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4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横贯(héng) 担子(dàn) 逞能(chéng) 瘟神(wēn) B.救济(jì) 淤塞(sāi) 跋涉(bá) 浸渍(jìn) C.巍然(wēi) 亲昵(nì) 撰写(zhuàn) 体贴(tiē) D.宿敌(sù) 调侃(kǎn) 悲怆(càng) 芥菜(jiè) 解析:A项,“逞”应读“chěng”;B项,“塞”应读“sè”;D项,“怆”应读“chu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②张秉贵,在过去的一代人心中是炙手可热的名字,不仅是因为劳模的光环、全国人大委员的政治地位,更因为他在柜台前售卖糖果的感染力。 ③当奔跑的5G技术与奔跑的超高清产业不约而同,挑战也随之而来。这个新世界的新秩序“响指”该如何打出? ④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 ⑤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⑥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常常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畸形的生活方式,实际并不能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解析:②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错对象。③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句中应用“不期而遇”。④铤而走险: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酒驾并不是无路可走,成语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 B.钟扬同志作为一名科学家,为了科学和教育事业默默坚守,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人生,表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质。 C.张秉贵不仅重视细节,还苦练技术。他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注重仪表、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 D.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收藏家的大力推崇。 解析:B项,搭配不当,“表达……品质”不搭配,把“表达”改为“彰显”。C项,语序不当,将“不仅重视细节,还苦练技术”改为“不仅苦练技术,还重视细节”。D项,宾语残缺,“具有独特审美”缺宾语,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 (1)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因为生长快、体型小、分布广、基因组小,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__①__。 (2)钟老师对推敲文字乐在其中,他会忽然在吃饭时得意扬扬告诉大家他的译法,__②__,他也会欣然接受。 A.①全世界有众多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②当然偶尔会被我们反驳 B.①全世界有众多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②当然偶尔我们反驳 C.①有众多全世界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②当然偶尔会被我们反驳 D.①有众多全世界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②当然偶尔我们反驳 解析:①处注意语序,应为“全世界有众多植物学家”;②处陈述的对象要保持一致,用被动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寒冬一过,气候转暖,家燕就从南洋、印尼、澳大利亚等地飞到我国各地筑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材料干燥后,就会变得很坚硬,就像“混凝土”一样。 ①白居易在诗里写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便生动地描述了这个场面 ②从外面叼来泥丸子 ③这时,雌雄家燕合力协作 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家燕的泥巢,可以发现泥土里混有其他东西 ⑤一个一个粘在屋梁等处,砌造成碗形的泥巢 ⑥原来,家燕是用湿土混合着稻草、羽毛及唾液来筑巢的 A.③②⑤①④⑥ B.③⑤①②④⑥ C.①⑤④⑥②③ D.①④②③⑥⑤ 解析:横线后面“这种材料”显然指的是“稻草、羽毛及唾液” ,所以⑥放在最后。备填句中的“白居易在诗里……”(第①句)是对燕子筑巢的描述,应承接在②⑤之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节选)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他提出,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 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正式立项开展研究,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列为榜首。 199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由于采取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中国在培育超级稻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中国许多科学家10多年的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 000万人口。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 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 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在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目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圣地。 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B.搜集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选文着力表现了袁隆平不畏权威的品质。 C.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本文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D.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文中袁隆平就活生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 解析:B项,选文并未表现袁隆平不畏权威的品质。 7.选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袁隆平的心愿的? 答:①一个梦——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②一篇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8.如何理解“绿色革命”是袁隆平的心愿? 答:袁隆平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他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又受聘为联合国粮食组织的首席顾问,多次出访指导他国,从1981年至198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因此,这位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的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9.袁隆平关于自己梦想的一句话:“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请以“我的梦想”为话题,仿写句子,要有三个比喻句,句式大致相同。 答: 示例: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培育的新基因植入患者体内,它像出警的战士一样迅速到达病变部位,接着像幼蚕吃桑叶一样吞噬着癌细胞,最后像成蚕吐丝一样生成新细胞修复了机体功能,病人苍白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和同事们把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0.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在空缺处补写出导语。(不超过30个字)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透露,袁隆平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亩产首次突破千公斤大关。 10月10日上午农业部组织专家,对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 000公斤攻关项目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稻百亩方亩产超过1 000公斤,创造了1 026.7公斤的新纪录。据悉,“Y两优900”是在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新型高秆超级杂交稻研究技术路线的指导下,由袁隆平院士创新团队成员培育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据调查,该组合平均株高128.9厘米,亩有效穗15.27万,每穗粒数339.8粒,亩总颖花数达5 188万,结实率90%,千粒重27.5克。该组合具有高冠层、矮穗层、特大穗、高生物学产量、秆粗、茎秆坚韧等特点,有效协调了穗大与穗数、秆粗与穗数等几对难以平衡的生理矛盾,有力证实了新型高秆培育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技术思路的可行性,为实现第四期亩产1 000公斤目标做出很好的理论探索。 11.以下是选自媒体的一段文字,请你认真阅读后,完成下面题目。 新中国成立后劳模辈出。从张秉贵、雷锋、郝建秀、王林鹤到袁隆平、李素丽、郭明义等,这些劳模身上,都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都体现了一个时代劳动者的价值。 社会学家艾君在《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一文中对“劳模”作了如下解释和评论: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学习的楷模,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他认为,劳模精神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人之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 (1)简要概括“劳模精神”的五个主要特性。 答: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教育性。 (2)用一句话概括学习劳模的意义。 答:崇尚劳动光荣,体现劳动价值。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先进工作者”“民族的精英”“时代的领跑者”等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因”是一个大家________的名字,它是生物的遗传密码。当前,全球范围内转基因技术发展________,产业应用突飞猛进,但在我国,转基因安全问题已变成一个让正方、反方________的社会话题。 其实,大自然一直在“转基因”。那么,为什么人类要转基因呢?让大自然自己去“转”不就得了?这当然是因为转基因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而自然自己又“转”得太慢。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袁隆平通过让普通水稻跟野生稻杂交,解决了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获得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转基因安全问题的非理性争论,凸显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科学精神的匮乏与缺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告诉记者。他认为,尊重事实、理性包容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在转基因安全问题争论中,需要秉持的科学精神,( )。 “转基因话题在国内持续引起民众关注,除了部分非专业名人的________,更重要的是我国民众容易在网络上被‘带节奏’盲从反转。”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柳小庆说。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耳熟能详 方兴未艾 格格不入 煽风点火 B. 屡见不鲜 日新月异 格格不入 推波助澜 C. 耳熟能详 日新月异 水火不容 推波助澜 D.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水火不容 煽风点火 解析: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鲜。前者强调熟悉,后者强调见得多,不新奇。语境中说的是对“基因”这一名称熟悉,故应选“耳熟能详”。日新月异: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语境中形容全球转基因技术发展快,与中国的争论不休构成对比,故应选“日新月异”。水火不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水火不容”更侧重双方对立,故应选“水火不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煽风点火: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后者贬义色彩过重,故应选“推波助澜”。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袁隆平通过让普通水稻跟野生稻杂交,解决了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获得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B.袁隆平通过让普通水稻跟野生稻杂交,获得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 C.袁隆平通过让普通水稻跟野生稻杂交,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问题。 D.袁隆平通过让普通水稻跟野生稻杂交,获得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解析:A项,语序不当,句子中三个分句存在先后顺序,不可颠倒,应该是“通过……获得……解决……”;B项,成分残缺,缺少“解决”的宾语中心词,应在“粮食”后加“问题”;C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是“袁隆平”,第二句的主语是“我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故选D。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理性讨论和科学探索,揭示真理、形成共识 B.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探索和理性讨论,揭示真理、形成共识 C.是通过科学探索和理性讨论,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揭示真理、形成共识 D.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探索和理性讨论,形成共识、揭示真理 解析:根据文意,括号部分应该是对“科学精神”的解释,首先是“以……为基础”,排除C项;另外,先“科学探索”后“理性讨论”,排除A项;先“揭示真理”,然后才能“形成共识”,排除D项。故选B。 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袁隆平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答: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具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具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解析:本题中,“爱国精神”“科技成就”“文学贡献”是统领材料中人物及其行为事迹的核心词。“爱国精神”对应屈原、岳飞、杨靖宇,但是结合“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来看,只有岳飞和杨靖宇符合;“文学贡献”可以对应屈原、岳飞、白居易,但是由于 “爱国精神”里已经选择了岳飞,因而“文学贡献”应当选择屈原、白居易;剩下的为“科技成就”,对应沈括、袁隆平。 5.下面是颜明泓的一幅漫画《同病相怜》,请仔细阅读,简要描述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6分) 内容:一位带着锄头的农民和拿着自己作品的作家相遇了,农民因家乡建工厂、高楼而失去耕地,作家因报纸被大量广告占用而失去发表作品的阵地。同为失地者,可谓同病相怜。(不超过80字) 寓意:呼吁人们警惕,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会造成农民失去生存的根本;而经济的发展,片面追求营利目的,最终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贫困。(不超过60字)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深秋季节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情景的诗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对镜梳洗的两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威猛的气势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 000多米,收集了4 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 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6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D项,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解析:B项,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9.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答:①价值观是每个人的信念体系,它直接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②钟扬在事业追求上,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不怕吃苦。立志为祖国,为人类负责,建立种子的“诺亚方舟”。③钟扬作为共产党员,顽强执着,脚踏实地,不计荣辱。他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一生坚守他的人生追求。④钟扬认为教师就要追求薪火相传,他倾注心血培育学生、热情投入科普教育。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这是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传主的价值观。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本题作答时要先明确价值观是什么,它对人的人生轨迹、理想追求、生存方式、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的影响。然后明确钟扬的价值观,以及他的价值观对他的理想追求、道德品格和事业成就等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回答即可。如“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钟扬如“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组织答案时用概括性的语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