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南阳市一中 2020 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 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 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 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 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 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 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 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 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 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超过北方,《文献 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 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 哀,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 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 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其割 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 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 河南,在外寇压迫下,无气大损。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 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 - 2 - 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 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 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 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 者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没收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 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转折。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我国的经济文化, 此后,经济文化渐渐偏倚南方。 B. 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全部转移到江南,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 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C.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 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 D. 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 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B. 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 C. 文章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显得层次清晰。 D. 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符合认知规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文化自安史之乱后逐渐向南转移,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 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 B. 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 还强抑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 C. 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 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 D. 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 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 - 3 -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 项,“囊括”词义过重,范围扩大,原文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 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 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C 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错误。“河患”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从原 文“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患”可知。 D 项,“决定作用”说法太绝对,于文无据。 故选 B。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错误。文章是先列举现象,后概括原因。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 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 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自古以来”错,由原文第八段“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 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可知应是“安史之乱 后”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 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 - 4 - 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 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 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 117 个。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 级市有南阳、岳阳、资阳、辽阳、揭阳等 19 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 96 个。而且, 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甚至沉淀了几千年。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 人也是极为挑剔和讲究,最典型的是洛阳。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 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洛河古名雒水, 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 推理,认为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 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 用至今。 (摘编自堇青《一阴一阳之谓道》)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 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 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 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 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 2000 多年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 1200 多万条。 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该负责人表示,当前, 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 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 - 5 - 产生促进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 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 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 康震说。 (摘编自《从解读地名热看文化自信》,新华网 2019 年 12 月 19 日) 材料三: 12 月 9 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 院弄”。 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 历史文化地名察院弄靖江市人民政府二 0 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 地名的来历,并有“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靖江市民 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 18 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 衣堂、戏鱼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 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 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 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据了解,2018 年 4 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 50 条。 2019 年 6 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 45 条。对进入名录 的 95 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 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 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摘编自《靖江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新华日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字地名的大量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阳”字的喜爱,这既是几千年历史的见证,也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B. 洛阳地名几经变动,说明中国古人对地名极为挑剔和讲究,秦代以后的更名体现出古人对 阴阳五行之说的重视。 C. 解读地名的热潮与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日益浓厚密不可分,此活动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 - 6 - 信的新尝试,也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 D. 在城市化进程中,只要对城市地名进行保护,就能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 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猜地名”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的“全民猜地名”的热潮,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 趣的回归,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B.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 关,现代人大多能从地名中读出历史的底蕴。 C. 北师大康震教授认为,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玉门关”的解读,实 际上是解读“玉门关”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情感。 D.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 这是因为口口误传所致。 6. 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 【答案】4. D 5. C 6. ①可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② 通过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建名录、设立保护标志等措施进行保护;③相关部门制定法规、 条例规范地名管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 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只要对城市地名进行保护,就能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寄托现代人的 一份乡愁”错,由材料三的第二段,“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 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可知选项说法过 于绝对化。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 7 -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 A 项,“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错,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 情感的寄托的应该是地名,而不是猜地名活动。 B 项,“现代人大多能从地名中读出历史的底蕴”错,由材料二的第一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 认知停留在表面”,可知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D 项,“这是因为口口误传所致”错,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的第三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 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可知逐渐消失和被更改 是并列存在的,不构成因果。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材料一,“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 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这就给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措施:可以大力宣传,通 过电视节目、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材料二,“该 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 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材料三,“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竖立 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 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据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 录,共 50 条。……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 45 条。”所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 的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建名录、设立保护标志,相关部门也要制定法规、条 例规范地名管理。综上所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主要从国家角度、相关部门角度以及 发挥媒体的作用等角度考虑。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蒂斯特太太 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 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跳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树 根旁闻来闻去。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 送。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那先 生真是热心肠,他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位年轻的太太,自杀的,所以不能举行宗教仪式安 葬。走在最前头哭着的是她的丈夫。 死者保尔·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11 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 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把她糟蹋了。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慢慢地长大。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是妖魔、怪物。她从街上 走过,人人都转过脸去。人们低声地这样说:“您知道吧,那个小丰塔内尔!女孩子们下午都 到林荫大道上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脸色凄怆地看着。有时她实在想跟她们一起玩,于是畏畏 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的偷偷混到孩子中间。这时候,坐在长凳上的那些 母亲、女仆、姑母、姨母都立刻奔过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们的手,粗暴地把她们拉 走。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惊慌失措,抽噎哭泣……,] 她长大了,情形更糟了。每次上街她都低垂着眼皮。很少有人招呼她。那些年轻姑娘像 躲鼠疫患者那样躲着她。有几个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这是侮辱了她,毁了她一 生的那个仆人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因为她不大说话,从来不笑。她的父母见了她,也显得很不 自在,好像她犯了不可补救的过错,应该恨她一辈子似的。 她长得很好看,白净脸,细高个儿,文雅脱俗。如果没有那件事,我也会很喜欢她的。 一年半以前,我们这儿来了一位新区长,还带来了他的私人秘书,一个有点古怪的年轻 人。他看见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他追求她,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他脸皮厚,带 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后来,大家有点忘怀了,她在社会上也有了地 - 9 - 位。 她把她丈夫当成神那样崇敬。是他恢复了她的名誉;是他蔑视舆论,抵挡了各种侮辱; 一句话,他完成了一桩很少人干得出的勇敢行为。 她怀了孕。消息传开后,连最斤斤于小节的人也为她打开大门,好像怀孕把她的污点一 下子洗干净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正碰上我们庆祝节日。区长主持音乐比赛,让他的私人秘 书发奖牌。 您也知道,在这种事情里,总会有嫉妒和竞争。 轮到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领奖了。他们只得了个二等奖。总不能让大家都得一等奖啊, 是不是? 秘书把奖牌递给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 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你甚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 当时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场,他们笑了起来。老百姓是没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 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 先生,您看见过一个女人发疯吗?她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 走,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 人群里不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太!”于是,人声鼎沸,有欢笑 声,也有喊叫声。这一片人海波涛汹涌,闹声喧天;所有的人头都在攒动。大家都在重复说 那句话,都踮起脚要看看这个女人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还有人在打听:“是 哪一个?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 她不再动弹了,好像被陈列在那里供大家观赏一样。她不能逃走,不能动一动,也不能 把脸掩藏起来。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着,好像有一道强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她像一 匹爬高坡的马那样喘着气。 她这样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着那个粗暴无礼的家伙的脖子,他们在一片可怕的混乱之中,倒在地上滚来 滚去。 庆祝仪式中断了。 一个钟头以后,哈莫夫妇回家去,那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 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 河里,她的丈夫没有来得及抓住她。 - 10 - 桥洞下水很深。隔了两个钟头才把她捞起来。当然她已经死了。 说到这儿,讲故事的人住了口。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她的处境,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 办法。有些东西是没法擦掉的。” 我们这时已走进了公墓。棺材放进墓穴后,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 劲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泪汪汪,惊奇地看看我,然后说:“谢谢,先生。”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我”看到猫、狗的情景,既写出“我”的百无聊赖,也衬托出街道的冷清, 与接下来送葬队出现的气氛相吻合。 B. 哈莫先生在当地人眼中“有点古怪”“脸皮厚”;但在哈莫夫人眼中,他“蔑视舆 论”“勇敢”,这些评价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C. 哈莫夫人被人群嘲讽时,先是“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后来“她不再 动弹了”,表现了她在无助处境中的麻木和绝望。 D. 哈莫夫人和祥林嫂的“死”都具有悲剧性色彩,但哈莫夫人死于自杀,而祥林嫂是“穷 死”,她们死亡的方式不同,根源也完全不同。 8. 小说为什么以“巴蒂斯特太太”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9.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这一称呼是导致女主人公自杀的直接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 这一称呼代表了女主人公一生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③这是一个侮辱 性的称呼,体现了群众的愚昧、冷漠甚至恶毒,以此为标题,深化了小说的批判性主题。 9.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我”是这场葬礼的见证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 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便于抒发情感,通过“我”的见闻和行动,抒发 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冷漠群众的批判;③便于心理活动描写,开始“我”感到“好 奇”,打听情况、跟随送葬队伍,结尾“我”与哈莫先生握手表示安慰,并“无悔”跟随灵 车走了一趟,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 11 -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D 项,“哈莫夫人和祥林嫂的‘死’都具有悲剧性色彩,但哈莫夫人死于自杀,而祥林嫂是‘穷 死’,她们死亡的方式不同,根源也完全不同”说法错误。祥林嫂和哈莫夫人死亡的原因之 一都是因为周围人群的冷漠和无情,二者的死亡根源并非完全不同。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 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 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 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 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本题题干“小说为什么以‘巴蒂斯特太太’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 明白“巴蒂斯特”是谁。通读全文可知,“11 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 把她糟蹋了。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而“巴蒂斯特”,就是毁了她一生的那个仆 人的名字。所以这个称呼代表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女主人公在丈夫的呵护下,渐渐走出了阴霾,但是当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在领奖时,“这 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你甚 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她一连三次站起来, 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走,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人群里不 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太!’”“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 还有人在打听:‘是哪一个?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那 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 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河里”,可以说,正是这一称呼导致女 主人公自杀的直接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女主人公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但是愚昧、 冷漠甚至恶毒的群众不但不去谴责加害人,反而无情地用语言的暴力伤害着她,这是一个侮 辱性的称呼,以此为标题,深化了小说的批判性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次要人物能够对比、 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 - 12 - 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 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本题题干是“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 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合“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 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分 析可知,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我”是这场葬礼的见证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 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便于抒发 情感,通过“我”的见闻和行动,抒发了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冷漠群众的批判;小说以 “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便于心理活动描写,结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 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分析可知,我开始感到“好奇”,打听情况、跟 随送葬队伍,,结尾“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劲握了握他的手”“我没有 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我”与哈莫先生握手表示安慰,并“无悔”跟随灵车走了一 趟,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点睛】小说“6+1”答题法。“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 果)、读者,“1”是指主题。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这种“6+ 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 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如:“3+1”组合:情节+人物+标题→主题;“4+1”组合:情节+人物+ 环境+手法(效果)→主题;甚至还有“5+1”组合、“6+1” 组合、“7+1” 组合等多种组合 模式。这种“6+ 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读者) 的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也。幼有至性,弱不好弄,博弈杂戏,初不经心。勤苦厉精, 以夜继日。年十二,便能属文。年十三,梁简文帝时在东宫,即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 者所称。及简文嗣位..,尤加礼接。起家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值梁室丧乱,东土兵 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察常以已分减推诸弟妹,自甘唯藜藿而已。在 乱离之间,笃学不废。元帝于荆州即位,授察原乡令。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 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中书侍郎社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永定初, 吏部尚书徐陵时领著作,复引为史佐,及陵让官致仕..等表,并请察制焉,陵见叹曰:“吾弗逮 - 13 - 也。”太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寻兼通直散骑常侍。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 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初,梁季沦没, 父僧坦入于长安,察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至是凶问因聘使到江南。时察母韦氏丧制适除, 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寻以忠毅将军起兼东宫..通事舍人。俄敕知 著作郎事,服阕,除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察自居显要,甚励清洁。尝有私门生不敢厚饷, 止送南布一端,花练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著,止是麻布蒲练,此物于吾无用。既欲相款 接,幸不烦尔。”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 劝营生计笑而不答。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代史。大业二年, 终于东都,年七十四,遗命薄葬,务从率俭。两宫悼惜,赐赙甚厚。 (节选自《陈书·姚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 计/笑而不答 B.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营生计/ 笑而不答 C.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 计/笑而不答 D. 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厉色驱出/因此伏事者莫敢馈遗/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 /笑而不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 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C. 江左,就是江东,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关右,就是关西,指潼关函谷关以西。 D. 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以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察才华出众,得人称赞受人倾慕。姚察十三岁在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们称道; 太建初年,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他。 B. 姚察善于管理,恢复经济造福百姓。原乡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他担任县令 后,免除赋税徭役,勉励百姓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 C. 姚察擅长写作,多得举荐编写史书。先有杜之伟举荐他为佐著作,后有徐陵引荐他任史佐; - 14 - 至隋时,皇上下诏命他完成梁、陈两代史书的编撰。 D. 姚察位居显要,拒收财物生活俭朴。他身居显要,很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拒收一门生送 来的布匹,还给家人留下遗命,要求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值梁室丧乱,东土兵荒,告籴无处,察家口既多,并采野蔬自给。 (2)后主以察羸瘠,乃密遣中书舍人司马申就宅发哀。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正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 面采野菜来满足自己所需。 (2)后主因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句意:这个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 送礼。以清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逊” 是谦虚,谦恭的意思,修饰“请”,不应该断开,排除 B C 项;“虚”是空的意思,修饰“资 产”,“或”是代词,有的人,作为后面“劝”的主语,“或”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错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 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古代官员辞官的原因 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 故选 B。 - 15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免除赋税徭役”错误,原文“察轻其赋役”,并非“免除徭役”而是“减轻赋税徭 役”。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值”,正逢;“丧乱”,遭遇祸乱;“告籴”,请求买粮;“自给”,满足自己所需。 (2)“以”,介词,因为;“羸瘠”,瘦弱;“密”,暗地里,秘密地;“就”,到;“发 哀”,办理丧事。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姚察)幼时就有很高的悟性,年少时不喜欢游戏玩耍,对 下棋或其他的游戏,从来不放在心上。勤奋刻苦,夜以继日地读书学习。十二岁时,就能写 文章了。十三岁那年,梁简文帝当时还是太子,就让姚察到宣猷堂听讲并参加论辩,被儒生 们称道,等到梁简文帝继位,更加对他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左常侍,兼任司文侍郎。正 逢梁朝王室遭遇祸乱,东部发生战争闹饥荒,无处买粮,姚察家里人口又多,都到外面采野 菜满足自己所需。姚察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减省下来分给弟弟妹妹们,自己只有吃野菜当 作美味。在荒年离乱中,他坚持学习不曾荒废。元帝在荆州即位,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 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 富足。中书侍郎领著作杜之伟与姚察深相爱重,上表任姚察为佐著作,跟随他一起撰史。永 - 16 - 定初年,吏部尚书徐陵任当时领著作,又引荐姚察任史佐,连徐陵的让官致仕等表,都请姚 察来写,徐陵看到姚察写的文章叹息说:”我不如他啊。”太建初年,补为宣明殿学士,授散 骑侍郎,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先前在关右的江左年老旧交,都倾慕姚察,沛国的刘臻私 下到公馆询可《汉书》中的十多条疑难之事,姚察都给他分析,全是有经典依据的。当初, 梁衰微灭亡时,姚察的父亲姚僧垣流亡到长安,姚察粗食布衣,不听音乐,到这时父亲的死 讯由使者带到江南。当时姚察为母亲韦氏守丧刚刚除下丧服,后主回为姚察瘦弱,就暗地派 中书舍人司马申到姚察的家里办理丧事。不久以忠毅将军的职务起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 不久命他管理著作郎事务,服丧期满,就授予他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姚察身居显要,很 是注意清正廉洁。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只送一端南布,一匹花练。姚察对他说:“我的 衣服,只是麻布蒲练,这些东西对我没有用处。既然要诚心交往,希望不要如此烦劳。这个 门生好言请求,还是希望他收下,姚察严厉地把他赶走了,于是下属们没有谁敢送礼。以清 心洁行的标准来自处,财产总是空乏,有人劝他经营生计,他笑着不回答。陈天亡后到隋朝, 开皇九年,文帝下诏授予姚察秘书丞的职务,另外命他完成梁、陈两代书的编撰。大业二年, 死于东都,享年七十四岁,留遗书要求从简办理丧葬,一定要遵从省俭。朝超吊唁,助丧物 品很丰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朔吟 范仲淹 太平燕赵①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 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②。 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 民得夸③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④。 [注]①燕赵:即河朔一带,大部分为燕云十六州领地,后晋时被石敬瑭割让于契丹。北宋初 年宋为夺回此地与辽展开过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时签订“澧渊之盟”,此地渐 趋平静。②对诸侯:指孟子见梁惠王。③夸:大。④严忧:即严尤。王莽时任大司马,曾向 王莽论及抵御匈奴之策。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7 - A. 首联写燕赵一带的太平景象,让正值而立之年的诗人满怀羞愤。安于异族统治的燕赵百姓 与辛弃疾《永遇乐》中“佛狸祠下”的人们何其相似。 B. 颔联感情复杂,既表现了诗人立志成为一代儒将的非凡抱负,又抒发了诗人对孟子劝说梁 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 C. 颈联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表达了对名相良将的敬意,也 暗示愿以两人为楷模,要做像他们那样的人物。 D. 作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质朴,情感深沉厚重,展现了一 个务实、有抱负的青年政治家形象。 15. 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措施:①推行仁政。通过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表达了对儒家仁 政思想的推崇,表明守边应推行仁政。②重视农业生产(或“以耕养战”)。通过使用李牧在 边关屯田的典故,表明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边军粮食充裕,边防稳固。③养民富民。推过推 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有利于守边御敌。④讲究谋略。通过使 用张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 ⑤重视良将的选拨和任用。认为士兵需要得到合适的统帅,这样才能抵御来犯之敌。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抒发了对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却没有成效的怜悯之情”有误。“怜”在句中意为 “爱”,而非“怜惜”。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范仲淹认为安边御敌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典故来分析。 颔联“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此处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 - 18 - 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义的称颂,诗人认为收复河朔需推行仁政。 颈联“李牧耕桑合有秋”,使用“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及赵国名将李牧的典故。诗人对运 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和抗击匈奴,屯田军垦,委婉地告诫统治者靖边重视 农业生产,推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利于守边御敌。 “子房帷幄方无事”,运用张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 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 “民得夸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忧”,尾联诗人言如果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戍卒得遇良将, 御戎定是势在必得,绝不会出现大将曹彬大败于岐沟关,杨业苦战陈家谷口绝食牺牲的往事。 表明任用良将的重要性。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声响角度描绘了激流冲击山崖、响彻 山谷的情景。 (2)在《氓》中,女主人公在自省行为并无差错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 (3)《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 【答案】 (1).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2)士也罔极, (4). 二三其德 (5). (3)钿头银篦击节碎, (6). 血色罗裙翻酒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 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所 以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 喧 豗”“砯”“壑”“罔”“篦”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适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 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 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 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 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 毁灭 - 19 - 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 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 )。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 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 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 是 。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 去融化那 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 自由、幸福的启示录,甚至也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酣畅淋漓 惨痛 不战而退 冷漠 B. 淋漓尽致 惨痛 不战而退 冷酷 C. 淋漓尽致 沉痛 退避三舍 冷漠 D. 酣畅淋漓 沉痛 退避三舍 冷酷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使《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B. 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C. 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 D. 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正是因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 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B. 因此,他的失败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可以把他的作 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C. 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他的作品可以被 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D. 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 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处,酣畅淋漓,形容极其畅快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得详尽细致、 充分彻底。对象是“作品”,应使用“淋漓尽致”。 第二处,惨痛,悲惨痛苦。沉痛,深刻而令人痛心。语境是“毁灭”,程度较重,应用“惨 痛”。 第三处,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之争。不战而退:没有和敌人正面交锋,就已经后退 了。根据“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可知,原句意在表述不冲突 就开始后退,应用 “不战而退”。 第四处,冷漠,冷淡,不关心。冷酷,冷淡苛刻,程度更重。由“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可知,应为“温热”的反义词,并且程度较重,应用“冷酷”。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诸子六经、《诗经》是平行的例子,故此句应注意与前后保持句式一致,应把《诗经》放在前 面,排除 A、B 两项;D 选项强调黯淡无光的原因,这不是论述的重点,排除 D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原句的错误在于“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多重定语顺序混乱,“他的作品”与“事件”主 宾搭配不当。“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应该在“人类永恒的悲剧”前面,故排除 A、C; 而 B“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放在前面。 故选 D。 【点睛】常见病句类型及例句 (1)语序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 不能自给。) (2)搭配不当 - 21 -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 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 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 心久久……) (5)表意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九月 15 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 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 日前/去汇报”) (6)不合逻辑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7)歧义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8)句式杂糅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得超过 15 个字。 法律给违法者以惩戒,束缚着人们心中的兽性,维护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我们需要谨遵法 律的绳墨,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①______,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以法律之利剑 斩断前进路上的荆棘,铺平正义之道;把人情之鲜花栽植到道路两旁,辅以人性花香;通向 和谐世界的通衢一路芬芳。有法无情者冷酷,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只会造就冰冷的 社会与僵化的人际关系;有情无法者优柔,②_________,将会带来混乱与不平。③_________, 才能使冰冷的法律软化,才能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 【答案】 (1). 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2). 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律 (3). 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需要灵活的理解能力,还要思维缜密,学会“瞻 前顾后”关照全面。关照规律指津:完成这类题的补写,一是抓住关联词,二是关注语段中 - 22 - 的重点句子(过渡句、中心句等),三是关注上下文所在的语境,四是关注标点符号。 第一空:通读全文,可知文段的核心话题是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所以后文中的“他们”指代 法律与人情,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空的主语也应为法律与人情。依据后文“相反,他们总 是相辅相成”,可知二者并非完全对立。所以此空可填:但法律与人情并非完全对立的。 第二空:分号前后的语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同时根据“有法无情者冷酷”“ 有情无法者 优柔”,可知分号前后的语句在内容上是对立关系。依据前文“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 情”,可知此空应强调只考虑人情不顾及法律。所以此空可填:受制于泛滥的人情而不顾法 律。 第三空:依据后文“才”,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关系,此空应以“只有”开头;后文“使冰 冷的法律软化”“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这些都是将法律与人情结合起来所 产生的的效果。所以此空可填:只有将法律与人情紧密结合。 21.请根据以下信息,以育星中学团委的名义给各年级拟写一则通知。要求:语言表达准确、 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可对文字进行适当删改。) ①本次比赛由学校团委举办,请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②5 月 31 日为“世界无烟日”,学校拟举行演讲比赛。 ③演讲比赛的地点为学术报告厅。 ④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拒绝诱惑,精彩人生”。 ⑤比赛时间为 2019 年 5 月 31 日晚 7 点,通知发布时间为 2019 年 5 月 25 日。 【答案】各年级: 学校将于 2019 年 5 月 31 日晚 7 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世界无烟日”演讲比赛,届时请 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育星中学团委 2019 年 5 月 25 日 关于举行演讲比赛的通知 各年级: 学校将于 2019 年 5 月 31 日晚 7 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以“拒绝诱惑,精彩人生”为主题 的“世界无烟日”演讲比赛,届时请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育星中学团委 2019 年 5 月 25 日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通知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 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通知的特点:1、内容的真实性。通报的任何情况、 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2、目的的告知性。通知,一般由标题、主送单位(受文 对象)、正文、落款四部分组成。做此题先要审题,题目要求根据以下信息,以育星中学团委 的名义给各年级拟写一则通知。然后仔细阅读所给的五条信息,理清楚比赛的时间是 2019 年 5 月 31 日晚 7 点,地点为学术报告厅,通知的内容是举办以“拒绝诱惑,精彩人生”为主题 的“世界无烟日”演讲比赛,参与对象是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等。最后按照通知的格式 要求拟写通知即可,要记得通知的标题要写清楚,一般有主要内容+文种组成标题,如“关于 举行演讲比赛的通知”,格式要居中;通知的发文对象是各年级,要另起一行顶格写;通知 的正文要包括时间、地点、内容、对象;最后落款,要交代清楚通知的单位(或组织)是育 星中学团委,通知发布时间为 2019 年 5 月 25 日,格式是位于右下角,分行写,先署名后时 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 因素占 15%、环境影响占 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 60%、医疗服务仅占 8%。由此可见,获得健 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健康管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 式,把健康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你以宣传委员小李的身份为“倡导健康生活方 式”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健康生活”倡议书 各位亲爱的同学: 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 提高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保障,但繁忙的学习工作、超负荷的压力、长期缺乏锻 炼、生活习惯不良导致了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只有做到体魄 健全,心理健康,我们才有了学习工作的保障,未来才有条件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 业。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自己强大的免疫力和积极心态战胜病毒 - 24 - 的人们。科学研究表明,个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保障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策略,因此我倡议全班 同学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到“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锻炼”“保持积极心态”。 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 睡眠还能起到保护大脑,提高办事效率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 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挑灯夜战”。有人是因为拖延导致没有及时完成任务,更 多人则是觉得不熬夜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浪费时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这种无人管束 的自由让不少人尝到了熬夜的甜头。然而熬夜不仅会使视力下降,更会使得免疫力下降。因 此为自己的身体着想,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保证每天至少 7 小时的睡眠时间。 健康生活,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饮食习惯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的食物;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现象非常普 遍;这些原因导致肥胖人口与日俱增。粗粮、细粮、荤素都要进行合理搭配,各种食物都有 不同的营养特点,只有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做到全面营养均衡。因此我希望同学们能克服偏 食挑食、暴饮暴食的毛病,养成科学膳食、均衡饮食的好习惯。 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而适度健身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坚持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抵御病毒入侵。锻炼还可以减压,锻 炼还能减肥瘦身。除了身体方面的改变,锻炼还能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方面的愉 悦。奔跑吧,同学! 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而健康的心态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消极 而灰暗的心境会使人萎靡不振,意志消沉。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一蹶不振, 而有的人会及时调整心态。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有人不小心染上新冠肺炎,就觉得希望顿失, 结果由轻症转为重症;有人即使患上重症,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接 受治疗,最终转危为安,成功痊愈出院。良好心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有利,我希望同学 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健康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任何财富都不可比拟。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愉悦的心 情,健康的生活可以使我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生活还可以使我们拥有绚丽多彩 的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健康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吧! 宣传委员小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 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 - 25 - 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 审题:阅读材料可知,材料的主旨内容和立意就是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难度较低。写作的 情境是以倡议书的方式在班会上发言。班会是一个具体的场景限制,作文要做到符合班会这 么一个场景。发言人的身份要明确。文章规定以小李的身份来发言,听众主要是同学,当然 也包括部分老师在内——主要还是面对同学倡议的。倡议书首先要观点明确,倡议什么得有 明确的主张,这就相当于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要倡导,这就是倡导的原因,也是论证 的部分。倡导的原因,这是主体部分,为什么要倡导,包括倡导对象的价值,这个价值,包 括历史上的,也包括现实上的;包括理论上的,也包括实践上的。本题的命题背景是在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生活方式一定要关联疫情。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其中一条 一定包括如何对待野生动物,这就是一个独特的角度。最后还要指明,倡导大家该怎么做。 参考立意:(1)生存需要科学精神(2)从现在开始拥抱健康(3)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从日常 做起 参考素材: (1)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 15%、环境影响占 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 60%、医疗 服务仅占 8%。很显然,我们无法选择遗传基因,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环境,虽可以用先进 的医疗技术治疗疾病,延长寿命,但那却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健康。其实,健康就在你手 中,把握好生活方式,你就抓住了健康生命的三分之二! (2)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这就是作为公民的科学 精神。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 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 人的贪念、痴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 (3)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抱猎奇心理。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 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掷千金的珍稀野生肉类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 然而,这样的“排面”建立在一条条原本在自然中灵动的生命和一个个潜在的病毒威胁之上, 真的值得追求吗?答案不言而喻。 (4)在记者卧底的一个“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汉疫情,一群友回复“该吃吃该喝喝, 没那么容易来我头上”。总有人不相信野生动物会传播疾病,或者说是不相信传播病毒的野 生动物就是自己接触的这只,抱着侥幸心理。可不伯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 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结构示例:第一部分紧紧围绕“为什么要选择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展开论述,引用伟人名 - 26 - 言,分析社会现状,引述科学结论,说理简要,严谨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非常具体的倡议, 又总领下文。中间部分设置四个分论点:健康生活,要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睡眠;健康生活, 要养成膳食均衡的饮食习惯;健康生活,还要进行适量的锻炼;健康生活,还要保持积极的 心态。结尾重申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巨大作用,再次发出号召。层次清楚,逻 辑严密,有说服力,有号召力。 【点睛】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 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 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 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