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周练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周练三

‎4.12高二语文周练试题 时间: 7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4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文如其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道德品质相一致,风格是道德的外显;一是指文章风格与作者的性格、气质、才情、学识、情感等相联系。立身和为文不可分离;言为心声,风格也应是作者个性特征的自然流露。‎ 单从个性上看,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再从主观上说,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表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文风与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生活阅历、社会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在这个意义上,“文如其人”的确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 但是,“文如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文如其人”是一个宽泛的命题,既包含了知性、气性方面的问题,也包含了情性、德性方面的问题。知性、气性与情性、德性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文如其人”问题上的争论中,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不同的层面。知性与文法的关系、气性与风格的关系,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一种必然的对应,实然的存在。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而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 此外,文、人相悖还有文、人关系中的外力牵引因素。作品的形成大多出自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不能超绝于世外。由他人、社会所形成的外力一并涌入,往往对作者构成有形或无形的牵引。政治权力的影响在这种外力牵引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时代的文章,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在政治开明时期,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没有或者相对较少约束,这种自由自然可以反映在文章的风格上。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作自由,有的作者也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象,导致言与志、文与人之间拉开距离,产生不同形式的文、人相悖的现象。一种表现是,作者屈就压力地歌功颂德,投其所好地鹦鹉学舌;另一种表现是,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作者不敢铮铮有声,只好采取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隐晦方式尽管形式上与违心迎合不同,但在本质上同样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 ‎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 分)( )‎ A.从道德层面来看,“文如其人”是指立身和为文的统一,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 B.从文风与作家性格特征的必然性相关的角度看,“文如其人”这一说法具有其合理性。‎ C.由于文、人相悖,所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本身并不相关。‎ D.在政治严酷时期,失去创作自由的作者只能随俗为言,文章就会出现言不由衷的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 分)( )‎ A.文章开篇阐释了“文如其人”的两种不同内涵,并以此为立论前提展开论述。‎ B.文章分析了“文如其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论证过程中体现了辩证的思维。‎ C.文章对比了随俗为言与隐晦表达两种现象,论证严苛政治会遮蔽真实的人性。‎ D.文章主要从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外力因素两个层次来分析文、人相悖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 分)( )‎ A.如果混淆了人的气性特征与德性特征这两个层面,“文如其人”的问题可能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 B.在政治开明的时期,政治因素对创作的影响较少,作者的自由度相对大,更易做到“文如其人”。‎ C.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不能简单地认定“文如其人”而依据文章去推断作者的道德或个性特征。‎ D.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更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2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天天吸着轧亚麻茎时飞扬的尘土,身体受到摧残。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 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 爷爷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斤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 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 瑙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愤愤不平的巨浪袭击他的心头。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 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 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公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 “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正当巴莱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账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账,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账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 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 分)‎ A. 小说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使故事更有历史感,暗示世上违背公平之事早已存在,而人们的反抗也由来已久。‎ B.台秤的秘密还没有被公开之前,巴莱克家靠着提供工作岗位、给全村送巴西咖啡等方式, 在民众心目中维持着慷慨和善的形象。‎ C.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既突出巴莱克家高高在上的地位, 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 D.村民们用歌声甚至暴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被残酷镇压之后,人们不得不作出妥协,许多人甚至不愿再听到巴莱克家的故事。‎ ‎5.小说写到“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买卖是否公平的人”。请你谈谈小说是如何具体表现“爷爷的胆量”的。(10 分) ‎ ‎6.“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10 分) ‎ 二、诗歌鉴赏(共5题,3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其中在颔联中你认为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7分)‎ ‎8.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之。(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9-11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4)。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5)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所作。(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3)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4)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指天上仙宫。(5)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9.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 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10.下列选项中与第一首词“淡著胭脂匀注”一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5分)‎ A.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清·曹雪芹《红楼梦》)‎ ‎11.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都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10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14题。(15分)‎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人们的物质需求有 _的产品可以满足。但奇怪的是, 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却时常陷入选择的障碍和满足感的匮乏之中。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外部世界追求速度、效率,但人们的内心却想慢下来;外部世界都在讲变化,跟不上变化似乎就会被淘汰,但人们内心却渴望那些生命中的永恒。这是当代人生存的真实状况。‎ ‎ 荥窖这些年销售得最好的一个系列就是风炉加茶壶的组合。风炉烧的是炭火,煮一壶水需要两小时。从功能性上讲,这是一个应该被这个时代淘汰的产品,它与讲求效率的“主旋律” 。但为什么人们喜欢它?我想,风炉煮茶也许能让人联想到“围炉夜话” 这四个字,这个场景打动了太多的当代人。( )也许就是这组产品的当代价值。被这组产品打动的人,我相信都有这样的觉悟,都有摆脱外部世界那些强大裹挟力量的内心需求。哪怕有些人买回去也是将其 ,但它疗愈内心的作用已经显现。‎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 分)‎ A.天翻地覆 琳琅满目 相悖 置之不理 B.翻江倒海 成千上万 向背 置之不理 C.天翻地覆 成千上万 相悖 束之高阁 D.翻江倒海 琳琅满目 向背 束之高阁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5 分)‎ A.围炉夜话,不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B.围炉夜话,促膝长谈,不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面对面交流 C.因为围炉夜话,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D.因为围炉夜话,不是人和屏幕对话,所以需要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 分)‎ A.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需求的人们。‎ B.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人们的需求。‎ C.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技术、工艺、材料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人们的需求。‎ D.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需求的人们。‎ 四、理解性默写(请任选六题做,共12分,每空一分)‎ ‎15.《兵车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送亲人离别时哭声震天的场面 , 。‎ ‎16.《兵车行》的主旨句“ , ”将批评的矛头大胆地直指天子,表达了怒不可遏的激愤抗议。‎ ‎17.《兵车行》写后方田园荒芜的景象“ , 。”‎ ‎18.《客至》中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 ‎1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是 , 。‎ ‎20.杨迥《从军行》中用景物描写进行烘托战斗场面激烈悲壮、有声有色的是 , 。‎ ‎2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是 , 。‎ ‎4.12高二语文周练答案 ‎1.B(5 分)(A 项,“风格是作者个性的自然流露”是从个性层面来谈的,而非道德层面。‎ C 项,根据原文第三段“而情感表达真实与否问题,人品的好坏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其与文不是必然性相关,是或然性相关。既是或然相关,就有‘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可知,情感表达的真实与否、作者的人品好坏,与文章是或然性相关, 所以有文、人相悖的突出表现,而非选项所述,将文、人相悖视作原因。D 项,根据原文第四段“在政治严酷时期,作者失去创作自由,有的作者也不得不俯仰从人、随俗为言,文章中就会出现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现象”可知,不是所有失去自由的作者都会俯仰从人、随俗 为言) ‎ ‎2.C(5 分)(“随俗为言”与“隐晦表达”在遮蔽真实人性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所以两者并非对比关系。) ‎ ‎3.D(5 分)(文学作品用隐晦方式表达主旨,或多或少隐蔽了真实的人性,造成了文、人相悖的结果,但并不一定会拉低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许多隐晦的文学作品,反而成就了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4.(5 分)B(民众虽然没有起来反抗,但对巴莱克家的印象并非“慷慨和善”,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5.(1)动作、语言描写:“爷爷”把格特鲁德给的糖丢到地上用脚踩,并当众揭穿巴莱克家的阴谋。 (2)运用对比:人们对巴莱克家的服从与“爷爷”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爷爷的勇于反抗。 (3)他人的映衬烘托。格特鲁德的惊奇害怕,突出“爷爷”的坚定、勇敢。‎ ‎(或:人们用歌声来表达不满,反映“爷爷”揭露真相的行为具有感召力。) (4) 场景烘托。流浪时落魄潦倒的场景,衬托出“爷爷”就算遭遇不幸仍要坚守正义的品性。 [每点 3 分。三点 10 分]‎ ‎6.(1)它是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我爷爷揭开台秤秘密——偷猎野兽的人偷台秤——宪兵抢回台秤),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连贯。(2)它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折射出两类人的形象:台秤主人的虚伪,人们的妥协与反抗。(3)它象征着当时社会上那些虚伪的“公平正义”,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形象。 [每点 3 分。三点 10 分]‎ ‎7. (1)“垂”和“涌”字写的好。(1分)(2)“垂”“涌”,垂即垂挂之意,满天星辰垂挂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之上;涌即奔涌之意,一轮圆月倒映在奔腾的江水之中,随着江水奔涌向前。(2分)(3)衬托出平原的广阔和江浩荡之势。(2分)(4)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2分)‎ ‎8.(1)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2分)(2)颈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2分)(3)尾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2分)‎ ‎9.A ‎10.D ‎11.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1分)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2分)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1分)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1分)。‎ 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1分),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1分)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1分)。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2分)。‎ ‎12.(5 分)C 【解析】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也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结合前面的“民众生活”,选用“天翻地覆”恰当。成千上万: 形容数量非常多。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结合语境, 选用“成千上万”恰当。相悖:相违背、相反。向背:拥护或反对。搭配对象是“主旋律”,选用“相悖”恰当。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结合语境,选用“束之高阁”恰当。‎ ‎13.(5 分)B 【解析】根据前文可知,该空所填句子开头应该紧跟“围炉夜话”来说,而且前后句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据此排除 C、D 两项。“围炉夜话”“促膝长谈”语意紧密相连,为了保持连贯,应放在一起,据此排除 A 项。‎ ‎14.(5 分)B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二是主语残缺。具体来说,“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中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需求”和“人们”互换位置,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作为……从业者……需要……”主语残缺,需要补出主语“我们”,据此可排除 C 项。‎ ‎15.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7.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18.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9.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2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2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