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白山市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6月28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人民网记者在现场见证了一场实时5G远程手术指导演示。在患者完全同意的情况下,凭借中国移动提供的5G网络连接,巴塞罗那临床医院胃肠手术服务负责人安东尼奥·德拉齐博士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场馆里,为上海东方医院手术室提供了远程实时指导。‎ 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断努力后,5G对于中国而言,来之不易。5G领先世界,一方面是源于我国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另一方面则来自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5G间接拉动的GDP将增长到3.6万亿元。今年6月6日,我国正式发布5G商用牌照,基于领先技术的支持,加上拥有全球最大的用户规模、巨大的4G网络、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明显优势,我国5G商用牌照的发放可谓水到渠成。业内认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抢滩,“中国5G发展引领全球”已成必然。‎ ‎(摘编自《中国5G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全球?》)‎ 材料二:‎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大规模商用将开启。记者获悉,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正在全面推进5G商用,包括加速5G网络建设,成立超过百亿产业基金加快5G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和落地应用等。此外,5G相关资费套餐也在设计酝酿中,5G手机等智能终端有望快速普及。自2020年正式商用起,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0.5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1.2万亿元;至2025年,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3.3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6.3万亿元;至2030年,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6.3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10.6万亿元。‎ ‎2020—2030年中国5G的直接经济产出预估 ‎5G直接经济产出结构(亿元)‎ - 23 -‎ ‎(摘编自《2020—2030年中国5G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产出统计情况及预测》)‎ 材料三:‎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表示,将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着力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局面。截至2019年7月,全球已有18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提供5G服务或激活5G网络。截至7月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核发5G设备进网试用批文7张,进网许可村示志37万枚。诺基亚、爱立信、高通等企业均已参与我国5G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在深化5G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方面,韩夏认为,只有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加大投资,加快建网,尽早开通5G业务,大力推进5G应用服务,最大程度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加快建成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高效运行,全球领先的5G网络。要构筑5G产业新生态,就必须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研究制定5G跨行业应用指导政策和系列融合标准,并孕育一批示范企业。他认为要为5G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应加强5G标准制定、应用推广,行业管理、安全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政策协同,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协作,强化科技、金融、财政、税收、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推进5G商用发展新氛围。只有深化5G开放合作,坚持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合作,全面深化5G国际共识,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我们才能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摘编自《工信部: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历了过去3G,4G的洗礼,业内人士认为,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企业的积极抢滩,“中国5G发展引领全球”已成必然趋势。‎ B. 设备制造商直接经济产出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2020年设备制造商直接经济产出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大多数份额。‎ C.‎ - 23 -‎ ‎ 2020年至2030年十年间,信息服务商和设备制造商的直接经济产出预估总体呈增长趋势,设备制造商贡献价值年年都是最高。‎ D. 中国将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研究制定5G跨行业应用指导政策和系列融合标准,孕育示范企业,构筑5G产业新生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使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得以凸显,因此中国5G领先世界。‎ B. 5G领先世界,并有全球最大用户规模、巨大4G网络、丰富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优势,所以我国5G商用牌照顺利发放。‎ C.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开启了5G大规模商用模式,全面推进5G商用,普及了5G手机等职能终端。‎ D. 全最统一标准将推动5G快速商用,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我们才能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3. 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B ‎ ‎3. ①材料一侧重从5G技术的成功运用阐述中国5G发展可能产生全球的影响。②材料二报道了中国即将开启5G大规模商用模式,同时对未来十年中国5G的直接经济产出做出预测。③材料三侧重从工信部发言人的角度阐述在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方面中国的一些措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年年都是最高”理解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知,2029年与2030年两年信息服务商的直接经济产出预估比设备制造商的高。‎ 故选C。‎ ‎【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宏观布局使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得以凸显”理解错误,原文两者是并列关系;‎ C项,“开启了”和“普及了5G手机等智能终端”时态错误,文中未然被表述为已然;‎ D项,“全最统一标准将推动5G快速商用,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我们才能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局面”中“全球统一标准将推动5G快速商用”文中无据,原文是“只有深化5G开放合作,坚持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机构合作,全面深化5G国际共识,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我们才能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 从“今年6月28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世界移动大会上,人民网记者在现场见证了一场实时5G远程手术指导演示”、“业内认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积极抢滩,“中国5G发展引领全球”已成必然”可总结出:材料一侧重从5G技术的成功运用阐述中国5G发展可能产生全球的影响。‎ 从“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5G大规模商用将开启”、“自2020年正式商用起,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至2025年,预计5G……至2030年,预计5G带动……”可归纳出:材料二报道了中国即将开启5G大规模商用模式,同时对未来十年中国5G的直接经济产出做出预测。‎ 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表示,将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着力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合作新局面”、“韩夏认为,只有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加大投资,加快建网,尽早开通5G业务,大力推进……”可见:材料三侧重从工信部发言人的角度阐述在合力打造开放共赢的5G产业生态方面中国的一些措施。‎ - 23 -‎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 余秋雨 一天又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觉得空气中有点异样,惊恐四顾,发现院子一角已簇拥着一群人。连忙走过去,踮脚一看,人群中间是一枝腊梅,淡淡的晨曦映着刚长出的嫩黄花瓣。赶近过去的人还在口中念叨着它的名字,一到它身边都不再作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摄住。故意吸口气去嗅,闻不到什么,不嗅时却满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仅仅是一枝刚开的花,但在这儿,是沙漠驼铃,是荒山凉亭,是久旱见雨,是久雨放晴。病友们看了一会儿,慢慢侧身,把位置让给挤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两圈,又在这儿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从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腊梅为中心的圆弧线。‎ 住院病人多少有一点神经质。天地狭小,身心脆弱,想起了什么事怎么也排遣不开,听人说,许多住院病人会与热情漂亮的护士产生一点情感牵连,这不能全然责怪病人们逢场作戏,而是一种脆弱心态的自然投射。待他们出院,身心恢复正常,一切也就成为过眼云烟。‎ 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被香气熏醒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病房离腊梅不近,至少隔着四五十米。‎ 依我看来,这枝腊梅确也当得起病人们的执迷。各种杂树乱枝在它身边让开了,它大模大样地站在一片空地间,让人们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态。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以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病人们不再厌恶冬天,在腊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 23 -‎ 它每天都要增加几朵,于是,计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个病房的一件大事。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争执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细数点。这种情况有时发生在夜里,病人们甚至会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头埋在花枝间。月光下的腊梅尤显圣洁,四周暗暗的,唯有晶莹的花瓣与明月遥遥相对。清香和夜气一拌和,浓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廊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初见腊梅时,腊梅被病友们“簇拥着”,“我”是“踮脚”才看到的,腊梅点燃了一个个饱经病痛折磨的人的热情。‎ B. 为了平息病友们关于大雪是打落花瓣还是催生更多蓓蕾的争论,护士自告奋勇去数,文章描绘护士数腊梅时运用了动作描写。‎ C. 本文的题目意蕴丰富,内容上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另外,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D.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文章既歌咏了凌寒而开的腊梅,同时也赞美了细心照顾病人的护士。‎ ‎5.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运用细节描写(或拟人手法),细腻地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貌死实生的外形;②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主题。 ‎ ‎6.‎ - 23 -‎ ‎ ①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②呼应上文护士冒雪数腊梅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严谨;③突出白衣天使冒雪用自己的“低头仰头细数”感动、温暖了病友们那一颗颗寒冷的心,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也设置了悬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分析错误,本文的题目并没有“设置悬念、奠定基调”这一作用。‎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缠满了……皱纹”“伸展着一个……造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腊梅历经沧桑,却又貌死实生。“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枯死”“伸展”,文章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赞颂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章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分析其作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①从内容上,收束全文。文章围绕腊梅开展故事,开头写腊梅开花,引发病人驻足,中间写下了大雪,病友担心腊梅凋谢,最后一段写为病友们冒雪数腊梅的护士全票当选“优秀护士”,使围绕腊梅的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 23 -‎ ‎②从结构上,呼应上文。本段呼应了上文“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点。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③从文本所包涵的丰富意蕴和主题上,升华了主题。病友们担心腊梅凋谢不肯回到病房,白衣天使为了病友不顾严寒冒雪数腊梅,最后当选为“优秀护士”,这一段突出白衣天使冒雪用自己的“低头仰头细数”感动、温暖了病友们那一颗颗寒冷的心,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点睛】把握散文主旨的技巧:‎ ‎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 ‎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昌㝢,字俨望。父攸之,位侍中。昌㝢少而清靖,独立不群,所交者必当世清名,是以风流籍甚。仕宋为尚书仪曹郎、建平王景素征北南徐州府主簿,以风素见重。母老求禄,出为湘东太守。还为齐高帝骠骑功曹。昌㝢在郡,景素被诛,昌㝢痛之,至是启高帝理其冤,又与司空褚彦回书极言之。高帝嘉其义。历位中书郎、王俭卫军长史,俭谓昌㝢曰:“后任朝事者,非卿而谁?”临海王昭秀为荆州,以昌㝢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事。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叔业曰:“若尔便是拒诏,拒诏,军法行事耳。”答曰:“能见杀者君也,能拒诏者仆也。君不能见杀,政有沿流之计耳。”昌㝢素有名德,叔业不敢逼而退。上闻而嘉之,昭秀由此得还都。昌㝢后为吏部尚书,尝有一客姓闵求官。昌㝢谓曰:“君是谁后?”答曰:“子骞后。”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胄。”昌㝢不杂交游,通和泛爱,历郡皆以清白称。后卒于侍中、领骁骑将军。赠太常,谥曰简子。‎ ‎(摘编自《南史·何昌㝢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B. 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 23 -‎ C. 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D. 昌㝢拒之曰/国家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临海王未有失宁/得从君单诏邪/即时自有启闻须/反更议/‎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文中指表字,旧时的人于本名外,取与名含义相关的字以表示德行、特性等。‎ B. 王,文中指封建时代的最高官爵,可以封给皇族或有功的大臣。如建平王、临海王。‎ C.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昌㝢为人清白,有好名声。他年少时卓尔不群,与有清白名声的人交往,从不乱交朋友,为人通达和悦,有爱心,为官声誉很好。‎ B. 何昌㝢知遇感恩,重情重义。他曾在建平王景素手下任职,景素受害后,他非常痛心,上奏皇帝,写信给司空褚彦回,陈述景素的冤情。‎ C. 何昌㝢受到重视,担任要职。他因风流素雅而被看重,临海王昭秀让他代理荆州事务;他曾担任吏部尚书等职;他曾被人称为是执掌朝政的人。‎ D. 何昌㝢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何昌㝢拒绝了裴叔业的要求,不惧裴叔业的威胁,还表示不惜杀了裴叔业,最终裴叔业不得不退去。‎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将践阼,先使裴叔业赍旨诏昌㝢,令以便宜从事。‎ ‎(2)昌㝢团扇掩口而笑,谓坐客曰:“遥遥华冑。”‎ ‎【答案】7. C 8. D 9. D ‎ ‎10. (1)明帝将登帝位时,先派裴叔业带着自己的旨意给何昌㝢下诏令,要他因利乘便,借机行事。‎ ‎(2)何昌㝢用团扇捂着嘴笑了,对在座的宾客说:“这是个远而又远的世家贵族的后代子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 23 -‎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以上流之重”是“委身”的状语,“委身以上流之重”“付身于万里之事”两句是并列关系,且结构对称,“委身”后面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宁得”是怎么能够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何昌㝢拒绝他说:“国家把上游里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我,把万里之内的政务托付给我,临海王没有过失,我怎么能听从您单方面的诏令呢?我立刻自会向上启奏,要等到有回信再商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错误。谥,不仅可以带有褒奖意义,也有带有贬义的称号。‎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还表示不惜杀了裴叔业”与原文不符。结合“能见杀者君也,能拒诏者仆也。君不能见杀,政有沿流之计耳”分析,何昌㝢表示,能杀自己的是裴叔业,但自己不会屈服。‎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践阼”,登帝位,特指皇帝登临皇;“使”,派遣;“赍”,带着;“便宜”,方便合适,因利乘便。(2‎ - 23 -‎ ‎)“掩”,捂着;“而”,连词,表修饰;“坐客”,在座的宾客;“遥遥”,远而又远,遥远的;“华胄”,世家贵族的后代子孙;“遥遥华冑”(判断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何昌㝢,字俨望。他的父亲名叫何攸之,官任侍中。何昌㝢年少时就清和静默,独立不群,交往的人一定是在当时有清白名声的,因此极为风流倜傥。在宋做官任尚书仪曹郎、建平王景素征北南徐州府主簿,因风流素雅受到重视。母亲年老,须求俸禄,于是出任湘东太守。后来返回朝廷任齐高帝骠骑功曹。何昌㝢在郡里任职时,景素被杀,何昌㝢为此感到悲痛,到这时启奏请求齐高帝查清景素的冤案,又写信给司空禇彦回极力陈述景素的冤情。齐高帝赞许何昌㝢的正义行为。历任中书郎、王俭卫军长史,王俭对何昌㝢说:“以后执掌朝政的人,不是您是谁?”临海王昭秀任职荆州,用何昌㝢担任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代理荆州事。明帝将登帝位时,先派裴叔业带着自己的旨意给何昌㝢下诏令,要他因利乘便,借机行事。何昌㝢拒绝他说:“国家把上游里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我,把万里之内的政务托付给我,临海王没有过失,我怎么能听从您单方面的诏令呢?我立刻自会向上启奏,要等到有回信再商议。”裴叔业说:“如果这样,那就是抗拒诏令,抗拒诏令,就要按军法办事了。”何昌㝢回答说:“能杀我的是您,能抗拒诏令的是我。您若不能杀我,我正有顺流而下的打算呢。”何昌㝢向来徳高望重,裴叔业不敢逼迫,于是退去。皇帝听说后嘉奖何昌㝢,昭秀因此能回到京都。何昌㝢后来担任吏部尚书时,曾有一个姓闵的宾客来求官。何昌㝢问他说:“你是谁的后代?”那人回答说:“闵子骞的后代。”何昌㝢用团扇捂着嘴笑了,对在座的宾客说:“这是个远而又远的世家贵族的后代子孙。”何昌㝢不乱交朋友,通达和悦,爱心广博,历任郡职都以清白著称。后来在侍中、领骁骑将军任上去世。追赠太常,谥号叫简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船夜援琴 ‎[注]白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 23 -‎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注]援琴:弹琴。‎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弹琴,诗人没有流露出自伤的情绪,而是在琴声中放飞自己的情绪。‎ B. 首联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都善于用月光营造某种氛围。‎ C. 全诗四六、八句押韵,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与诗的内容和谐一致。‎ D. 前四句描写场景,并反映出诗人的贫穷身世,后四句感事抒怀,升华了诗的主旨。‎ ‎12. 全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D 12. 全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淡雅、平和的意境:一个静谧的夜晩,万籁俱静,此刻诗人身心澄澈,把古琴当成知音,完全融入音乐的世界,忘掉了一切忧愁,静静地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反映出诗人的贫穷身世”错。“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此刻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且独坐,淡然一曲吧。颔联是说此时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打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概括意境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诗歌画面主要是通过对诗歌中景物或人物、事件的描写展现的。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高考对古代诗歌画面和意境的考查有五个常见角度:1.概括画面或意境内容。2.赏析画面或意境特色。3.体会画面或意境氛围。4.把握画面或意境表达的情感。5.分析画面或意境蕴含的意义等。‎ - 23 -‎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晴朗之夜,鸟与鱼都不动了,那轮皓月浸在幽深的江水里,入了它们的梦吧。“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此刻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且独坐,淡然一曲吧!“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琴上的七根银弦就是最知心的朋友,双耳就是他的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谁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这首诗写弹琴,诗人没有流露出自伤的情绪,而是在琴声中放飞自己的情绪。全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淡雅、平和的意境。‎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多处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其中“桑之未落,_________”“桑之落矣,_________”两句,借叶子由鲜嫩至枯黄的景物变化表现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 ‎(2)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画面。‎ ‎【答案】 (1). (1)其叶沃若 (2). 其黄而陨 (3). (2)周公吐哺 (4). 天下归心 (5). (3)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本题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语境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沃若,陨,吐哺,苇,凌,顷等。‎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固不如也 沛公起如厕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秦武阳色变振恐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答案】D - 23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明确要求,本题要求“下列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然后逐一浏览选项内容,结合语境和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分析。‎ A项,“固不如也”本句意思是“当然比不上他啊”,“如”,即“比得上”;“沛公起如厕”译为“沛公起身去厕所”,“如”,“去、往”;‎ B项,“焉用亡郑以陪邻”,译为“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的方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其中“焉”为疑问副词,“怎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为“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从哪儿”的意思。‎ C项,“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意思是“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足”,“足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意思是“臣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足”,“值得”。‎ D项,“秦武阳色变振恐”,即“秦武阳脸色大变,恐慌不已”;“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意思是“(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两句中的“振”,均解释为“害怕”。‎ 故选D。‎ ‎1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B.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D. 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君既为俯吏,守节情不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内容一一分析判断。作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积累丰厚的文言知识。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本题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现在的语义进行分析。‎ A项,“可怜”句中是“可爱”意思,今天多解释为“值得怜悯”,或者“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处分”在句中意思是“处理”,今天意思是“惩罚犯错的人”;‎ - 23 -‎ B项,“共事”在本句中译为“在一起过日子”,今义为“在一起工作”;“交通”在本句中译为“交错相通”,今天泛指“运输业的总称”。‎ C项,“旦旦”句中指“诚恳的样子”,今天也有“诚恳”意思;“逼迫”古今同义,“强行迫使”的意思;‎ D项,“自由”句中意思是“自作主张”,今天是“不受拘束和限制”;“守节”句中意思是“遵守府里的规律”,今天指“指妇女不改变节操”。‎ 故选C。‎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一项是 A. “序”亦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B.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其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其体例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D.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年号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代历法中的年号纪年法”理解有误。“壬戌”为“干支之一”,而非古代的年号纪年法。‎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计下来的丈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着一座城市 的历史文脉。但是,近些年,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街老巷,摇身一变成为光鲜亮丽的商业街。这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是由于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 ‎ - 23 -‎ ‎,导致许多历史街区千城一面,不仅景观雷同、生态混乱,而且还夹杂着不少 的假古董和伪民俗。在过去的城市更新中,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进行更新,而历史记忆常常被漠视甚至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当代城市更新中的遗憾。我们知道,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政府所追求的“老城市新活力”梦想似乎也不再遥远。但遗憾的是,即便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的流失依然 。其实,城市更新的目的,说到底是保持城市的活力,延续城市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说,( )。比如,童年时代街边的小吃、屋顶的飞鸟、门前的花香、唢呐的声响,这些个体记忆的碎片汇聚在一起,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记忆的人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也不过是一群无根的建筑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独立性 尊重 粗枝大叶 严厉 B. 独特性 尊敬 粗制滥造 严厉 C. 独特性 尊重 粗制滥造 严峻 D. 独立性 尊敬 粗枝大叶 严峻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过去的城市更新中,我们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进行更新,而历史记忆常常被淡忘甚至漠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当代城市更新中的遗憾。‎ B. 在过去的城市更新中,我们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进行更新,而历史记忆常常被淡忘甚至漠视,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中的一大遗憾。‎ C. 在过去的城市更新中,我们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进行更新,而历史记忆常常被漠视甚至淡忘,这不能不说不是当代城市更新中的一大遗憾。‎ D. 在过去城市更新中,我们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进行更新,而历史记忆常常被漠视甚至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中的一大遗憾。‎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除了硬件,更在于活力和生命力 B. 城市的硬件,除了活力和生命力,更在于文化和历史 C. 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硬件,更在于文化和历史 D. 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文化和历史,更在于硬件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本题第一处,独立性:遇事有主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独特性:独有的;特别的。根据语境,应用“独特性”。‎ 本题第二处,尊重:指敬重;重视。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根据语境,对象为“历史和传统”,应填“尊重”。‎ 本题第三处,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此处所填词语作定语,修饰“假古董和伪民俗”,根据语境应填“粗制滥造”。‎ 本题第四处,严厉:严肃而厉害,用于态度、言辞、行动等。严峻:意思是严厉、严肃,严重,多用于现实、形势等。根据语境应填“严峻”。‎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A项,语序不当,应是先“漠视”,然后才是“淡忘”,“漠视”与“淡忘”应互换;“一大”应放在“遗憾”前面。‎ B项,语序不当,“漠视”与“淡忘”应互换。‎ C项,否定不当,三重否定仍然表示否定。‎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前文语境可知,所填句子的叙述对象应该是“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排除A、B两项;根据后文所举的例子可知,这里强调的应该是“文化和历史”,所以排除D项。‎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夏天,很多人怕出汗,①‎ - 23 -‎ ‎___。其实,适当地锻炼,有利于体内汗液排出,帮助祛除体内湿气。不过,②___,夏天应该少做一些运动强度太大的锻炼,比如,踢球、打篮球等;早晨或晚上太阳下山后,到公园或绿地散步、打拳、做操、跳舞等,均为较好的锻炼方式。此外,夏季应避免日晒过多,外出前注意做好防晒准备。天太热,③___,既能让人感到清凉,又能净化空气,如家中放吊兰。‎ ‎【答案】 (1). ①不爱锻炼 (2). ②要选择合适的运动 (3). ③可在室内放置盆栽植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这样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解答第一处,结合前面语境可推知,应填的是“很多人怕出汗”的结果,再结合后文语境可推知关键词为“锻炼”。所以第一处应填“不爱锻炼”。结合后文内容“少做一些运动强度太大的锻炼”“较好的锻炼方式”,第二处应填“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既能让人感到清凉,又能净化空气”是写作用,结合语句“如家中放吊兰”,可推知第三处应填的内容是建议家里放些植物。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21.把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0个字。‎ ‎7月5日,山西省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的专家对德岗遗址进行现场考察。专家们称,对于史前人类来说,为了更好地保暖,采用群居的方式生活,居住的空间都比较狭小,究竟137平方米的“豪宅”是干什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弩研究员分析说,根据火塘和门道相连的位置关系,这座房址应当不是用于居住,有可能是当时的部落首领议事聚会或举行特殊仪式的场所。‎ ‎【答案】7月5日,山西省邀请国内考古专家对德岗遗址进行现场考察,专家称其可能为议事聚会或举行特殊仪式的场所。‎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类叙述语段压缩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文字所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对象“怎么样”。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本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句话为一层,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报道时间,人物,中心事件。其余内容为第二层,报道主要的考察结果。所以压缩时需保留的信息有,时间:7月5日;事件:山西省邀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的专家对德岗遗址进行现场考察;结果:研究员分析说,这座房址有可能是当时的部落首领议事聚会或举行特殊仪式的场所。据此即可进一步简化整理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总有一瞬间人事的变化让你获得成长。高一的你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变化?哪一瞬间的人事让你明白高中生活的不同,在这样的体验中获得成长?‎ 请以“成长就在一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明确,感情真实;②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③叙事要有波澜;④写人要凸显个性;⑤不得抄袭;⑥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成长就在一瞬间 雪渐渐地停了,它洒在校园里,也洒在我的心里。我推开教室的窗户,一股冷气扑了进来。通往校门的大路被雪覆盖后,再经行人一踏,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 母亲去世早,父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家境的艰难是可想而知了。可是,父亲仍然“望子成龙”,竭力支持我到县城里的高中读书。到离家十里路的县城上学,我需要住校,但是生活费负担不起,所以父亲常常需要送饭给我。没有了母亲,做饭的事就由父亲包了下来。父亲总是做了面饼,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送来,因为他白天下地。‎ 有一天,下雪了,我望着那一片洁白的世界,心里却不安起来。今天是星期天,是父亲送饭来的日子。每个星期天,我都盼着父亲来,哪怕他什么话也不说,只要我们能默默地相对坐一会儿,看一眼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也会感到心里暖暖的。可是今天,一想到父亲将要在雪地上蹒跚,我又希望他不要来。忐忑不安地上完自习,夹在同学们中间走向宿舍。刚准备踏进寝室,我惊呆了,一个瘦小的老人,佝偻在门旁,提着一个鼓鼓的包。“爸爸!”我惊叫着扑过去。雪还在纷纷扬扬地飘着。屋檐下,父亲的外衣上也都披上了白雪。我努力抑制住眼泪,搀扶着把父亲让进我的宿舍,不再畏惧同学们的眼光。‎ - 23 -‎ ‎“下自习了?”父亲的声音嘶哑无力,但饱含着无限的爱。“嗯。”我应了一句。我感到这种爱,幸福得真想哭。我接过了父亲做的面饼,让他在我床上休息一会。他却不动,站着,从口袋里掏了点零花钱给我,就急着要走。父亲那年才四十,但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已记载着他全部的辛苦;他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每根白发,都记载着他的辛劳和坎坷。‎ 看来,父亲在我刚上自习的时候就到了,怕影响我学习,就一直捱到我下自习课。他穿的衣服并不多,在雪夜里,冻得直哆嗦,还直对我说:“不冷。”父亲刚走了几步,又回来了,告诉我,最上面的一个饼中夹着他当晚炒的菜,是我最喜欢的大葱炒鸡蛋,要快吃,或许还热着哩。然后,才头也不回地走了。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 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模糊..‎ 蓦然回首,我已渐渐长大。父亲,您坚忍无私的爱,一路鼓舞着我,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未来!‎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本次是命题作文,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应先通过对作文材料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所给材料相对简单,考生需要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成长”。这里应该注意到“成长”是种变化,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错到认错,从没感受到感受深刻,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这种变化。“成长”背景是写作的预设环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或喜悦中暗含危机,或失败时蕴有希望。作为高一学生,我们的生活有可能有阳光,也同时有阴霾相伴,这段青春成长的足迹有可能歪歪斜斜。青春路上,风雨时至;欢歌笑语,时有诗意。考生要写出心灵悟语,写出精神的跋涉。写作记叙文时,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闪光点,通过这些闪光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立意:‎ A.品德方面的成长:‎ 会帮助同学了、为父母做事了、能恪守诺言、坚持原则……‎ B.学习方面的成长:‎ 能坚持不懈了、自己的难题自己解决、能主动探索知识了、能体会到大人的苦心了、知道细 心的重要……‎ C.能力方面的成长:‎ - 23 -‎ 学会了一项技能、能自己独自回家了、会开展小队活动了、会为大家服务了、能耐心做事情……‎ D.友情方面的成长:‎ 会解决同学矛盾、会真心对待朋友、学会了谦虚..‎ E.在失败与沮丧中的成长:‎ 失败中得到启发、摩擦中懂得谅解、矛盾中得到教训、后悔中得到成长等。‎ 行文结构:‎ ‎“我”的成长,伴着浓浓的父爱。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为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只是在下雪时照样为我送饼吃,告诉我先吃上面的那张,父亲的细心、慈爱跃然纸上。父亲不怕吃苦,望子成龙,送我到县城里读书,可以想见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而这一切,他都心甘意愿,默默付出,这是老牛舐犊,是人间的大爱,我在这一个瞬间,恍然大悟,真正成长。‎ 写作素材:‎ ‎1.平坦的路上,脚步固然轻巧,行程固然悠闲,宁静的溪水旁却留不下记忆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泥泞的路上,脚步虽然拖沓,身子虽然疲惫,融融的月光下却镌刻了既厚有重的印迹,即使被岁月抚平了,依然可以留下深刻的凹痕。是啊,磕磕碰碰的人生中我们才可以慢慢地长大,泥泞之后,磨难过后,我们才可以渐渐地坚强。没有汗水,没有艰难行走的旅途是乏味的和无意义的,没有经过坎坷的人生,留下的只会是一片空白。‎ ‎2. 日子在脚下,脚下踩出平静的声音。终于,我不知不觉地成长了。后来,在某个清晨的镜子里,看见微笑,熟悉而陌生的微笑。儿时的影像是珍贵的,回想从前,在易碎而晶莹的玻璃柜里,整日出没。新的生活时代代替了回忆,填补了心中的空白,让理想蠢蠢欲动。停在每一个成长的心灵驿站,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走过的一段旅程。童年固然美好,今时亦多精彩。于是,我们都是感悟着的成长,思考着的成长,无悔着的成长。成长的我们,把一切隐藏在心底。‎ - 23 -‎ ‎3.曾经苦涩的日子,在回忆的画面里,已酿成芬芳。每当夜幕迈着轻盈的步伐姍姗而来,白昼的繁荣和喧闹渐渐销声匿迹,在朦胧和宁静的夜晚,我常常陷入无边的回忆之中。在回忆中,那曾经许下的愿望与美丽的诺言,那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都化为幸福的叶片,被我精心收藏。是的,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时间从指间不经意地弹落,往昔的格子爬满了蜘蛛的足印。它正在里面结网,把每-一个格子都尘封起来,只是有的地方密密麻麻模糊难辨,有的地方稀稀疏疏明朗清晰。这种感觉是用灰土裹着的黄金,如果不去品它,便永远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那就是成长的故事。‎ ‎4. 爱,是一种牵挂,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力量。因为有爱生命才绽放出更闪耀的光芒。有人说,父爱如同大山,沉稳而又雄壮;我却要赞美母爱,母爱如同大海,绵长而又深远。 ‎ ‎ ——《我在母爱中成长》‎ 洗尽铅华,看尽花开花落;历经繁荣,掠过春去秋来。我们在时光的年轮里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时光中成长》‎ ‎【点睛】命题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23 -‎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