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时作业:第一单元1在哈金森工厂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一单元 今朝风流 1 在哈金森工厂 革命战斗七五年,道路坎坷志不移;绵里藏针胸坦荡,柔中有刚闪光辉。市场经济中国式,改革开放总设计;港澳回归垂千古,一国两制史无例。综合国力速增强,人民生活天天变;国富兵强立世林,世界和平是中坚。饮水不忘掘井人,十三亿人齐悼念! 美字体 为 共 产 主 义 伟 大 事 业 而 奋 斗 终 生 。 赏美文 逆境中的人生态度 ——邓小平的性格及启示 邓小平留给世人的印象很平实。解读他说话行事的一些细节,会发现其平实之中蕴含的个性,很富感染力;传达的思想方法和决策风格,更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谈到邓小平,人们总会对他“三落三起” - 11 - 的政治人生感兴趣,进而发问:他是怎样面对挫折和逆境的?回答这个问题,自然会想到他作为革命家的坚忍不拔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他的人生态度也很重要。比如,在逆境中,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邓小平说过,乐观是他的法宝,天天发愁日子怎么过啊?孩子们小时候,相互之间有时闹点小别扭,邓小平只说一句话:“要吵,你们出去吵!”妻子问他怎么也不管一管,他说:“管什么?早晚都会过去!”“早晚都会过去”,孩子们闹别扭是这样,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压力和挫折,多少也会如此。邓小平乐观地相信未来,背后是对待矛盾、对待生活和对待历史的辩证法,即不认为事物和环境会一成不变。当然,单纯的乐观也不行,说没有忧虑也不现实,这就引出邓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种人生态度:忍耐和等待。别人问他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他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说了两个字:“等待。”忍耐和等待,并不一定是消极无为地面对困难,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这就引出邓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种人生态度:观察、思考和判断。人们把邓小平在江西劳动时踩出的那条小道视为后来搞整顿、搞改革的伏笔,虽然这是一种文学化的比喻和引申,但他第二次复出后那样勇敢地搞整顿,第三次复出后又推动一系列改革,与他在逆境中冷静地总结当代中国的经验教训、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他在思想认识上是做了准备的。 邓小平在逆境中的上面这三种态度,给人的启示是:干事情,在困难、挫折和危局面前,如果惊惶失措,自己就先倒下了;在逆境重重的情况下要谋事成事,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要有信念,也要有智慧,更要有措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邓小平的态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谁也压不垮我们。他提出的应对之策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这些,既是邓小平处变不惊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把经验提升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智慧所在。 - 11 - 1.少年邓小平,远离故土,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哈金森工厂担任学徒工,工作努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乐观向上,工作比任何人干得出色,不气馁,不放弃,最后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为后来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写作运用]适合“磨难”“考验”“责任”“成功”“榜样”等话题。 示例一: 勾践,亡国之君,为夫差灭国,留下退路,来到吴国,十年磨砺,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崛起,灭夫差,兴越国。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盖世英雄,被刘邦打败,未留退路,来到乌江,面江而泣,自断退路,“无颜对江东父老”,终不渡河,拔剑自刎,成为失败的英雄,英明一世,糊涂一时,留下千年一叹。 ——《退路》 示例二: - 11 - 1919年秋,15岁的邓小平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10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 在法国期间,青年邓小平一直坚持勤工俭学,曾先后在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当轧钢工、在香布朗工厂做工、在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在雷诺汽车厂做钳工。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16岁少年的身影。那是1920年,他远渡重洋,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那些日子里,美丽而苦难的祖国,时常越过海洋,沉入他的梦中…… ——《伟人青年时》 一、语言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________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2)2014年世界杯期间,大量外国游客涌入巴西,各色人等________,导致当地犯罪率急剧升高。 (3)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________,谁走得更好,还需拭目以待。 A.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B.泥沙俱下 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C.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泥沙俱下 D.鱼目混珠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 解析:“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1)处形容物,选“鱼目混珠”。“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只能指人,不可用来形容物。(2) - 11 - 处指人,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3)处选“泥沙俱下”。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中华书局在经过论证与调研后,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普适性。 C.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D.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解析:A项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六分之一”在前,“五分之一”在后。B项并列词语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应改为“调研与论证”;成分赘余,删去“在……后”或“经过”。D项成分残缺,可在“利用”后加“的城市”。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 11 -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解析:这几句话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茶作为饮品,都熟悉⑤——但“茶”字写作“荼”,不是人人都知道④——“茶叶”是“荼”的多个义项之一⑥——饮茶习俗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高②——“荼”字的简写变化①——这种变化的年代③。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尊府路遥,我府上倒是不远,不如先移步敝庐,小憩片刻。 B.李博士屈尊惠临,我们却未及远迎,多有失礼,海涵海涵。 C.在下才疏学浅,能调来贵地高就,实乃三生有幸祖坟冒烟。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一定秉公钧裁,请你们放心。 解析:A项“府上”是敬辞,言他人。C项“高就”是敬辞,言他人。D项“钧裁”是请对方决定之意。 答案: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生物有多种节律,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节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雁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 - 11 - 时钟花早上开花晚上凋谢;人有呼吸节律、心跳节律、昼夜节律等。昼夜节律是人们所熟知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到了夜晚,人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增多,可以帮助人安然入睡;③________________会让人以饱满的精力去工作。 答案:(示例)①同一生物也有多种节律 或:同一生物也有不同的节律 ②人们之所以晚上睡觉白天工作 ③但在白天褪黑激素分泌减少 6.根据文意,补写出空白处的语句,句式与上文大体一致。 光阴,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 他慷慨,不管你是一介布衣,还是权重如山,你都能将他肆意挥霍;他吝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不管你是一无所有,还是腰缠万贯,你都不会多得一分一秒 他就在你的眼前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二、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 叶 周 - 11 -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后来出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持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 11 -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待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容闳年少时家居澳门,是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回国时,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第一个报了名。 - 11 - B.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获得当地妇女协会的生活救助,没有至交,孤独自律,刻苦学习。 C.布朗不但对容闳耐心培养,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D.容闳在美国留学走了许多坎坷之路。他初到完全陌生的美国孟松学校就读,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努力追求教育兴国的理想。 解析:“还出资帮助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生活费”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布朗为此找人帮助解决了学生的留洋学费及他们家庭两年的生活费。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面临着距离遥远、通信阻断、父母思想传统、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 D.第七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明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 解析:B项“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牵强附会。从具体语境看,容闳第一个报名跟布朗留学美国,未表现出“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C项“是因为他经济贫困,生活艰苦,希望继续获得耶鲁大学的资助”错误,主要原因是他不想做传教士,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D项“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 - 11 - 理解不当,此处只写了归途的艰难。 答案:A 9.容闳耶鲁大学毕业后,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理想、目标能促使一个人不断地逆流而上、奋斗不息。容闳虽然自幼家庭贫寒,但远大的理想促使他学习刻苦、敢为人先;在美国学习期间生活艰辛,依然为理想而放弃资助金;毕业后排除万难回国工作等。②青年人要有一份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以强国为己任。容闳留学美国,条件远远好于国内,但他依然回国工作,并为提高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复兴祖国,建设文明富强的国家而奋斗终生,这一份强烈的国家情怀和责任感值得青年一代学习。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