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21届高三(本部)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黄陵中学2021届高三(本部)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黄陵中学2020-2021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部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全卷150分钟,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③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④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 ⑤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 - 16 -‎ 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 ⑥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C.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意义。‎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的当今社会意义,略写其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6 -‎ 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D.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 16 -‎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餐时无疑会感到更舒服。这时,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种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个人面前放一张桌子,每个人坐一把椅子,不仅浪费家具,而且室内空间不足够大的话也难以摆开,于是人们逐渐聚拢到一张桌子上吃饭,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这种情形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在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中,就有四个人并列坐在一个长方形大食案的一侧用餐的情景。到了唐代,聚餐制开始普及,在唐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中,正中间放着一张方形的桌子,食具全部放在这张桌子上,共有九名男子坐在各自凳子上分三面围着桌边聚餐。‎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转变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晋以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受到玄学等思想的挑战,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更趋向实用化,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这也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革。‎ ‎ (摘编自陈忠海《分餐制在中国古代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很长时间以来,围桌共食已成为普遍习惯,也是一种文化符号。筷子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符号,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许多人都习惯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着筷子,这种场景虽然传递着情谊,但却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形成新兴的餐桌文化,离不开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积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标准,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绿色,尾部标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对关系到公众卫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实际行动积极作为。再者是餐饮企业要成为分餐而食的推动者。根据《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各个餐饮企业要践行企业责任,在设施条件、服务规范、卫生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为大众创造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 16 -‎ 多一双公筷、一个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来,分餐进食搞起来,这些文明小节将为广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从自己做起,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公筷意识”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标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 (摘编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引领文明餐桌新“食”尚》)‎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为肝炎、伤寒、痢疾等多种疾病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媒介。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倡导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间更安全、卫生,在平时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是一些网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还有声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会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更大。有建议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可以率先实行分餐制,社会上加大对分餐制的宣传力度,从服务到理念,提高公众对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个人和家庭,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 (摘编自韩冰玉《浙江走进公筷新“食”代》)‎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鸿门宴"上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因为项庄担心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会给项羽带来危险。‎ B.中国的分餐制历史悠久,至少在汉代人们就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后来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才发生了改变。‎ C.与分餐制相比,聚餐制更实用,可以减少使用家具,节约室内空间,并且让人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 D.传统观念较难改变、围餐更热闹、中餐适合合餐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网民认为推行家庭分餐制将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由此可知汉灵帝是聚餐制的积极推动者。‎ B.文章用直观性强的魏晋墓室砖画《宴饮图》表明魏晋时期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转变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C.一种新的用餐习惯、用餐文明礼仪的形成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推广也需要有耐心。‎ - 16 -‎ D.当前围桌共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一生活方式虽然有助于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却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6.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6分)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小题。‎ 医生的职责 ‎【澳大利亚】斯蒂芬·凯伦 诺顿将新来的病人领进诊室,对索勒大夫说:“大夫,这个病人好像受到了惊吓,总是惶恐不安。他是保加利亚人,英语说得不好。因为你也是保加利亚人,院长让我把他带到你这儿。”‎ ‎“交给我吧。”索勒大夫点点头,诺顿便离开了诊室。新来的病人白发苍苍,他佝偻着身子站在那里,不一会儿全身就哆嗦起来,然后他颤巍巍地举起左臂遮住了自己的脸。‎ 索勒医生操着保加利亚语对他说:“请坐,你不用害怕。我叫索勒·格鲍尔,你的主治医生。”‎ 熟悉的乡音使病人感到宽慰,他坐下来,探过身子低声地问道:“真高兴听到我们自己的语言,大夫,你是我们的同胞吗?”‎ ‎“我也是保加利亚人。”索勒医生点点头。‎ ‎“谢天谢地!”病人舒了口气。紧接着他又变得惊慌起来:“索勒大夫,他们穷追不舍,想杀死我。我吃不下、睡不着。昨天有人跟踪了我一整天,他们也许会对我下毒。索勒大夫,救救我,我不想死……”‎ ‎“你在这里很安全,没人想杀死你!”索勒大夫平静地告诉他。‎ ‎“他们会的,他们一定会杀死我!”病人坚持说道。‎ 索勒知道要想解开病人的心结,就应该了解问题的实质:“他们是谁?”‎ ‎“是那些犹太人!我是科洛内尔·扎卡洛夫,当年曾是索菲亚一个集中营的司令官,这些犹太人一直追踪我来到了澳大利亚,他们要杀死我……”‎ 索勒大夫默默地坐在那里倾听着病人近似呻吟的诉说,过了一会儿,他大声地对病人说道:“好了,科洛内尔·扎卡洛夫,你可以走了!”‎ ‎“谢谢,谢谢!”‎ - 16 -‎ 扎卡洛夫很感激。索勒大夫起身按铃,诺顿进来领走病人。病人刚一离开,索勒大夫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全身上下情不自禁地颤抖了起来。当年他和家人在集中营里惨遭迫害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他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就像当年在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的集中营里目睹亲人惨死时那样无声地抽泣着。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亲眼看到了爸爸、妈妈和姐姐被处死的情景。也不知哭了多久,索勒慢慢地抬起头来,咬牙切齿地说道:“苍天有眼,这个该死的恶魔终于落到我的手上,我要亲手杀死他,为死去的亲人报仇!”说着,他打开一个上了锁的柜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小药瓶,把它和一管注射器放进一个小盒子里。可是他抬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那幅《希波克拉底誓言》,不禁愣住了,脑中又闪出了在医科大学宣誓的那个场景,他想:“我是一名医生,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他现在是我的病人,我怎么能害死我的病人呢?”索勒医生痛苦地揪着自己的头发。整个下午,索勒大夫一直坐在那里没动,内心深处,医生的职责和复仇的欲望交织在一起,让他不能自拔。‎ 临近下班,索勒医生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取出盒子里的药瓶和注射器,把它们放回原处,然后收拾东西回家。‎ 这天晚上索勒大夫彻夜未眠,少年时代在集中营里遭受的苦难像演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天快亮的时候,他才迷迷糊糊地闭上眼。忽然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把他惊醒。索勒大夫打开门,看到诺顿站在那里。“不好了,新来的病人出事了!”诺顿惊慌失措地说道。“他怎么啦?”“我想可能是我的话刺激了他!”诺顿说。“到底怎么回事?”索勒大夫很着急。“昨天下午我送他回病房,曾经比划着告诉他,你当年曾在索菲亚的集中营里呆过。他似乎听懂了我的话,问我你为什么被关进集中营。我告诉他是保加利亚的纳粹分子把你一家投入了集中营,因为你是犹太人。”‎ ‎“他听后什么反应?”索勒大夫问。“他一声不吭,不过脸色非常难看,当时我也没在意。今天早上我去他病房,发现他倒在血泊中。他割断了自己的静脉,身边还留着一张纸条。”‎ 索勒大夫接过纸条,只见上面用保加利亚文写着:“假如有来生,我再也不会做过去的那些事情了,医生,对不起,请饶恕我们这些罪人吧!”尽管索勒大夫有一种解脱感,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内心深处多少也感到了一些内疚,他赶紧对诺顿说:“快带我去他那儿,我们要救活他,绝不能让他死!” (有删改)‎ ‎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临近下班,索勒医生取出盒子里的药瓶和注射器并把它们放回原处,这一细节表明他已经原谅了科洛内尔·扎卡洛夫。‎ B.小说通过言行和心理描写,刻画了索勒医生这一典型的战争受害者形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的心理创伤。‎ - 16 -‎ C.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用“近似呻吟”的语气诉说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表明他年老体衰、并为自己可能被报复而惊恐万分。‎ D.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制造波澜,如:索勒医生在听完病人扎卡洛夫自叙身世后大声让他离开,既出乎意料又埋下伏笔。 ‎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索勒医生这一人物形象?(6分) ‎ 9. 文章第⑪段,索勒医生在听完病人扎卡洛夫自叙身世后大声让他离开,请从情节设置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效果。(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16 -‎ ‎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项是 ( )(3分)‎ ‎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16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 返 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①,绝塞②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倒映冮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15.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 ‎ (3)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 作为一种跨文化、_____的媒介形态。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是 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有效途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推出后,既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这一纪录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融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开放包容的境界和______的气度,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立体中国。‎ - 16 -‎ 同时,作为一部国际合拍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由英国知名节目主持人讲述,他的全球化视角更有利于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节目也在______中回望了两国的历史和现在,分享发展经验。( ),但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它的基本精神在于在合作中实现了平等的沟通和对话。‎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跨时空 促使 集思广益 不知不觉 B.跨地域 促使 集思广益 浑然不觉 C.跨地域 推动 博采众长 浑然不觉 D.跨时空 推动 博采众长 不知不觉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既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B.因为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所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C.既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 D.因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所以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片的缺点是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作为该片的缺点,被很多人批评 C.该片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D.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一帜是该片的缺点,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多数人眼里,垃圾就是垃圾,①___________。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可回收物品的未来价值,这种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处理可回收垃圾的方式。一旦弄清楚要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会转化为某种新产品,大多数人就会②__________。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广告、标志牌等手段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垃圾不仅能重复利用,③__________,如塑料瓶可以变为夹克衫,可乐罐能变成自行车,‎ - 16 -‎ ‎ 就会使更多人意识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从而更妥善地进行处理,有效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21、下面是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北京大学招生办: 我是华清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梓。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现惠赠文章一篇,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华清中学王梓 2020年4月20日 ‎ ① 改为 ② 改为 ‎ ‎ ③ 改为 ④ 改为 ‎ ‎ ⑤ 改为 ‎ ‎ 四、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习近平 ‎②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鲁迅 ‎③24岁的四川女孩刘仙是一餐饮从业者,2月初,她带着厨师和食材,从成都赶到武汉,每天为医院送400~600份盒饭。刚开始没有防护服,她穿着雨衣奔走在各家医院,被医护亲切称为“雨衣妹妹”。近日,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在联合国网站推荐了全球10位年轻人参与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中国“雨衣妹妹”。‎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用于本校(统称为“嘉州中学”)高三大会的演讲,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6 -‎ 黄陵中学本部高三2020-2021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17‎ ‎18‎ ‎19‎ 答案 B C D B A A C A B D D C C ‎1.B(A强加因果;C“并列关系”错,曲解文意,原文中“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D原文“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偷换概念,无中生有。)‎ ‎2.c(详略内容颠倒。)‎ ‎3.D(“都”错误,以偏概全)‎ ‎4.B(A项.强加因果,原文举“鸿门宴”之例只是说明中国人一开始采取的是分餐制,与选项的因果毫无关系。C项,“并且让人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与原文不符,原文“其所承载的礼教色彩有所减弱"并不能说是“不必顾忌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D项,原文中没有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的依据,于文无据。)‎ ‎5.A (“由此可知汉灵帝是聚餐制的积极推动者”说法错误,《后汉书>只能说明“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6.①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强化舆论引导,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②分步骤推进.可以先从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实行分餐制.逐步向家庭推进。③尽力为大众提供分餐饮食的基础设施.营造分餐进食氛围。④每- -位市民要从自我做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客案紧扣材料即可酌情给分)‎ ‎7.A(这一细节表明索勒医生内心医生的职责暂时占了上风,实际上他仍然对科洛内尔扎卡洛夫的罪行耿耿于怀。故选C。‎ ‎8、①坚守职业道德。索勒医生哪怕知道病人是杀害自己亲人的仇人,最终还是放弃了复仇,并在得知病人割腕后履行医生的职责,赶去救治。②善良,富有宽容之心。索勒医生得知仇人割腕自杀后,没有感到高兴,还打算救活仇人。③细心。索勒医生通过简单的观察和谈话就发现病人有心结,并试图了解问题实质来解开心结。‎ ‎9.①为下文揭示索勒大夫及其家人就是当年在集中营里惨遭迫害的犹太人埋下伏笔。②为下文索勒想要杀死病人扎卡洛夫替家人报仇作铺垫。③使得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0.C(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 ‎11.A(“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12. B(王祐去治理并非赵普举荐)‎ ‎13.(1)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坐是”:因此。“见”:通“现”,表明。“ 贻”:给。大意2分)‎ ‎ (2)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接近磨刀石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就,接近;砺,磨刀石;博学,广泛学习。大意2分)‎ ‎ 14.D(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和“高枕则无忧”有误,“愁时”是忧虑时代、国家,第七句“不可久留豺虎乱”中的“乱”字,已经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愁时”也就与天气无关;‎ - 16 -‎ ‎“高枕”用典,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自比庸夫也是发牢骚而已并不是真的“高枕”就可以“无忧”了。故选D.)‎ ‎ 15.(第一问:前一句运用借喻(比喻)后-句用典。(对一个手法1分)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两种情感,各2分)‎ ‎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2)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 ‎ (3)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 17.D(1)第一处,“跨时空”,意思 是跨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跨地域”, 指横向跨越地理区域的,是指空间这个维度。语境第二段:这一纪录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融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的境界,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融合的立体中国。这显然是时间的维度来讲,所以用“跨地域”-词不符合这段偏向历史角度的评述,即本处选“跨时空”, 从而排除BC.第二处,“促使” 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推动” 指使事物前进;使工作展开。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因此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从习惯搭配等角度进行推敲。从语境看“促使”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搭配,习惯上“促使”的宾语应该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而“推动”的主体往往是人,这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构成动宾的配,故选“推动”, 从而排除A。第三处,‘博采众长” 指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集思广 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重在想办法、出主意。而语境是说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让观众领略到中国艺术开放包容的境界和博采众家之长的气度,所以选“博采众长”。第四处,“浑然不觉” , 意思是完全未察觉,其主体多是人。“不知不觉” ,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语境的主体指“节目”,用“不知不觉”更符合语境。故选D.‎ ‎ 18.C( A项,语序不当,应先提供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才能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B项,强加因果,不合逻辑,根据语境应该是并列关系;其次,语序不当,应先提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表达,再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D项,搭配不当,“丰富” 和“文化自信”不搭配,应将“丰富”改为“彰显”;同时,该句不合逻辑,应将“因为...所以" ,替换为....又”. )‎ ‎ 19.C(括号前的语境是讲《中国的宝藏》这个纪录片回望了两国的历史和现在,分享发展经验,这是它的优点,括号后的语境是“但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可以推知括号里的内容是有人认为该片存在不足之处。BD两项陈述的主体不是“该片”, 使得上文不衔接,故排除。而A项的表述“该片的缺点是没有凸显本国文明的独树- -帜,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与后文不够衔接,只侧重于“很多人的观点”这个角度了,其实作者对这种观点的评价是“这不是缺点”, 恰巧是该片的“特点”。)‎ ‎20.(1)可回收垃圾也一样(2)改变对待这些垃圾的态度(3)还可转化为新产品 ‎21 .①鄙人→本人;②大作→作品;③惠赠→随寄;④你校→贵校;⑤垂怜→垂青/垂爱 ‎22.【作文解析】‎ ‎ 材料的真实情境是:材料①习主席对青年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青年要“志存高远”。材料②,鲁迅先生对青年提出具体期望,强调青年重在“行”。材料③,树立标杆,用疫情期间四川女孩“雨衣妹妹”勇于担当、勇敢抗疫之“行”,为当代青年指明努力方向。三则材料都针对青年,要求他们要立志,要行动,争当少说多做的“行动派”。写作时,须着重强调“远大志向”“敢于践行”‎ - 16 -‎ 对青年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新生代青年们成长的作用,还可以综合立意,强调青年既要志存高远,又要有脚踏实地、扎实苦干的实践精神。抛开“志向、行动”,只谈抗疫,则属于偏跑。‎ ‎【精彩标题】‎ ‎1.青年应树立远大志向 ‎2.青年派,行动派 ‎3.抗疫路上,青年在行动 ‎4.青年要敢“行”‎ ‎5.敢立远大志,觉知要躬行 ‎【最炫主体段】‎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同学们,青年树立远大志向,脚踏实地,勤奋耕耘,定能创立一番伟业。曾经,周恩来总理立下鸿鹄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志向指引下,他为中华崛起奋斗一生,迎来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新篇章。如今,当代青年在时代感召下,将个人志向与时代呼唤结合在一起,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成为中流砥柱。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第一颗卫星到登陆月球背面,再到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它们的背后,是几代航天人无怨无悔的青春故事,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传奇。‎ ‎【夺目首段】‎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在开学的时刻,与大家一起励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敢立远大志,绝知要躬行”。同学们,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兴则中国兴。‎ ‎ 附:【文言文译文】‎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王祐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王祐在后周为官,历任魏县、南乐二县的县令。‎ 太祖接受禅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由魏县调任光州知州,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任制诰。乾德六年,转任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如果)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符明辨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享有国家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品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潭州知州。召回朝廷,代理兼管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掌管铨,王祐掌管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起诉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 16 -‎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说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 ‎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