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宁城蒙古族中学2021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乐语是古代学子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读书人学诗词便是伴随着吟诵开始,可 以说,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也是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 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 ),从“行吟泽畔”的屈原、“余亦能高咏”的李白、“独 立苍茫自咏诗”的杜甫,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然而, ____________,吟诵只被视为辅佐学习文学的手段之一,并未成为学术的主流,真正关于吟 诵的研究并不多。加之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后,国文语法更改,西方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 中国,朗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吟诵。因而,诗词大家叶嘉莹会( ):“传统的吟诵几乎已 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 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会被(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日常性 感慨 减损 B.特殊性 感悟 减损 C.日常性 感悟 消亡 D.特殊性 感慨 消亡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应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的吟诵诗词,但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B.吟诵诗词本应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C.吟诵诗词本应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它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D.本应吟诵诗词作为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它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行吟泽畔”的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 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C.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 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D.“经史之学”中的“经”即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记》,是汉代司 马迁所写的纪传体通史,属于正史。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不同的视角会引出不同的行动,进而带来不同的结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改变, 不光是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且是这些视角的不断变化,老的视角被抛弃,新的视角被接 - 2 - 受,从而带来这个世界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世界的视角比科学事实更加重要。 在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里,对这种视角变化的意义做过详细的解释。他认 为科学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完成了视角的转换,并把这种视角的转换叫作范式转移 (paradigm shift)。所谓范式,就是认知的模式。转移,就是改变。范式转移,就是认知模式的 改变。从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圆的,这个认知模式的转变,就是一种范式转移。 为什么范式重要,因为它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 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一个范式 一旦形成,就会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 的思想和行动开创新的可能性。 但范式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新范式出现的时候,往往像一株幼苗,还不能立刻被认出 是否会长成参天大树,而持有老范式的人会坚决地抵制新范式。但新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的 事实,证明范式转移势不可挡。所以这就是范式转移的特点,它会带动新的思维模式,扩展 你的认知疆界,这种范式的突破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世界。 下面介绍关于科技创新的范式转移案例。 第一是产品背后的科技的来源。高校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太低, 没有办法进入社会。而美国 1980 年推出了拜杜法案,规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归高校,高校有 处置权。同时高校在做科技转让时,也总结出了经验,最有效率的不是转让专利,而是转让 独家商业权益。技术的商业权益的转让,使得企业可以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做产品化的开发, 并且以此来获利。这样就造成大量的原来积压在高校当中的转不出去的专利,能够被企业来 利用、开发了。 第二是开发者从大公司为主,变为小公司为主。我们以前的印象里都是只有大企业才能 做产品研发,因为当时有一个壁垒横在主力开发者的眼前:你不是大公司,你就没法花那么 多钱去买到这些专利,也没法调集这么多的资源进行研发。而拜杜法案使得大量的知识产权 可以被转让,同时,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不涉及专利,科学家可以继续做研究,所以转让 费用大大降低了。 因此,来申请转让的人就发生了变化。大公司要转让知识产权,派个律师来谈;但小公 司肯定是 CEO 过来谈判,而且表态很坚决:我们为你的科技专门成立了公司,将全部精力都 放在科技产品化上。同时找到发明这个技术的科学家,邀请他到公司里来兼职做首席科学家, 并给予股权或者期权,这样科学家就有动力合作了。所以突然之间整个科技创新生态的重心 就变了,最先进专利都集聚在小公司手里。 这就是成功的范式转移:不是科学家搞科技、大企业做研发,而是创新的小企业从高校 拿来科技,完成研发转化,把产品推向市场,推动了社会进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观察世界的老视角被抛弃,新视角被接受,这种视角的转换就是范式转移,而这 种新视角也并非永远新,也终将会被更新的视角取代。 B.范式就是人类的认知模式,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 的,就是人类认知地球的不同范式。 C.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自己和对象的 关系是什么样的都取决于范式。 D.视角转换开启新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对世界有全新的认知,托马斯·库恩认为,无论 从哪种意义上说,完成视角转换比任何科技成果都更加重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范式出现时,都必定要经历反对、抑制、质疑及反复的考验。例如,从地球是平的 到地球是圆的这一范式转移,就经历了上述种种过程。 - 3 - B.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改变,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知的加深,而是因为视角的不断变化。 C.范式的转移不会一蹴而就,但新视角取代旧视角,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D.老的范式束缚着人们对事物的想象力,而新的范式一旦形成,就会冲破一切束缚和限 制,彻底解放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 A.高校虽握有大量科技突破,但无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产品,于是美国 1980 年推出拜 杜法案,强制高校出让科技商业权益给小企业。 B.拜杜法案实施后,规定高校科技专利转让可以只转让独家商业权益,造成大企业对高 校的转让不感兴趣,最先进的专利都集中在小公司手里的被动局面。 C.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在加快,不过这并不是科学家的贡献,而是企业家的贡献。 D.拜杜法案出台前,美国是大企业做产品化研发,高校搞科技突破,但产品化效率低下; 法案出台后,转让费用低了,大批小企业也能参与其中,产品化效率大增。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名将晚谬. 自古威名之将,立盖世之勋,而晚谬不克终者,多失于恃功矜能而轻敌也。关羽手杀袁 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①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 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禽,以.败大事。 西魏王思政镇守玉壁②,高欢连营四十里攻围之,饿冻而退。及思政徙荆州③,举韦孝 宽代己,欢举.山东之众来攻,凡五十日,复以败归,皆思政功也。其.后欲以长社④为行台治 所,致书于崔猷,猷曰:“襄城控带京洛,当今要地,如其动静,易相应接。颍川⑤邻寇境, 又无山川之固,莫若顿兵襄城,而遣良将守颍川,则表里俱固,人心易安,纵有不虞,岂足 为患?”宇文泰⑥令依猷策,思政固.请,且约:贼水攻期年、陆攻三年之内,朝廷不烦赴救。 已而陷于.高澄,身为俘虏。 慕容绍宗挫败侯景,一时将帅皆莫及,而攻围颖川,不知进退,赴水而死。 吴明彻当陈国衰削之余,北伐高齐,将略人才,公卿以为举首。师之所至,前无坚城, 数月之间,尽复江北之地。然其后攻周彭城,为王轨所困,欲遏归路。萧摩诃请击之,明彻 不听,曰:“搴旗陷陈,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一旬之间,水路遂断。摩诃又 请潜军突围,复不许,遂为周人所执,将士三万皆没.焉。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樊:樊城。②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③荆州:今湖北江陵。④长社:今河南长葛。 ⑤颍川:今河南许昌。⑥宇文泰:西魏丞相。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将晚谬. 谬:犯错,出现失误 B.欢举.山东之众来攻 举:推举,选拔 C.思政固.请 固:坚持,坚决 D.将士三万皆没.焉 没:丧失,这里指被俘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败大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其.后欲以长社为行台治所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已而陷于.高澄 不拘于.时,学于余 - 4 - D.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蚓无爪牙之.利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B.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C.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D.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名将晚谬的一组是( ) ①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 ②其后欲以长社为行台治所 ③莫若顿兵襄城,而遣良将守颍川 ④思政固请,且约:贼水攻期年、陆攻三年之内,朝廷不烦赴救 ⑤师之所至,前无坚城,数月之间,尽复江北之地 ⑥萧摩诃请击之,明彻不听,曰:“搴旗陷陈,将军事也;长算远略,老夫事也。”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讲述了四个名将晚谬的事例,把名将先期的战绩和后来的溃败做了鲜明的对比, 有力地证明了文章开篇的观点。 B.西魏的王思政在镇守玉壁和荆州时,曾在两地大败北齐的高欢;后来,他在选定行台 治所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终被北齐的高澄所败。 C.赫赫有名的关羽功名曾盛极一时,最终却败给了东吴,不但身死人手,蜀汉大业也遭 重创。 D.陈国衰弱时,陈将吴明彻率军伐高齐,尚能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但他后来率军攻打 北周的彭城时,却傲慢自负,不听人言,导致全军覆没。 第Ⅱ卷 四、(25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将略人才,公卿以为举首。(2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其后攻周彭城,为王轨所困,欲遏归路。(3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算远略,老夫事也。(2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他们所犯的错 误。(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9 分) - 5 - 幽州胡马客①歌 [唐]李白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②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注]①胡马客:指唐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招募的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李白曾在幽州客居, 本想投奔安禄山军前效力,后见其有不轨之心,遂离去。公元 775 年 11 月,安禄山起兵造反。 ②赪(chēng):红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幽州胡马客歌”是乐府诗旧题,李白此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叙写时事,表 露心声。 B.作者善于抓住典型特征刻画人物,如“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 醉雕鞍”四句,就生动地刻画出军中女战士能征善战、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 C.诗人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借用汉代“匈奴”犯边的故事影射那里或将发生战乱,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D.结尾“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两句,是诗人代替将士们直抒胸臆,道出了戍边将 士厌倦战争、渴望过安定生活的心声。 (2)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张籍《没蕃故人》中的“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与李诗中的哪一句 描写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请简要分析异同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 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5)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高三学生百日誓师大会,邀请了校领导、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 表向同学们发出号召、表达决心,其中要引用两句古诗词。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 同学们,我们唱着青春的歌一路走来,我们攀登坎坷书山,挥桨茫茫学海,逐梦之路将 - 6 - 浓缩为百日的时光,在这庄严神圣的一刻,我想起古人曾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庄重宣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发愤图强,铸就辉煌!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 苏沧桑 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 还有人间烟火。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 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正午时分,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 地貌的壮丽中。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 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 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光阴煮海,时间将曾经的大海煮了几亿年,熬成这片集雄、险、奇、 幽、美于一身的地貌,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 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些什么?陨石雨,沸腾的 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 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某个高处俯瞰,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巧遇孤独的音 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竖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 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 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汤汤穿过河西走廊。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 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带着嘱托,开启了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 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五万里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 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 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古为河西四郡(张 掖、武威、酒泉、敦煌)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长河中对华夏 文明产生深远影响。张掖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荒漠与绿 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 使者。北魏时,当地音乐与龟兹乐相结合的《秦汉伎》,以《西凉乐》之名流传。唐代,丝绸 之路音乐文化交流,孕育出响彻世界的“唐乐”高峰,《十部乐》涵盖丝路沿线各民族的音乐。 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八声甘州》《甘州曲》等词牌、曲牌流传至今…… 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 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了充盈着史诗情怀的《河西走廊之梦》,嘟嘟克笛引领的恢弘旋律,美得 让人流泪。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科学告诉我们,物质经过漫 长时光与无数组合,才产生了生命,地球经历了四十多亿年的沧海桑田,才产生了人类。人 类历史于无垠的时间,短暂只如一瞬,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何不争分夺秒去爱?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我不知道一匹解甲归田的军马,是否愿意和我聊聊祖先辉煌的 曾经。它是一头漂亮极了的汗血宝马,通身黝黑发亮,偶尔抖一下耳朵,眨着长睫毛,安静 地承受着人类好奇的抚摸,却不知从哪里透着一副不羁的神情。在它的附近,两匹棕红色大 马在隔着栏杆亲昵。 我试图去识别一匹马的耳语。我轻轻从它的侧面摸上它的脸颊,如果摸向它的正面,它 - 7 - 的眼睛看不见,会受惊。我将脸贴近它的脸,蹭到了粗糙而柔软的鬃毛,看到了长睫毛下它 的瞳孔里浮现祖先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画面,听到了它的耳蜗里响彻金戈铁马之声。公元 前 121 年,霍去病在此创建了山丹皇家军马场,两千年来,这里见证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沧桑 巨变。 九月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上万马奔腾,一道道马脊如一望无垠的麦浪起起伏伏,传 递着李白的朗声吟诵:“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 花月醉雕鞍……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群山偃旗息鼓,人 们放马归山,解甲归田,马和诗歌的耳语里有一个相同的暗号:“回家。” 在离军马场一百多公里的民乐,夕阳斜照进一个酒库,一个个巨大的棕色酒缸上,覆盖 着一块块异常鲜亮的红缎子,像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一个小勺伸进了酒缸,睡了三十年的酒 醒了,叹了一口气,吐出一串咕咚咕咚的耳语,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在汉代酿酒古法 的基础上,民乐人用高粱、玉米、大麦、小麦、大米、豌豆等九种粮食酿制了独具一方风味 的美酒。三十年陈的白酒在玻璃酒壶里,呈现夕阳一样的淡淡金黄。我与金黄对视,看见清 澈的酒里凝结着浓稠的历史,是与江南的黄酒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骨。我想,从前,它一定 是出征酒,万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碗碗烈酒被仰脖喝尽,一只只酒碗被摔得粉碎;它也是 庆功酒,团圆酒,被百战归来的人群痛饮,化作眼泪飙飞,化作一场场思念的雪。此刻,它 是一杯民间的酒,沁入了寻常百姓日子的酒,像一个静坐于喜宴主桌的老人,微笑着,眼神 安详。 朋友们拎起一壶酒干杯,一位本地学者说,在我们刚刚经过的马蹄乡,他年轻时去探访 过,裕固族的朋友们听说来了他这个从来不会醉的年轻人,消息波浪式地传遍了草原,很多 人都跑到帐篷里请他喝酒看他喝酒。 我浅尝几口酒便醉了,歪在飞驰的面包车里,半梦半醒间,听两位朋友高一声低一声的 对话,像一声声耳语。他们一个来自天津,一个来自西宁,隔着车子的过道,两人从一碗“炒 炮仗”开始,讲青海的面,天津的面。车窗外夜色降临,耳蜗里似乎又有别的耳语响起,却 是我熟悉的乡音。东海边江南被桂花树覆盖的娘家小院里,想必七旬母亲正双手合十,喃喃 祈祷,每一个晨昏,她心中的话总是:国泰民安。 世界安宁,我们才能听得见亲人们的耳语。母亲的耳语是一个涟漪,传给了千万里之外 的我,从耳蜗传到心脏,传向四肢,传给车轮,通过车胎与地面的摩擦,传给了我脚下这片 古老的土地,并得到了它的回应。于是,我听见整个河西走廊上,响着悠长的声声驼铃。 (文章选自 2019 年 11 月 16 日《人民日报》)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文章第一节中的“耳朵却变得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既照应标题中的“聆 听”,又总领全文。 B.文章第四节写作者站在河西走廊的丘陵上,听到风声里夹杂着长号、提琴、竖琴、定 音鼓等乐声,说明此地并不十分荒凉,还有乐队在演奏。 C.这篇散文虚实结合,含有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内容,可谓“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这 些内容都是通过“聆听”产生的。 D.民乐自古就出产独具风味的美酒,作者推断,这种酒在历史上肯定是当地的出征酒、 庆功酒、团圆酒。在和平安宁的今天,民乐美酒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中。 E.文章开头作者走在河西走廊聆听到一串九月风声里的驼铃声,文末以悠长的驼铃声结 束,首尾呼应,意蕴丰富。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河西走廊聆听到了什么?(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有何用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1 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我国的素食文化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较快发展。这一时期,张骞通西域,带回 中亚、西亚的许多蔬菜瓜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国的素食原料品种、 产量激增。这一时期,石磨的普遍推广,使可制作丰富多彩的面食品种的面粉出现;植物油 被 用 于 烹 制 菜 肴 了 ; 豆 浆 、 豆 豉 得 以 普 及 , 豆 腐 也 问 世 了 。 这 些 都 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思想观念上看,西汉中叶的道教,东汉时传入中国的 佛 教 , 以 及 魏 晋 时 期 文 人 骚 客 的 崇 尚 清 淡 、 断 绝 肉 食 的 思 想 观 念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中学举行“我喜欢的名著人物”读书沙龙活动,请你从《三国演义》《红楼梦》《堂 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这几本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特点,谈谈你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100 字左右。(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20 年这个春节,一场疫情突然打乱了许多人的假期计划,人们被迫宅在家里,为不断 增加的确诊数字感到恐惧,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牵肠挂肚,为饱受病毒侵扰的武汉人民 忧心不已,为家人、亲朋及自己的健康惴惴不安……瘟疫面前,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就像这 首约翰·多恩的《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 9 -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请结合上面所给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语文答案 - 10 - 1.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解析]“日常性”强调平时常做,“特殊性”强调不常做。这里强调读书人学诗词是伴随 着吟诵开始的,很平常,应用“日常性”。“感慨”强调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感悟” 是有所感触而领悟,语境强调慨叹而非领悟,应用“感慨”。“减损”强调部分损失,“消 亡”强调消失、灭亡。文中说“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并非不能找到,所以应用“减 损”。故选 A。 2.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析]A 项,前面是名词短语,与“但”不搭配;C、D 项,“它”与后文“吟诵”主语 重复。故选 B。 3.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析]D 项,“‘史’为《史记》”错误,应为史书。故选 D。 4.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解析]D 项,“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说”错误,文中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故选 D。 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推断能力。 [解析]A 项,“都必定”说法太绝对;B 项,不是“不是因为……,而是因为……”,应 该是“不光是因为……,而且是……”;D 项,“新的范式一旦形成,就会冲破一切束缚和限 制,彻底解放……”有误,原文为“一个范式一旦形成,就会束缚我们对事物的想象力”。 故选 C。 6.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析]A 项,“强制”有误;B 项,“被动局面”有误;C 项,错在否认科学家的贡献。 故选 D。 7.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B 项,举:带领,率领。故选 B。 8.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A 项,连词,以致/介词,因为;B 项,代词,那,指玉壁之战/反诘语气,难道;C 项,都表被动;D 项,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不译。故选 C。 9.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句意:等到在樊城攻打曹仁时,又大破于禁等七军,关羽威震一时,最后竟逼得曹 操准备迁都许昌来避其锋芒。“攻曹仁于樊”是状语后置结构,在其后断开,排除 A、B;“羽” 是“威震华夏”的主语,在其前面断开,排除 C。故选 D。 10.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③是崔猷献的良计;⑤说的是吴明彻早期的战绩。排除 B、C、D,故选 A。 1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析]B 项,“曾在两地大败北齐的高欢”有误,两次大败高欢都在玉壁,第二次玉壁的 守将也不是王思政。故选 B。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答案](1)(吴明彻的)将略和才学,公卿们把它看作是一流的。(以为:把……作为;举首: 一流的,顶端的) (2)然而他后来在进攻北周的彭城时,被王轨围困,王轨计划切断陈军的归路。(为……所: 被动句式;遏:切断、阻断) (3)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是我的事。(算、略:谋略;……也:判断句)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居功自傲、大意轻敌、刚愎自用、自矜功伐、恃功矜能、不懂进退。(任答三个即 可) - 11 - [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威名赫赫、功高盖世的将领元帅,在晚年出现失误以致不能善终的,大多数 是因为居功自傲、大意轻敌。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在万马千军中亲手杀了袁绍帐下的名将 颜良、文丑。等到在樊城攻打曹仁时,又大破于禁等七军,关羽威震一时,最后竟逼得曹操 准备迁都许昌来避其锋芒,他的威名可谓无与伦比了。可是,高傲的关羽竟没有识破吕蒙、 陆逊的欺诈,最终堕入孙权的计谋之中,父子同时被擒,以致坏了刘备的大事。 西魏的王思政在守卫玉壁时,高欢连营四十里围攻他,最终因人困马乏、天气严寒而退 兵。当王思政移镇荆州时,举荐韦孝宽代替自己守卫玉壁城,高欢乘机率东魏重兵大举围攻 玉壁,经过五十天的激战,东魏损兵折将,大败而归,这都是王思政的功劳。在那以后,王 思政想把长社县作为行台治所,特意给崔猷写了一封信,崔猷回信说:“襄城郡连接京师和 洛阳,是现在的战略要害,一旦有敌情,也好相互接应。颍川郡临近敌境,又没有山川的险 固作为屏障,不如重兵驻守襄城,同时派遣良将守卫颍川,那么里外防守都很牢固,人心容 易安定下来,即使有难以预测的事情发生,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西魏丞相宇文泰命令依 照崔猷的计策出兵,可是王思政坚决请求,并立下军令状:敌人水攻一年、陆攻三年之内, 不再要求朝廷发兵救援。不久,颍川郡被高澄攻破,王思政自己也成了俘虏。 东魏将领慕容绍宗曾击败侯景,当时的将帅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但是在进攻颍川时, 却不懂得进退,最终投水自尽。 吴明彻在陈国非常衰弱的情况下,率兵向北攻打北齐,(吴明彻的)将略和才学,公卿们把 它看作是一流的。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收复了长 江以北的全部土地。但是,后来在进攻北周的彭城时,被王轨围困,王轨计划切断陈军的归 路。萧摩诃请求发兵击退王轨,可吴明彻没有采纳,说:“拔起敌旗,冲锋陷阵,是将军你 的事;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是我的事。”在十天之内,陈兵在水上的退路就被切断了。萧 摩诃又请求秘密突围,可吴明彻仍然不答应,最终吴明彻被北周军队活捉,三万将士成了北 周的俘虏。这四个人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 14.(1)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 [解析]B 项,“军中女战士能征善战”身份和形象都不对。应是“表现了边塞的风土人 情”。故选 B。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词作品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战争警醒,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与渴求和平的愿望。如“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等句以借古讽 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表达对国家或将发生战乱的隐忧,“何时天狼灭?父子得 安闲”则表现了戍边将士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与李诗中“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一句描写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点:“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 沙都被染红,正面描写了战争的惨烈。“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只写了战后的现象:因 为全军覆没,战后驻地的营帐都无人收拾,失去主人的战马因认识残破的军旗而从战场上归 来,侧面反映了战争的凄惨景象。 相同点: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战争的惨烈。 1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中国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知来者之可追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梦入芙蓉浦 (4)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5)有志者,事竟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则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任答 一句即可) - 12 - 16.B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析]B 项,“说明此地并不十分荒凉,还有乐队在演奏”推断错误,乐声是作者的幻听, 并非真实存在;C 项,“都是通过‘聆听’产生的”不准确,应是大多是通过“聆听”产生的。 故选 BC。 1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答案]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出任意两种即可)①用“光阴煮海”这个 新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张掖经过几亿年的地壳运动,由汪洋大海变成了集雄、险、奇、 幽、美于一身的彩色丹霞地貌;②作者将“光阴”物化成人才能具有的行为,“煮”“熬” 大海,巧妙而形象地写出了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经历了大自然几亿年的风化、侵蚀,突出了 时间之久、变化之大;③“蜜般柔软,糖果般多彩,极地冰川般肃穆”,运用了比喻和排比 的修辞,从质感、色泽、造型、氛围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掖丹霞地貌千姿百态、色彩 斑斓、气势磅礴的壮观美景(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与 惊叹。 1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案]①九月风里的驼铃声;②脚下古老的土地下“叮叮咚咚”的流水声;③猎猎风声里 苍凉、悠远的乐声;④古往今来张掖的河西走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一曲曲动人的音律; ⑤军马场一匹解甲归田的汗血宝马的耳语;⑥李白的朗声吟诵;⑦半梦半醒间朋友的闲谈; ⑧熟悉的乡音、母亲的耳语。(答出任意五点即可) 1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引用诗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唐代焉支山下军民的活动,他们热情豪爽、不畏艰难的性格, 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作者引用诗句有力地证明了此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印证了“回家”是人们共同的心声。②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酒从战 争符号变成和平生活象征的描写。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2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概括能力。 [答案]①对河西走廊、丹霞地貌壮美景观的热爱与赞叹;②对河西走廊历史上曾经创造的 辉煌的缅怀与追忆;③对丝绸之路、商贸之旅、中西文化交融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崇 敬;④对国泰民安的祖国的赞美与祝愿。(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案]①促进了我国果菜种植业的发展 ②素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③都对 素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2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微写作能力。 [答案]示例:我喜欢林黛玉。因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 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 接,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喜欢林黛玉,还因为她的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让人见之 忘俗,心生仰慕。 23.[写作导航]本材料包含导语(时评)和引用(诗句)两部分,因为有说明议论文字,阅读 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任务驱动部分也有具体明确的写作指向。重点在于读懂诗歌。这首诗指 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个体 可以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然后指出任何人死亡都是自己的损失,因为大家是一个整体,所 以当丧钟敲响时,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这是说个体不但与整体相连, 也和组成整体的个体紧密相连,大家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要注意互帮互助,一荣俱荣,一损 俱损。 [参考立意]①世间万物相互关联,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助人 方为助己;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④无数的“我”汇成时代洪流;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