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1)游褒禅山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1)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bǎo) 庐冢(zhǒnɡ) 奴仆(pú) 荒谬(miù) B.华实(huā) 窈窕(yǎo) 懈怠(dài) 瑰丽(ɡuī) C.蛮夷(yí) 负咎(jiù) 迷惑(huò) 幽暗(yōu) D.渔父(fù) 谨慎(shèn) 罕至(hǎn) 梵语(fàn)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顺流而东 C.下江陵 D.火尚足以明也 4、下列加粗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褒之庐冢也 D.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6、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兴 7、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 是姓,第一个“君”是对人的尊 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 “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 名,“临川”是籍贯。 C.“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 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 9、补写出《游褒禅山记》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 4.夫夷以近,_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_。 10、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 34 岁,正在舒 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1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__________ 力:__________ 物:__________ 12、读下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 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 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 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 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 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 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3.你认为在读书学习乃至人生中,“志”“力”“物”三个要素哪个更重要?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玉华山记 [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然①,望之如爨 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 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埘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 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 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 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 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已.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已而,览故宫以徘 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 遂去。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 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 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 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 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 至或形于歌诗。 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 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 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 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 則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 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 (有删改) 【注】①然:“燃”的古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 垣:墙壁 B.而危亭广厦 危:高耸 C.至或形于歌诗 形:形状 D.然荒崖穷谷之崎危 穷:幽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莫知其所自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B.乃相与坐石荫松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常在乎穷僻之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未尝有一二人游焉 于是余有叹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既写到了野火谷、珊瑚谷、兰芝谷等自然景观,又介绍了唐故宫等人文景观,字里 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玉华山的喜爱。 B.作者和六人结伴同游,既游览前代的宫殿,又向当地老人询问这里的许多旧事,但因各种缘 故都不能久留此处,深以为憾事。 C.作者听到当地人多在谈论玄奘逸事,却没有听到什么称赞唐太宗的话,于是感慨人们喜欢说 放诞无稽之事,而易忘中正之道。 D.整篇文章语言平实,层次清楚,条理明晰。文章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是议 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2)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 14、学习《游褒禅山记》叙议结合、先叙后议的记游写法,写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并揭示一定 的哲理,不少于 200 字。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 项,“褒”应读 bāo;B 项,“华”应读 huá;D 项,“父”应读 fǔ。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D 项,明:形容词用作训司,照明。例句与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为“筑舍定 居”“命名,称”“向东”“攻下”。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 项,古今义均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存在或时常发生。 A 项,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字,十一。 C 项,古义:不平凡;今义:十分,极。 D 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助词,的。B.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中的“之”字用法相同。C.助词,的。D.代词, 代指后洞。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 项,观:景象。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①⑤是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是判断句,⑥是状语后 置句。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君圭”是名。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1.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 2.其孰能讥之呼; 3.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解析: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示例)《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 34 岁任舒州通判时与两位朋友和两 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并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这里重点考查的是短句变长句,短句变长句应注意以 下几点:首先确定主句,然后把其他句子的相同成分合并组合,让其充当主句的修饰语。基本原 则是不得改变原句子的意思,可以增删个别词语。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语句,找出中 心句为长句的主干:“《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重要游记”,然后再把其他语句以修饰成分的形 式组合其中。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力)是推动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 (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考查的对象是比喻。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 确课文中讲的三者的重要性, 然后找到与本体相关的喻体,再根据喻体的特点揭示“志” “力” “物”的作用。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这篇文章以记游为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 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褒禅山名字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而是具有学 者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褒禅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 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 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 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者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 成功,才能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作者最后又写“仆碑”,与篇首“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相呼应,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2.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和后洞游人的多 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悟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 就得出了“非有志者 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 “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 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 “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尽吾志”的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 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 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 方面。 3.【观点一】最重要的是“志”。志向,是成功的导航,是事业的基石,是前进路上的指南针。 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了志向而 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关键是确立了志向以后,要坚持不懈“不随以止”。 【观点二】“力”更重要。即使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能成功。 【观点三】“物”更重要。有志是观念的东西,有志而无力,或者没有发展的平台和物质基础, 均不可能成功。即使力量充足,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取得成 功。 解析: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A; 3.B; 4. (1)有的居官守职,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住了一夜后就离开了。 (2)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了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久而 流传得越广。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 项,形:表现。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均为连词.表转折。B 項,副 词.于是,就副词,表判断。C 項. 介词,相当于“于”/助词,相当于“然”,……的样子:D 項, 兼詞.相当于“于此”,在这里/语气词. 3.本題考查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項"游览前代的宫"有误•原文苐 2 段说“览 故宫以徘徊”,这里的"故宫”并非“前代的宫殿”,从原文第 1 段“則唐置宫之故地也。今其 尺垣只瓦无有存者”可知.“故宫”应指前代宫殿的遣址。 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或:有的人。 以:介词,因为。势:情势,既:已经。 (2>以:介词,凭借,致:达到。 宜:应该,应当。弥:更加,越来越, 【参考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遒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 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野火谷的西面叫凤 皇谷,就是唐朝建造宮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 经过那儿看,只见 都是野田荒萆,长满了榛荆。凤皇谷的西面叫避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段建在那儿,珊 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昔日太宗皇帝曾诏玄奘和尚在此处翻译经书,刚开始这里叫肃成殿.后 来废弃而成了寺庙。(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峻突兀的岩石,下面有(人工 > 开凿的石室,可容 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裸松树环绕在岩石的燭围,(松树) 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寻髙,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蓥.我们刚进 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砍削石头而形成的。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肴到瓮一 样。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擻向北, 有山度与泉水,也像这样,只是規模稍小点. 治早三年夏五月丁已日,我和六个人一司来游玩,就_起坐在松树遮蔹下的石头上,听泉 声并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宫殿的遗址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辜。正闲适自在不想 回去,但我与这六个人.有的居官守职,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住了一夜后就离 开了。但是,大家互相暾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我对他们说: 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 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_ 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龅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 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 ft 徒往往有財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 子、宽广的大麗(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建宮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 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至有时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 相传而不伴息, 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统治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 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吗?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了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 应该时间过得越久而流传得越广。 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 的话。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 来夸大他的事 迹。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 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吗?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像縻太宗这样既贤能又拥 有天下,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 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 地留在这儿而遺钵。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蟣、萧条的宫殿遣址,虽然过了 很多年,也没有一两个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个人同时而来,也可以称得上是盛事了!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写作指导] 叙议结合既不是一味地记叙,也不是单纯地议论, 而是记叙中有议 论,议论中有记叙,把议论穿插于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中。“叙”是“议”的基础议”是 “叙”的升华,两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文章内蕴丰富,枝繁叶茂,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瓜 熟蒂落, 水到渠成。 [例文] 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上迂回爬行,终于到达景区门口,我们下车后即被清新的山风吹去了 坐车带来的不适。举目望去,峰林叠翠,幽深苍茫。我们一入山便被眼前的美景迷醉,树木丛生, 怪石嶙峋,有碧绿的潭水如碧玉一般静静点缀。我们拾级而上,脚下踏着厚厚的落叶,石阶两侧 是陡坡,有灌木掩盖,不知深浅。时而有巨石挡路,我们便绕道而行。有一造型朴拙、直径大约 两米的“飞来石”稳立于路边,颇有得道之骨,任芸芸众生,过往喧哗。十分钟左右,见一线瀑 布从崖上直泻下来,落水之处便成深潭。潭水中隐约有小鱼窜来窜去,有的顺流水而下。我坐 在光滑的石岸边小憩,看着水中的游鱼,不禁感叹:它们吸天地之精华,采日月之灵气,饮清澈 之山泉,食水中之生物,多么自由快乐!转念一想,我非鱼,安知鱼之乐?快乐不快乐不在环境, 而在自己能否在喧嚣中寻找到心灵的安宁。我又有感于那“飞来石”,只有找准位置,才能岿 然不动。 解析: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记叙和描写,没有精当的议论,文章就会平淡无力。文段井然有序 地记叙和描写了旅途中看到的树木、 怪石、潭水、小鱼等景物,在最后针对“小鱼”和“飞 来石”而设置议论,起到了点题、扣题、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的功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