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1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 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 ‎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 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 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C项无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D项原文结尾处并未对两者的艺术价值作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他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他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 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 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 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5.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6. 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4. A 5. ①结构 手法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 ‎6. 【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B项,“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中“又能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感情”错。 “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据原文“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可知,他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C项,“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中“就是指小说中的‘他’”错, 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 D项,“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中“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错,小说的主题是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情节的完整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分析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这次拉琴是他压抑太久的感情的一次尽情释放,加上他很好的技术,所以琴声飞扬。但这是他最后一次拉琴,让人很意外,与前面他拉琴缺乏情感、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给人以思索,在表现人物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压抑和反抗,使“他”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富有表现力,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而是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属于孩子自我快乐的健康等。‎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根据题目要求联系现实进行探究,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这样的结果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蕴。答题时注意言之成理,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如因材施教、培养属于孩子自我快乐的健康等角度。‎ 先明确观点: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文中说“‎ ‎ 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他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在“他”最后一次拉琴时,“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他”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他”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根据文章的这些主要情节内容,可见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文章对这样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显示了主题;再联系当今现实社会,这种情况仍然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升华主题,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要因材施教,培养身心健康快乐的人才。‎ 还可以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文章的情节表示“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可见“他”对拉琴不喜欢,不能融入自己的感情,“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他”开始也是令教授们失望的,但“他”在最后一次演奏中却获得了成功,与前面他拉琴缺乏情感、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正是从这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种艺术规律。再联系当今社会,很多的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他们只是以功利为目的,反而使从艺者身心背离,不能融入真正的情感,这种做法违背了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升华主题,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人才。‎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白:“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二)‎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瓜,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信所出奇兵二千骑,人持一赤旗,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B.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C. 数以策干项羽 干:向统治者献策以求禄位 D. 信亡楚归汉 亡:使灭亡 ‎8. 下列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快渡江,再图大计;项羽认为跟随自己起事的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他无颜再见江东父兄,所以决定放弃渡河,与汉军以死相拼。‎ B. 韩信出身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 C. 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转投汉王刘邦后,刘邦慧眼识英才,非常看重他,马上拜为上将。‎ D. 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他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项羽决战垓下,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答案】7. D 8. D 9. C ‎ ‎10. (1)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悯我并奉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不会有愧于心吗?‎ ‎(2)就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重点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A项,地方:土地方圆;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千里。解释正确。‎ B项,被:遭受;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解释正确。‎ C项,干:向统治者献策以求禄位 ‎;数以策干项羽:(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解释正确。 ‎ D项,“亡”解释为“使灭亡”错误,应解释为“从……叛逃”;信亡楚归汉:韩信从楚军叛逃归顺了汉王。解释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要求给划线句“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断句。句中“又”一般放在句首,且“不得”与“不能”表明韩信处境艰难的两种情况,应单独成句,据此可排除B、C两项;“厌”是动词,是陈述对象“人”发出的动作,“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译文: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故选D。‎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核实情节,找到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 C项,“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转投汉王刘邦后,刘邦慧眼识英才,非常看重他,马上拜为上将”中“刘邦慧眼识英才,非常看重他,马上拜为上将”理解有误,韩信投靠刘邦后并没有立即受到重用,后来经由滕公举荐,但是“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后再经过萧何多次举荐,才受到刘邦赏识。‎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纵:纵使;父兄:古今异义词,父老兄弟;王:使动用法,使……为王;面目:脸面 ‎ 彼:他们;独:难道,表反问语气;独……乎:固定句式,难道……吗?‎ ‎(2)驰入:快速冲进;壁:营垒;拔:拔掉;赤帜:红旗;赤帜二千: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二千赤帜”,两千面红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一)‎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二)‎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韩信)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从楚军叛逃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连敖。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韩信和滕公交谈,(滕公)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岀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汉二年(前205),汉军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击败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就増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韩信和张耳带领数万士兵,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国。韩信派出的两千轻骑兵,每人拿一面红色的旗子,(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退回营垒,(看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生擒了赵王歇。汉四年,(汉王)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打败了项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 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一句以虚写实,好像炉中还有火,还非常温暖,这种手法深刻表现出诗人内心对温暖的渴求。‎ 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2. 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1. A 12. ①诗的尾联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忧虑却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②深切关怀忧虑体现在“数州消息断”,诗人身陷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③愁苦又无从着力主要从“愁坐正书空”一句体现出来,“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比划写字。诗人以此表达相似的心境。‎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A项,“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中“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理解有误,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的处境”。首联“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意为“悲叹痛哭的是数万战死的将士,怀愁吟唱的是独坐床边的杜陵老翁”,“老翁”是诗人自称。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题要求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意为“数座州府的消息已被隔断,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因为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所以尾联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表现诗人对亲人命运的关切之情却又无能为力,所以说“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中“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比划写字,诗人借此表达愁苦又无从着力的心情。据以上分析,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 ‎(三)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控诉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阁夜》中视听结合写诗人夜中所闻悲壮之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中用对比手法,反衬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周邦彦《苏幕遮》中,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精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答案】 (1). 各抱地势 (2). 钩心斗角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五更鼓角声悲壮 (6). 三峡星河影动摇 (7). 雕栏玉砌应犹在 (8). 只是朱颜改 (9). 水面清圆 (10). 一一风荷举 (11). 昆山玉碎凤凰叫 (12).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钩、锱铢、雕、砌、清、芙蓉。‎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牛刀小试,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________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________。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照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警告 B. 遵照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警醒 C. 按照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警醒 D. 遵照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警告 ‎1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 “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14. B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解答本题,要求注意语意的衔接。括号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可见前文是说“学习”,后文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写“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学习”在前,“摸索”在后,另外前文是“然后通过……”,本句应有主语。‎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按照:根据、依照,多指接法规计划等,中性词。遵照:依照,多指按规定执行,有上级服从下级之意,偏向敬辞。此处语境是说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能根据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所以应用“按照”;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此处指人工智能技术更新快,应用“日新月异”;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此处语境是说“张小明”记者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警告:提醒,使警惕,有重在告知之意。警醒:警戒醒悟,重在强调让人明白某个道理或领悟某种启示。依据语境上文的话是斯蒂芬·霍金生前的警戒醒悟,此处应用“警醒”。‎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画横线的部分“‘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问题。“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应为“国内第一款”,所以排除AB;“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缺少谓语“利用”,“利用综合”语序不当,应为“综合利用”,所以排除C。‎ 故选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斑纹蜂一般在三四月里筑巢。①________,地面上也缺少花草。它们在地下工作,用嘴和四肢代替铁锹和耙子。当它们把一堆堆的泥粒带到地面上后,②________。最后用铲子——舌头,涂上一层唾液。当快乐的五月到来时,③________,那和煦的阳光和灿烂的鲜花也已经开始向它们招手了。‎ ‎【答案】 (1). ①那时候天气不大好 (2). ②巢就渐渐地做成了 (3). ③地下的工作已经完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道题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处,根据上文“斑纹蜂一般在三四月里筑巢”,“三四月”表明季节、天气,再根据下文“地面上也缺少花草”,所以填写关于“天气不好”之类的内容,可以填写“那时候天气不大好”;‎ 第二处,根据上文“当它们把一堆堆的泥粒带到地面上后”,再联系下文“最后用铲子——舌头,涂上一层唾液”可知,此处应该填写关于“巢完成了”之类的内容,可以填写“巢就渐渐地做成了”;‎ 第三处,与上文“三四月”“它们在地下工作”相比,到了“快乐的五月”,再根据下文“那和煦的阳光和灿烂的鲜花也已经开始向它们招手了”可知,此处应填写“地下的工作已经完毕”。‎ ‎18.请对下面的一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语句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对于快递的价格竞争,既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来自政府和行业监管的有形之手,引导建立快递揽件价格成熟的市场定价机制。一方面,应鼓励行业内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利于末端网点,减轻网点的运营压力,如与实际揽件价格收费挂钩的费用收取机制。另一方面,应引导以行业之间价格谈判形成价格,取代单方定价或者点对点议价的方式,比如由区域的快递行业协会与电商协会定期召开会议,谈判形成区域内的收件价格标准,形成合作的共同遵循。同时,还要建立起防止低价格竞争的自律机制。‎ ‎【答案】①市场、政府和行业监管引导形成快递定价机制;②行业利润向末端网点倾斜;③建立行业之间价格谈判形成机制,防止低价竞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注意每个长句子的主语及特点。应当认真分析题目所给文段,从文段中提取主要信息,最后概括,注意不超过题目的字数限制即可。‎ 语段是总分结构,围绕建立快递“市场定价机制”展开。根据语段总说“对于快递的价格竞争,既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来自政府和行业监管的有形之手,引导建立快递揽件价格成熟的市场定价机制”可以筛选出关键信息,“市场”“政府和行业监管”“引导建立快递揽件价格成熟的市场定价机制”,压缩为“市场、政府和行业监管引导形成快递定价机制”;下面的内容由“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同时”的提示,筛选出关键信息,“让利于末端网点,减轻网点的运营压力”,“应引导以行业之间价格谈判形成价格”,“还要建立起防止低价格竞争的自律机制”。根据题目要求“语句简洁流畅”,字数限制“不超过50个字”,整理归纳答案。‎ 四、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生我林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习近平 ‎③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 ——莱尔 ‎④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袁隆平 ‎⑤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 ——钱三强 ‎⑥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柏拉图 名言警句,富含哲理,启迪人生。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科学是美丽的 科学,它似乎不会与美丽划入等号。事实上,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任何一个真正理解科学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道:“科学,真美!”‎ 科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柏拉图的名言“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二者结合起来的内涵难道不能体现科学之美吗?‎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神秘,她总是像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露出了高雅的发髻,漂亮的娥眉,和一双纤纤玉手,却藏起了动人的樱唇和秋水脉脉的明眸。大自然频频向人类展示着物换星移,万物的生生不息……于是人类开始思索,开始摸索揭开那神秘的面纱。正是神秘,激起了人一次又一次探索的激情,几千年的文明史,记载着人类探寻科学的征程,因为有歧路有岔道,一路上始终弥漫着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和距离赋予了科学极大的美感。‎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简洁。爱因斯坦得出的最质朴的质能公式:E=mc2。尽管在此之前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是无法描述的,但它最终就是如此简洁,支配着宇宙的一切变化。如果你能体会到爱因斯坦第一次写下的这个方程时的心情,定会醉心地赞叹道:科学,美呐!‎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对称性。对称拥有无可争论的最高地位,而在科学领域,它也同样绽放着光彩。自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起,科学家就开始思考: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相对应磁能不能生电呢?在此引导之下,科学家法拉第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与之对称的电磁感应现象。‎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进步。科学家总是在寻求真理,其最基本特征就是不断进步。在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科学都达不到极点,也正是因为上帝给我们不完美的智力留下了进步的余地,它的美才显得分外独特,如同维纳斯残缺的双臂。虽然缺陷,但是美丽。‎ 科学的美在于精神。科学的简洁、神秘、对称以及不断进步的精神本质,使这成为人类进步的推动力。而只有当你全心全意去接触科学时才能感受到它的精神和力量,才会对科学如此具有美感而赞叹。‎ 科学是美丽的。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正是因为有了科学,才孕育出如此诱人的世界,如此美的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科学,指引着人类永无止境的发展道路,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知识。重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你会发现,科学是美丽的。‎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本题以多则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这类题目审题时一般要注意分析每则名言中的关键词,把握名言的主旨,综合思考各名言之间的关系确定立意。‎ 审题: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六则名言警句,每句名言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各句要义:①人要有自信;②爱国是道德的基本内容和成功的重要条件;③书籍凝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④健康是做人的基础;⑤勤奋和创新是科学的前提条件;⑥美能引导人向善。在此基础上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言警句的基础上,然后根据相关要义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组合,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给人的启示。具体立意时,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之间内涵的相通之处,行文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在文章中合理地引用两三个句子,论述时要注意结构的层次性和各要点之间以及中心之间的联系性。‎ 立意:①爱国是自信之源;②健康是追求美的重要条件;③认真读书的人最美;④科学家是有国界的;⑤科学铸就美;⑥读好书才有美好人生;⑦自信是创新之源;⑧勤奋学习,创新爱国;⑨读科学之书,创造美好人生;⑩健康人生,自信最美。其他符合各句要义组合的立意也可以。‎ 相关素材:(1)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2)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创新可以成就事业的成功,推动社会的进步。安腾百福从传统拉面中获得了灵感,发明出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蔡伦用树皮、破布、破渔网等材料发明出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他们两位都从日常生活的发现中取得了灵感,怀有自信之心,并敢于去创造新的事物。正是因为历史上有许多诸如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的科技才得以进步,历史才得以推动。要成功,自信和创新缺一不可,且自信是创新的源泉。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若空有自信而无创新之能,又何谈成功呢?爱迪生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可在他成功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泪。他尝试了上千次,因为他有自信自己能够找到最适合的灯丝材料。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找到了当时最适合的材料-竹丝。他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并且坚信自己可以成功,他的努力最终页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伟大的成功也都印证了这个观点。‎ ‎(4)什么叫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快乐,率真,谦卑,宽容,和谐,淡泊。很多事情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眼睛看见的和心看见的不一样,也许恰恰相反。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心,而不是眼睛。自信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自信的人谦卑。谦卑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强大;自信的人快乐。快乐是因为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自信的人率真。率真是因为相信自己是可爱的;自信的人宽容。宽容是因为悟透了宇宙的真相;自信的人和谐。和谐是因为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 ‎(5)读书,便是在读人生,读祖先的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读自己的人生。读书,更如赏花,每一种花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每本书,也都有各自的精妙之处。当孤独、寂寞时,我们读书;当失意、困惑时,我们读书;当成功、喜悦时,我们也读书。读到悲伤处,我们为之流泪;读到高兴处,我们为之兴奋。当我们读着那满页的文字,再透过那文字背后的栅栏时,我们会看到那人世的沧桑、历史的变迁,还有那祖辈的身影。是书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书给了我们人生的起点,扬起了我们生命长河的风帆。书,是世间之瑰宝,与书结缘是一辈子的幸事。书是师,书是友,书是智慧和快乐的源泉。所以,,读书的人生,才是精彩美好的人生。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培育道德,开启美好人生之门。书能让愚人变智者,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读书的人,赢在未来,赢在灵魂。《论读书》里面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擅辩。读书可以让你领略不同的人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浅薄.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赢得美好人生。‎ ‎(6)也许一谈到科学,许多人便会想到一串串难懂的数据,枯燥乏味的实验室和一架架仪器,怎么会是美丽的呢?可是真正懂得科学的人就会发现科学独特的美。原本我也以为科学是那样的无趣,可当我参观了绍兴科技馆,我才真正领悟到了“科学是美丽的”这句话的诠释。科学的美丽在于神秘,为什么哈哈镜可以把人照成新的模样?又为什么通过大小不一的电池可以让洋娃娃作出相对的反应?当我看了解释后,才明白哈哈镜实际上就是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组合,凹面镜会把镜像缩小,而凸面镜则相反,从而达到失真的效果。因电动机转动的方向由电流的方向决定这一条原理,从而可以令布娃娃反方向转动。科学的美丽在于科学上的对称,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由电发现了磁场,十几年后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又从磁场发现电磁波。科学是互有关系的。科学的美丽在于简洁。原本重物要靠人抬上车,可一用斜面,重物滚上车就方便多了。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起整个地球。”国王不信,于是阿基米德借用杠杆的原理,把外贡的一艘大船成功下水。‎ 行文结构:拟定一个表明观点且有文采的题目。文章开篇点题“科学,真美!”,接下来引用两句名言小段进行过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展开,分论点依次是“科学的美在于她的神秘”“科学的美在于她的简洁”“科学的美在于她的对称性”“ 科学的美在于她的进步”“ 科学的美在于精神”,行文过程中运用引用、举例、联系现实讲道理等方法。结尾扣题,升华主旨。‎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