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在将对方以及自己的思维极端化的背后,标签是认知上的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式教条的渴望,而公民的理性乃至德性需要好的制度来________。‎ A. 懒散 墨守成规 滋润 B. 懒惰 墨守成规 滋润 C. 懒散 一劳永逸 滋养 D. 懒惰 一劳永逸 滋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语境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懒散,指懒惰散漫;形容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语境是对人状态的具体的描述,所以用“懒惰”;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一劳永逸:逸:安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语境中说的是人的懒惰,所以不能用“墨守成规”,要用“一劳永逸”;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滋养:养育,培养。语境中是指制度对人思想的培养,所以用“滋养”。故选D。‎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光洒满庭院, , , , 。 , , 。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地在她脚下延展。‎ ‎①泛着皎洁的月光 ②承载着银色的光华 ‎③在那里荡漾 ④喷水池里的微波 ‎⑤远处枝叶扶疏的桂树 ⑥轻逸而静寂 ‎⑦烘出淡灰的影 - 26 -‎ A. ④②⑥⑤⑦①③ B. ⑤①⑦④②③⑥‎ C ⑤②⑦⑥④①③ D. ④①③⑦⑤②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选择恰当的语句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分析内容,主要从远处和近处两个角度来写。远处的“桂树”,⑤先整体写桂树,⑥是对桂树形象的总结,②⑦写月光照耀桂树的效果,⑤②⑦⑥主要是写远处的桂树;近处的“微波”,结合“荡漾”等分析,④①③主要写“微波”。结合题干标点符号特点分析,应该是先写远处的“桂树”,后写近处的“微波”。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为:⑤②⑦⑥④①③。‎ 故选C。‎ ‎【点睛】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舍弃 《进学解》‎ B.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相:帮助 《游褒禅山记》‎ C.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比:近来 《祭十二郎文》‎ D. 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约定 《柳子厚墓志铭》‎ ‎【答案】D ‎【解析】‎ - 26 -‎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D项解释错误,“其俗以男女质钱”意思是: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质”,抵押。‎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4.下列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 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②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 ‎③杰阁重开,依然万里群峰小 斯楼更上,犹觉千秋此地高 ‎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 ①醉翁亭 ②岳阳楼 ③鹳雀楼 ④蓬莱阁 B. ①兰 亭 ②岳阳楼 ③天一阁 ④蓬莱阁 C. ①醉翁亭 ②黄鹤楼 ③天一阁 ④滕王阁 D. ①兰 亭 ②黄鹤楼 ③鹳雀楼 ④滕王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联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分析,概括出描写的对象。文学文化常识的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①结合“列坐流觞”“修禊”等分析,出自《兰亭集序》,所吟咏的名胜古迹为兰亭。排除AC两项。‎ - 26 -‎ ‎②湖北是古代的楚国,故有“三楚”之称。古人常用“白云黄鹤”指黄鹤楼,又有“黄鹤楼上吹玉笛”的诗句。黄鹤楼位于汉水汇入长江的地方,故说“二水”。长江和汉水又各有无数支流,所以说“百川支派”。所吟咏的名胜古迹为黄鹤楼。排除B项。‎ ‎③结合“杰阁”“此地高”等分析可知,所吟咏的名胜古迹为鹳雀楼。‎ ‎④这是清李其宴题滕王阁的对联。上下联的前面一句为集句:上句出自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下句出自东晋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瞿景淳传 施润章 瞿景淳字师道,苏州常熟人。八岁能属文,稍长治举子业,顷刻百千言,而久困诸生,教授里中自给。嘉靖二十三年,举会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 景淳彬彬君子,接人能自下。及与权贵争论天下事,其气常岳立不可夺。奉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时,郑王以言事忤旨,徙系凤阳,世子摄.国事,内惧,饯迎用币重,景淳一切谢绝。其正使恭顺侯已受而惭景淳,亦还谢勿纳。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微公,吾几中法!”景淳曰:“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满九载,迁侍读,请急归。时江南数苦倭乱,总督胡宗宪师未捷,而大学士严嵩谓倭不足患。景淳还,谒嵩,嵩语之曰:“倭旦夕且平,胡总督才足办也。南中人往往好短.胡,何也?”景淳正色应曰:“相公遥度之,不如南来人目睹也!胡君拥十万师,而倭日夜躏赤子财赋地,南中人不得一安枕卧。相公业不欲闻之,谁为相公言者!”嵩改容愕谢。‎ 四十一年,进侍读学士,署院事。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怙.宠,权倾天下,后先凡四妻,至欲封其最后者。兵部移牒请,不可;嵩为请,又不可;则橐金夜投,景淳笑谢曰:“吾所守,礼也。公毋溷我!”炳不怿去,而景淳遂改太常侍卿,领南京国子监祭酒,景淳安之如故。初,景淳通籍,辄以资访人才为急,置二籍袖中,分黑白书。及佐南吏部,参决黜陟.,皆协时论,不以细故宿憾排斥人。时帝意向用急,景淳触暑赴阙病作,请告不许,留侍经筵,修嘉靖实录。顷之,以疾累疏乞骸骨归。隆庆三年卒。‎ 景淳既以文名四方,造请日踵门,挥洒应之,若不经意。洊历典试于天下,士多所奖拔。大学士李春芳其一也。景淳去,贻书属之曰:“国家重用贤,而轻于退贤,卒不得贤臣之用。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 - 26 -‎ ‎”春芳瞿然称服。景淳欲有所论奏,会病不及上而罢。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所居傍昆湖,学者称昆湖先生。‎ ‎(选自《施愚山集》,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子摄国事 摄:代理 B. 南中人往往好短胡 短:诋毁 C. 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怙宠 怙:依仗 D. 参决黜陟 陟:摈弃 ‎6.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瞿景淳从小就很聪明,年龄稍大一些,专攻科举学业,文思敏捷,多年科举不顺,但最终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 B. 当时江南遭受倭寇侵扰,瞿景淳指出大学士严嵩不了解实情,使严嵩认识到自己对情况误判感到惊愕而变了脸色 C. 瞿景淳面对多方请求坚决不同意越礼给陆炳方最后一位妻子封号,其后他虽被改任,但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D. 瞿景淳凭借文章闻名天下,每天都有很多人过来拜访他,请他写文章,他都爽快答应,并且很快就完成了。‎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已遣使密诇矣,侯闻知,语景淳曰:“微公,吾几中法!”景淳曰:“吾知朝使义当如是耳。”‎ ‎⑵今天子方急材,以南北无足使者,不于此时博选而厚植之,一旦何以应召?‎ ‎8.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瞿景淳为官的特点。‎ ‎【答案】5. D 6. A ‎ ‎7. ⑴皇帝已经派遣使者秘密侦察(这件事),恭顺侯听说知道后,对瞿景淳说:“如果没有您,我差不多触犯法律了”。瞿景淳说:“我知道朝廷使者按道理应当像这样罢了。”‎ ‎⑵现在皇帝正急用人才,因为南北方都没有足以使用的人,不在这个时候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重重培养他们,有一天(需要人才)拿什么应对征召。 ‎ ‎8. 不畏权贵(坚守礼法);清正廉洁;明察事理;公正选贤(重视人才培养)。‎ ‎【解析】‎ ‎【5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实词的含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D项,陟,应为“提升”之意。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但最终考中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表述错误,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才称为“状元”。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诇,侦察;闻,听说;语,对……说;微,如果没有;中:触犯;是,这样。第二句中,今,现在;以,因为;植,培养;何以,宾语前置,以何,拿什么。‎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审清题目要求,“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瞿景淳为官的特点”,然后,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及与权贵争论天下事,其气常岳立不可夺”一句的意思是:但等到和权贵们争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他的气概常常像山一样挺立不可改变。由此可见其不畏权贵(坚守礼法);“奉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时,郑王以言事忤旨,徙系凤阳,世子摄.国事,内惧,饯迎用币重,景淳一切谢绝”的意思为:在奉旨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的时候,郑王因为上奏事情违背了皇帝的心意,转移到凤阳拘禁,世子代理国家事务,内心很害怕,用厚重的钱财迎送官吏,瞿景淳都一概推辞拒绝了。可见其:清正廉洁;“相公遥度之,不如南来人目睹也!胡君拥十万师,而倭日夜躏赤子财赋地,南中人不得一安枕卧。相公业不欲闻之,谁为相公言者”的意思是:您这是在远处猜测这件事啊。不如我这从南边来的人亲眼目睹来得清楚啊!胡君拥有十万人的军队,但倭寇日夜欺压伤害百姓,抢夺财产田地,南方人得不到一夜的安睡。您已不想听这些,谁还会对您说呢?可见其:明察事理;原文“洊历典试于天下,士多所奖拔”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用历代典籍选拔天下人才,士人大多得到奖掖提拔。可见其公正选贤(重视人才培养)。‎ - 26 -‎ ‎【点睛】参考译文:‎ 瞿景淳,字师道,苏州常熟人。八岁就能写文章,长大些后研究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片刻就能写成百上千的文字,但长期困于诸生之中(而不能考中),教授乡里人来自我谋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会试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 瞿景淳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待人接物能谦逊退让,敬重他人。但等到和权贵们争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他的气概常常像山一样挺立不可改变。在奉旨敕封怀庆诸王为副使的时候,郑王因为上奏事情违背了皇帝的心意,转移到凤阳拘禁,世子代理国家事务,内心很害怕,用厚重的钱财迎送官吏,瞿景淳都一概推辞拒绝了。那个任正使的恭顺侯已经收受钱财,因景淳(的行为)而自感惭愧,也归还推辞没有接纳。皇帝已经派遣使者秘密侦察(这件事),恭顺侯听说知道后,对瞿景淳说:“如果没有您,我差不多触犯法律了”。瞿景淳说:“我知道朝廷使者按道理应当像这样罢了。”任职满九年考,升迁为侍读,但他请求马上回乡。当时江南长期苦于倭寇的祸乱,总督胡宗宪出师未捷。而大学士严嵩认为倭寇不足为患。瞿景淳返回京城,拜见大学士严嵩。严嵩对他说:“倭寇旦夕间就能平息。胡总督的才干足以胜任,南方的人往往喜欢说胡的坏话,为什么?”瞿景淳严肃地回答说:“您这是在远处猜测这件事啊。不如我这从南边来的人亲眼目睹来得清楚啊!胡君拥有十万人的军队,但倭寇日夜欺压伤害百姓,抢夺财产田地,南方人得不到一夜的安睡。您已不想听这些,谁还会对您说呢?”严嵩惊愕并感谢了他。‎ 四十一年,进升为侍读学士,署院事。锦衣卫帅太保陆炳方依仗宠幸,权倾天下,前后取了四个妻妾,想要封自己最后的一个(为夫人),兵部送来正式牒文请他(撰写文词),瞿景淳没答应。严嵩出面为(陆炳方)求请,瞿景淳也没有答应。用袋子装着黄金连夜来送礼,景淳笑着拒绝了他说:“我所坚守的操守的是礼。您不要侮辱我。”陆炳方很不高兴地离开了,瞿景淳于是改任太常侍卿,兼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瞿景淳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当初,瞿景淳做官,就把寻求探访人才作为紧要事务,经常在自己的袖子中放两本书册,分黑白两本。等到辅佐南吏部,参与决策(官员的)罢免提升,都调和当时的舆论,不因为细小的事情旧日结下的仇恨排斥人。当时皇上意图急切,瞿景淳冒着暑热陛见皇帝而疾病发作,请求休假或退休没有被允许,留下来侍奉御前讲席,编写嘉靖实录。不久,因为生病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隆庆三年病死。‎ - 26 -‎ 瞿景淳已经凭文章名扬四方,登门晋见的每天都一个接着一个,但他都能挥洒自如地应对他们,好像一点也不在意。一次又一次用历代典籍选拔天下人才,士人大多得到奖掖提拔。大学士李春芳就是其中之一。瞿景淳离职时,赠书并嘱咐他说:“国家(知道)重用贤能的人,但让为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方面做的还不够,这样最终没有能够重用贤能的人。现在皇帝正急用人才,因为南北方都没有足以使用的人,不在这个时候广泛选拔人才并且重重培养他们,有一天(需要人才)拿什么应对征召。”李春芳惊喜地称赞佩服。瞿景淳本来还想有所论奏,恰逢生病来不及上奏而作罢。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赐谥号文懿。他所居住的地方依傍昆湖,学者(因此)称他为昆湖先生。‎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张祜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①。‎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注】①孙盛,晋代人,其不作谄谀之文。王弘,晋代人,江州刺史,《晋书·陶潜传》中记载,王弘欲结识陶潜,然陶潜喝醉不受王弘之邀。‎ ‎9. 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10. 诗歌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9. ①选取典型意象;②“红”“碧”,多色彩渲染;③俯视、仰视,多角度绘景;④写出了眼前之景的幽静;⑤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 ‎10. ①表达对杜牧关照的感激之意;②流露了远离故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③抒发了对前途未来的失望与悲观。‎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颔联,“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两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选取了秋天特有的意象“红叶”、“碧云”;“红”“碧”色彩艳丽;“碧云”是仰观,“江静浦帆稀”是俯视;这两句写景,是后文议论的基础。‎ ‎【1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作答本题,一是要了解诗句的意思“飘零他乡,同好友共同欣赏晚秋风光,可是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提醒着寒冬即将到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了远离故乡、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再结合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杜牧关照的感激之意,“不堪孙盛嘲时笑”“流落”等词句抒发了对前途未来的失望与悲观。‎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诗歌赏析:‎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唐朝著名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然而张祜却是唐朝少有的没有入仕的知名才子,同孟浩然一样,终身布衣。‎ 张祜为人清高,结交广泛,满腹诗才,却科举不利。曾被宰相令狐楚举荐,然而却被元稹忌才妒能,给皇帝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恐变陛下风教。”,因而寂寞而归,后来就客居淮南,终老丹阳。‎ 张祜虽然没有做官,然而在诗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尤其是代表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短短二十字,写出宫女的悲戚生活,含蓄委婉,随之名满天下。‎ 张祜一生和杜牧交好,二人多有诗作相和,杜牧曾为张祜不被任用发表不满,《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候。”,指责当权者“目不见睫眼不识珠”,同时盛赞张祜为人清高,不以万户侯为意。‎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这首诗是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转任池州刺史时,秋天重阳日,邀约张祜一同登齐山,杜牧兴之所至,赋诗一首《九日齐山登高》,张祜依韵和诗所作。齐山在今安徽池州市,因山上建有翠微亭,因此也有称为翠微山。‎ - 26 -‎ ‎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烦弦对落晖。”,季秋九月,秋浦南岸菊花繁茂盛开,金黄一片,在落日余晖中,乐师们吹奏者节奏急促的乐曲。‎ ‎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山上林深树密,红叶层染,山径小路弯弯曲曲,远望去都被隔断了,蓝天白云,江水净碧,扁舟船帆稀少。颔联对仗工整,用词洗练,描绘出晚秋齐山的优美景色。‎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孙盛”,太原郡中都县(今山西平遥)人,东晋史学家,以博学、善清谈而闻名;“王弘”,王弘,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大臣,东晋书法家,丞相王导曾孙,以清悟知名,“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此句意思为:不愿意学孙盛讥笑清谈,愿意陪同王弘饮酒长醉,半夜而归。(王弘知人善用,待人有度。)‎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飘零他乡,同好友共同欣赏晚秋风光,可是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提醒着寒冬即将到来(授衣指九月,源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张祜的这首诗,首联、颔联描写齐山的优美风光,江山如画,菊黄叶红,江水澄碧,扁舟几叶,精炼简洁,寥寥数字,一幅晚秋风光跃然纸上。颈联称誉杜牧,认为杜牧就像王弘一样知人,待自己为知己,同时表明对世事已经看开,不想讥讽嘲笑谁,只愿意和好友一醉解百愁,尾联流露出落寞情绪,那就是秋景再美,然而也意味着冬天的到来。诗词苍凉悲壮,颇为低落。也正应了张祜被人称为“诗谶”的缘由,张祜曾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年间果然病逝在丹阳隐居之地。‎ 杜牧的原诗《九日齐山登高》,风格境界迥异,整体格局豪迈洒脱,豁达乐观:‎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诗词大意为:秋高气爽,优美的景色都蕴含在江水之中,清澈澄碧,大雁南飞,同朋友提酒挈壶,到翠微山(齐山)共同欣赏美景,以求一醉。尘世太多忧愁,难得有开怀大笑的时候,今天我们就要抛弃一切烦恼,菊花插头,对酒当歌,尽兴而归;登高时节就要酩酊大醉,不要再把心中的不愉快引申排解到落日的余晖上,不要再感叹人生几何,要知道,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感叹人世苦短而涕泪横流,要尽情享受和朋友相聚的时刻,赏景听乐,不醉不归。‎ - 26 -‎ 同去齐山登高,面对同一优美景色,心情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杜牧虽然仕途也不得志,多年外迁,如今为池州刺史,也算平稳顺畅;而张祜虽然家世显赫,个人却布衣素冠,四处飘零,难免心中颇为落寞寂寥。二人的诗词,虽然境界不同,意境迥异,放在一起欣赏,可以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们以启迪。‎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尔卜尔筮,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适莽苍者,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政通人和,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陛下亦以自谋,__________,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欧阳修《<伶官传>序》)‎ ‎(7)___________,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 ‎(8)宜未雨而绸缪,_________。(朱柏庐《朱子家训》)‎ ‎【答案】 (1). 体无咎言 (2). 三餐而反 (3). 官盛则近谀 (4). 百废具兴 (5). 以咨诹善道 (6).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 焚膏油以继晷 (8). 毋临渴而掘井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咎、餐、谀、诹、晷。‎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绣 枕 - 26 -‎ 凌叔华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 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脸上一道一道的汗渍,她不住地用手巾擦,可总擦不干。她瞧着她主人的汗虽然没有她那样多,可是脸热得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她忍不住说道:“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规定早上或晚上呢。”“他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你站过来扇扇。”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到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地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这样一个水葱儿似的小姐,还会这一手活计!这鸟绣得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地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 张妈话兴不断,接着说:“哼,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光阴一晃便是两年,大小姐还在深闺做针线活,张妈的女儿小妞儿已经长成和她妈一样粗细。现在她妈告假回家的当儿,她居然能做替工。夏天夜上,她与大小姐捶腿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闲话:“大小姐,前天干妈送我一对枕头顶儿,顶好看啦,一边是一只翠鸟,一边是一只凤凰。”“怎么还有绣半只鸟的吗?”大小姐似乎取笑她说。“说起我这对枕头顶儿,话长哪。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王二嫂捡了去。干妈后来就和王二嫂要了来给我,那晚上,我拿回家来足足看了好一会子,真爱死人咧,只那凤凰尾巴就用了四十多样线。那翠鸟的眼睛望着池子里的小鱼儿真要绣活了,那眼睛真个发亮,不知用什么线绣的。”大小姐听到这里忽然心中一动,小妞儿还往下说:“真可惜,这样好看的东西毁了……”‎ 大小姐回想她在前年的伏天曾绣过一对很精细的靠垫——上头也有翠鸟与凤凰的。那时白天太热,拿不得针,常常留到晚上绣,完了工,还害了十多天眼病。她想看看这鸟比她的怎样,吩咐小妞儿把那对枕顶儿立刻拿了来。小妞儿把枕顶片儿拿来说:“大小姐你看看这样好的黑青云霞缎的地子都脏了。这鸟听说从前都是凸出来的,现在已经踏凹了。您看——这鸟的冠子,这鸟的红嘴,颜色到现在还很鲜亮。王二嫂说那翠鸟的眼球子,从前还有两颗真珠子镶在里头。这荷花不行了,都成了灰色,荷叶太大,做枕顶儿用不着……”‎ - 26 -‎ 大小姐只管对着这两块绣花片子出神,小妞儿末了说的话,一句都听不清了。她只回忆起她做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荷叶太大块,更难绣,用一样绿色太板滞,足足配了十二色绿线……做完那对靠垫以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她听到常常自己红着脸微笑。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来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所以她永远不愿再想起它来撩乱心思。今天却不由得一一想起来。‎ 小妞儿见她默默不言,只管看那枕顶片儿,便说道:“大小姐也喜欢不是?这样针线活,真爱死人呢。明儿也照样绣一片儿不好吗?”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 ‎(有删改)‎ ‎12.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视角独特,以绣枕为表达载体,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委婉含蓄,哀而不伤,耐人寻味。‎ B. 大小姐低头绣靠垫,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不住眼地看,不住口地夸赞大小姐的手艺,表明张妈喜欢唠叨,没见过世面。‎ C. 大小姐之前不许小妞看她的绣枕,后来绣枕竟成了小妞的物什,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大小姐看不起下人的嘲讽。‎ D. “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蕴含了主人公的辛酸、委屈、失望及作者的无奈之情,以此结尾,无声胜有声。‎ ‎13. 小说中的大小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14. 小说以“绣枕”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①心灵手巧,精于刺绣。虽然夏季炎热,但仍绣出了令人称艳的靠垫;②含蓄稳重,端庄矜持。虽有着青春的怀想,但基本能做到不露于形,将之藏于心底;③冷静理智。虽内心痛苦,但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懂得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过是幻境;④对爱情、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伏天绣精细的绣枕,在梦中的憧憬。 ‎ ‎14. ①刺绣是旧时代女子在闺房里常作的活计,以“绣枕”作为女子的标志;‎ - 26 -‎ ‎ ②以“绣枕”为意象,含蓄地写出了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憧憬;③绣垫的不幸遭遇,正是大小姐不幸命运的象征,也是旧时代无数女子不幸命运的象征。‎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没见过世面”分析错误,文中没有依据,表现了张妈关心小姐,。‎ C项,“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大小姐看不起下人的嘲讽”分析错误,大小姐并没有看不起下人,文中没有依据。‎ D项,“蕴含了主人公的辛酸、委屈、失望及作者的无奈之情”分析错误,“摇了摇头”表现了大小姐内心的痛苦之情。‎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小说中的大小姐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她瞧着她主人的汗虽然没有她那样多,可是脸热得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张妈走到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地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这样一个水葱儿似的小姐,还会这一手活计!这鸟绣得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地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可以看出大小姐心灵手巧,含蓄端庄;“做完那对靠垫以后,送给了白家,不少亲戚朋友对她的父母进了许多谀词。她的闺中女伴,取笑了许多话,她听到常常自己红着脸微笑。还有,她夜里也曾梦到她从来未经历过的娇羞傲气,穿戴着此生未有过的衣饰,许多小姑娘追她看,很羡慕她,许多女伴面上显出嫉妒颜色。那种是幻境,不久她也懂得”可以看出大小姐对爱情、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大小姐没有听见小妞儿问什么,摇了摇头算答复了”可以看出大小姐的冷静理智,虽内心痛苦,但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 ‎【1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 小说以“绣枕”为标题,表层意思看是“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是旧时代女子在闺房里常作的活计。由“‘这一对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适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主……’”可以看出“绣枕”含蓄地写出了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憧憬。“‘头一天,人家送给她们老爷,就放在客厅的椅子上,当晚便被吃醉了的客人吐脏了一大片;另一个给打牌的人,挤掉在地上,便有人拿来当作脚踏垫子用,好好的缎地子,满是泥脚印。少爷看见就叫王二嫂捡了去。干妈后来就和王二嫂要了来给我’”写“绣枕”的遭遇,正好是大小姐命运的象征,也暗示了旧时代无数女子不幸命运。‎ ‎【点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 26 -‎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 26 -‎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有删改)‎ ‎15.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 B. 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C. 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 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B. 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 C. 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 D. 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17.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墨家消亡的原因。‎ ‎【答案】15. B 16. D ‎ ‎17.‎ - 26 -‎ ‎ ①处于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③缺乏把苦难化为幸福的信仰;④朝廷对墨家有极大的戒心。‎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中“因此”错,原文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说法错误,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却说成了充分条件,“如果……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第四段“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第六段“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倒数第四段“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倒数第二段“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分条概括即可。‎ - 26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七、现代文阅读(三)‎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 宋宇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百年诞辰之际,译林出版社出齐了他现有的四部作品。作家之子兼塞林格基金会负责人马特·塞林格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造访了五座城市。‎ 塞林格后半生竭尽全力地求取清静,反而每每事与愿违。1951年,他因《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而声名鹊起。1953年,迷人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面世,他搬离家乡纽约,前往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山区隐居。从34岁到91岁,他都定居在小镇科尼什。‎ 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媒体、读者从维基百科或传记里读到的,离真实的塞林格非常遥远。”马特从今年起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他不喜欢做父亲的代言人,但必须如此,“真正了解他的人,包含我在内,可能只有三四个”。塞林格经常说:“所有你们想知道的关于我的事情,都在我的作品里。”‎ 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我相信其实他只享受了一天,但是他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虽然如此,他还是一直挣扎自己应不应该或要不要继续发表。”他回忆道。塞林格从1965年后就不再发表作品,1980年后再也不接受采访。他一度想再出版一本书,终究没了下文。‎ ‎“塞林格认为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非常神圣而伟大。他觉得,如果能以匿名形式发表,如果能隐居在不公开的环境里,作品秘密地发表,没人知道他住在哪儿的话,他可能会一直发表作品。”马特说,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自己已经花近十年功夫整理,有些“素材”即将出版。‎ - 26 -‎ ‎1974年,因散见于杂志的早期作品被疑似加州伯克利大学生自行编印成选集,塞林格愤而打破沉默,罕见地通过《纽约时报》发声:“我从来不想出版它们,我想让它们完完全全地自然死亡……我不是想掩藏年轻时的笨拙,只是认为它们不值得出版。”“有些故事、我的财产被偷走了。”塞林格原计划只说一两分钟,结果滔滔不绝地申诉下去,“有些人占有了它们,这是非法行为,是不正当的。设想一下,你特别喜欢一件外套,结果别人从你衣橱里偷走了。这就是我的感觉。”“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但外界的好奇目光始终没有消失。‎ ‎1941年11月,从军前夕的塞林格与玛乔丽·希尔德通信过几年。一封信里,他请她在即将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寻找自己的新作,评价“霍尔顿系列的第一篇故事”。此前,希尔德一直在《时尚先生》和《科利尔》等杂志上阅读他最早的短篇故事。塞林格推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海明威的作品,还提及自己写了小说《哈里·耶稣》,并夸口:“这本书绝对会撕裂这个国家的心脏……并用一个新的、更宝贵的器官替代。”‎ 从战场归来后,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他感到被当地学校的校报记者欺骗,校报记者把这篇难得的访谈交给了更大的报纸。他在自己的农场周围圈上栅栏,那个活泼和充满未知的年轻人藏了起来。他远离世界,世界似乎也逐渐远去。‎ ‎“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马特相信,安静的环境更利于塞林格探索,“他喜欢看到松树生长的地方,看下雪的地方,下雪的过程。”镇民们尊重塞林格的意愿,他们为不请自来的拜访者指路时,往往把他们骗去杂草丛。他们看着大作家购物、进餐、买报纸,并不惊扰他。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马特代表家人发表了声明:‎ ‎“塞林格说过,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他的身体离去了,但家人希望他依然与那些他热爱的人同在,无论是宗教或历史人物,私人朋友或小说角色。”‎ ‎(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塞林格为逃避名利和纷扰,很长一段时间里放弃发表作品,甚至一度放弃写作。‎ B. 加州伯克利大学学生疑似未经允许编印塞林格的作品,作家对此发声表达不满。‎ C. 虽然塞林格极力回避大众关注,维护隐私,但外界的注视始终没有中断过。‎ D. 出于对作家意愿的尊重,小镇居民给予了塞林格支持,帮助作家排除外界干扰。‎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特·塞林格开始向公众回忆父亲,此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塞林格及其作品。‎ B. 塞林格后半生有意和人群保持距离,这也导致了真正了解作家的人寥寥无几。‎ C. 1980年后塞林格再不接受采访,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 D. 1941年塞林格参军前与希尔德的通信表明,年轻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 ‎20. “他身处这个世界,但不属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18. A 19. C ‎ - 26 -‎ ‎20. ①名利观:逃避名利和纷扰;②生活态度:选择隐居,远离媒体人群;③写作观:重视其隐私性,渴望匿名写作、为自己写作,拒绝改编自己的作品;④世界观:不相信现实生活,追求自己心中的现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甚至一度放弃写作”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隐居中的塞林格每天都写作五个小时”可见,他没有放弃写作。‎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知道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间范围,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强加因果,“主要是因为此前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采访经历”错,不接受采访,是作家自己的选择,不完全因为他人影响。‎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组织语言。‎ 原文第三段“马特亲眼见到塞林格逃避名利和纷扰。”可见他看淡名利,“完全看透了出名这件事的本质,他甚至后悔自己有24小时感觉自己成了名人。”;原文第五段“出版是对我隐私的严重侵扰。我喜欢写,热爱写,但只为我自己和我的快乐而写。”塞林格一次又一次靠打官司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隐私,原文第三段“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塞林格是极为抵触的。”写的是他的写作观。‎ - 26 -‎ 原文第八段塞林格实现了“霍尔顿”渴望的逃离和隐居,可见他的生活态度;原文第九段“我父亲并不相信所谓现实生活,他更相信二元论的观点,一切都是虚幻,一切都是梦境。可能这些梦境让人温暖或者快乐,但是他其实一直追求的是他心中认为的那个现实。”写的是他的世界观。‎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孟子说过,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找。‎ ‎【答案】【例文】‎ 天边与身边 天边曾经很遥远,现在忽然近了,所谓天涯咫尺;身边曾经很贴近,现在忽然远了,所谓咫尺天涯。‎ 天边发生的事情,诸如哪里又发生战争了,哪里又罢工了,哪里又骚乱了,哪里又发生政变了,哪里又地震了,甚至哪个明星闹出了绯闻,哪个政要出了个丑,哪个幸运儿中了个大奖,只要上了网,眼之间,我们就能够了如指掌。而身边发生的事情,诸如邻居家昨夜被盗了,同事家的孩子升学了,朋友开车出了点事故,甚至哪夭是母亲的生日,亲戚家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妻子的发型什么时候变换了,我们一概浑然不知。真的吗,这是啥时候发生的事?常常听到身边的人,发出这样的惊呼。‎ - 26 -‎ 今天,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离人们越远的事,人们越关心。人们的朋友,也似乎越来越多了,却大都是网上的朋友,天边的朋友。人们更愿意与虚拟世界的人,遥不可及的人,相识、结交、倾诉、打情骂俏、海阔天空,而不愿意敲开对门人家的门,去楼上楼下串串门、聊聊天、叙叙旧。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能够坐在前,与天边的人整夜整夜地闲聊胡侃,却与身边的亲人,连半句问候的话都懒得说;他会冲动地花上巨资,乘飞机坐海轮赶赴天边,与网友见面,而不愿意花几十元买张火车票,回老家去探望年迈的父母一眼;他听说天边有人虐待一只小狗,就会心如刀绞声泪俱下甚而捐钱捐物以拯救生灵,而楼下地下室的拾荒老人又冻又饿又病,濒临死亡,他却无动于衷,充满鄙视,甚而恨不得将之驱逐出小区而后快。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对天边很熟悉,对身边很陌生;对天边很神往,对身边很厌烦;对天边很关注,对身边很漠视;对天边很热情,对身边很冷漠……‎ 天边很神秘,有一点神往,予一点关注,寄一点梦想,这都没有错。可我们不应该忽视,更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身边,身边生活着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以及所有与我们有幸擦肩而过的人。当天边离你越来越近的时候,可能身边正离你越来越远,而这,是一件多么无奈而悲哀的事情。‎ 你的天边,也是在他人的身边,而你的身边,正是他人的天边。身边亦有美景,身边围着亲人,身边才是我们各自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生活。让我们的心先回到身边安顿下来吧,把身边做好了,再让心飞到天边,天边才有可能像身边一样曼妙而令人神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作文材料是古人的名言,意思是: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这是一种舍本逐末、舍近求远的做法。接着有引导句“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启发学生有古人名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对于“道”,生活中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不同的方式与方法。本题目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道”可理解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义、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门派学说等。“近处”“远方”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与过去、未来。“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易”“难”分别理解为“容易”“困难”。 ‎ 参考立意: ‎ ‎1.从身边小事做起;‎ - 26 -‎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创大业,从做小事情开始;‎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无限风光在远方;‎ ‎6.用心发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7.立足当下,走向远方。‎ 参考素材:‎ ‎1.据统计,每年“十一黄金”周都有很多人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去观光美景。一群人去某风景名胜旅游,感叹着山水的秀美,恨不得定居下来。然后有人好奇地问当地的一个年轻人“你们住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是不是觉得很幸福?”结果他的回答让游人惊讶“不觉得。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大城市里居住。”确实如此,人生有太多的风景,也有很多看风景的人;有的人一生饱览风景,有的人错过了很多风景。‎ ‎2.三毛为寻找心中的那方净土,行走在烈日炎炎、尘土漫天飞扬的撒哈拉沙漠,沙漠里留下了她深深的足迹;余纯顺为揭开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寻找消失了的文明古国,行走在茫茫戈壁;余秋雨为探寻数千年古国文明,孤独地行走在历史文化的隧道……他们都是一道道行走的风景。‎ ‎3.中国女排经过20多年一步步的“走近”,终于重新看到了“远方”的世界冠军;爱迪生也经过一步步的“走近”,看到了“远方”一根细小的给与人类无限光明的灯丝;居里夫人通过一步步的“走近”,看清了“远方”那细小无比的“镭”;牛顿一步步的“走近”,发现了“牛顿定律”的奥妙。‎ ‎4.“大行不顾细谨”,在青春的道路上纵马扬鞭,你总会忽略掉什么。你忽略的,可能是每天家常便饭中那一缕温馨;你忽略的,也可能是青青校园中那一声教诲。‎ ‎5.在生活中,人们总期盼着远方,但是,我们不仅是要盼望远方,我们应该为了抵达远方而努力奋斗下去。“远方”并不是一种梦幻,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远方”。但我们不能够空想。不通过努力,“远方” 是不能成为我们的脚下石的。‎ 空想“远方”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努力奋斗。从现在开始努力,我们可以在到“远方”的路途上更早踏出一步。我们要比其他人更快,就应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等待,等待只能是失败。我们要努力争取,争取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才能使得“远方”变得不远。“远方” 并不远。我们要通过努力,使“远方”变得越来越近。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踏上通往“远方”的路途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 26 -‎ ‎6.扫屋与扫天下(难由易始)。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道“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一下招待客人来呢?”他回答说“大丈 夫处世应当扫除天下,怎能把时间浪费在扫屋子上面呢?”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间屋子都不能打扫,又怎么能期待你能扫天下呢?”打扫一间屋子是一件小事,非常容易,但是那些不屑于做容易的小事的人,恐怕大事也难以胜任。‎ ‎7.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梦想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赶考行”活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赶考”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它让理论从“遥远”变得“亲近”正所谓“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实干就是空想”,只有把信念和实干结合起来,以梦促行,以行筑梦,才能让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开出美丽的花朵。‎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要总结全文,强化论点。本文从社会现实出发,写人们关注“天边”,忽视“身边”,然后得出结论——关注天边,更应该重视身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