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证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证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精练提分 2 论证分析题 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 真题开路·点迷津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 “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 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 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 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 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 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 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 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 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 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 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 “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 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 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 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 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 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 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 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 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 2 -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 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颠倒是非,“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 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 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 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答案】 A 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命 题 解 读 理解 分析 题题 型特 点 命题 特点 命题角度灵活、涉及面广,既着眼于考生对论述思路的把握,又注重对论 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分析。 设问 方式 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四个 选项基本上是从文章论点、结构思路、论证方法、论述重点、论据与论点 的关系等方面设置。 命题 陷阱 论据与论点不对应,论证方法有误,归纳段意不当,混乱思路层次等。 答 题 技 法 分析论证要素三必抓 第一抓: 论证思路三分析。一是梳理逻辑结构,即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层次,弄 清内在逻辑关系;二是剖析论证层次,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切分文章,并梳 理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分析段内层次,辨别文句之间存在的因果、条件、假设、转折、 总分、对比等逻辑关系。 - 3 - 第二抓: 论点论据三聚焦。一是聚焦文本重点段落,如论点段、论证段或收束段,分析 语段中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二是聚焦论据性质,借助引用、举例、推理等方式理清论据 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三是聚焦论据的标志性词语,比如表示举例的“诸如”“例如”等;表 示引用的“某朝”“某人”等;表示推理总括的“由此可见”“这说明”等。 第三抓: 论证内容要“四抓”。一是“抓”整体架构,段落组合,逻辑层次,文首、文 尾、层次文意等;二是“抓”阅读程序,逐段点化,先分后合;三是“抓”结构分析,题文 对照,提取要点;四是“抓”功能句,即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等。 重 难 突 破 论证分析“3 步骤” 【满分攻略】 【典题试做】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 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 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 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 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 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 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 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 - 4 - 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 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 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 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 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 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 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 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 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 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 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 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 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 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状元支招】 标注选项敏感点 定选项对应区间 梳理比对定答案 A.文章在理论论证 的过程中提及空间 被私人性固化的现 状,有其现实的指 向。 “ 理 论 论 证 ”“ 空 间被私人性固化的 现状”等关键字眼 显示对应第 2 段。 第 2 段是理论(道理)论证;“目前,人们更多地 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 私人所有物、占有物”,指出了“空间被私人 性固化的现状”;“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 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一个 重要原因”则明显有其“现实的指向”。选项 正确 B.文章区分了文明 弹性的层面,也区分 “ 文 明 弹 性 的 层 面 ”“ 城 市 体 发 展 第 2、3、4 段分别论述了“空间弹性”“制度 弹性”“意义弹性”,这是区分了“文明弹 - 5 - 了城市体发展的阶 段,论证结构清晰。 的阶段”等关键字 眼显示对应第 2、3、 4 段。 性”的层面;第 3 段围绕着正在崛起的城市和 已发展起来的城市进行论述,这是区分了城市 体发展的阶段;结构思路清晰。选项正确 C.文章注重分析具 体概念的正反两面 及相应的动态发展 过程,具有辩证意 味。 由关键字眼可知,需 综合分析第 2、3、4 段。 第 2、3、4 段是论证内容主体,分别对“空间 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个具体概 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辩证分析,但并未都涉 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如在第 2 段论证 “空间弹性”这个概念时,就没有分析动态发 展过程。选项不正确 D.文章借助“文明 弹性”的概念,论证 了建构城市命运共 同体的重要路径。 由关键字眼可知,要 立足全篇。 第 1 段提出“文明弹性”的概念并指出当代城 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文明弹性问题;第 2、3、4 段分别论述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 义弹性”;最后一段总结指出,保持“文明弹 性”是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途径。选 项正确 【答案】 C 【易错警示】 1.不明材料与论点的关系。论证是运用材料证明论点的过程,所以材料和论点的关系必 然成为论述类文本论证的重点。有些考生不能认真分析材料与证明的观点是否和原文一致, 材料与观点是否一一对应。 2.不会分析论证结构。论证结构彰显着文章思路,常见论证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并 列、递进、正反对照等。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不会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 3.不能把握论证内容。论证总要针对某个问题、某个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论证的内 容把握不清。 4.不明论证方法的运用。命题者常对论证方法进行设题。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 用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有的考生不能结合文本实际,对所 运用的论证方法加以判断。 〔对点训练 2〕 (2020·四川蓉城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起最近最受关注的通信技术革新,恐怕非 5G 莫属。当人们还在享受 4G 带来的红利时, 5G 已经在很多重要场合频频向人们招手了。2 月 28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落下帷幕的 2019 年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 当仁不让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多款 5G 商用手机发布、 5G 技术在汽车驾驶方面的应用展示、5G 技术支持远程手术的展示……种种围绕 5G 展开的操 作让人们对 5G 将如何改变生活充满更多想象和期待。 - 6 - 具备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和低时延等特点的 5G 可以实现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多的设 备连接。其建立的高速信息通路、推动的新型智能终端,都将促进数字化生产要素与产品的 高效流通,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触发文化产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与生态 蜕变。 不止 5G,近年来,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越来 越多的新技术横空出世并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让文化更加 多彩。这种多彩体现在通过 VR、AR 等技术,人们不用赶赴敦煌,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如身临 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的精美壁画;体现在借助 8K 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 影像,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原本静态的文物有了更真切 灵动的全新表达;体现在杜比全景声、4K 超清、VR 等在演唱会直播中流畅应用,使得人们 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演唱会现场,与偶像一起互动。 再向前追溯,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从纸质乐谱到黑胶、留声机,从磁带到 CD,从网 络下载到在线收听;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 2D 影片到 3D 立体电影;从早早去影院现场 排队购票到通过各种 App 提前几天选好心仪的场次和座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应运 而生的新技术,全方位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凡此种种都表明,正是有了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更加多彩,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精彩,也 证明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要继续做好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 主动拥抱新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将丰富 的文化资源采取更现代更多样的方式呈现,更便捷更高效的手段传播;提升创意水平,让文 化资源与科技手段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点,在创意创新的护航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 记忆;注重内容生产,倾听和满足大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补齐内容生产 短板。唯此,科技才能更好地与文化共舞,才能为提升文化产业的活力注入强大动能,为文 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精彩。 (摘编自陈晨《科技,让文化更多彩》)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出备受关注的 5G 技术到来的话题。 B.文章用莫高窟和《清明上河图》两个事例,论证了 5G 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成果。 C.文章提出了拥抱新技术、提升创意水平、注重内容生产等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方法。 D.文章在论证科技对文化的影响时,层层推进地分析了由 5G 到各种新技术的作用。 【解析】 论据与论点错位,两个事例论证的是各种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带来的新玩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