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乐昌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1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中段考试卷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 花卉、禽鸟、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新石器 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鸟兽、虫鱼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玉 石雕刻上出现了龙凤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 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 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 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自由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 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 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 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的变化规律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 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 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 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 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 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 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 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 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 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 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 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 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 2 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 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 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 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 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 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特色、具 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中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 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以 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栖树 图》被认为是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彰显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蕴。 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显 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但 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 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 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 C.文章具体分析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 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 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结 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3 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 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 B.花鸟画只要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能够 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 C.花鸟画运用托物言志等手法,借丰富的题材抒发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足够的文化自信能帮助我们创作出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现代花鸟画,使其 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 月 14 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 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 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 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轨道上探测到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 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地形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 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 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 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 太阳耀斑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 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 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 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 2019 年 1 月 15 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来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 处不在的光伏发电板。作为动力来源,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是探测器维 4 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来源,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 是一片黑暗,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 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 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 来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来源。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 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 25—30 年。何 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摘编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 年 12 月 8 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 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是就中国作为一 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 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 翻出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 体推出科学家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 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 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 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 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 21 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 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 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 步。 (摘编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12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中,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 被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5 B.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来源。 C.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 用的光伏发电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航天器的正常 运行。 D.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既让我国成为首个实 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勘察的国家,又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一 大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探测器所搭载的科学仪器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 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光采用光伏发电, 解决了该探测器的能量来源问题,维持了其在太空中的正常运转。 C.面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法、俄等国的媒体相继推出各种 相关报道,向广大科普爱好者科普月球知识。 D.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德国媒体都肯定嫦娥四号所给予中国带来的航 天大国声誉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赢得了世界赞誉。 6、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 什么不同?目的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 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 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 6 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 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 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 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 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 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 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 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 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 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 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 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 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 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 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 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 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 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 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 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 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 我口乃鸡呢?……” 7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 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 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 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 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 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 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 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 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 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 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 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 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 全都哭了出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 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 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8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 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 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 8、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 ,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 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 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 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 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 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缞绖 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 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 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 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 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 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 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永平 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 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 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 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 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 9 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 礼。 (节选自《后汉书·丁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 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B.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 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C.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 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D.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 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茅土,古分封王侯时,用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土,以白茅 包而授之,后以此指王侯的封爵。 B.就国,在古代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领地后,这个人 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 C.公车,古代指官车,也指官署。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校书,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汉有校书郎中,三国魏始置秘书校书郎, 隋﹑唐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丁鸿聪慧刻苦,求学精益求精。丁鸿从师学习,三年便明白了章句,善 于辩论疑难问题;担任都讲以后,还继续深造,不远千里求学,精神可贵。 B.丁鸿对弟善慈,托病辞爵让国。在父亲死后,丁鸿假托求医,放弃世袭 封爵,辞让爵国给丁盛,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 C.丁鸿才学过人,广受赞誉推崇。在研究经学方面,与之论难的诸儒叹服 他,丁鸿深得鲍骏、显宗、肃宗等人赞赏;教授学徒,影响较深远。 D.丁鸿渐居要职,深得皇帝信任。显宗召见丁鸿,礼遇拜官;肃宗赏赐丁 10 鸿并提拔他为少府;和帝更是任用丁鸿为太常、司徒、太尉等要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 不识骏。(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 送 远[注] 杜 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这首诗是诗人乾元二年(759)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诗歌开头描绘了一幅遍地兵甲、时局动荡的离别背景图,笔力雄健。 B.三、四句写亲朋痛哭流涕,诗人跨上鞍马告别孤城,细致地描绘了离别 场面, 感人至深。 C.五、六句既描写了远行所见的自然环境,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 环境。 D.诗歌写了启程分别、途中所见、自己回忆等情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 11 脉络清晰。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几何?”曹操答曰“譬如朝露”,而《赤壁赋》中,“_______”和 “_______”两句则分别用比喻和夸张来形容生命的短暂。 (2)李商隐在《锦瑟》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中化用了“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故。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不惧挫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 分)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 “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评论、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文艺生态发生了的变化,文艺评论也出现了 的新特征。但是,近年来,作为文 艺评论的重要对象,文艺作品因为资本等市场力量和互联网等科技力量的强力介 入,其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质量上却。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 )。不管技术如何 进步,也改变不了评论者对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决定性影响,不管网络文艺如何 喧嚣热闹,更改变不了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审美潮流和社会价值判断的功能和作用。 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 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 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因此,文艺批评者要、主动应对,坚守艺 术理想、批评精神和独立品格,引领文艺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阔步前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铺天盖地 空前绝后 良莠不齐 当仁不让 12 B. 翻天覆地 空前绝后 参差不齐 首当其冲 C. 铺天盖地 前所未有 良莠不齐 首当其冲 D. 翻天覆地 前所未有 参差不齐 当仁不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B. 是多出精品、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C. 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提高审美的重要力量。 D. 是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引导创作、多出精品的重要力量。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 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 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B.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 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抵制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 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C.不仅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象, 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且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 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 D.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可以帮助创作者总结创作得失,帮助读者和观众更好地 欣赏优秀作品的精髓,而且能够发现和解决不良的创作倾向,批驳错误的文艺现 象,匡正文艺风气,推动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①________,建立更灵 活的激励机制。②_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 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 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 的特点,③_____,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1、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 20 字)(5 分) 13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 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 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 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 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 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援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某市晚报“青年调查”栏目针对该市中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展开调查,结果显 示:被问及“对未来的想法如何”时,27%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很明确”,53% 的同学比较模糊,还有 20%的同学“十分迷茫”,大多数同学表示可能会把理想 定位于未来的事业,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被问及“确立了理想后,你会怎么做?” 这一问题时,有 45%的同学选择“十分努力去实现”,41.4%的同学表示会“比较 努力”,还有 13.6%的同学说“无所谓,随他去吧”。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为题,给该栏目写一 篇致中学生倡议书,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4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中段考答案 1、B 【解析】认真阅读选项,再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较,分析其异 同。B.偷换概念。“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错误,原文第 2 段说的是“花鸟画 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并非是“花鸟画”。 故选 B 项。 2、C 【解析】答题时,先切分选项内容,根据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的分析,然后判定选项的正误。C.曲解文意。“具体分析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 画的演变情况”错误,文中只是简单提及,并没有具体分析;“并肯定其对世界 艺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有当我们……才能对 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可知。故选 C 项。 3、B 【解析】回答此类问题,注重把握选项的表述内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对 比过程中注意分析选项中“只要……就……”“只有……才……”“可见”“还应 该”等词语体现的逻辑推断意义。B.条件不充分。原文第 4 段说“徐渭、八大山 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 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其中“将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对应 “雅”的一面,“书画市场”和“大众的审美需要”对应“俗”的一面,选项只 谈了后两点,“雅俗共赏”的条件不充分。故选 B 项。 【阅读导引】 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和种类,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花 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重点介绍了宋代是中国 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以及元明清时期的花鸟画的发展情况。 文章重点阐述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围绕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 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这一特点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常用的艺术 手法等内容。 文章还提到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期待其对世界艺术发展作 出更新、更大的影响与贡献。 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证与例证相结合,材料翔 实,论证有力。 4、A 【解析】“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被放在任务第一位”表述错误,材料一 第 2 段相关信息是“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 地貌”。 15 5、D 【解析】强加因果。材料三第 1 段写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 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 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是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 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 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从中可知,并不是美国和德国在刊物上表扬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才赢得世界赞誉。 6、①新华网侧重介绍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 学成果,目的是提供新闻背景资料;②《科普中国》侧重介绍光伏发电板的工作 原理以及它在太空中应用的可能性,目的是向普通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③ 《人民日报》重在综合国际评论,目的是阐述嫦娥四号圆满完成工程既定目标的 意义。 【解析】新华网的报道是一篇新闻采访,从吴伟仁回答的内容和文章标 题看,介绍的是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从而为新闻提供背景资料;《科普中国》重在科学知识普及,介绍的是光伏发电 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太空中应用的可能性;《人民日报》则从战略高度阐述探 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的意义,体现国家权威报纸的高度。 【阅读导引】 这里的三则非连续阅读材料,讨论的共同话题是:嫦娥四号探测器。 材料一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 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 材料二是介绍嫦娥四号敢登陆月球背面原因: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来源, 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 材料三论述的是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的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 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意义重 大。 7、B 【解析】“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以偏概全。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 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 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 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 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情节,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 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丑恶。 【解析】题 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要注意从标题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 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上,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 16 结构上,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 象)上,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揭示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能否点明 或暗示主旨。有时还要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 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标题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 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如本题应从读者的角度答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从情节的角度答出“呼 应故事情节”,从主旨的角度答出“揭示主题”“突出了人物形象”等作用。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描绘了金昌焕的 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 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金昌焕与其他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 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 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 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与无 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 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 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他人物的烘托等,其他还有引用故事、传说,使用特殊 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烘托、排比、运用细节描写等方式塑造人物形象。注意答 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分析“讽刺”“对比衬托”“细 节描写”的手法。 【阅读导引】 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西南联大新校舍中的平凡人物文嫂和经济 系学生金昌焕,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金昌焕在毕业离校前,偷吃 了以养鸡、缝洗衣物为生的寡妇文嫂的鸡并借了文嫂的鼎罐来炖。直到金昌焕毕 业“不声不响”地走了,文嫂在金昌焕床底下发现了三堆鸡毛才知道是金昌焕偷 了她的鸡。 小说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文嫂“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 小便宜”。她勤劳、朴实,命运悲苦,失业几十年,女婿也意外身亡,她靠洗衣 拆被窝养鸡糊口。文嫂虽没有文化但老实、平凡、规矩、透亮,有自己做人做事 的原则。金昌焕,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丑陋、与鄙俗、冷漠、吝啬、自私又 带点功利,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作为学生他从不买纸, 每天吃一块肉。同屋送给他一个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丑恶。儒家文化倡导“贫贱不能移”,条件再艰苦, 也不能丧失人性。文嫂作为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普通妇女,不拿别人一针一线, 靠自己缝补拆洗养鸡糊口。而身为大学生,金昌焕不仅偷了文嫂的鸡,还借了文 17 嫂的鼎罐来炖了,用完后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 普通人性大美之下,反 射出人性中一种丧失人格尊严的丑恶。 10、B 【解析】“宪兄弟”是“各擅威权”的主语,其间不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因日食”是凭借日食这件事,而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 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所以“因日食”和“上封事”之间 应断开,故选 B 项。原文加上标点为: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 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 11、C 【解析】文中的“公车”应是指官车。 12、B 【解析】“友人鲍骏盛赞其有伯夷、吴札的让国之风”错,原文说 到“骏乃止而让之”,“让”意为责备,原文还说到鲍骏劝诫丁鸿不应有乱世中 伯夷、吴札的让国之举,不应断绝父亲“不灭之基”。 13、①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非常友善相待,等到丁鸿 逃离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假装癫狂不认识鲍骏。 ②丁鸿因为才学极 高,辩论疑难问题最为明了,诸儒们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嗟叹赞美丁鸿。 【解 析】①事:侍奉;亡:逃离。阳:通“佯”,假装;遇于东海:状语后置,在东 海相遇。句意 1 分。②以:因为;论难:辩论疑难;称:称赞;美:赞美。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父亲丁 ,字幼春,被封为定陵新安乡侯,食邑 五千户,后来改封为陵阳侯。丁鸿十三岁时,跟从桓荣学习《欧阳尚书》,三年 明白了章句,善于辩论诘难(争论焦点问题),担任都讲,于是立志深造,穿上布 衣,挑着行李,不远千里求学。起初,丁 跟随世祖(光武帝刘秀)征伐,丁鸿只 有与弟弟丁盛居住在一起,丁鸿怜爱丁盛幼小而一起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等到 丁 死后,丁鸿应世袭受封,上书欲让封地给丁盛,没有得到回批。已葬父亲, 丁鸿于是挂孝服于庐墓而溜走了,留信给丁盛道:“我贪读经书,不顾恩义,年 少就随师学习,生不供养父母,死不能尽孝道,皇天先祖,并不保佑帮助,我身 受大病,不堪封爵。前次上书言明病情,愿辞爵给弟弟,奏章搁置没有回批,时 间迫近当袭封爵土。谨自放弃袭爵,到外寻求良医。如果病治不好,死在沟壑算 了。”丁鸿起初与九江人鲍骏一同侍奉桓荣,两人非常友善相待,等到丁鸿逃离 封爵,和鲍骏在东海相遇,丁鸿假装癫狂不认识鲍骏。鲍骏就制止丁鸿并且责备 道:“从前伯夷、吴札处在乱世,所以得申其让国之志。《春秋》之大义,不因 家事废王事,现在你以兄弟的私情而断绝父亲不灭的基业,可以说是聪明吗?” 丁鸿很受感动,流泪叹息,于是回去就国,开门教授学徒。鲍骏也上书称丁鸿经 学至行,显宗认为丁鸿非常贤能。永平十年(67)皇帝下诏征贤,丁鸿到了即被召 18 见,皇帝赐御衣及绶带,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等礼遇。不久,拜为侍中。 永平十三年(70),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79),徙封为鲁阳乡侯。肃宗诏丁 鸿与广平王刘羡和诸儒,在北宫白虎观讨论《五经》的异同。丁鸿因为才学极高, 辩论疑难问题最为明了,诸儒们称赞丁鸿,皇上也多次嗟叹赞美丁鸿。当时人们 赞叹道:“殿中没有第二个丁孝公。”丁鸿多次受赏赐,被提拔为校书,于是代 替成封为少府。门下从此更盛,远方来门生达数千人。和帝即位,丁鸿升迁为太 常,永元四年(92)代替袁安担任司徒。这时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宪兄弟各擅威权。 丁鸿借日食,上书陈事。书奏呈上十多天,皇帝派丁鸿行太尉兼卫尉之职,屯于 南北宫。于是(皇帝)收缴窦宪大将军的印绶,窦宪和诸弟们都自杀。永元六年(94), 丁鸿去世,(朝廷)赐赠比常礼有增加。 14、C 【解析】“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错误,只是途中所 见。 15、①首联写远征情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战乱的迷惘心情;②颔联写送别场 景,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忧伤和自身的无奈孤寂的心情;③颈联写路途所见情景,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情;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亲朋的思念之情。 (答到任意三点给 6 分,一点 2 分) 【解析】题干答题指向理解情感的范围是 “这首诗”,即全诗。故答题时要分联作答,通过每一联的不同表意体会其不同 的情感。如首联的内容是“远征”,以“胡为”发问可见其面对战乱的迷茫与不 安;颔联的内容是写别离,以“一哭”表达送别的忧伤;颈联写的是途中所见, 以哀景表哀情;尾联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意赏析】 首联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 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首联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 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 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 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 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 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 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仄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 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 19 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 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 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 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 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 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免河西尉,为右卫率 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 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 “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之乱中,“带甲满天地” 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 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 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 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最后, 今昔对比,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16、(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17、【答案】D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 此处指文艺生态的变化而不是声势;前所未有: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空前绝后: 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 盛况。此处新特征应该之前未有,不能断言包括以后;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 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 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此处对象为文艺作品质量;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 推让。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此处是指文艺批评者要积极主 动。 18、【答案】A 此处根据后文提示,文艺评论作用对象首先应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其次是文 艺作品和文艺评论等的阅读者即大众,最终是对社会风气的作用,排除 C 项、D 项;再根据行为先后逻辑顺序排序,应是先创作才有精品,排除 B 项。故选 A 。 20 19、【答案】B 此题“不仅”应放在“优秀的文艺评论”之后,排除 A、C 两个选 项;“解决”和“倾向”属于搭配不当,排除 C、D 两个选项。根据内容的递进关 系,应先是具体性的帮助创作者、读者和观众,然后才是对抽象性的文艺风气、 文明风尚等产生影响,故可排除 A 选项。 20、①也应注重效率 ②一些地方的措施值得借鉴 ③我们应当用好的激励制度 (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根据首句“公平与效率”的紧密联系,①处前半句已经提到“公平”, 则此处填入的中心词当为“效率”;该文段主要探讨的是在扶贫工作中建立灵活 的激励机制,而②处“比如”之后都是一些具体探索的例子,②处应是为举例的 总起句;③处,前半句说的是“制度建设”,后半句“激发”是说作用,结合全 文段,此处应该填入“激励制度”的应用。 21、法律规定严明;避让方法合理;驾车行为文明。 (答出 1 点 2 分,答出 2 点 4 分,答出 3 点 5 分。) 【解析】这段文字开头就强调“德国交通法规定”,可见其法规严明;在规定中, 各种特殊情况都有避让的方式方法;此外,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 不抢行”,可知其文明程度很高。将以上信息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2、【答案】【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加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对命题 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 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 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 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 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 要求的标志。 【审题】本题的材料是一份调查报告,某市尚有一定比例的中学生对未来目标不 明确,也存在一定比例的中学生,虽有目标,却无行之有效的行动。作文命题正 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设立的。命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二 是“争做时代新人”。前者是基础,当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后者是行动,要把理想信念具体落实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上。二 者必须兼备才算恰题。 参考立意: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即把坚定理想信念与争做时代新人结合起来。 21 心怀志向,与时代同频共振 厦门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可还记得小时候拍着胸脯立志做科学家时的骄傲与坚定;又是否曾和朋友 一道诉说自己的梦想而彼此争执不下?儿时的稚嫩常被家长津津乐道,可儿时的 梦想如今怎么说不出口了呢? 我们青年一代,是乳虎是朝阳,是春前之草,是长江初发源。生机和希望从 我们身边散发,未来的动向有待我们奋斗。国家领导人曾说,青年人应立鸿鹄之 志,做奋斗者,这正是当下新生的中国对青年人的要求与期待。 可我们之中迷茫动摇的心态不在少数,模糊的理想与规划如何托起青年肩上 的重任?随着教育的发展,封闭式学习的漏洞逐渐扩大,除了成绩单上下滑的排 名,你们还能被什么刺痛?社会与国家的转变和发展是否被视而不见;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逆全球化思想的沉渣泛起,这些时代的问题怎能被我们置之不理? 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我们青年应当志存高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向引领的信念,是遇到困难时的定心丸。古有司马 迁奉献二十年终成史家绝唱的辉煌,今有科学家们隐姓埋名奋战于艰险之中换取 了中国科技的卓越飞跃。这其间漫长的煎熬,身心的疲惫,若无坚定志向的指引, 哪一个不是沉重的打击。正是信念让我们“与苦相伴,苦中作乐”。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诚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中国也已旧貌换新颜,可这 就说明我们青年人可以停止奋斗了吗?享乐利己主义的流传,自我实现的需求被 淡化,可时代正在变化!时代的旋涡不容许你站立其中,唯有顺势而为才能在其 中穿梭自如。“欲粟者务时,欲治因势”,时代的洪流下更需要我们青年人脚踏实 地的追逐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使命。 青年一代,更要小心沾染上“暮气”,“丧文化”的席卷和风靡不是拥抱时代 的积极态度,而像李子柒那样把宣传乡村文化的理想付诸实践,给世界带来田园 牧歌的惬意享受才是我们面对时代的正确态度。 志向无需遥不可及,而是引领你前行的方向;实现理想也非难事,只要拥抱 时代,与时势相向而行,让我们青年一代都能心存志向,与时代同频共振。 倡议人:一名高三学生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刘远军老师:该文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说起,回应材料 中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进而申明青年人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倡议青年人 22 坚守信念,与时代同频共振时,作者能结合时代社会特点,敦诫青年人把个人理 想融入国家使命,积极践行。文章注意到了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内容贴合材料; 行文能把个体体验和社会认知相关联,抓住青年人自身特点分析问题;语言流畅, 结构清晰。欠缺之处为思考比较表面,有所论,但还不够深刻;在希望和建议部 分还有点避实就虚。 让理想之花开遍时代的原野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林汉桂 同学们: 大家好! 近日,一份关于青年理想信念的调查引发热议,虽然大部分同学选择付出努 力去实现,但却少有同学对理想信念较为了然于心。正如理论之于实践,理想信 念是奋斗进程中的指路明灯。若无理想信念,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冤枉路。 对此,我们不禁疑惑:作为时代新人的我们怎么了? 抑或是多元的文化浪潮让我们迷失,抑或是家庭的考量让我们犹豫。究其根 本,是心中价值取向的迷惘,亦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畏惧,让我们们本应盛开的 理想之花渐显凋零。但放眼时代的原野,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价值多元重塑。而内 心迷惘的我们,又如何在纷繁的外部环境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立足点?作为被社 会建构着的我们是如此,社会则亦是如此:信仰缺失了,“丧文化”便生根发芽, 和谐有序社会环境杂草丛生;理想沦亡了,“混文化”就大行其道,行稳致远的 发展道路平添阻碍。 但批判终究只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时代的责任绝不容许我们一昧道德飙车。 伟人不因为他们出身的伟大而伟大,而在实现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彰显着他们的伟 大。而平凡的我们坚定了理想信念,也终将聚沙成塔,汇聚起一股推动历史进程 的力量。求学东瀛,是周总理的“不酬蹈海亦英雄”;雪线送邮,是其美多吉的 对理想的默默守护。 无数平凡的人种下无数坚定的理想之花,时代的原野一片葳蕤,在此,我呼 吁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做出切实行动,争当时代弄潮儿: 由内而外,寻找个体价值,不盲从,做自己。狂飙突进的时代,意见冲突早 已是家常便饭。理想的分歧本身没有错,但正如王元化先生所指出,“浪潮之坏 在于抹杀不同的意见”。在鱼龙混杂的舆论环境下,留一颗纯净的心,寻找自己 的价值存在,方能将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直,更避免信息化产物的影响。西谚有云: “有信仰,才有希望”。不正是如此吗? 23 “为者长成,行者长至”,诚哉斯言。正如写作业不能只动脑不动笔,实现理 想要拼搏,要奋斗,是我们都知道的普世道理。不积跬步,无论如何都无法致千 里,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唯有坚持,才不会“心中满当当,两手空荡荡”。 国家领导人曾言:“青年的理想,是同时代的发展相联系的。”个人理想的实 现伴随着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盛,而国家的强盛又促使我们向更高的理想奋进。 让个人的理想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融合,让个人、社会、国家一同前进。 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看心灵的原野繁花似锦。在时 代的原野种下一颗种子,我们心灵的原野更加生机勃勃。种下的种子,即便终不 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也能开出一朵鲜花,留人余香。 倡议人:一名高三学生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冯淑珍老师:作者准确把握任务要求(倡议书),在高度概 括材料调查报告数据的基础上,提取出两个问题的要义,围绕核心话题 “理想 信念之于时代青年”展开倡议。基于现实的写作关照,写作者对青年所处的时代 特征进行了明确具体(多元化、信息化、现实利益考量等)推因探讨,并就此引 申出对青年的不良影响(迷失、犹豫、迷惘,“丧文化”“混文化”等)。文章铺 垫到位,倡议水到渠成:青年们由内而外,笃定理想信念,做自己;更需要反躬 自省,并践行于生活实践,将个体与社会、国家融合起来,才能走宽走直人生路, 争做弄潮儿,担当时代大任。文章优胜之处在于,析因深刻,挖掘内涵,问题与 结论紧密相连,紧扣时代特色。全文思路清晰,内蕴丰富,语言理性有力,能够 通过倡议,引发同学们深层次的思考,结合自身情况,感触体悟,行动出来,真 正达成倡议呼吁的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