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百师联盟全国2019届高三冲刺考(三)全国I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百师联盟2019届全国高三冲刺考(三)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的过程中,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如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在新时代,书院的功能应定位于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传承和蕴蓄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双创推动文化繁荣的活态化载体。 文化传承是书院存在的重要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受古代文化传统中以山水比德和隐士文化的影响,作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基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只有使之活态化地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琅琅书声和文明礼仪教化激活书院的灵魂,成为区城文化高地,才是对它最好的利用和弘扬。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 除了文化传承,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的蕴蓄应是书院存在的另一功能。书院的终极意义是给人以思想,教人们学会思考。儒家特别注重成人教化,个人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书院的教育往往以此来展开,这是一种精神的启悟。中国文化追求知行合一,书院的特点之一就是求道与求学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这种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格外值得重视。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书院文化的复兴,不能止步于有形的物质层面的建筑,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人文高地。它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启迪,一种适合当下又再现传统的生活。因此,书院文化的复兴不是打造多少个文化运营空间,而是一种生活品质和审美品味的塑造,它旨在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 28 -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有删改)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我们的先人创建了岳麓书院。 B. 千余年来,书院--直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的传播空间。 C. 我们能够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激荡中站稳脚跟是因为我们拥有其根基“书院”。 D. 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书院的独立自主、理性批判精神。 2.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不同时代的书院功能相异为立论前提,重点阐述了书院在新时代的功能。 B. 书院新时代的功能主要从文化传承、蕴藉独立自主的理性精神两个维度进行展开。 C. 第三段举王夫之、魏源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书院拥有蕴蓄民族精神的功能。 D.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逐步展开,层层递进,使人们对书院功能有了整体的把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一书院拥有文化传承的功能,那么它一定具有独立自主理性精神的蕴蓄功能。 B. 对书院最好的利用和弘扬就是使其成为当今文化实践的场所、区域文化的高地。 C. 书院教育中的“个人立足于社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体现的是一种精神的启悟。 D. 书院文化的复兴能塑造生活品质和审美品味,能提升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本题考查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题干要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为了……担负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我们的先人创建了岳麓书院”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一段第二行“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推断可知,岳麓书院只是在客观上起到了“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没有内容表明我们的先人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担负起培育英才的重任”而创建岳麓书院。此项曲解文意了。 - 28 - B项,“书院一直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二段最后一行文句“过去是讲堂,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推断可知,书院“现在是文化传承、文明守护、文化创新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空间”而非“一直”。此项扩大范围了。 C项,“……因为我们拥有其根基‘书院’”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二段第一二行文句“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推断可知,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是因为我们拥有“传统文化”而非拥有“书院”。此项移花接木了。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逐步展开,层层递进,使人们对书院功能有了整体的把握”表述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文章整体思路是“总分总结构”,文章主体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层层递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若一书院拥有文化传承的功能,那么它一定具有独立自主理性精神的蕴蓄功能”理解有误,一则,“拥有……一定”逻辑关系表述绝对化,原文无此意;另外,“拥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具有独立自主理性精神的蕴蓄功能”没有必然联系。文本没有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此项表述于文无依据。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适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 28 - 药品是针对某种症状或病症,治疗疾病用的化学制品。药品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它有时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保健食品仅口服,而药品可以注射、涂抹。药品对身体来说是异物,而保健食品基本上是原本就存在于人体内或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某种成分。人体很难因某种药品不足而患病,但却可能因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引起身体不适。由此可知,多数药品是人体患病后的治疗工具,而保健食品则可帮助身体不生病或者在健康的维持及促进上发挥重要作用。 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保健食品的监管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提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 (摘编自王炳彦、董海原《家庭安全用药一本通》) 材料二: 以下是参与调查的人数及居住情况: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为200人。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的只有54人,占比27%,与配偶或自己居住的有156人,占总数的73%。 经济80%以上老人经济来源为退休金及养老金,其次是自有积蓄。 购买保健食品情况:购买过和仍在购买保健食品的人数占比65%,从来没有购买过占约16.7%。对保健食品效果的看法:92位老人认为保健食品肯定有效果,否则广告不会做得那么好,27人认为是心理安慰,32人认为确实有效果。 购买保健食品的地点:半数以上老人获得保健食品的方式为保健食品推销员上门送货,少数老人选择在药店和“专卖店”购买。 对保健食品品牌的了解情况:50%以上的老人对此不了解,推销员说什么好就购买什么,而且服用的品牌及种类 经常更换。只有不到10%的老人了解保健食品的品牌情况。 (摘编自王梓桐《城市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建议》) 材料三: 保健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其核心在于促进人类健康。保健食品的作用在于保健,不是替代药物和临床治疗,这是该行业不能突破的原则和底线。保健食品不能短期治愈疾病,只能通过日常的补充、调理提升机体的整体功 能,所以国外很多国家将保健食品定义为膳食补充剂。但为什么在国内市场,保健食品却被包装成能治愈腰腿痛、高血压甚至恶性肿瘤的灵丹妙药呢? 中国的保健产业,无论在品种数量上还是规范化程度上,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2015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国内人均年保健食品消费为24美元,是美国的八分之一,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外保健食品品牌通 - 28 - 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本土保健食品品牌在质量和品牌意识上还有待提升,如果想在短期内占领国内市场,就只能在销售模式层面肉搏,这必然导致泥沙俱下。 保健食品市场的非法添加、非法营销以及虚假广告宣传等乱象,何以在长时间内大行其道?传统的监管部门,如药监、卫健委、工商、公安经侦等多头监管必然会造成监管“空白地带”和“重复地带”。 健康中国的基石在于个体。健康教育,尤其是乡村健康教育的缺失,让不法保健食品乘虚而入成为可能。浙江 省正在推行的“文化礼堂”、“健康小屋”、“日间照护之家”等项目,是普及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 (摘编自陈作兵《封杀保健食品不是目的,管理才是王道》,《光明日报》2019年1月29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适宜于特定人群,仅口服使用,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保健产品,不具有危害性。 B. 药品的使用具有针对性,且方式多样。多数药品是治疗工具,但对身体来说是异物,服用超量会引发不良反应。 C. 超过半数的老人购买过保健食品,多数老人在心理上认同保健食品的效果,不认可和从未购买保健食品的老人占少数。 D. 大多数老人购买保健食品时依赖推销员,他们靠推销员上门送货,对保健食品品牌的选择也是基于推销员的推荐。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药品为人患病后所需,而保健食品中含有存在于人体内或人原本所需的某种成分,可以维持和促进健康。 B. 保健食品受法律监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而媒体报道中提及的“保健品”多指食品或保健食品之外的产品。 C. 大部分购买保健食品的老人具有购买保健食品的经济能力,且不与子女居住,导致子女无法干预老人购买保健食品。 D. 在国内市场,保健食品被过度包装,具有了治疗疾病的功能。此举夸大了保健食品的功效,突破了行业原则和 底线。 6. 如何保证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效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作答。 【答案】4. B 5. C - 28 - 6. ①加强处罚力度,禁止保健品行业进行夸大、不实等宣传。②普及保健食品知识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③提升国内本土保健品品牌质量和品牌意识。④落实监管部门责任,防止多头监管出现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现象。 ⑤填补乡村健康教育的缺失,普及健康教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此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服用超量会引发不良反应”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文句“药品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它有时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推断得知,原文表述是“有时可能引发不良反应”,而不是选项表述的“服用超量会引发不良反应”,故此项曲解原文的意思。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项,“导致子女无法干预老人购买保健品”理解错误。从“大部分不与子女居住”并不能得出“子女无法干预老人购买保健品”的结论。“且不与子女居住”错误,应为“参与本次调查的老人大部分不与子女居住”,并不是“大部分购买保健品的老人……不与子女居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 28 - 具体而言,审题,题干要求“如何保证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效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作答”,“请结合材料三”给考生提供答题区,考生重点关注材料三,在材料三找关键句,依据文本内容作答。阅读材料三可知此材料并没有“指出保证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如何有效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考生依据文中列举的现象概括整合,如针对材料三第二段“中国的保健产业,无论在品种数量上还是规范化程度上,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国内本土保健食品品牌在质量和品牌意识上还有待提升,如果想在短期内占领国内市场,就只能在销售模式层面肉搏,这必然导致泥沙俱下”可整合,要“提升国内本土保健品品牌质量和品牌意识”;依据第三段“保健食品市场的非法添加、非法营销以及虚假广告宣传等乱象,何以在长时间内大行其道?传统的监管部门,如药监、卫健委、工商、公安经侦等多头监管必然会造成监管‘空白地带’和‘重复地带’”可整合,“针对保健品行业进行夸大、不实等现象,宣传监管部门责任,防止多头监管出现监管漏洞和重复监管现象”;依据“健康中国的基石在于个体。健康教育,尤其是乡村健康教育的缺失,让不法保健食品乘虚而入成为可能”可整合,“填补乡村健康教育的缺失,普及健康教育”。 整合后,考生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足迹 王愿坚 山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远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胀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 28 -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渣,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 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声音不高,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往起站,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是党员吗?”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吧?”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 一点御寒的东西。 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 28 -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下一个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用词准确生动,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英雄形象。 B. 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那双智慧亲切的眼睛与下文战士们听到声音很受鼓舞相呼应。 C. “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体现了环境的艰苦,表明人物身体不适,也表现出了周副主席在困境中的坚强不屈的特点。 D. “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 8. 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9. 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D 8. ①与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相呼应,表现自然环境恶劣。②以曾昭良的极大痛苦,反衬他的善良无私、顽强拼搏、关爱同志的革命精神风貌。③以曾昭良痛苦感受,类推到周副主席的感受,进一步衬托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④以人物的痛苦感受,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 9. 示例一:曾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③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的坚忍的革命精神。 - 28 - 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作了更为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④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D项,“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理解错误。如果对他的身体极其担心,就不会安排给他这样的任务。其实,周副主席是想到嘱托他一句,此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并非对他担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也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审题,题干要求“文章第三段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审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第三段叙述以曾昭良为代表的红军在过雪山途中遭遇恶劣环境,第二,不直接描述环境很恶劣,而是通过红军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红军遇到的困难,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做此题,考生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展开,(1)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第三段描写和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相呼应,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反衬)了英雄形象。 - 28 - 写作者表现他们坚定的意志及不屈服的精神。(2)在人物刻画上:人物身体对环境的不适不仅表现环境的艰苦,更主要突出他们行动上并没有倒下,而是与环境作斗争,这样的描写更加反衬出曾昭良在困境中的坚强不屈的特点。而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在感同身受这种恶劣的环境,与士兵们共同经历雪的洗礼,从而更加凸显了周副主席的高大无私形象。(3)主旨上:侧面表现红军战士和领导人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主题思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主要人物的探究能力。这类题目答案不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答这类题首先明确立场观点。比如“我认为……”;然后用充足的理由加以证明。判断一篇小说谁是主人公,一般从四方面考虑:用墨(字数)多少或内容的侧重而言,多的往往是主要人物;侧重的是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是否性格特征鲜明突出;情节安排上是否均有涉及;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大意是否息息相关。 本题首先明确观点:我同意……。其次从多角度多侧面简要分析,即找出主要人物的证据,比如内容、形象塑造方面、情节发展、主旨立意等。 具体而言,(1)若认为周总理是主要人物,考生要找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周总理有关言行举止的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周总理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如本文主要记了周总理帮助曾昭良搀起了即将坐下的小司令员;鼓励战士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决定山顶的雪坪上需要留人;写下命令并签名,要求共产党员要出现在关口;搀扶战士,继续前进。从周总理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坚定的意志及不屈的精神,和爱士兵,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 (2)若认为曾昭良是主要人物,从情节上,曾昭良贯穿文章始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描述曾昭良搀着病员爬上雪山顶的艰难;第二部分(6-28),叙述曾昭良翻过雪山顶,在拉那些坐下休息的同志起来时,得到周恩来的帮助,周恩来鼓励大家勇敢前进,不能停下;第三部分(29-32),叙述曾昭良看着周副主席离去的背影,感慨万千。另外,文章集中笔墨通过“揪”“紧”“疼”生动形象地写出曾昭良看到雪坪上做着的以及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红军的震惊和紧张,以及他对战士的关心以及对恶劣环境的敏感。可见小说对他的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而曾昭良是千千万个普通战士的一员,他的行为和思想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革命队伍,才能战胜恶劣而罕见的雪地环境。 总之,考生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展开等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事继母以孝闻,亲殁,庐墓 - 28 - 终丧。中进士第,宰相裴垍 引直史馆。改咸阳尉。宪宗初,擢左补阙。礼部尚书李绛请间言:“古帝王以纳谏为圣,拒谏为昏。今不闻进规纳忠,何以知天下事?”帝日:“韦处厚、路隋数上疏,其言忠切,顾卿未知尔。”由是中外推其靖密。穆宗立,为翰林侍讲学士。处厚以帝冲怠不向学,即与路隋合《书》《春秋》《礼》《论语》,掇其粹要,题为《六经法言》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览。帝称善,并赐金币。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遂寝敬宗初,李逄吉得柄,构李绅,逐为端州司马。其党刘栖楚等欲致绅必死,建言当徙丑地。处厚上言:“按绅先朝旧臣,就令有过,尚当祓瑕洗衅,成无改之美,况被谗乎!”绅由是免。进拜中书侍郎。堂史汤鉲数招权纳财赂,处厚斥出之,相府肃然。帝虽自力机政,然骤信轻改,摇于浮论。处厚尝独对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使待罪宰相,凡所奏可,中辄变易。自上心出邪,乃示臣不信;得于横议邪,即臣何名执政?”即趋下顿首,帝矍然日:“何至是?卿之忠力,朕自知之,安可遽辞以重吾不德?”处厚趋出,帝复召问所欲言,乃对:“近君子,远小人,始可为治。”谆复数百言。又言:“裴度忠,可久任。”帝嘉纳之。大和二年,方奏事,暴疾,仆香案前,帝命中人翼扶之,舆还第。薨,年五十六,赠司空。处厚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刚于御吏,百僚谒事,畏惕未尝敢及以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遂寝/ B. 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 遂寝/ C. 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 遂寝/ D. 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遂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古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称呼。有时指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京兆尹。 B. 庐墓:墓旁所建小屋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住于其中,守护坟墓。 C. 穆宗:皇帝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都带“祖”或“宗”字。 D. 《春秋》:周朝鲁国国史。儒家经典,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28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处厚沉静缜密。他担任左补阙时多次向皇帝上书进谏,言语忠诚而切中时务,但他从未声张,直到礼部尚书李绛谈到纳谏之事,他的情况才被人知晓。 B. 韦处厚才学杰出。他在唐穆宗时担任了翰林侍讲学士,还和路隋一起从《书》《论语》等书中粹取精要,编成了《六经法言》供皇帝观览,受到了赞赏。 C. 韦处厚端方正直。掌权的李逢吉赠恨李绅是先朝旧臣,诬陷他,贬谪他,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韦处厚却向皇 帝进言予以救援,李绅最终因此免于灾祸。 D. 韦处厚外柔内刚。虽然从表面上看他很懦弱,但他在朝廷上为国家大事争论之时则严肃端庄,别人很难使之屈服。平时官吏们谒见他,也不敢提及私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以臣不肖,使待罪宰相,凡所奏可,中辄变易。 (2)方奏事,暴疾,仆香案前,帝命中人翼扶之,舆还第。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陛下不认为我没有能力,让我担任宰相之职,凡我上奏得到允许的,中途总是被改变。 (2)韦处厚正在上奏事情,突然得病,仆倒在香案前,皇帝命令宦官从两旁扶起他,把他抬回家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大意:张平叔凭借谈论获取经济利益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他提出建议说,官吏要自己卖盐,从而获得天下的财利,宰相驳不倒他,把这事交给群臣议论,韦处厚十次发问质难,讥讽他的建议迂腐不可用。张平叔惭愧退缩,此事就此停止。 具体而言,如果在“于帝”前断开,“张平叔以言利得幸”意思比较完整。但“于帝建言官自鬻盐”就不易理解,因为“于”是“在”,“帝”后无“前”字。如果在“于帝”后断开,前后内容就都完整而易理解。由此排除A、B选项。如果在“下”字后断开,虽然“宰相不能诘下”意思顺畅,但“群臣议”与前文的联系就很松散。而如果在“下”前断开,则“不能诘”与“下群臣议”的主语都是宰相,关系就很紧,且语意顺畅。由此排除A、D选项。 故选C - 28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D项,“叙事详备”表述错误。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进行注释的书《左传》。不是《春秋》。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一是“赠恨李绅是先朝旧臣”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提及李逢吉憎恨李绅的原因。二是“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理解错误。文中没有说李逢吉也有这种想法。故此项有两处理解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此类试题,看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采分点:“以”,认为;“不肖”,不才;“待罪”,官吏供职的谦辞;“辄”,总是;“易”,改变。 (2)采分点:“方”,正在;“暴”,突然;“舆”,抬。 【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综观近几年各地区高考试题可知,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 (1)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 (2)非传记类文本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观点句等。 - 28 - 考查题型常为客观选择题,具体命题形式有三种:(1)从阅读文段中选取6个句子,任选3句组成一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2)从阅读文段中选取8个句子,每两个句子编为一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题干对文段中的传主形象或作者观点已做归纳,要求考生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对于客观题,考生只须明确常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确判断;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二、解题攻略:(一)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筛选。1.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2.传记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 (1)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等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把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 参考译文: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地区万年县人。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父母去世,他在墓旁建屋守丧直到期满。考中了进士,宰相裴垍引荐他到史馆任职。改任为咸阳尉。宪宗初年,提升为左补阙。礼部尚书李绛请了个空闲时间,向皇帝进言说:“自古以来帝王把纳谏作为圣明之事,把拒谏作为昏庸之事。如今听不到陛下您进纳忠言,陛下怎么才能了解天下的事情?”皇帝说:“韦处厚、路隋多次上疏,他们的话忠诚而切中时务,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因此朝 廷内外都赞许韦处厚处事沉静缜密。穆宗继位后,他担任了为翰林侍讲学士,韦处厚认为皇帝幼小、懒惰不喜欢学习,就与路隋把《书》《春秋》《礼》《论语》等书集中起来,粹取其中的精要内容,命名为《六经法言》,共二十篇,呈给皇帝,希望帮助他阅读学习。皇帝称赞他们做得好,都赐予金币。张平叔凭借谈论获取经济利益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他提出建议说,官吏要自己卖盐,从而获得天下的财利,宰相驳不倒他,把这事交给群臣议论,韦处厚十次发问质难,讥讽他的建议迂腐不可用。张平叔惭愧退缩,此事就此停止。敬宗初年,李逢吉掌管国家大权,陷害李绅,把他贬出京城做了端州司马。李逢吉的党羽刘栖楚等人想要致李绅于死地,提议说应当把李绅遣往贫瘠荒凉之地。韦处厚进言说:“依据实际情况可知,李绅是先朝旧臣,即使他有过错,尚且应当予以原谅,成就不改动其现状的美事,何况他是被陷害呢?”李绅因此获免。晋升为中书侍郎。堂史汤?多次倚仗权势收受财物,韦处厚就把他罢官逐 出,相府里变得秩序井然。皇帝虽然自己努力于国家政事,但轻易相信人又轻易改变主意,被空虚不实言论动摇。 韦处厚曾单独对皇帝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有能力,让我处在宰相的位置上,凡我上奏得到允许的,中途常被改变。如果是出于皇上的内心,就是向我显示对我的不信任;如果是受到人们胡乱议论的干扰,那我怎么能称为执政官?”于是就小跑到下面顿首,皇帝惊慌地看着说:“何至于此?您的忠心和能力,我自己是了解的,怎么能急急地辞职来 - 28 - 加重我的错误?”韦处厚小跑出去后,皇帝又召来他,问他想说什么,他才回答说:“要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这才可以 治理天下。”谆谆告告诫了许多话。又说:“裴度忠心,可以长时间任用。”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话。大和二年,韦 处厚正在上奏事情,突然得病,仆倒在香案前,皇帝命令宦官从两旁扶起他,把他抬回家中。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赠司空一职。韦处厚姿容状貌像是很懦弱的人,平时在家也很随和平易,但在朝廷上争辩,端庄严肃,没有人能够使之屈服。在管理官吏上很刚正,百僚拜见报告事情,畏惧他而不敢提及私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宋】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纕① 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② ,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纕:通“只”。②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当时已被金人占据。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紧扣“愤”字而写,诗人虽然忧愤但并不沉沦颓废,而是依然壮心不已。 B.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以苏武、张巡二人的行为和品性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C. 颈联描写细腻,实写了上林苑、洛阳宫的景色,有力烘托了作者的凄凉之情。 D. 诗歌尾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气韵浑厚而悲壮,尽显英雄本色。 15.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的无奈。首联描绘了白发苍苍的老者幽居在镜湖旁,只有天地能洞察他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②一片忠心却不被人理解的愤懑。颔联用“苏武厄于匈奴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睢阳,不屈而死” 的事迹,表明作者耿耿孤忠,与二人无异。③对土地沦陷、国家败亡的痛惜。颈联想象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 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痛惜之情。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豪情。尾联直抒胸臆,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解析】 14题详解】 - 28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实写了上林苑、洛阳宫的景色”理解有误。“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的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结合注解可知,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春雨中长满杂草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实际上是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的北宋都城汴京。并非实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等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题干要求“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此题答题步骤: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答题格式:本诗通过对(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样的情感。 具体而言,根据具体诗句一联一联分析诗人的情感。本诗抒发了自己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理解的愤懑。首联“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抒发了诗人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的愤懑之情;颔联“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抒发了对苏武、张巡等古代英雄的同情;“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抒发了诗人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和对朝廷不图恢复的不满之情;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抒发了诗人对在年迈之时能够建功立业的强烈期盼之情。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情感。 【点睛】译文及注释: 译文: - 28 -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优愤”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春芜(wú):春草。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yuán):断墙残壁。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沦陷区。 鬼雄:鬼中豪杰。《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________ ,________ ”描写春冬之时水势减小的三峡景色,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 (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 ”,与李商隐《锦瑟》中的“ _____________ ”,都用到了同一种鸟的意象,尽管其名称不同。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用“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答案】 (1). (则)素湍绿潭” (2). 回清倒影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学生名句默写 - 28 - 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难写的字和词有湍、鉴、夜月;容易漏掉的字有“也”。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背诵。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年立春时节,柯城妙源村村民都会在梧桐祖殿举行大型的祭春活动。“九华立春祭,八龙报喜喧。柯城春来早,梧桐惠凤冠。”与耳边鸣响的钟磬声相比,更加____17____ 的立春喝彩谣在大殿内激荡,在蓝天下回响,仿佛一下子叫醒了整个春天。悦耳的钟鼓声与礼花鞭炮齐鸣,整个梧桐祖殿瞬间沸腾了起来。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说,从前的礼俗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18 ),他们向传统文化中____19____ ,寻找初心。祭春仪式结束后就是鞭春牛仪式,几个小学生扮成牧童,手持彩鞭,唱着《鞭春喝彩歌谣》,鞭打“春牛”耕作,祈求____20____ 、农业丰收。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借着世界非遗文化的成功申报,近年来,柯城邀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引导村民做起了文创,在乡间里开起了“归园田居”,不仅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带动了全域旅游,还扩大了文化消费,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储备。站在梧桐祖殿门口,记者看到不远处潺潺的妙源溪边,柳树的枝条在和煦的春风里摇摆,_____21_____ 。春天真的来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气吞山河 追根溯源 五风十雨 春意阑珊 B. 气势恢宏 源远流长 五风十雨 春意盎然 C. 气势恢宏 追根溯源 风调雨顺 春意盎然 D. 气吞山河 源远流长 风调雨顺 春意阑珊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地村民不仅展示了文化积淀,而且展示了文化自信 B. 这不仅展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积淀 C. 不仅当地村民体现了文化自信,更有一种文化积淀 D.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积淀,更展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28 - 引导村民做起了文创产品,在乡间开起了“归园田居”,不仅扩大了文化消费,带动了全域旅游,还带动了剩余 劳动力就业,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储备。 B. 引导村民做起了文创产品,在乡间开起了“归园田居”,不仅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还扩大了文化消费,带动了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储备。 C. 引导村民做起了文创产品,在乡间开起了“归园田居”,不仅带动了剩余劳动力,还扩大了文化消费,带动了全 域旅游,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储备。 D. 引导村民做起了文创产品,在乡间开起了“归园田居”,不仅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还扩大了文化消费和全 域旅游,为乡村振兴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储备。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①气势恢宏:气势磅礴,场面大气。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气概。此题据语境是写场面的,不是写人的,所以用“气势恢宏”。 ②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此题语境是“他们向传统文化中”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故此处所填成语是“追本溯源”。 ③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风调雨顺:意思是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这两个成语,意思相近,用法不一样。“五风十雨”不能够做宾语。依据语境,此处缺一宾语,故应填“风调雨顺”。 ④春意盎然:意思是春天生机勃勃,韵味正浓。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依据所填成语后面的文句“春天真的来了”,故知此处应填“春意盎然”。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 28 - 具体而言,括号前的句子主语是“礼俗活动”,后面的主语是“他们”,所补写的句子应上承“礼俗活动”,下启“他们”。A选项与前文话题不一致,故先排除A;B选项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是先“一种文化积淀”,其后才能“体现文化自信”;C选项关联词位置有误,且语序不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是搭配不当。 A项,“不仅扩大了文化消费,带动了全域旅游,还带动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语序不当,正确语序为“剩余劳动力就业,还扩大了文化消费,带动了全域旅游”。 C项,搭配不当,“带动了剩余劳动力”不搭配。 D项,“扩大了文化消费和全域旅游”搭配不当,“扩大了文化消费”可以,“扩大了全域旅游”不搭配。 故选B。 20.下面是一份药物说明书,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把有效信息转述给60多岁不识字的爷爷。不超过80字。 【名称】头孢特仑新戊酰氧甲酯 【作用与用途】本品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的酯化物 本品口服后在肠道经酯酶水解后生成活性头孢特仑而产生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肺炎球菌、肠杆菌、克雷白菌、变形杆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如咽喉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 【剂量与用法】 口服剂量:成人100mg/次,3次/日;建议饭后半小时后服用。 【规格】片剂:50mg/片。 【注意事项】①用药期间不宜饮酒及服用含酒精的药物。②肾功能严重减退者慎用。 【答案】爷爷,这是给您买的药,专治嗓子疼、咳嗽(常见轻疾即可)。这个药一天三次,一次两片,饭后过半小时再吃。 另外,爷爷,喝这个药期间一定不能喝酒!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也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下面是一份药物说明书,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把有效信息转述给60多岁不识字的爷爷。不超过80字”,根据语言环境,此题要求用口语方式转述药物说明书书面材料的内容。语言环境是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然后把有效信息转述给60多岁不识字的爷爷。不超过80字。这就要求把书面语转化成口语。首先要了解口语的特点:口语语法随意,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然后还要注意面对的对象是“60多岁不识字的爷爷”。 具体而言,在药品用途方面,要把此药用于治疗疾病的书面语“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肺炎球菌、肠杆菌、克雷白菌、变形杆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如咽喉炎、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口语,如专治“嗓子疼、耳疼、咳嗽”等;在“剂量与用法”“规格”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如“一天几次,一次几片,饭后还是饭前吃”等;在“注意事项”方面,要重点强调饮食方面“不能喝酒以及含酒精的食物”等。此外,有字数的限制,故要要压缩信息,概括信息。 21.下面是防疫站提供的儿童接种疫苗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答案】新生儿童首先要建卡、建证。然后和常规接种儿童一样,进行预防接种登记、健康咨询、体检。有禁忌症者暂缓接种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无禁忌证者领到接种牌,一类疫苗免费,二类疫苗需要交费,凭牌接种,接种后留 院观察30分钟。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题是框架示意图转换题。做此题,考生要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具体而言,第一步是看图。这是防疫站提供的儿童接种疫苗流程图,首先理清逻辑关系,图中由总到分形成平行二级信息,显示常规接种儿童和新生儿童接种的要求,二者都要“进行预防接种登记、健康咨询、体检”,不同的是新生儿童“建卡、建证”,然后各自按照箭头指示的要求去做;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限于题干所要求的字数,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无法写出全部可能的细节,只能把所给信息用连贯的话语连缀起来表达。所以,首先可写出最大的一级信息内容,也就是“新生儿童首先要建卡、建证”之类的文句为起始语,然后表述为“进行预防接种登记、健康咨询、体检”,有禁忌症者“暂缓接种或到医疗机构就诊”;无禁忌证者要“先领到接种牌,一类疫苗免费,二类疫苗需要交费,凭牌接种,接种后留 院观察30分钟”。此外,文字叙述中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的准确以及表达的连贯性。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过节送礼既是一种人际符号,也是一种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品的丰富和人们需求的转变,带有时代烙印的送礼清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年代送礼关键词:温饱,一筐馒头回娘家。 60年代送礼关键词:精神,红宝书走遍天下。(“红宝书”指《毛泽东语录》) 70年代送礼关键词:实用,生活用品受欢迎。 80年代送礼关键词:精致,拎包点心走亲戚。 90年代送礼关键词:时尚,气派时尚显身份。 00年代送礼关键词:档次,送礼就送保健食品。 10年代送礼关键词:红包,发个红包最实在。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莫让送礼变了味道 - 28 - 50年代,一筐馒头回娘家;60年代,红宝书走遍天下;70年代,三件宝物才算铁;80年代,拎包点心走亲戚;90年代,烟酒从来不分家;00年代,送礼就送脑白金;10年代,数码不够再送卡。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大众礼品从侧重温饱、重精神转向重实用、重档次。从送馒头到送卡,这是需求变化的体现。 送一张卡,对于送礼者而言方便,对于受礼者而言: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可以说,从送馒头到送卡,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送礼的一种进步,也体现了人们观念意识的进步。但是,在这种进步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极力警惕:莫让这种送礼方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送礼原本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正所谓礼轻情义重,情谊的深浅从来都不是由礼品的多少、礼品的档次决定的。所以,不管送礼的方式如何简化、进步,它所承载的意义应该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送礼本身,莫让“送礼”变了“味道”。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尚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讲究的是礼尚往来,礼轻义重,崇尚的“礼”,多指礼节交往,以礼相待。因而有“有来无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随着世风的每况愈下,“礼”变成了礼品礼物,红包礼金。不管职务升迁、新居乔迁、逢年过节、商务往来、看病住院等等,还是结婚生子、生日升学等等均要送礼,送礼名目繁多,数不尽数。送礼的要送到心坎里,费尽心思;拒礼的要不怕得罪人,弄得筋疲力尽,最后发现自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真正能和自己交往下去的,只有“三观”正,志同道合之人,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如高山流水源远流长。 君不见,在现实社会中,上述现象比比皆是。人们似乎比较“青睐”于送卡这种相对隐晦,不易被察觉的送礼方式,这也令受礼者存在侥幸心理,并乐此不彼。殊不知,正是这一个个吞噬社会资源、毒化社会风气的潘多拉魔盒使我们的礼物交换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怂恿并指使”我们远离了最初的情感本位。然而,“送礼热”已经不纯属是一种经济现象,这一行为性质的改变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各学科都应该关注的焦点。因此,关于礼物交换性质异化的探讨也必然成为了分析“送礼热”行为的当务之急。 素“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势利之交,难以经远”,最终“人一阔脸就变”“树倒猢狲散”。唯“以志相交,坚如磐石;以心相交,成其久远”。以“心、志”相交,守住初心,担当使命,同心同德,同志同行,才能荣辱同共、风雨同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罗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品的丰富和人们需求的转变,带有时代烙印的送礼清单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大众礼品从侧重温饱、重精神转向重实用、重档次。从送馒头到送卡,这是需求变化的体现。考生可从送礼发生变化的原因的角度切入写作,谈送礼变化之我见;也可肯定这是送礼的一种进步,也体现了人们观念意识的进步。也可就某一种变化,联系现实,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送礼本身,莫让“送礼”变了“味道”。也可辩证地看待礼品的变化。 - 28 - 参考立意的角度: 1.送礼变化之我见 2.以志相交,坚如磐石;以心相交,成其久远 3.送礼有度、收礼有节,时刻保持君子之交,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作文结构示例: 标题:“莫让送礼变了味道”,此标题有针砭时弊的特点。体现了写作的观点。 第1段引:引用作文材料,继而概括“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大众礼品从侧重温饱、重精神转向重实用、重档次。从送馒头到送卡,这是需求变化的体现”。引出写作话题(引) 第2段提:先肯定送礼和收礼的合理性,后笔锋一转,顺理成章引出自己的观点:“莫让这种送礼方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提出观点) 第3段论:在第二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送礼本身,莫让‘送礼’变了‘味道’”。(论述更深一层,引名言警句,有说服力) 第4段论:围绕中心,运用古今对比论述方式,更加深刻地论述,得出结论“而真正能和自己交往下去的,只有“三观”正,志同道合之人,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如高山流水源远流长” 第5段论:站在现实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害处,“殊不知,正是这一个个吞噬社会资源、毒化社会风气的潘多拉魔盒使我们的礼物交换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怂恿并指使”我们远离了最初的情感本位。然而,“送礼热”已经不纯属是一种经济现象,这一行为性质的改变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各学科都应该关注的焦点”(剖析现实,有现实意义) 第6段结:引用名言警句,总结全文,“以‘心、志’相交,守住初心,担当使命,同心同德,同志同行,才能荣辱同共、风雨同舟。”,和开篇相呼应,照应了作文标题。 作文素材积累: - 28 - 1.自2013年省纪委印发《关于设立廉政账户促进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通知》以来,对促进全省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保持廉洁自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其引发的弊端日益凸显:有的“收多交少”,将廉政账户作为自己贪污受贿的“避雷针”和“护身符”;有的“抢先上交”,将廉政账户作为自己对抗组织调查的“挡箭牌”和“赦免令”。种种现象无不表明:一小撮人在收送红包礼金问题上利用廉政账户避重就轻、瞒天过海、浑水摸鱼,实则行贪污受贿、逃避监督“躲猫猫”之实。在利益驱动下,他们利用红包礼金作为疏通圈子关系的“敲门砖”,打通人际交往的“承载体”。他们乐忠于政治攀附,热心于圈子文化,打造“利益共同体”。他们不安心工作却用心找门道,不苦心钻研却精心钻营,不潜心攻坚克难却专心旁门左道,搞得社风民风,党风政风乌烟瘴气,污秽尽来。 2.北宋清官包青天 名垂青史的北宋大丞相包拯,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黎民,时刻践行全心全意、忠忠耿耿为黎民服务的宗旨,他曾说“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构”。注意知足、慎独,能够严于律己、敢于碰硬,坚决同歪风邪气作斗争,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葆包青天的本色。 包拯六十大寿时,皇上派出司礼太监,携御礼贺寿,包拯拒收皇上的豪礼,老太监随即赋诗一首: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包拯看后,在诗下写道: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 操劳本是分内事, 拒礼为开廉洁风。 礼没送出,太监只好捧着寿礼向皇上道歉去了。 包拯和老乡张奎,既是同乡好友又是同殿重臣,张奎琢磨,我的礼你总该收吧。于是奉上寿礼并赋诗一首: 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 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 包拯看后,提笔回诗: 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 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 张奎也只得不好意思地把礼带了回去。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后代,他临死前嘱咐子女:“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3.朱元璋斩婿 - 28 - 明朝初年,茶叶是由国家经销的,私人一律不允许贩卖茶叶,否则要处以刑法,严重的可以判处死刑。但是,也有一些人置国家法令不顾,大肆贩卖私茶,以牟取暴利。朱无璋的女婿欧阳伦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身为附马都尉,却利令智昏,仗恃有朱元璋做靠山,利用职权贩卖私茶牟利,成为当时最大的“官倒”,地方官员都敢怒而不敢言。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下令要处死欧阳伦。他的女儿苦苦向父亲求情,但是朱元璋不为所动,坚决要依法行事。欧阳伦终于被推上了断头台。 4.清廉俭朴 杨继宗,明时阳城(今山西省阳城县)人,为人耿直,办事公道而敏捷,一生清廉俭朴,连皇帝都称赞他是一个“不贪污一文钱“的人。 杨纪宗任嘉兴知府时,一次监察御史孔儒来嘉兴,借口肃清菲源,到处清乡,弄得鸡犬不宁。杨继宗对此甚为愤慨,遂出面干预。孔儒知道后,大发雷霆说:“小小知府,竟管到我御史头上来了!”杨毫不客气地回敬说:“治理国家必须有一套制度,官吏理应各怀其职。身为监察御史,应弹劾不法,剔除奸弊,劝惩官吏。至于清查户口,维护治安,那是地方官吏的事。”孔儒被说谎得理屈词穷,因而怀恨在心,在他快要离开嘉兴时,借口辞行,一天突然闯进知府衙门,直入杨继宗住处。他见室内空空如也,没什么值钱的财物,心里甚为惊奇。突然,他看到杨的床头放着一只箱子,心想里面定有贵重物品,便抢步上前,将箱子打开,但箱里除了几套破旧衣服,别无他物。在事实面前,孔儒没趣地离开了。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