬赏捉拿。 D.高永能为国尽忠。西夏进攻永乐,他进献破敌之策,不被采用。城陷,其孙欲扶其从 小路出逃,他感叹一生从未打过败仗,要尽力报国,死得其所,后力战而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城犹未下,密遣谍说降其东壁守将,衣以文锦,导以鼓吹,耀诸城下。 (2)永能家世州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②去,有时野鸟沙 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 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 此词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②木末:树梢。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万里”三句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连接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 中“吹”字极为生动传神,显出了作者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B.“正槛外”三句显现了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壮景时,雨雾扑帘而来, 真有王勃当年所见情景“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感。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 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声 的融 入,又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E.“愁难着”一句以固态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可谓想象奇特, 也使得作者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令人回味不已。 15.请给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皆忘,并以“定乎内外之分, ” 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2)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把云和鸟都人格化了,作者将 情感寄托在物上,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 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 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 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 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 摹照搬。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 分) A.农业部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涉及到河北、山西、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13 个省份的部分地区。 B.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工商总局决定自 2016 年 4 月至 10 月在全 国范围内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执法行动。 C.很多地方的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产业化不理想,就是因为在其运输、处置、产生和利 用等环节上,有不同程度的机制滞后或政策缺位。 D.当年的金沙江流域,很多林场都面临着变成荒山的危险,由于缺乏足够的森林涵养水 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思维方式的转变 ① 比其它几个思想层面的转变更为艰巨, ② 也更为重要。 ③ 思维方式是 其它几个思想层面的实现形式, 作用更为深刻、长久和关键。 ④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⑤ 必须注 重思维方式的变革, ⑥ 在更深层次上推进思想解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但 虽然 既 也 从而 B 虽然 但 因为 / 就 从而 C 不仅 而且 虽然 既 也 并且 D 不仅 而且 因为 / 就 并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5 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的来源是桃符。最初人们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 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 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 ① ,如四言 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回爆竹声声”。 ② ,所谓横 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 ③ ,例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 高”“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 21.下图展现了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的记忆规律,请把图片展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 组家具一样。”回忆起上半年在上海面试的学生,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颇多感慨。 秦春华发现,学生们个个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都有着光鲜亮丽的简历:学习成绩优异,至 少位于年级前 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都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 奖。 连面试中的表现都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 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但是当问到他们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来, 学生们告诉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