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市松滋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载孔子是位“温良”的教书先生,“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 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而喜谦的态度。 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众所周知,周公为一代名相,不仅辅佐周成王度过“兄弟阋墙”的危机,而且建章立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周代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时间做梦没有梦到周公都深感失落。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为人“骄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排斥自大狂妄。孔子“恶利口”,也甚为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态度。“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文中“利口”,实即工言辞、善表暴,孔子直言“恶”之,鄙薄之意甚明。《论语》中多处记述孔子对张扬自夸、伶牙俐齿的厌恶。卫大夫祝鮀“有口才”,孔子却视之为“佞人”,“子曰:辞达而已矣”。本着“辞达而已”的立场,孔子讨厌信口开河的大言不惭,“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对于花言巧语,夫子更是十分鄙弃,他直斥之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记载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至于类似的表达,就更多了: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反复的讥刺,足见孔子对“巧言”虚骄、“利口”自夸的憎厌。 孔子推崇“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孟之反不伐”之断语,直接生动显示了他嘉赏谦逊的立场。“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24 - “伐”,“夸功曰伐”;殿,“军后曰殿”,常为智勇双全者所任。孟之反之所以殿后,正说明他有勇气和能力,但他却以马行迟缓为由,不仅不自夸勇敢有谋,还有意自抑,所以孔子大为赞许。另有一次孔门师徒欢会,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文中“无伐善”,即不自夸己之所长、所能,“无施劳”,即不自炫自己之功、之绩。书中虽未明记孔子的点评,但从夫子对颜渊的喜爱称赞来看,颜子“愿无伐善,无施劳”,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浸润,换句话说,也流露了孔子对弟子“有若无”谦逊德性的嘉许。 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谓诚中形外,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2日胡发贵《孔子不伐善》,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在彬彬有礼,内在圆融和熙、低调谦抑,这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温良”品性的体现。 B. 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建章立制,居功至伟,但因其自大狂妄,孔子觉得他不值一提。 C. 朱熹同孔子一样“恶利口”,认为讲话应“辞达而已”,“巧言”虚骄是“不仁”。 D. 孔子因孟之反勇敢有谋且不自夸而称赞他,这表明孔子对低调谦抑的品质的推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从“恶骄”“喜谦”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一“恶”一“喜”,态度分明。 B. 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论语》语句并列举了一些典型事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 文章在论证“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这一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进行论证。 D. 全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了孔子所主张的“求达不求闻”的坚毅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利口”之人,往往是“巧言”虚骄,则“乱德乱谋”,应以之为耻。 B. 孔子弟子颜渊有“无伐善,无施劳”的志向,应该是深受孔子谦逊品格的影响。 C. 如果做到“不伐善”、戒骄横,那么就能形成完美的德行,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D. 要形成“温良”品性,举止应该做到彬彬有礼,做人应该圆融和熙、低调谦抑。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为题目要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本题选择正确的一项。A项,“孔子及其弟子”扩大范围,原文“‘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可见,只是在说孔子。B项,“但因其自大狂妄,孔子觉得他不值一提”曲解文义,原文“周公为一代名相…… - 24 - 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时间做梦没有梦到周公都深感失落。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为人‘骄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可见并非说周公自大狂妄不值一提。C项,“朱熹同孔子一样‘恶利口’,认为……”无中生有,原文“‘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可见朱熹只是在解释孔子的话。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段落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还要注意论证方法、论据的使用等。本题D项,“逐层深入”理解错误,全文结构是:第一段说孔子是一位“温良”之人,并解释了“温良”的内涵;第二段总领全文,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而喜谦的态度;第三段说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第四段说孔子推崇“无伐善,无施劳”;第五段说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中间三四段应是并列关系。另外“求达不求闻”也不只是坚毅精神,还有隐忍。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类型,解答时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C项,“如果……就能……”说法过于绝对,不合逻辑。故选C。 【点睛】筛选信息题应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义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⑥不成因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 24 -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 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 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 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更核心岗位、较高起薪等)。 - 24 -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 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4. 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 24 -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案】4. C 5. A 6. ①优惠的政府政策、经济的活跃、高新产业和科教事业的发展、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等吸引海外学子回国。②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③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的共同作用。④文化的归属感让海外人才对故土恋恋不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项B,“海归”回国并非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选项D,不是体现文化吸引力,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故答案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C 项,“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项,“ - 24 - 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故答案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在作答本题的时候重在把握题干要求和对材料的筛选,根据理解可以有如下的筛选:材料一: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材料三:“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根据以上对材料内容的把握,可以从国家的政策、优惠的条件及综合国力、海归的故土情等角度进行概括海归的归国原因。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 24 -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这破狗,你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 24 -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朱庆树也在其中。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 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但他不仅真正懂得而且践行了医道。 C. 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体现了朱庆树对大户人家的巴结讨好。 D. 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8. 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中表现“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情节是前文“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极佳说明,更是后文鬼子被炸死的条件。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个情节说明朱庆树践行医道不分国籍,他在救死扶伤与民族大义上均做到了完美,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③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这个情节很好地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9. ①救死扶伤。朱庆树坚持“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主张,在他的心目中,治病救人是超越一切的,人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哪怕是日本鬼子大佐,有病都给治好。②不求回报。为了学医,他跟随道人进深山学医,右胳膊都被老虎咬掉,花九年时间学成后,回乡行医,从不收钱,造福乡亲。③爱国情怀。炸死镇里鬼子营里所有的鬼子,朱庆树也在其中,这表明他医者仁心、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体现了朱庆树对大户人家的巴结讨好。”错,体现了朱庆树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故选C。 【8题详解】 - 24 -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情节的分析能力。解答小说情节作用类题目时,可从以下角度考虑:情节本身、人物形象、主旨。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在情节上照应了前文,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主人公不分国籍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在主旨上,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重要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该词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联系主旨进行分析、概括。题干是“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医道”是主人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它蕴含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所以,“医道”的内涵,就体现在主人公的经历上。所以解答此题,只需梳理主人公的经历,概括其身上的精神品质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24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B.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C.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D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妾是我国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产物,主要指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称。 B. 士大夫是我国古代对社会上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一般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社会上层文化的创造者。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D. 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是达官贵人作为自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他们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用兵之道很是了解,但他为人自大轻浮,又缺乏实战经验,因此他的父亲并不看好他。 B. 赵括的母亲看事物有远见,知道赵括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当赵王要赵括带兵打仗时,她是持反对的意见。 C. 廉颇因为在燕赵之战中有功,赵王赐给了他信平君的封号,但赵王并不真正相信他,只让他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 D. 廉颇失势时,他的门客离开他,得势后又回来归附他,从这可以看出,当时门客与主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的关系。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有一次与他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 - 24 - (2)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问”是询问的意思,内容为“其故”,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使”是假使的意思,假使的内容为“赵不将括”,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都具有真才实学且充满正义感”说法错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着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他们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干杂役,照样吃喝领工资。只是主人需要他们办什么事时,才跟他们安排工作。养门客最盛行是在战国时期,战国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故选D。 【1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做名义上的相国,没有实际权力”说法错误,结合“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分析,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廉颇是代理相国。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尝”,曾经;“其”,代词,他的;“兵事”,用兵之事;“然”,连词,表转折;“善”,认为……好,称赞。(2)“然则”,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宾语前置句);“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通“凌”,凌辱、侵犯、欺侮;“除”,清除,消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 24 -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皆以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夺取了它。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晕(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 - 24 - 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 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仕途不顺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 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再加上诗人对自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15.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C项,“仕途不顺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错,中原战乱是诗人飘泊的原因。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了解诗词大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同时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本诗主要运用了两个手法即虚实结合和对比,借助这两个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失落与伤感。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 24 -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同学少年”经历的革命岁月。 (3)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康河的柔波里 (2).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 万类霜天竞自由 (4).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稠”“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雕刻极细腻,有__________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 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 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 24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B. 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C. 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D. 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 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及衔接的能力,属于嵌入型补写,是客观题。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通读全文段,把握文意,理清顺序。分析空格所在的语境,明确前后文的限定,注意前后的衔接。分析所要补写的句子,辨明其间的关系,判断选择。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本题需要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一对联进行赏析,赏析时需要从对联的内容、含义入手,然后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看。“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排除ACD。 故选B。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这里所填词语的结构应与“秦砖汉瓦”相同,为偏正结构,所以用“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此处表达的意思与“皇家气派”相反,所以不能用“富丽堂皇”,而应使用“美轮美奂”。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这里强调构思巧妙,与文章无关,所以用“巧夺天工”。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根据“尚”字,便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大体上让人满意,所以用“差强人意”。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年代久远”是原因,所以前面加上“由于”,使之作整句话的原因状语;“年代久远”导致的结果是“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与“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是转折关系,要使用转折连词“但”。 故选C。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 雨巷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案】(示例一)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示例二)雨巷,你的悠长寂寥,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心中的伤感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仿写类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先明确要求,对所仿照的例题从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特点上进行分析。 - 24 - 例句中,“赤壁”是文化景点,“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是“赤壁”的特征,用的是排比修辞,都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表意,含有拟人修辞,结构特征是偏正短语,后面“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是反问句式。弄清了例句形式,再看“康桥、雨巷”这些文化景点哪一个更为熟悉,找出其代表性特征。比如,康桥的明净艳丽、温婉灵动、宁静神秘,可以唤醒我生命的觉悟;比如,雨巷的悠长寂寥、幽深迷蒙、阴暗冷清,可以点燃追慕的渴望。将以上理解写成句子,按题干要求完成即可。 21.下面是某校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框架图的内容,然后根据框架图的内容流程进行介绍,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语准确、连贯。解答本题需认真阅读题干,然后观察构思框架图,明确构思框架图的内容,最后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注意内容得当,语言连贯,不超过字数限制。本题是某校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该框架图包括考察和游览两部分,本次暑假社会实践主要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和科技馆,考察气象公园和湿地公园要写出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要交流体验写出地震感受;本次社会暑期社会活动主要游览美丽的乡村和名人故居,游览乡村和名人故居要通过日记的方式记录游览过程,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可以转述为: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活动是考察与游览:考察气象公园、湿地公园后撰写调查报告,考察科技馆后交流体验到的地震感受;游览美丽乡村、名人故居,用日记记录旅游的感受心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24 -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答案】例文: 牵动我心的声音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材料比较简单。抓住“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分析,题干在材料中对作文主题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情。 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参考立意:(1)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2)还有一种无形的声音,爱心和同情的呼唤,对于保护自然爱惜生命的呼吁,对于真挚感情的向往等等,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用心倾听。 - 24 -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写作对象为“雨声”。开头可以写“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然后引出要抒发的情感“怀念起那瓦屋的雨声”。全文紧紧围绕“雨声”行文,抒写了作者深入品味生活之后的独到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饱含深情,颇为感人。文中的“雨声”,既可敲打出“岁月的回响”,又可敲打出“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还是“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意蕴丰厚,能与读者眷恋往昔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 【素材】(一)校园的声音。 1.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2.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3.朋友的脚步声。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4.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家庭的声音。 1.父母的叹息声鞭笞着我永不停息。 2.父母的脚步声散发着浓浓的亲情。 3.父母的叮嘱声绵延着厚重如山的关怀。 (三)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声音。 1.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2.当自己失败不自信时,从《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音乐声中,找回了前进的勇气。 3.赛场上观众为运动员欢呼呐喊的声音,令我热血沸腾并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 4.从自己的呼吸声中,感受到“逝者如斯夫”的紧迫并警醒自己时不我与。 (四)自然界的声音。 1.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2.黄河波涛滚滚,撞击两岸的气壮山河之声让人感受到拼搏的壮美。 3.冰雪融化、燕子泥喃、蜜蜂嗡嗡、小麦拔节、小草的萌动等春的声音告示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莫负大好时光。 (五)与某些话题有关的声音(呼声)。 1.做梦偶然听到风与沙联手扩大地盘、进攻人类、计划消灭人类的对话,旨在说明风、沙要与人类较量,对人类进行报复,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 24 - 2.由自己最钟爱的“百鸟朝凤”想到大自然中树木越来越少、鸟类越来越少,从而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哭泣。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