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哈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传统诗词类电视节目一度在各类媒体上“刷屏”, 其高人气可见一斑。诗词类电视节目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生动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 广的群众基础,传统诗词背后所连接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人们 对诗词类电视节目发自内心的热情来看,旧体诗词的阅读、创作及评论仍然是当代精神文化 生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翻开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却基本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 词”的踪影。一热一冷,引人深思。 传统诗词之“冷”,源自近现代以来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中国从来以“诗国”著称, 绵延数千年的诗歌传统定义并深刻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姑且不论《诗经》《楚 辞》的滥觞、唐诗宋词的辉煌,即使是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逻辑下通常被 认为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文体的明清两代,读书人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 为最高的褒扬。然而,这一诗歌传统在近现代出现巨大的断裂。造成断裂的表面原因是鸦片 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大潮以及白话文的提倡和推广,小说这一文体取代了诗歌成为中国文学新 的“正宗”。其潜在原因是“进化论”逻辑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 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近几十年, 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大部分文体逐渐完成了由“文言”向“白话”的 转换。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诗词不仅失去了文学主流地位,而且逐渐被排斥在“现代文 学”之外。 其实在 20 世纪的文艺舞台上,旧体诗词的身影一直未曾消失:从 1909 年成立的南社, 到上世纪 40 年代延安时期的“怀安诗社”,再到 1976 年的“天安门诗抄”,乃至如今个性 鲜明、自成一家的网络诗词创作,旧体诗词都展现着绵长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旧体诗词的创 作者来自于广泛的社会阶层,郭沫若、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程千帆、王季思、齐白石、 黄宾虹……他们将旧体诗词与自身所长结合起来,开拓了旧体诗词的意境和表现领域。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些“旧体诗词”的用字、 - 2 - 意象、意境,无不透露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它们是中国的,更是现代的,理应被 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之一,甚至可以说,它们更直观地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 化的承续与再创造。反对“旧体诗词入史”者多从旧体诗词缺少“现代性”这点来立论,可 问题在于:倘若用以立论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暧昧含混、充满歧义的概念, 且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近百年复杂的文学生态“水土不服”的话,那么这些反对的声音 是否依然有效呢?此外,倘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无视旧体诗词创作大量且客观存在着的这一 现实的话,我们何谈尊重历史、何谈学术研究的客观中正呢? 虽然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如严家炎的《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但是,正如学科规范的确立一样,学科规范的修改以及学界共识的调整 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距离“旧体诗词”真正“入史”似乎依然遥远。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词类电视节目的大受青睐,可以生动地说明传统诗词在今天仍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 B.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类现当代文学史论著里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 C. 文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以“诗人”为最高的褒扬。 D. 诗歌传统断裂,它的根本原因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的消极影响,被取代无可避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从社会热点现象入手,层层推进,条理清晰。 B. 文章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既有理论的分析,也有摆事实举例子。 C. 作者列举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黄宾虹等人的例子,可证明 20 世纪旧体诗词并未消失。 D. 文章末段在上一段的论证基础上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表达出了担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年来延续的诗歌传统定义并塑造着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整体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 不息的文化根脉之一。 B. 如果没有五四以后,“文言”向“白话”的转换,古典诗词也就不会失去文学主流的地位, 而被排斥在文学外。 C. 旧体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意境等来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气象,因此应该被视为现当 代文学不可或缺的形态。 D. 反对“旧体诗词入史”的观点无论从“现代性”有无的立论基础看,还是从客观存在的事 实看,都很难站得住脚。 - 3 -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 项,正确; B 项,以偏概全,“已经见不到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踪影”错,原文第一自然段中是“却基本见 不到”; C 项,扩大范围,“人们也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错,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是“读书人也 仍以“诗歌”为文学的正宗”,“读书人”和“人们”不是一个概念; D 项,偷换概念,“它的根本原因是”错,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是“其潜在原因是”,根本原因 不能等同于潜在原因;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 项,“对旧体诗词目前能否入史的问题”错,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强调“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 在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加入旧体诗词的章节”“真正入史”,“入史”和“真正入史”不是 一个概念。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 进行推断,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B 项,曲解文意,“被排斥在文学外”错,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是“渐被排斥在‘现代文学’之 外”,“文学”和“现代文学”概念不同。 故选 B。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 - 4 - 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 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古代诗文阅读(5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 武帝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高祖有奇表,深自结纳。及高祖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 失。于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高祖深纳之。及受禅,历比部、考 功二曹侍郎,赐爵.。谔性公方,明达世务,为时论所推。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荷 重任,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 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谔上书曰:“臣闻 追远慎终,民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朝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 无赖,便分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兹,实损风化。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 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 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始于 - 5 - 此也。 谔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 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 有匡正多矣。 邳公苏威以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曷若明告天下,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遂奏高祖, 约遣归农,有愿依旧者,所在州县录附市籍,仍撤毁旧店,并令远道,限以时日。正值冬寒, 莫敢陈诉。谔因别使,见其如此,以为四民有业,各附所安。逆旅之与旗亭,自古非同一概, 即附市籍,于理不可。且行旅之所依托,岂容一朝而废,徒为劳扰,于事非宜,遂专决之, 并令依旧。使还朝阙,然后奏闻。高祖善之曰:“体国之臣,当如此矣。” 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选自《隋书∙李谔传》,有删节)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B.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C.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D.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在我国古代,男女都可有表 字。 B.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 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 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D. 诸候死称薨,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鄂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曾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经常接待和应对陈朝的使者。曾写作 《重谷论》讽刺国家耗竭财用。 B. 李谔重视礼教,讲究孝道。他反对公卿子孙嫁卖祖父、父亲死后留下的妓妾奴婢获取钱财 的行为。 C. 李谔注重文风,为官有功。针对当时轻薄之风,他先后上奏,建议革除文风之弊。四海之 内,闻风仰慕。 - 6 - D. 李鄂体察民情,造福百姓。苏威撤除毁掉路边的旅店,李鄂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道理,只能 徒然造成骚扰烦劳,让路边的旅店依然保留。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2)使还朝阙,然后奏闻。高祖善之曰:“体国之臣,当如此矣。” 【答案】4. D 5. C 6. A 7. (1)李谔列出十二条意见,苦苦的劝我,不让我担任京外职务,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 我今天成就这样的事业,是李谔的功劳啊。(2)(他)出使回到朝廷复命,然后将这事奏闻皇 帝,高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说:“治理国家的人,应当这样啊。”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1)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没有一点廉耻之心,丢掉朋友之间的义气。况且,在家处理事 务的行为认识,可以移用于官场。既然不能正当处理私事,又怎么能辅佐朝廷事务?”皇上 看后很赞赏。 (2)抓完整的句子结构:“可移于官”译为“可以移用于官场”,该句的主语是前文中的“居 家理治”即“在家处理事务的行为认识”,所以“居家”与“理治”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3)抓句子的谓语、宾语:“何能赞务”译为“又怎么能辅佐朝廷事务”,其中“务”是 “赞”的宾语,这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 “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错误。朕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不能用于 诸侯王。 故选 C。 - 7 -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 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曾写作《重谷论》讽刺国家耗竭财用”错误。“谔上《重谷论》以讽焉”的含义为“李 谔就呈上《重谷论》一文进行委婉的劝谏”,选项中对“讽”的含义理解不正确,“讽刺” 错,应为“劝谏”。 故选 A。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 实。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意思: (1)陈:陈述,列出;庶:希望;济:帮助;今此事业,谔之力也:判断句。 (2)使还朝阙:省略主语;朝阙:朝廷;闻:使(皇帝)知道;善:意动,认为……是好的; 体:治理,体念。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 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 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 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 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李谔字士恢,是赵郡人。他喜欢学习,会写文章。他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很有口才, 常常接待和应对陈朝使者。周武帝平定北齐后,任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发现隋高祖有罕见 的美好仪表,就与他结为深交。到高祖为北周丞相时,他很受亲近厚待,高祖经常向他询问 政治上的得失利弊。当时经常发生战争,国家财用空虚耗竭,李谔就呈上《重谷论》一文进 行委婉的劝谏。高祖完全接受了他的见解。到高祖受禅称帝以后,李谔先后担任比部、考功 两个衙门的侍郎,被赐予爵。李谔生性公正正直,明晓精通世上事物,为当时舆论所推崇。 - 8 - 高祖对众位臣子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担负重大责任,常常请求担任京外的职务。李谔 列出十二条意见,苦苦的劝我,不让我担任京外职务,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我今天成就这 样的事业,是李谔的功劳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当时儒家礼教凋零衰微,公卿一旦死去,他们生前所喜爱的小妾及贴身丫头,很 快就被他们的子孙们嫁出和卖出,于是成了一种风气。李谔因此上书说:“我听说,对祖宗 依礼追祭,对父母的丧事恭敬安排,人们的道德就会归于纯厚;父母死后,三年内不改变父 母教诲的原则,才能叫做孝。我却听说朝廷大臣之中,有的祖父、父亲死去时间不久,子孙 品德不佳,就分掉他们的妓妾,再嫁卖出去,以获取钱财。在朝廷之内有一个人这样做,就 会有损于风俗教化。还有些朝廷重要的大臣,地位、声望都通达显贵,平时交往的朋友故旧, 感情如同兄弟一般。但等到他们死后,就疏远得如同路人一样。早晨听说朋友死了,晚上就 图谋朋友的妾,寻机乘便谋求娶她们,直到娶到为止。没有一点廉耻之心,丢掉朋友之间的 义气。况且,在家处理事务的行为认识,可以移用于官场。既然不能正当处理私事,又怎么 能辅佐朝廷事务?”皇上看后很赞赏。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妾不能改嫁,这一制度就是从这时 开始的。 李谔又因当时写文章的人,崇尚轻薄的文体,依次互相模仿效法,放任下去就会忘记纠 正,于是上书。皇上把李谔先后所上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闻风仰慕,大大地革 除了文风之弊。李谔在职多年,致力于保持原则,不崇尚严厉威猛,因此他没有刚强正直的 声誉,却隐含有很多匡正之功。 邳公苏威以为路边经营旅店,是追求财利的小人,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他们所 从事的职业污秽杂乱,不符合治国之本的大义。于是,他上奏高祖,强制遣返他们归农,如 果有人愿意依旧开店,所在州县就要把他录入商人户籍,仍然要拆除路边旅店,并让他们远 离大道去设置新旅店,以一定的时间为限。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天,没有人敢陈书上诉。李 谔因为另外的任务差遣在外,看到情况这样,认为士、农、工、商各有自己的职业,各有所 附,各有所安。旅店与酒楼,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样管理,就是把他们归入集贸商人户籍,从 道理上说也是说不通的。况且,来往旅客所依托的旅店,怎么能一下子就废弃呢?那只是徒 然造成骚扰烦劳,对事来说却不适当。于是,李谔就自主决定,让他们照旧开店。他回到朝 廷复命,然后将这事奏闻皇帝,高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说:“治理国家的人,应当这样啊。” 因为年龄已大,出任通州刺史,很有仁爱之政,汉族百姓和少数民族的人都心悦诚服。 三年后,死在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4 分) -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①耿:微明的样子。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9.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8. A 9. B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A 项,“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说法 错误,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 的回忆。故选 A。 【9 题详解】 - 10 - 本题考查赏析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诗歌,把握诗 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抓住诗句的主要内容赏析诗句的内容及表达技巧。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诗句中‘声色兼备’的一项”,B 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为视觉,体 现了“声色兼备”;A 项,“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C 项,“争白” 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 项,“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 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故选 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兰操① 韩愈②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③。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注】①《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 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韩愈亦仿而作之。②本诗写于作者因劝谏 阻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之后。③觏(gòu):遇见。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以兰起兴,寄托情怀。兰花生于幽境,默默无闻,一旦开花,幽香满谷。用兰花的自 由洒脱反衬诗人的被贬潮州的伤郁心志。 B.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写出了自己行走四方,积时累年,却事 不遇知,行不得安的人生境遇。 C. 孔子借兰草比喻“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的境遇,韩愈则赞美兰草清芳自足,甘于寂 寞。意在表明自己的心志和操守。 D. 本诗具有音律美,音韵流畅。具有情思美,寓意深远。今读起来仍可感其审美意蕴。 11. 诗中借助兰草塑造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0. A 11. ①刚毅顽强。“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靓”,诗人 要像幽兰一样,不以无人而不芳;也要如荠麦一样,迎“贸贸雪霜”而萌发;②坦荡乐观(积 极向上)。如“不采而佩,于兰何伤”,是指不采摘兰花,对兰花的高洁本身也没有什么损伤, - 11 - 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也心怀坦荡、刚毅顽强;③坚守节操。“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君 子的不幸遭遇,正是君子磨砺高尚操守的时候,表达自己积极的心态。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A 项,“用兰花的自由洒脱反衬诗人的被贬潮州的伤郁心志”错误。应是“用兰花的性情高洁 衬托诗人高洁的性情心志”。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事物特点。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 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 本身,而是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作者分 析。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 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诗中,借助注解,写于作者因劝谏阻止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之 后,诗人写“兰草”,实则写自己。诗中“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靓”, 意思是隆冬严寒时,荠麦却正开始茂盛地生长,荠麦能无畏寒冬,那么不利的环境对我又有 什么影响呢?从中看出作者以荞麦自喻,表现出刚毅顽强的性格;“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兰花清香高洁,如果人们不去采摘兰花佩戴在身上,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伤呢?作者坦荡乐 观,自己虽然不被重用,却也心怀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诗的最后“君子之伤,君子 之守”两句,君子的不幸遭遇,可以退回而坚守高尚操守,直抒胸臆,正是君子磨砺高尚操 守的时候,表达诗人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国棋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 12 -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③。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 朝的柱下史。 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人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忧伤凄清的送别环境。 B. “羸形暗去春泉长”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 “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 颈联用典写出王逢的棋风不仅有老子的守道风范,还有霍去病的勇敢和谋略。 13. 本诗为送别诗,却句句写“棋”,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 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 别离之感伤。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 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 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 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忧伤凄清的送别环境”错误,从句中“最宜”可看出“檐雨竹 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故选 A。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在组织答案时,可以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 - 13 - 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即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怎样体现 情感的。对于绝句,可以逐句分析;对于律诗,可以逐联分析;对词曲,可以逐层分析。回 答本题抓住“句句写‘棋’”“怎样借‘棋’写别情”这两个关键词,回答时应该按照“描 写了与棋有关的什么事,抒发了什么别情”的内容逐句分析即可。“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 檐雨竹萧萧”,起首即言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缕缕的棋兴, “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颔联“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 野火烧。”,羸形,指棋形羸弱,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棋艺,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 淌,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然而这种 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颈联“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 羡霍嫖姚。”,这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 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鏖兵大 漠,更加令人惊叹,诗人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得年 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 多么欢乐啊,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 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 极为深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7 小题,14 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鸟比喻,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上下落差之大来写蜀道的危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到江州之后,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在秋天美好的 夜晩,都独自一人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 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6)李煜《虞美人》词中含蓄地表达出愁思绵延不断、无穷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大字勾画出曹操大战前雄 - 14 - 心勃勃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富有立体感。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 之多艰 (5).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7). 春江花朝秋 月夜 (8). 往往取酒还独倾 (9).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0).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也 (11). 问君能有几多愁 (1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 酾酒临江 (14). 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完成此类型的题,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 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 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 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嗟、鸠、 葚、太、鉴、酾、槊。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6 小题,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德国制造”俨然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而 140 多年前情况刚好相反。 1886 年 1 月 20 日,英国调查员发现德国索林根城有上百家“山寨”作坊,竟大肆仿 造英国刀具,并打上“谢菲尔德制造”的质量检查印章。 为了 ,他们还先将货品 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各地。 丑闻曝光后,英国企业家无比愤怒,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 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 来。“德国制造”由此成为一个法律新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在抗议和“白眼”中,很多索林根企业倒下了。 德国人没有抗议、没有辩解,而是开始 彻底反省:( )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而开始 ,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经久 耐用的产品。在这场质量斗争中,德国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一方面,它和诚实 守信、敬业守责的民族精神相关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企业大幅提高产业工人待遇。 此前, 德国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很难想象他们一边饿着肚子一边还能有 的追求。时至今日,德国蓝领的收入和白领 。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 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 15 - B.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需注 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C.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运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 明“德国制造”,以此将德国产品与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D. 他们发起了抵制德国产品的行动,并规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 明“德国制造”,以此将英国产品与德国产品区分开来。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B. 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而是好质量! C. 占领全球市场靠的是好质量,不是廉价产品,不是低价格! D. 不是低价格,不是廉价产品,而是好质量才能占领全球市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欺欺人 宵衣旰食 精益求精 半斤八两 B. 自欺欺人 卧薪尝胆 精雕细琢 不相上下 C. 掩人耳目 宵衣旰食 精雕细琢 半斤八两 D. 掩人耳目 卧薪尝胆 精益求精 不相上下 【答案】15. C 16. B 17. D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句子“发起”和“行动”搭配不当,由此 排除 BD;句子前面是是“注明德国制造”,后面要表达的是“把德国产品从英国产品中区分 出来”,由此可知 AD 主客倒置,故选 C。. 【16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 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 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 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 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和后面的内容“他们不再盲目扩大生产”“专注于生产高质量”从逻 辑顺序上的照应;同时注意陈述的主体是“占领市场”,故选 B。 - 16 -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 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掩人耳目:遮着别人的耳 朵和眼睛,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语境是“他们还先将货品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到世界 各地”,因此用“掩人耳目”。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 碌。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语境是“很多索林根企业 倒下了”,用“卧薪尝胆”。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精 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语境是“追求”,用“精益求精”。 半斤八两: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不相上下:指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语境 是“收入”,用“不相上下”。故选 D。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您的计划书收悉,本公司十分重视,也真诚希望能与您合作,欢迎前来洽谈。 B. 我的高足李明远出版的著作,反响不凡,这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 C.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就此留步,恕不远送,一路走好,到家给我报个平安。 D. 我今天发表的这些意见只是一家之言,挂一漏万,不求诸位苟同,但求抛砖引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 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 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 目的等。 B 项,“高足”是敬辞,指别人的弟子;句中说自己的弟子,不得体; C 项,“请留步”,是要走的客人对主人说的话;句中是说自己,不得体; D 项,“苟同”谦辞,用于说自己;句中说别人,不得体。 故选 A。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急性胃肠炎是夏季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人患有急性胃肠炎之后是可以自愈的。除严重者, ①_________。然而,现实中许多患者在就诊前却多自行服用抗生素等药物,这种做法,既不 利于疾病治疗,又存在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各种耐药风险。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要确定是 - 17 - 病毒性、细菌性、还是真菌性的。抗生素的治疗原理就是杀死细菌以消除炎症。健康人的胃 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有益菌。如果滥用抗生素,不仅导致发炎的细菌会被杀死, ②_________,不利于健康。在急性胃肠炎的治疗恢复过程中,③___________,从少量、清 淡、半流质的饮食开始,逐渐控制进食,还应该避免食用冰镇、油炸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答案】 (1). 一般不需要抗生素药物治疗 (2). 有益菌也会被杀死 (3). 要注意 对饮食的选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 根据前后语境确定话题为“肠胃炎”,结合关联词语“除严重者”、“然而,现实中”确定 第一处填写“应该是用抗生素”。 第二空参考前文语境“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有益菌。如果滥用抗生素,不仅 导致发炎的细菌会被杀死”确定答案表达模式为“……也会被杀死”,省略号部分对应“有 益菌”。 第三空对后文“从少量、清淡、半流质的饮食开始,逐渐控制进食,还应该避免食用冰镇、 油炸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进行总结即可。 【点睛】作答此类题要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以及照应,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提取下面材料的要点,给“端午节”下个定义。(不超过 45 字)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 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 咸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 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 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逐渐发展成粽子。以 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 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个古老 的传统节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属于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 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 18 - 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分析 材料可知,“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判断句的形式,而且“传统节日”是“端 午节”的属概念,此题给“端午节”下定义,只要从材料里再提炼一些关键信息,作为“节 日”的定语即可得答案。关键内容有: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事件为纪念屈原,形式有赛龙 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整合以上信息,注意字数要求。最后得出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农 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大校长王恩哥在上任后,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节选)。这些建议引发人们的广泛关 注,神速传播。 ①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 ②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 ③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 ④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 ⑤构建“两个支柱”: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 ⑥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的秘诀在早上,成功的秘诀在晚上。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并从 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写给母校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②参加大学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家人的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理想的奠基石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给你们写信,作为你们的学长,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理想 的奠基石”。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的演讲振聋发聩,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 是吃亏,一个是吃苦;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一个善于吃亏、乐于 吃苦并以毅力作伴的人,必将是一个出类拔萃、成就大事的人。 - 19 - 吃亏为实现理想积淀精华。弘一法师曾告诫人们:“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 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历史 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但有谁知,这位战功显赫 的大将军曾经吃过大亏。淮阴一屠夫向韩信挑衅:“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韩信注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从那人胯下钻了过去,引来众人哄笑。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 决战中,韩信何以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天下大乱时不率性而为, 能吃亏,善隐忍,懂蛰伏。事实证明,吃亏是宽厚大度的表现,是谦恭礼让的美德,是心胸 豁达的风采。 吃亏是福,比吃亏更难的是吃苦。 吃苦为实现理想磨砺意志。人生之路九曲十八弯,成功之路更是遍布激流与险滩。只有“吃 得苦中苦”,才能赢得喝彩,头戴皇冠。 “奥运五金主”陈若琳 5 岁开始练习跳水,连续参加三届奥运会,五次夺得个人金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旋转,跳跃,可谓苦不堪言。在里约双人 10 米台决赛中,央视解说 员说:“陈若琳后背上贴的膏药好像打了补丁一样。”正是因为能吃苦,不畏难,善实干, 陈若琳苦尽甘来,硕果累累,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她的成功绝非偶然,她受过的苦成就 了她的勋章,积累了她的财富。正如吴承恩所言:“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吃苦难,难在坚持。常吃苦,需要毅力。 毅力为实现理想提供保障。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 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林肯,美国第 16 任总统,一个令全世界为之叹服的伟人。观其 一生,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十一次竞选八次失败,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 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坚持!因为他坚信,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屡败屡战,永不言弃。 他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毅力是决胜的助跑器,是放飞理想的翅膀。难怪鲁迅先生说:“我每 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 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斯言信矣! 人生就像在素描本上画圆,吃亏、吃苦和毅力就像用笔勾勒描摹,缺了哪一笔都不会“圆 满”。只有三者兼具,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绘制最新最美的蓝图。 谢谢大家能抽时间来读我的信,期待在崭新的高中生活中,大家都能更好的成长! 你们的学长 ×年×月×日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 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 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 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审题】本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要求从所列句子中任选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写一篇文章。写好这个题目,首先是确定立意;而准确、合理立意的前提,是明确各句话的 含义。第一句话,结交“两个朋友”,是指到图书馆里博览群书,不断地“充电”,为自己 积蓄能量;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练就强健的体魄。第二句话,培养“两种功夫”,是指做 人要安守本分,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违法乱纪;要练好强硬的本领, 靠自己的能耐立足于社会。第三句话,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吃亏是福,吃苦是福。 第四句话,如果一个人有了“理想”和“毅力”,就能够目标远大,意志坚强,飞得更高、 更远。第五句话,要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牢记人文关怀,懂得肯定人、尊重人、关爱 人。第六句话,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积累知识,强身健体。因为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 能毁灭一个人。明确了句子的含义之后,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 意”。怎样选择立意,其关键是找到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不能生拼硬凑,牵强附会。如 选择第一、二两句组合,可以立意为“知书强体长本事,为人处世尽本分”;选择第三、四 两句组合,可以立意为“吃亏、吃苦和毅力是实现宏伟理想的三大秘诀”;选择第一、六两 句组合,可以立意为“业余时间不荒废,读书运动两相宜”;选择第一、五两句组合,可以 立意为“读书运动讲方法,知书达理尊重人”等。 参考立意: 1.知书强体长本事,为人处世尽本分。 2.业余时间不荒废,读书运动两相宜。 3.读书运动讲方法,知书达理尊重人。 4.理想的实现,必有吃苦的精神。 行文结构:本文选择吃亏、吃苦、毅力、理想为基础立意,机智合理,逻辑严密。最大亮点 有三:一是结构整齐美观,脉络分明。主题部分运用并列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 即吃亏为实现理想积淀精华,吃苦为实现理想磨砺意志,毅力为实现理想提供保障。条分缕 析,明理养眼。二是素材丰富,精心筛选的三个事实素材涵盖古今中外的不同领域,大量名 言警句的引用增添了文采,增强了论证力度。三是过渡巧妙。运用简短明快的过渡句,将主 - 21 - 体三部分无缝连接,上下浑然一体。同时写作也符合书信格式。 素材: 1.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曹禺进了内室,很久不见 出来。家人在室外细听,房内不时传出击水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曹禺的夫人生 疑,推门过去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正在入迷地读书。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 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运用示例:坐在澡盆里读书,已经进入忘我的 境界。正因为如此,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看,曹禺的创作水准都已经炉火纯青。尤其是 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令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荣获“中 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的美誉,实至名归。 2.巴甫洛夫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参加骑自行车、划船、做操、游泳、滑 雪等运动。60 岁时,他还在练吊球和鞍马;70 岁后,他坚持练快步疾走;甚至到了 80 岁高 龄,他还坚持练负重散步。长年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很强壮,即使冬天也从不觉得冷。运用示 例:健康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巴甫洛夫给世人做了最好的表率。他没有沉迷于赌场,也没有 陶醉于酒场,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强身健体活动中。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也没有丝毫懈怠。 试想,倘若没有强健的体魄,巴甫洛夫何来那么多的研究成果,又怎能荣获诺贝尔大奖? 3.一位 90 岁的独身法国老太太住在一套价值 30 万法郎的别墅里。有位律师看上了这处房产, 便与老太太签订了一份契约。按规定,律师每月付给老太太 2500 法郎的生活费,而老人去世 后的所有房产归律师所有。然而,令律师没有想到的是,老人居然又活了 30 年。这样,律师 一共付了 90 万法郎的生活费。就算按分期付款 30 年买房,90 万法郎也足够买下三四套这样 的房子了,因此这事常被当作“笑料”传来传去。运用示例:乍一看,律师吃了大亏,甚至 留下“贪小便宜吃大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笑料。然而细想,身为律师,他完全可以利用 他的法律专业知识,运用法律手段终止这个“意外”的契约,但他无怨无悔,兑现着承诺。 他失去了 90 万法郎,却换来了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口碑,这是千金难买的。 4.孔子的高徒颜回,家境贫寒,屋舍破陋,卧在席上只能蜷着身子。然而身处这样的逆境他 却以苦为乐,学有所成。于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扬颜回是一个“士志于道而不 胜恶衣恶者。” 运用示例:正如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所言:“不经一番冰霜苦, 哪得梅花放清香。”孔子门徒三千,为什么对颜回情有独钟,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当然是因 为颜回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也正因为颜回吃得“苦中苦”,他精通六艺,德高望重,终为“人 上人”,受到万世敬仰。 - 22 - 5.拿破仑很小时,他的叔叔问他长大想要做什么。小拿破仑兴奋地说,他将来想从军,并带 领法国雄兵席卷整个欧洲,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帝国,自己当皇帝。不料,叔叔大笑 不已,嘲讽道:“你还是去当一个小说家,那样更容易实现你的皇帝梦!”小拿破仑被一阵 抢白,非但没有动怒,反而指着远处的天边问:“叔叔,你看得到那颗星星吗?”叔叔茫然 答道:“现在是中午,哪有星星啊!”小拿破仑镇定地说:“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 到,它高挂在天边,不分昼夜,一直为我闪烁,那是我的希望之星。”运用示例:人所共知, 正午时光是看不到星星的。然而,小拿破仑看到了,是那样的明亮,那样的醉人。这颗星亮 在小拿破仑的心里,永不破灭。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的那样:“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但理 想却光芒四射,无比灿烂。”一个心怀理想的人,必定站得高,看得远,终成大器。 6.法国作家莫泊桑,直到 30 岁时,作品一篇都没有发表。他开始丧失信心,想改行经商。他 姐姐批评了他,并建议他去拜访当时享誉文坛的大作家福楼拜。福楼拜和蔼地接待了来访的 莫泊桑,指着自己的作品说:“当初我跟你一样也灰心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重要的是要有恒心,有毅力。”回家后,莫泊桑埋头苦练,笔耕不辍,不久就发表了自己的 处女作《羊脂球》,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一生写了三百多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之 王”。 运用示例:试想,如果当年莫泊桑真的弃文从商,或许他能找到一丝快感,但世界小 说的百花园中一定会少了一朵奇葩,少了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那将是怎样的遗憾!通 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惊涛骇浪,唯有毅力才能直面凶险,横渡江河,“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 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 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 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 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 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 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件事情会涉及不同 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 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 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23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