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考 语文试题 ‎2020.7‎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泛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中,“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以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方式成为人们的释压工具,也迅速发酵: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员工、佛系恋爱、佛系学生、佛系养娃。其实,这种调侃倒也无妨。特别是“90后”一代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近而立之年,面对已经被上一代占据的差不多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面对别人优越的生活条件,面对自己的“初心”,只好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调侃戏谑。虽然“佛系”的说法有着些许消极逃避、悲观失望的色彩,但它是强势生活下的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不是绝对的悲观失望,也不同于灰色调较重的“丧文化”。“丧文化”的符号是“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丧”是不想工作、情绪低落、欲望低下,一切皆空,无所执;而“佛系”是在看似“无执”中“有执”,是“只顾攀登莫问高”“只重过程,莫问结果”,以“无所谓”的态度降低了心理的期待值。也不能把“佛系”青年等同于“垮掉的一代”。虽然和“佛系”一样,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流行语如“葛优躺、宅文化、二次元、小确幸、屌丝”一度盛传,但是无须过度解读和过度担忧。这不是青年一代的自暴自弃,而是负面情绪的自我消解。‎ ‎“佛系”心态实际指向的是现实物质和精神满足状况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提出:幸福=效用/欲望,幸福是效用(现实生活状况)和欲望(个人物质和精神欲求)之间的比值。按照这一说法,幸福感的提升,与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欲望的减少密切相关。“佛系”看似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使“佛系”心态的一种可能的发展指向是无欲无求。“佛系”心态发展的另一种积极发展指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适。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忧喜随缘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可以乐观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战,放下心态和身段,以理性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 ‎“佛系”是“90后”独特的“叙事方式”,不能苛求每一代都完美,也没有必要耸人听闻地提升到人性堕落的高度。朋友圈的善意点赞、正向鼓励;打车过程中对司机的体谅,堵车时的安静从容;恋爱中对看电影、旅游、洗碗等“小事不争执原则”;网络交友的与人为善,重缘惜缘;养娃不执着于“穷养”“富养”的教条式的争论,不一定都要求孩子“成名成星”;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工作有耐性,不无原则刻意恭维上司有什么不好?‎ ‎“佛系”心态也折射了“90后”青年从年少轻狂到“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到历经沧桑后的成熟。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领域多、元素丰富,许多事都是多重的选择,面对一些无关原则和不破底线的小事,不必锱铢必较,多一些大度包容,笑而对之有何不可?‎ ‎(摘编自张九海《"佛系”心态的三重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事不争执”、不要求孩子“成名成星”以及工作有耐性,都是“佛系”的表现。‎ B. “佛系”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豁达宽容、忧喜随缘、敢为人先等积极生活态度。‎ C. 虽然“佛系”是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但也流露出了很强的悲观失望情绪。‎ D. “佛系”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皆空,无所执”,不无原则地刻意地恭维上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佛系”和“丧文化”“垮掉的一代”的不同 B. 文章引用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观点意在证明“佛系”心态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 C. 文章依次论证了“佛系”产生的原因、“佛系”心态的意义以及其正能量的表现。‎ D. 文章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最后对“佛系”这一思想进行了否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佛系”作为网络流行语不断被人们传播、加工,已成为了人们的释压工具。‎ B. “佛系”是“90后”一代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压力而在自信为底色的情绪中的调侃、戏谑。‎ C. “佛系”作为“90后”独特的“叙事方式”,反映出了年轻一代人性不断堕落的一面。‎ D. “佛系”心态折射出“90后”的青年度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后逐渐走向成熟的心理历程。‎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敢为人先积极生活态度”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敢为人先”这一观点,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佛系’心态发展的另一种积极发展指向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调适。追求心灵的感悟和超越,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忧喜随缘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C项,“虽然‘佛系’是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但也流露出了绝对的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选项混淆关系。原文说的是“虽然‘佛系’的说法有着些许消极逃避、悲观失望的色彩,但它是强势生活下的弱势群体的心灵自我保护,不是绝对的悲观失望”。‎ D项,“‘佛系’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皆空,无所执’”偷换概念,由原文“‘丧’是不想工作、情绪低落、欲望低下,一切皆空,无所执”可知,“丧”是一切皆空,无所执。‎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项,“最后对‘佛系’这一思想进行了否定”理解错误,由原文“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领域多、元素丰富,许多事都是多重的选择,面对一些无关原则和不破底线的小事,不必锱铢必较,多一些大度包容,笑而对之有何不可?”可知,文中对“佛系”这一思想是肯定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反映出年轻一代人性不断堕落的一面”的说法于文无据,由原文“‘佛系’心态也折射了‘90后’青年从年少轻狂到‘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到历经沧桑后的成熟”可知,此说法与原文观点相悖。‎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 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指责他。‎ C.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 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5. 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具备超群的语言天赋。精通多国语言,会33种汉语方言。②治学严谨。做学问讲依据,不轻易下结论,提出“言有易,言无难”的理念;两年后仍不忘把实地调查的结论告之学生。③是纯粹的学者。心无杂念,不愿当官,埋头钻研学问。④有文人气。追寻生命的中美好和快乐,研究语言学只是为“好玩”,把学习音乐当作享受。⑤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既是语言学家,又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还专门学习了数学、物理、哲学等多个学科。⑥幽默有趣(好玩)。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回应老友对他的赞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信息区域在第二、三段,文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是为了说明赵元任有语言天才,学习语言非常快,选项分析正确。‎ B项,“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指责他”错误,选项对文意理解有误,从文中来看,赵元任给王力的批语“言有易,言无难”是告诉王力一种治学的理念,是一种提醒而不是指责。‎ C项,“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错误,选项对内容含意理解错误,“写了一篇演讲稿”回应老朋友的过誉,不能说明“文人气”,只能说明赵元任治学的严谨和善于自我反思的态度。‎ D项,“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错误,选项误将类比当现实,文中原句是“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由此可知,“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是用来和欧洲旅行进行类比,得出“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的结论。‎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传主形象,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然后浏览文本,找到能表现赵元任让人景仰的人格魅力的段落,根据这些内容分点概括。‎ 如前三段中提到他的语言天赋,“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由这些内容可以,他的语言天赋是超群的;如四五两段通过赵元任对学生王力的教导,让我们感受到赵元任的严谨,“‘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1928‎ 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如第六段他对老朋友的回应,“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幽默风趣;如第八段对他纯粹学者的介绍,“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他不愿从政,而是一心埋头钻研学问;如倒数第二段对他文人气的介绍,“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如倒数第二段对他才艺的展示,“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以及上文所提及的“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这些都展示出他渊博的学识。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三点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狼牙(节选)‎ 刘猛 何志军坐在床上看着人越来越少的宿舍。雷克明和一中队的副中队长小赵去和北京来的组织部门谈话了,剩下的人大多数也都回原来的单位了。A军区侦察大队将从此成为战史中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的那么一个自然段甚至就那么一句话了。‎ 雷克明和小赵回来就收拾东西。何志军看着他们出去,宿舍又没人了,自己真的成了光杆儿大队长了。他苦笑,站起身看着外面操练的防化团战士。没有了参战老兵们的压力,防化团的战士们生龙活虎。连参加过战争的人都没有了,那场战争的最后一点儿痕迹也从何志军眼前消失了。‎ 真的从此消失了吗?何志军心中感到一阵悲凉,翻身拿起脸盆和洗漱用具去水房冲澡。哗啦啦,一盆凉水浇下,让他清醒很多,看着镜子里面自己健壮却伤痕累累的上身。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勋章,一个铁与血的故事。这些故事真的成为了往事,一个月的集训生活已经让他习惯了和平环境的军营。但他猛然醒过来——自己虽然下了战场,但还是一名军人!他匆匆擦干净自己,跑回去穿上常服、戴上帽子、扎起腰带——他要出操,一个人出操——只要有他一个人在,侦察大队就没有消失!‎ 这个信念让已经不年轻的他热血沸腾,他咚咚跑到操场上。防化团的官兵诧异地看着这个黑脸中校,他以极其标准的姿势跑步到一片开阔的位置上。他喘着粗气,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一种久违的激动,从战场上下来,他再也没有这样激动过。 ‎ ‎“中国人民解放军A军区狼牙侦察大队现在开始点名——”他自己高喊,用浑厚的嗓子高喊。防化团的官兵都停止了训练,看着这个从战场上下来的战斗英雄。何志军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军报和军区《战歌报》都曾长篇报道过他和他的那支传奇侦察队的故事。这个被敌人敬畏地称之为“狼牙”的侦察兵英雄,是他们这些年轻军人的偶像。‎ ‎“何志军!”他喊着自己的名字,然后高声喊,“到!”然后就安静了,大家都在看他。何志军心中的情绪是复杂的。忽然,一个声音从后面低低地传出来:“大队长,还有我。”何志军回头,看见了扎着武装带的陈勇。他很惊讶:“你还没走?” ‎ ‎“我今天晚上搭车回夜老虎团。看见您出操,我就赶紧过来了。我没迟到吧?”陈勇说。何志军点头:“没有!没有迟到,你是个好兵!”陈勇立正高喊:“是,请大队长指示!” ‎ ‎“陈勇,你自编的少林军体拳,还记不记得?!”何志军高声问。 ‎ ‎“记得!”陈勇高喊。何志军厉声说:“给我打一套!”“是!”陈勇摘下军帽放在一边,走回原位站好姿势。众目睽睽之下,他高喊一声,起手——腿踢正面、拳扫背面、啪地侧倒。随即拳脚如同旋风一般,一个人的杀声也是震天,周围的防化团官兵都看得眼花缭乱,心中暗自惊叹这帮侦察兵确实不简单。陈勇在空中一个分腿飞踹倒地后,鲤鱼打挺起来又是一个组合拳,最后一记弹腿正蹬才慢慢收势。他的额头流着汗,慢慢收好腿归置军姿。官兵们都看傻了,何志军却有一种悲凉的骄傲。 ‎ ‎“是坚守,还是抗议?”‎ 何志军立即向后转,麻利敬礼:“首长好!”‎ 副司令脸上是耐人寻味的微笑:“稍息。” ‎ ‎“是!”何志军转身,“稍息!”‎ 陈勇稍息,胸部还在起伏。‎ 副司令看着何志军,笑着说道:“出操给所有能看见的人,告诉他们,你的侦察大队没有消失,对吧?”何志军高喊:“报告首长!不是!我出操,是因为我还是个军人!”‎ 副司令点点头:“那就是坚守了?”何志军说:“是!坚守一个军人的信念!”‎ ‎“给你两个选择。”副司令笑了笑,说,“第一,在军区机关给我当参谋;第二,在军区情报部继续当参谋。” ‎ ‎“我想下去带兵。”何志军苦着脸:“副司令,我不想再在机关里待了。”但副司令根本不搭理他这套:“想跑可没那么容易——我说了两个选择。” ‎ ‎“没别的了?”何志军看着副司令的脸,知道没选择以后说,“那我还是回军区情报部。”‎ 副司令看着他说:“做好被搁置的准备,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在没有战争的时期,你就要一直被这么搁置着。”何志军回味着副司令的话,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狼牙大队人越来越少,而窗外防化团士兵却生龙活虎,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狼牙大队被撤销后的冷清景象。‎ B. 小说塑造英雄何志军人物形象真实立体,着力表现了他对军队的忠诚,也写了他对副司令的抱怨。‎ C. 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暗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要耐得住寂寞,也表明副司令对何志军的认可与器重。‎ D. 小说标题为狼牙既点名了侦察大队的称号,也象征了以何志军为代表的侦察大队官兵的刚强与血性。‎ ‎7. 请简要分析文中何志军的心理变化过程。‎ ‎8. 小说对陈勇打军体拳进行了具体描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①在宿舍看着官兵陆续离开,面对侦察大队被撤销,何志军心情悲凉,冷静下来后,军人的信念,让他的心情变得激动;②在操场出操训练,一方面为自己的坚守和战友的优秀感到骄傲,一方面又为侦察大队的解散心有不甘,心情复杂;③答应副司令回军区情报部,体现了军人的服从,也流露了无奈的情绪。 ‎ ‎8. ①体现了陈勇极高的军事素养,反映狼牙侦查大队官兵卓越优秀,打、踢、摔、踹等格斗动作娴熟流畅,防化团官兵钦佩赞叹;②表现了狼牙大队官兵坚守信念、不改初心的精神,即使是一个人的杀声也震天,即使只剩一个人,队伍仍存在;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后文副司令的出场自然合理;④展现了军人的日常训练生活,突出了军旅小说的特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对副司令的抱怨”错。由原文“副司令看着他说:‘做好被搁置的准备,你会成为搁置在仓库的一门重型火炮。在没有战争的时期,你就要一直被这么搁置着。’”可知,不是副司令不让他带兵,是因没有战争,所以没有他的用武之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会抱怨副司令。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情节的能力。梳理小说情节,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答题。由原文“雷克明和小赵回来就收拾东西。何志军看着他们出去,宿舍又没人了,自己真的成了光杆儿大队长了。他苦笑,站起身看着外面操练的防化团战士。”可以看出何志军在宿舍看着官兵陆续离开,面对侦察大队被撤销,何志军心情悲凉;“他喘着粗气,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激动,一种久违的激动,从战场上下来,他再也没有这样激动过。”此句可以看出何志军冷静下来后,军人的信念,让他的心情变得激动;由原文“陈勇在空中一个分腿飞踹倒地后,鲤鱼打挺起来又是一个组合拳,最后一记弹腿正蹬才慢慢收势。他的额头流着汗,慢慢收好腿归置军姿。官兵们都看傻了,何志军却有一种悲凉的骄傲。”可以看出何志军为自己的坚守和战友的优秀感到骄傲,一方面又为侦察大队的解散心有不甘,心情复杂;“何志军回味着副司令的话,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此句可以看出何志军答应副司令回军区情报部,体现了军人的服从,也流露了无奈的情绪。‎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要从“结构、人物、主题,艺术手法、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众目睽睽之下,他高喊一声,起手——腿踢正面、拳扫背面、啪地侧倒。随即拳脚如同旋风一般,一个人的杀声也是震天,周围的防化团官兵都看得眼花缭乱”此句体现了陈勇极高的军事素养,丰富了陈勇这一任务形象;在艺术效果方面展现了军人的日常训练生活,突出了军旅小说的特征;在情节方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副司令的出场做铺垫;在表达主旨方面表现了狼牙大队官兵坚守信念、不改初心的精神。‎ ‎【点睛】小说情节的作用: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在主题上,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艺术效果上,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诣。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 “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2. 把文中画线句及课本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答案】9. D 10. A 11. C ‎ ‎12. (1)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贤能。‎ ‎(2)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3)秦王怕他把和氏璧撞碎,于是(就)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并召来有关官员察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划给赵国。‎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交趾贡异兽”和“谓之麟”是两个句子结构,“异兽”做谓语动词“贡”的宾语,“之麟”做谓语动词“谓”的宾语,所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选项AC项;‎ ‎“光言”的意思是“司马光说”,“言”表对话,所以“言”后断句,如果断为“光言真伪不可知”,那么司马光说话的内容就仅仅是这个句子,但是后面也是司马光奏言的内容,所以“言”后断开,排除B项。‎ 排除选项B。‎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应该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错误,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原文为“又奏赋以风”,是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但没有交代结果。‎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没,死;升堂,上堂;抚,抚养;昆弟,兄弟;贤,形容词意动,认为……贤能。‎ ‎(2)中,人君,君王;为……所,被动句,被;阴邪,形容词做名词,阴险邪恶的小人;为灾,带来的灾害;益甚,更加厉害。‎ ‎(3)中,破,使动用法,使……破,撞破;乃,于是,就;辞谢,道歉;固请,坚决请求,补出“请”后省略的内容“他不要以璧击柱”;案,通“按”,审察、察看;都,城;予,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认为他有贤德)。‎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交好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 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 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14. 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答案】13. D 14. ①孔子的典故,表现了孔子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一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一样的“乘桴意”。‎ ‎②庄子的典故,是说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大约体会到了一点这样的音乐,意为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生的另一方面的精义。‎ ‎③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能够超脱荣辱,旷达自适。‎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D项,“尾联乃反语……”错误。尾联并非反语,作者的旷达是真旷达,他确实从屡遭贬谪、起落沉浮的人生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具体为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作用。“鲁叟乘桴”,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反面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执着追求的济世情怀。一个“空”字,表明作者壮志难酬的失落。其中“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就有这种情感。“轩辕奏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把世间万物都融在笛声中了。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历经磨难后的通达, 感悟到人生建功立业不是唯一,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柳永《雨霖铃》下片中,想象别后酒醒梦回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了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 ‎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征后的惨败,与前面写其父刘裕如虹气势的诗句“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 ‎④李清照《醉花阴》下片中化用陶渊明诗句暗写菊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今宵酒醒何处 (2). 杨柳岸晓风残月 (3). 羽扇纶巾 (4). 谈笑间 (5). 樯橹灰飞烟灭 (6). 赢得仓皇北顾 (7). 气吞万里如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9). 有暗香盈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宵、纶、赢、仓皇、篱、盈。‎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 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 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 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17. 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 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 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 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 ‎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句意并无祸福相关联的意思,所以应选“息息相关”。‎ 第二处,“众说纷纭”,指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此处如果使用“见仁见智”,句中应该加“人们”,即“人们见仁见智”,这样才语意连贯,所以此处应使用“众说纷纭”。‎ 第三处,“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都能形容情况复杂,不易弄清楚,但“错综复杂”偏重指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并含有头绪多的意思;“扑朔迷离”偏重指主观上难以辨认,看不清底细。句中指穿衣动机本身的复杂,属客观情况,故选“错综复杂”。‎ 第四处,“否极泰来”指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根据句意,没有体现“泰来”之意,而是强调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应选“物极必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整段文字的话题都是“服饰”,所以此处的句子应该也是围绕“服饰”展开,A项、D项话题不统一;‎ C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语序和前文不能照应,前文是“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即应该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第一处是搭配不当,“不论……许多”搭配不当,应改为“不论……多少种”;第二个问题是结构混乱,“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缘故”两句杂糅,二者留一。‎ A项,“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缘故”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 B项,“不论……许多”搭配不当;“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的缘故”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 C项,“不论……许多”搭配不当,“原因还是因为……”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 故选D。‎ ‎19.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②内部可通可隔。③构件艺术美观。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认真分析题目所给文段,从文段中提取主要信息,最后概括答案。要分别抓住每段中的“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房屋的各种构件……往往会对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漂亮、美观”“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等内容,根据这些压缩语段,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所给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次要信息排除。本题中的文字属于说明性的材料,要抓住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进行概括。总之,“压缩语段”的关键在于寻找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点,取主舍次,然后确定表达的语言骨架,将重要的信息分解安排,组成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待踏马蹄清夜月 一直很喜欢李煜的这一句:待踏马蹄清夜月。无聊枯燥甚至有些崎岖不平的路途,因为这一句的存在被赋予了月光般柔和清亮的朦胧诗意。就如同材料中的那另一个导游,用诗意地眼光去面对旅途中的苦难挫折,生活也便随之充盈了美与灵性。‎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或许正是由于我们如第一位导游一般视挫折如死敌的态度,让我们失去了本可以用诗意来解读的许多记忆。倾盆而下的大雨,为什么不能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妙机?可以于朦胧烟雨中触摸自然久违的面容,呼吸新鲜的空气。破碎的花瓶,亦具有一种因残破不全而带来的美丽,让人陶醉之余又无限惋惜……诗意地解读生活中的困难,应是一件轻而易举、又充满想象力的妙不可言的事。‎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用毕生的爱意塑造了木兰这个古今女子完美的艺术形象,充满诗意又不被时代所拘束。富贵时,木兰诗意地享受生活的惬意舒适;战火纷飞,烽火连天时,木兰淡然平静地面对富贵散尽、人去楼空。迁居乡村,诗意地扮演心中的村姑。她流连于乡村美景,看尽春意盎然;她潜心钻研美食,用朴素的食材变出一桌盛宴。她总能从生活中寻出不同的美丽,总能诗意来适应自己生活与角色变换。林语堂用道家精华与时代印迹所锤炼出的木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富有哲思的,简单而又深刻的生活态度。‎ 诗意生活如刘梦得,在陋室馨香里,焚香弹琴,流连于古籍;诗意生活如林徽因,避开车马喧嚣,只在内心修篱种菊;诗意生活如三毛,在大沙漠的孤寂小屋里,用才华与智慧构筑心中的罗马王国。‎ 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外界的一切诱惑与喧嚣于他而言便成了无关之物,关键是要有一个灵魂的核心。”或许,这个核心就可以是诗意吧,拥有充满诗意的灵魂,便定可成为奔波身体与起伏心灵的主人,无畏任何苦难与挫折,失意与不顺。‎ 材料中的那另一个导游,一定是个看透生活本质的智者,才能教会游人拥有一颗诗意生活的心。‎ 让我们一同待踏马蹄清夜月,用诗意的双眼,看透生活原本具有的色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叙事类材料,考生应找到事件中的主要对象,分析对象的做法或表现,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首先解读材料。从材料来看,游客目的是观光欣赏旅游,而客观现状是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同样的情况,第一位导游的看法与态度是“像麻子一样”,做法是“连声抱歉”,预期的结果是“让大家受累了”;第二位导游的看法与态度是“迷人酒窝大道”,做法是“诗意盎然地说”,预期的结果是“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原因分析: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接着由路况进行对接引申,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对接引申: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如坎坷。‎ 然后审题立意。‎ 角度一:整体把握材料。‎ 同样的情况,在不同人的心里,由于意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同样的路,同样的旅客,不同的导游给出不同的诠释:令人厌恶的“麻子”,充满诗情画意的“迷人酒窝大道”。当然,带给旅客的也是不一样的心境。‎ 由此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角度二:导游二的角度切入。‎ 确定立意:要做人生路上的“好导游”,面对人生路上的“坑洞”、坎坷,引导启发用乐观的心态、诗意的心灵去面对、悦纳。‎ 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人生路上处处是风景。‎ 角度三:游客的角度。‎ 整个伊豆半岛的迤逦风光看到看不到,取决于游客是否走过伊豆到处都是坑洞的路,还有走时的心情。‎ 确定立意:人生路上的迷人风景,不要因为其中短短一段路程坑坑洼洼而拖累整个旅程的欣赏。‎ 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总之,考生可从“乐观的人生”“积极的心态” “审美的意识”“独到的眼光”“工作的艺术”等诸多角度立意,但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参考立意:‎ ‎(1)要乐观面对生活,换一种角度欣赏风景、换一种心情体验人生。‎ ‎(2)同样的境遇,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感受就截然不同。‎ ‎(3)人生路上的迷人风景,不要因为其中短短一段路程坑坑洼洼而拖累整个旅程的欣赏。‎ ‎(4)既然无法改变现状,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行文构思:首先拟定一个诗意的标题,如“待踏马蹄清夜月”,力争让老师眼前一亮;然后开篇由李煜的话直接引题,并联系材料,明确观点;正文主体部分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阐述诗意解读生活的妙处;结尾部分再次评价材料,呼应开头,并发出呼吁,回扣标题。‎ 素材:‎ ‎1. 每当绝望,都会想起几米的那句话:“我绝望,掉入深渊,却看见水里闪耀着满天的星光。”换一个角度欣赏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 这些将生活诗意化、幸福化、乐观化的人们,就像是时常被我调侃的水壶一样,即使烧红了屁股,也能欢快地唱着歌。就像杨丽萍说:“我只是想来这个世上走一走、看一看。”何必严肃地看待世界,倒不如像那位导游一样诗意盎然地欣赏生活呢!‎ ‎3. ‎ 诚然,又有多少人看见了半杯水还能欣慰地说道“真好,还有半杯”呢?写下了《夜莺》的作家王尔德,本是贵族,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当他不幸入狱时,却完全消沉了。不但他的身体被囚禁,桎梏的心也让他从此颓废,再无佳作问世,就像笼中的夜莺,已困于心,衡于虑了。若他能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必能从千千万万的束缚中,感受到生命的拥抱。行走于地坛的史铁生,他是乐观、坚强的。起初,坐上轮椅,他怀念可以奔跑的日子;得了褥疮,怀念坐轮椅的安逸;后来有了尿毒症,他又怀念得褥疮的日子。于是他看清了生活,与其后知后觉,不如现在就看轻一切,享受生活的惊喜。‎ ‎4. 平静释然,淡定从容,或许才是最美的姿态,最好的风格。对于生活,不要看得太轻,也不要看得太重,不轻不重的背后是一种释然,是一种对人生的诗意化。因为生活是不会嘲笑你的,生活是不会嘲笑任何真诚而乐观的面孔的。俯仰之间,角度的变化,我看见了天地。行走于酒窝大道上,深深浅浅的酒窝没让我受累,却只让我带着酒窝感受生命最初的拥抱。‎ ‎5. 上帝分派给我一个任务,牵着蜗牛去散步。它走得太慢了,我责骂、惩罚,它却抱歉地望着我,似乎在说人家已经尽力在跑了呀。于是我停下脚步等等它,四周环顾,看到野花芬芳,春风袭袭,抬头仰望,看到繁星一片,美丽夜空。‎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