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阻:阻止 B. 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引:拉,牵引 C. 白时卧庐山,辟僚佐 辟:征召 D. 璘败,累系浔阳狱 系:联系,关联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枹坐/旁若无人 B.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出生带有传奇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后经贺知章的推荐,被任命为供奉翰林。‎ C. 无论是“力士脱靴”,还是“乘醉骑驴”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当李白受牵连下狱时,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答案】1. D 2. C 3. D ‎ ‎4. 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D项,“系:联系,关联”错误,依据“璘败,累系浔阳狱”,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狱中,可知“系”意为:关押、拘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 承接前句“白长笑而去”,划线句是以李白为主语,故考生抓住动词“乘”“至”“著”“坐”及其相关宾语、状语等,可知“尝乘舟”谓语成分齐全,故独立断句,故排除AD;‎ ‎“金陵”是李白和崔宗之“至”的地点,故“至金陵”中间不能断句,且“著宫锦袍”的主语是李白,而不是“金陵”,故排除BD;‎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D项,“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误,依据第四段“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可知,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耻:以……为耻辱;摘:指摘;其:代词,代指李白;以:用来。‎ ‎【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参考译文: ‎ ‎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郁郁乎文哉 文:完美 ②则刑罚不中 中:得当 ③五世希不失去矣 希:同“稀”,稀少 B. ①君君 君:行君道 ②君子务本 务:务必 ③尧舜其犹病诸 病:诟病 C. ①愿无伐善 伐:夸耀 ②见之,虽少,必作 作:肃立起敬 ③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谅:小信 D. ①微管仲 微:如果没有 ②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同“措”,放置 ③吾亦欲无加诸人 加:强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考生答题时注意提防文言选项中常出现的以今释古的陷阱和现象,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B项,“务:务必”和“病:诟病”错误,依据“②君子务本”,君子致力于根本,可知“务”意为:致力于。依据“③尧舜其犹病诸”,尧舜这样道德高尚的圣人都还会感到有所不足,可知“病”意为:认为不足、感到不足。‎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必须多积累,多读多记。但在做题时,又有“法”可依,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句子的语法特点、句子本身的意思三个方面来推测。常有方法有意义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搭配和句式、句间关系)、联想(课文、成语)法三种。‎ ‎6.下列对句中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一项是 A.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和而有仁德。‎ B.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翻译: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C.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D.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翻译:天下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最后综合各选项选出最佳答案。‎ A项,“亲和而有仁德”错误,句中“泛爱众而亲仁”,意为:博爱大众,且亲近仁德之人。‎ 故选A。‎ ‎【点睛】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7.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本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对上文中划线语句,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 ‎《<论语>选读》的理解是:“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杨伯峻《<论语>译注》的理解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这两种理解,你更赞同哪一种?请结合孔子的思想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①:我更赞同《<论语>选读》中的理解。因为《论语》多言尽己工夫,强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少言在外之效验,这体现了孔子对自己行为的要求以及对待天下人的仁德态度。‎ 示例②:我更赞同杨伯峻的理解。己必无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怀之。这种翻译更强调最终效果,也体现孔子不仅要求自己做到仁德,也希望他人受到自己的影响也做到仁德(“己欲立而立人”),更能说明孔子志向的境界之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此题具体考查探究重要语句的思想内涵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分析《<论语>选读》和杨伯峻两种理解的内涵和角度差异,然后回归文本,联系具体语句和平时积累的孔子思想主张,评价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好,并阐明理由。‎ 谈及志向,子路的观点“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这体现了孔子的“为仁由己(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表示做好事全凭自己作出决定)”的“仁”,强调自己的“仁”对他人带去的好处。颜渊的“愿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这体现的是孔子“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的“仁”,自己行为不给他人带去压力。‎ 孔子的“仁”呢,主张“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不仅包括自己对他人带去的“仁”和善,也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不仅要求自己做到“仁”,也希望他人受到“仁”德感化。故考生表达观点时也要围绕孔子的思想主张,去分析《<论语>选读》和杨伯峻的理解,态度明确并依据文本阐述理由。‎ ‎【点睛】‎ 探究题要注意有“我”有“思”,探索追旨。学生答题不可脱离文本、不可消极,要多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题干中涉及到的名著名句和名人思想等,敢于陈述自己见解,言之成理,规范答题。‎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8.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了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 “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 “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 “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9. 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哪些乐趣。‎ ‎10. 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结合本诗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8. B 9.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享受环境的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 ‎10. (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B项,“有‘羁鸟恋旧林’寄寓的深意”错误,说法牵强,依据“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孟夏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该句写的是作者归家隐居生活的惬意,故“众鸟欣有托”只是说鸟儿喜欢夏日树木,没有寄予“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乐趣”。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依据“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孟夏时草木茂盛,绿树环绕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茅庐。这可看出“乐趣”之一:草木繁盛,享受清幽环境。‎ 依据“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体现了“乐趣”之二:隐居田园,远离尘世纷扰。‎ 依据“既耕亦已种”和“摘我园中蔬”,写作者耕种和摘蔬,体现了“乐趣”之三:躬亲耕作,自食其力。‎ 依据“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可知“乐趣”之四:时鲜待客,把酒言欢、惬意欢畅。‎ 依据“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可概括出“乐趣”之五: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重要诗句的思想内涵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等,分析主要诗句的内容,判断两种理解,哪一种更符合诗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有理有据地分析作答。‎ 联系“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作者写自己居住在林茂鸟欣的美好环境中,自爱茅庐,自耕自种,醉心读书,可知作者安享恬淡惬意的隐居生活。再加上“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作者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似乎在款待情投意合的朋友。故考生分析“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思考作者是不与车大辙深的达官贵人往来,还是连故人都不交往。这体现的是作者远离官场的恬淡,还是作者与故人及达官贵人的人生理想的差异,考生可据此陈说理由,表达观点。‎ ‎【点睛】分析诗歌情感的题,首先要找到探究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主要是标题、作者、注释、典故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常见的诗歌情感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物是人非之悲痛。答题要依据语境,切不可生搬硬套。‎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②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难以自由舒展的心情。‎ ‎③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抒发诗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意境阔大悲凉。‎ ‎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与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⑤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上文景物描写作总结,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 (1). 明明如月 (2). 何时可掇 (3). 羁鸟恋旧林 (4). 池鱼思故渊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 使我不得开心颜 (9). 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集中描写诗人做官时难以自由舒展的心情”,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用落叶和江水抒发诗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意境阔大悲凉”,容易推知答案;(4)依据“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与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容易推知答案;(5)依据“一句对上文景物描写作总结,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掇、羁、恋、、萧、摧、竞。‎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宣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你问我的家吗?‎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我走得有点累,‎ 你问我的家吗?‎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贲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褛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2. 下列选项中字形与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廖廊 木屐 百舸(kě) 霎时(shà)‎ B. 锲阔 花圃 子衿(jīn) 木讷(nà)‎ C. 山巅 樊笼 澹澹(dàn) 鬓影(bìn)‎ D. 僚倒 譬喻 罅隙(xià) 载歌载舞(zǎi)‎ ‎13. 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 “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 文章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 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14.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 “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 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 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15. 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16. 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12. C 13. D 14. D ‎ ‎15. 《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 ‎ ‎16.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廖廊”应改为“寥廓”,“百舸(kě)”应读“gě”;‎ B项,“锲阔”应改为“契阔”,“木讷(nà)”应读“nè”;‎ D项,“僚倒”应改为“潦倒”,“载歌载舞(zǎi)”应读“zài”。‎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内容表述的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D项,“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的表述是错误的,依据第⑦段“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可知,闻一多比喻蒙自是“世外桃源”,是因为这里使惬意的教学研究环境,而不是因为“安居乐业”。‎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D项,“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⑩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之所。‎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手法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分析文学作品中所引用的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情感态度,要联系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等来分析诗句内容、手法和情感,准确答题。‎ 第③段作者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评价说“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考生可以联系“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所用反复手法,“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则表达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沉醉和感激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考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可用以果溯因法,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特点;结构上,是否铺垫或总结,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依据第⑤段“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作者写南湖给联大师生带来的宁静的读书生活,也引出下文“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贲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奔向抗日的战场”,可见联大师生满怀爱国抗日的激情;‎ 而第⑨段,联系“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后来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考生可分析“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可品读出联大师生在烽火硝烟中所获得的宁静惬意的读书生活。‎ ‎【点睛】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的题,考生可从内容上理解原文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适度考虑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思考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还要分析重要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7.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平凡的世界》中哪一个形象最能触动你?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理由。180字左右。‎ ‎②《平凡的世界》中一定有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请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情。‎ 要求:结合人物经历或性格。180字左右。‎ ‎【答案】示例①:王满银,《平凡 世界》中的二流子,逛鬼,在双水村的人看来,他只知道在外面鬼混。但他却是最能按内心想法活的人。看上孙兰香,他媒人也不找,半道堵截说骚情话,一来二去,让孙兰花动心,踏实做他的女人。他多年在外面乱逛,只为闯荡他的小生意,有一天他在破旧小旅馆无意间照到自己布满褶子的灰土土的脸时,醒悟自己多年瞎混毫无意义,便回家安心在砖厂的厨房里蒸馒头,踏实守着老婆儿女这一生的财富。‎ 示例②:我喜欢孙少平。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写是路遥自己人生某种程度上的写照。孙少平只是农民的孩子,却有着自己的思想,不甘于做一个平凡的农民。可是他既无缘于大学,也无缘在政府部门工作。他能做的,只是做个出力气的揽工汉,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读书。他身上具备男人的坚毅,因此田小霞和金秀才会不为那些貌似优秀的大学生所动而爱上他。 他始终向往外面的世界,有勇气凭自己的努力闯荡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题目①要求结合《平凡的世界》的相关情节,谈论某个人物形象“最能触动你”,考生要熟悉《平凡的世界》里人物形象,比如懂事好强、矢志不渝,靠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孙兰香;比如天真烂漫、单纯善良、勇敢无私的田晓霞润叶;比如沉稳精明,担负家庭责任而难以走出土地和家族束缚的孙少安等等,考生注意别空谈,要联系原文情节来分析。‎ 题目②要求结合人物经历或性格,表达对《平凡的世界》中某个人物的喜欢或不喜欢。“要表达你的感情”,考生就要注意有“我”有“思”,用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如对脱离了世俗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田润叶的赞美之情;如对坚强能干、性格泼辣,踏实为孙少安作贤内助的贺秀莲的赞美;如对从不作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一心想攀上高枝的孙福堂的批判等,考生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微写作虽然是作文,但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150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却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18.请以“答案,他(她)找到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写出波澜,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答案,她找到了 她回到小镇的时候,还未到傍晚。镇口是三五棵桂 花树,花朵铺了满地,轻浅的花香围抱整个乡镇,孩提笑语清晰深刻地在四周响起,青石板路上春雨还未凝干,几个小孩子从她身后飞一样跑过,鞋板落在地上像归鸟的歌唱。‎ 她眼睛追寻着那几个孩子,抬眼看到母亲提着竹篮,白底青花衣,银簪挽发,站在轻薄日光下笑盈盈地瞧来。 ‎ 她不明白为何母亲执意要她归来,她拼尽全力用了十八年走出山村走入城市成为摄影师,游览山川河海,见遍繁华景象,却又搭上远行的火车重新踏上这崎岖的山路。看着母亲的身影渐行渐远,她只好认命地提起箱子默默跟在母亲身后。 ‎ 回到小镇后的日子格外轻松,儿时伙伴已嫁作人妇,抱着孩子和她坐在桂花树下,山间薄纱一样的风吹起地上花朵,在她脚边悠闲地画圈,树上花朵簌簌作响偶尔坠下两三朵落她发间,她不经意咽了一口下肚,清甜的香气一路滑下,她越过在城市中度过的灯红酒绿的许多日子,恍惚间想起小时候手中一捧桂花捻几朵入口的年月。面前的妇人伸出双臂环住孩童稚嫩身躯,语笑嫣然,面色上是薄薄一层赧红,有一搭没一搭地含着软糯乡音与她说话。她颇有些局促地连连应声,怯生生地伸手抚摸孩子温软的黑发,掏出糖来放进孩子肉乎乎的温热的掌心。 ‎ 回到小镇后,有不少人来看她和她的相机,请求她给他们照一张相,有的孩子难以掩饰蠢蠢欲动的好奇伸手来摸,被父母“啪”一下打在手上,而后委屈地背过手但目光仍旧牢牢地贴在她的相机上。她仿佛熟稔的,却也抱着几分好奇地应付他们,给他们照几张相,偶尔也穿行在小镇中给一些孩子补课,往往收获一些自家腌菜,味道左右差不过多少,但她偶尔抱着那些泥土色的罐子时,会莫名其妙地笑起来。‎ 回到小镇后,她照了些小时候喜欢的景色。 ‎ 比如连绵的,温柔怀抱小镇的青山,它们隐藏在重重雾 霭后,窥不得真面目,隐隐听到鸟鸣山涧泉响叮咚,嗅得出草木繁盛树芽新生的清新味道,她赶在日出来拍照,没有忘记捡几片叶子带回家压做书签。 ‎ 比如缠绵的青绿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投射下来,在水渐远处染成一潭浓浓的蓝,有一些姑娘弯下腰肢将绸缎一样的 长发放入河水中,捡拾着被河水打磨光滑的鹅卵石,低声唱和着乡语编作的歌谣。 ‎ 比如儿时她央着母亲为她扎的秋千,扶手上攀附着长长的藤蔓,旁边是两树桃花,她坐上去荡起来,在最高处折了一枝桃花别在自己耳后,如同二八少女般对着镜子眸光流转,顾盼生姿。她拍了许多照片,发往一些杂志社,参加一些比赛,都拿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她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她踩着木板鞋奔跑在小镇的青石路上,和自己教过的孩子告别,将洗好的照片交给他们的主人。她要回到城市去了,高楼林立车马喧嚣的城市,但她知道这渐渐不一样了,她知道了小桥流水会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清丽,青山小溪会比雪山之巅真实,白底青花挎竹篮也比烫染长发超短裙朴实。离开家乡的那一天,她站在桂花树下和母亲挥手。“我很快还会回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写作时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如本次作文标题“答案,他(她)找到了”,题眼是“答案”,对象是“他(她)”,内容是“找到了”。‎ ‎【审题】本题的一道命题作文,题干要求以“答案,他(她)找到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波澜,有细节,有描写。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虽然没有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但这个题目在很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在内容上贴近我们的生活。题目难度不大。文题中“答案”指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一般是好的,正面的。而“找到”是寻找,以前没有找到,没有发现,现在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自己找到的答案,重在写一个寻找的过程,可以是自己曾经历过的事、原来熟识的人、之前阅读过的书、往昔看过的风景等,选材面比较开阔。‎ ‎【立意】1.答案,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谐;‎ ‎2.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乡村的朴实或大自然纯真;‎ ‎3. 可以是对某个科学实验有了结果,而高兴欣慰。‎ ‎【素材】1. 找到了爸爸经常晚回家的原因,爸爸是因为经常帮别人加班;‎ ‎2. 诗词如戏,演戏人如痴如醉,看戏的人隔雾看花。这层雾便是诗情,引他拨开这层雾的便是宫羽。那问题原没有答案,千年来,无数无数的人却为同一个问题,找到无数不同的,自己的答案——诗词文化(传统文化)。‎ ‎3. 个人从失败迈向成功需要多久?从失败中走出来又需要什么来抚慰心灵?前者的答案是由后者定义的。抚慰心灵的是自信,只有告诉自己“我能行!我绝不服输!”那么,才有力量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找到自信后行动得越快,离成功也就越近。‎ ‎【结构】‎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写作中可以按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记叙顺序来写。如按照倒叙来写,可以先交代发现或发生什么“问题”,然后按照时间段先后顺序记叙文中人物是如何寻找“答案”,最终找到了“答案”的。注意写作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答案”的寻找过程。‎ ‎【点睛】本题命题作文要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审题时要弄清楚。限制的内容,虽然题目上没写,但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同时要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最后要提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蕴丰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