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京市2020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语文Ⅰ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和朋友分别时,“ ”;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会有“ ”的念头;等到相逢时,“ ”,这是对友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 ”,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 。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将夏天的雨写得 ,也是一派大家风度。他用词写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到了 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二)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 根据文意(一),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 ②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③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④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A. ②④①③ B. ②③①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②④ 2. 依次填入文段(一)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无与伦比 淋漓尽致 超然物外 B. 无法企及 穷形尽相 超然物外 C. 无与伦比 穷形尽相 随心所欲 D. 无法企及 淋漓尽致 随心所欲 3. 文(二)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 文(二)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疏雨滴梧桐 B. 骤雨打荷叶 C. 江阔云低客舟中 D. 白头听雨僧庐下 【答案】1. C 2. B 3. B 4.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根据文意(一),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根据前后内容的照应,进行作答。本题中,第一空,原文是“和朋友分别时”,“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中“相送”正合此意;第二空,原文是“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候”,“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一句中“远慰”一词正合此意;第三空,语言环境是“等到相逢时”,“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中“客从东方来”正是和朋友相见之时;第四空,原文是“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上”,“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正是聚会之景。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空,“无与伦比”的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无法企及”的意思是:无法达到。专门用来形容某人的成就他人无法达到或者某件事情的难度让人无法完成。原文是“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指的是苏东坡的成就旁人无法达到,应用“无法企及”;第二空,“淋漓尽致”的意思是: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穷形尽相”的意思是: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此处的语言环境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被苏东坡写得活灵活现,应用“穷形尽相”;第三空,“超然物外”的意思是: 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随心所欲”的意思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此处形容苏东坡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境界”,应用“超然物外”。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二)中‘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例句“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中,把雨比喻成了灵魂,是比喻,“在喊谁”将雨拟人化,是拟人。 A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始干”是拟人的修辞。 B项,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谁裁出”是拟人,“似剪刀”是比喻。 C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花不语”是拟人。 D项,“边庭流血成海水”是夸张。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画面和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从画面内容可见,有江水、舟中客等,正符合“江阔云低客舟中”的画面和意境,故选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二) 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刺客诸人,何知有孔孟,何知有仁义,而独不敢失坠者,勇与信耳。屠沽者流,以身许人,诚非比秦人视越人之肥瘠,而无所动心,故白昼杀人,至死不悔,厉身吞炭、矐目洞胸,往往甘之如饴矣。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而皆不获也,皆数奇也。太史公为之叫屈,故《刺客》之传,同于《游侠》也。 (选自康发祥《伯白山文集》)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祖,取道 祖:祭祀路神 B.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逆:抗击 C.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擿:指责 D. 厉身吞炭、矐目洞胸 矐:熏瞎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荆轲和而歌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使使以闻大王 不赂者以赂者丧 C. 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太史公为之叫屈 不足为外人道也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3)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 8. 荆轲的“勇与信”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选文(一)作答。 【答案】5. C 6. A 7. (1)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2)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3)如果那个人能够摧毁、攻陷敌军的精锐部队,建功立名,就也可以被写在史册上,铭刻在钟鼎上流传后世了。 8. 勇:就车趋秦,终不回头;秦宫殿下,秦舞阳色变振恐,而荆轲坦然面对;宫殿之上追杀秦王,独战群臣;刺杀不成,倚柱箕踞笑骂秦王。 信:信守承诺,前去刺杀秦王。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需要考生平时多注意积累。本题中,C项,“擿”的意思应是“掷击”。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B项,第一个“以”,介词,来;第二个“以”,介词,因。 C项,第一个“乃”,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连词,才。 D项,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介词,被。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宾客,“白衣冠”, 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来。第二句中,“少”,稍微,“假借”,宽容,“毕”,完成。第三句中,“亦”,也,“垂竹帛”, 写在史册上。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先审清题目要求“荆轲的‘勇与信’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选文(一)作答”,然后再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等句可见其“勇”;之前荆轲答应前去秦国。他没有违背诺言,可见其“信”。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一)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2)读《史记》 人了解了司马迁创作《游侠列传》的用意,就懂得了司马迁创作《刺客列传》的用意。刺客那些人,哪里知道有孔孟之类圣贤,那里知道有仁义之类道德,但单单不敢失去的,是勇气和信用罢了。从事宰牲卖酒之类低贱职业的人,比如豫让、要离、高渐离等,把身家性命许诺给别人,实在不同于秦地之人看待越地之人的胖瘦(的那种漠不关心),但(他们)没有什么思想和情感上的波动,所以(他们)白天杀人,到死也不后悔,(豫让)给身体涂漆来装作生疮,吞下烧炭来改变声音,(高渐离)眼睛被薰瞎,(要离)自断手臂,个个都像吃蜜糖一样(心甘情愿地承受)了。假如那些人攻破并冲进敌军的前锋,建立了功业又成就了名声,那就也能被记录到史书上,铭刻在钟鼎上。但他们都没有得到那样的机会,他们的命数不好。司马迁替他们诉说冤屈,所以《刺客列传》被写成了,这跟《游侠列传》是一样的。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①。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①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9. 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10.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 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10. 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炼字”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本题中,“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便能”与上联中“吊旅情”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何必”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理解全诗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本题中,前两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写诗人羁旅在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情怀。 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________。(《诗经·氓》) (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论语·述而》)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________,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1). 不思其反 (2). 于我如浮云 (3). 辩乎荣辱之境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海上生明月 (6). 凌万顷之茫然 (7). 赢得仓皇北顾 (8). 无意苦争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反”“辩”“知”“仓皇”。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姐。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来源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我先自颓了。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 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 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13. 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14. 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 【答案】12. D 13. 姨妈借 手说“我”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14. 姨妈三次婚姻让“我”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姨妈善于干活让“我”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姨妈善待邻居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仁厚;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让“我”懂得,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姨夫姨妈的矛盾让我体悟到,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让我明白,人生永远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述不当,前两次婚姻是略写。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本题中,“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一句,从内容上讲,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己的手不满意,这其实也是姨妈对命运的不满;从结构上来讲,引出了下文“《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形象,体会文章语言,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然后要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分析其遭遇和在遭遇中的表现,这些应是答案的重点。本题中,由原文“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可见“我”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由原文“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可见:姨妈善于干活让“我”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由原文“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可见:“我”从姨妈身上学到了做人应该善良仁厚;由原文“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可见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这使我感悟到: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从“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可见: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以及“我”用《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为什么春鸟的鸣啭给人的感觉竟然是“哀”呢?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哀”的事实判断就等于“好”的价值判断。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⑤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⑥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15. 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虽然认识到生命短暂与渺小,但主张把生命寄托于酒,直面生死,不惧死亡。 B. 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 C. 古人追求声名功业的不朽,实际上是想在人类历史的长久记忆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 D. 中国诗人虽然也会有对死亡的忧郁和焦虑,但他们会弱化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书写。 16.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 B. 骷髅表演和娃儿吃奶,构成了死与生的强烈对比,在两者相摩相激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 C. 南朝《子夜四时歌》和日本名著《源氏物语》都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哀,理解此类作品能够健全我们的心灵。 D. 作者以欧阳修为例,阐述其虽然经历磨难、死亡,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7. 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答案】15. B 16. C 17. 第一问:时间和空间。第二问:①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②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欢乐极兮哀情多”观点。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表述错误,主要是为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的观点。 B项,“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中国人不惮生死,如文中说“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D项,“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如文中说“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子·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本题中, 第一问:关于别尔嘉耶夫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问题,“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时间的角度;“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空间的角度。 第二问:上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这种欢乐场景在今年已不复存在,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下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意思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此时物是人非,不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访谈录,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记者: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它主要来源于哪里? 康世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国家。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 记者: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否能用煤来替代?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来源? 康世昌: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 记者: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 康世昌: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我看到,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 记者: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康世昌: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 记者:目前在黑碳排放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程度如何? 康世昌:青藏高原的冰川最近几十年来处于普遍退缩状态,高原边缘区域退缩较内陆地区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就像应对全球变暖一样,我们需要尽快采取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具有温室效应的气溶胶排放。 (摘编自《中外对话》) 资料链接: 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拦截水汽,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通过遥感和实测资料发现,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出60米。 “亚洲水塔”正朝着失衡失稳偏向发展。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季风区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进。同时,“水塔”固液布局失衡,液态水体储量的增进导致“水塔”布局失稳。 近期水资源增进,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生态变好。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因此久远看,将来水资源欠缺的隐藏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难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摘编自《科技日报》) 18. 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很强的吸光性,当黑碳聚集在青藏高原的冰雪表面时,冰川便呈现暗色。 B. 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C. 黑碳排放引起了大气升温,加速了冰川消融,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 D. 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一种节能炉具,这种炉具能使生物质充分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黑碳的排放。 19.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里的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以拦截水汽,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B. 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冰川退缩较内陆地区的冰川退缩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亚洲水塔”固态水体储量普遍减少。 C.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季风区水储量减少,西风带水储量增进,“亚洲水塔”正朝失衡失稳偏向发展,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D. 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 20.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18. C 19. D 20. (1)开发新技术(如节能炉具)使生物质燃烧充分,减少黑碳排放;(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替代燃烧生物质;(3)跨境联合,加强政府间合作。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表述错误,由原文“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燃料主要来自境外。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中“本世纪中叶”应是“猜测”如文中所说“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必将”一词太过于绝对。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原文“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可见措施之一:开发新技术(如节能炉具)使生物质燃烧充分,减少黑碳排放;由原文“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可总结为: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替代燃烧生物质;由原文“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可概括出:跨境联合,加强政府间合作。 作文 21.任选一题作文。 (1)“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答案】作文(1) 分享的意义 有人会问:“分享究竟是什么?其实分享就是当你有快乐的事时,你会想把它告诉别人;分享就是当你有好吃的时,你会和他一起吃;分享就是当你有好玩的时候,你会想和他一起玩;分享就是让你获得更多快乐的一种途径,一种快捷途径;分享就是幸福。 冬日下午的阳光,总是如此慵懒无力。即使这样,仍少不了村里人在它的笼罩下取暖闲谈。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我陪着她,也享受着午后的悠闲。 “妮子,吃饼吧?”奶奶将她手中的饼伸到了我面前。一根银丝连接着她干涸的嘴唇和饼上的断痕,又随着距离的拉长而消失。 “我不吃……哦,不是,是……是因为我不饿,真的,真的不饿。”我摆出信誓旦旦的模样,似乎连我自己都深信不疑。“啊?你刚才不说有点饿嘛?说你没吃饱!”“啊?哦……我现在饿过头了,就不饿了。”我的脸在发热,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变红了。 “她是嫌你脏!”不知谁的一句话顿时掀开了我的秘密。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表情,只是望着奶奶!她充满疑惑的脸顿时变为尴尬,脑门上的皱纹由紧而松,眼睛里没有神情,嘴巴依旧张着,只是不再闭合。阳光照着她银色的头发刺着我的双眼,我垂下两眼,不知何去何从。大概过了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她端起她的椅子走了,看着她吃力的背影,我心中涌出了一股酸涩。 这以后,日子还是照常,奶奶对我依旧很好,只是不再主动给我东西吃。我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我缺少接受关爱的能力。老人的心是脆弱的,如同她们疲惫的身体,但她们依然是热情的,总想将自己剩余的时光全部化作爱将晚辈包围,而爱的给予方式就是与你分享。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喝水的时候,一碗水总是奶奶先喝,我再喝。她总是说,热水太烫,我把热的喝掉,你再喝温的。其实,她留下的不是什么温水,而是爱,温润的爱。 后来,等我明白分享的意义时,时间已不给我弥补的机会了,它带走我的遗憾,牵着奶奶的手,匆匆走了!现在,我将早已知晓的分享不断复制,载上我的爱,飞入亲人的心田。“妈,这种口味的月饼真好吃,您吃吃看!”圆圆的月饼,在两张挂着弧度的嘴边徘徊着,最后消失…… 作文(2) 是非的悲剧 老人因儿子在具体科学方面的一事无成而气愤不已,儿子据理说明自己能够明辨是非却遭父亲鄙疑。这是教育中的一个典型场景。父母望子成龙,却往往忽视子女的德行教育,目光狭隘,面对实干成绩的短暂空白,竟恨铁不成钢。 当最后一块陶片落下,苏格拉底被宣判了刑罚。绝大多数的雅典人投票给了认为他有教唆、毒害青少年之罪的那一边。就这样,在是非颠倒中,一代贤者陨落了。 你可以身无长物,但不可不明辨是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成为不了远所闻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我们能够,且必须把握在手里的,便是明辨是非的能力。然而,这也并非易事,有多少先贤也身陷混沌,但民众更应具有雪亮的眼睛,才不致使苏格拉底的悲剧。 即使我们仅会明辨是非,那也是珍贵的。坚持正确,拒绝谬论的侵入,正如《1984》中那个颠倒一切的世界里,明白此点的人何其稀少。“石头会向下落地,地球是圆的,二加二等于四,必须捍卫这些简单而正确的事情,这是真理,生活确实在每况愈下。”这份坚持辨明是非的精神,是粉饰的历史、时间的洪流也磨灭不了的,不仅闪烁在混乱的虚拟年代中,在我们生活的今天也应拥有。 而是非,也不仅是狭义上的非黑即白。在斑斓交错的现代,明辨是非更应是对自己、世界各种观念的把握。也许有人精通法律、科学,但却不明大是大非,那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庸碌罢了。恰如《局外人》最后一章的呐喊:“而我,对这一切都很清楚,他(神父)看起来明白所有,却根本对自己毫无把握。”是的,他明辨自己的过去,有是有非,而其他人却把冷漠混入罪行,混淆一切,披上神的外衣大谈救赎忏悔,却连自己的是非都不清楚,又被推上了一场悲剧。法官神父又如何,终不及一位真正明辨是非的人,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声音的一部分,我们的是非观汇合起来,影响着价值取向,风气指标。倘若每个人会,甚至只会辨明是是非非,那将又多容下多少位科学哲学家们的光彩,扩展一番天地呢? 那样,我们的悲剧也将减少,倘若我是那位阔别儿子多年的老父亲,我会微笑着赞赏:“这件难倒了无数智者的事,你虽不是智者,却做到了,很好。” 【解析】 【详解】作文(1)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中列举了生活中“蹭”的现象。蹭本是一种动作,有磨、擦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白占便宜之义的贬义词,如坐蹭车,吃蹭饭等。在当下社会中,“蹭”的现象更加多样化,不能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加以贬损。比如蹭课的行为,前段时间 “北大保安蹭课求学” 的新闻成了火爆的热点,引发无数网友蹭而效之,纷纷潜入大学校园蹭课。仿佛大有以蹭课为荣之势,“蹭”也有了几分褒义。褒扬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蹭课不为文凭,只为学识,可谓功利俗世的一股清流。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蹭课,本质上还是占宝贵教育资源的便宜,比蹭饭高明不了多少。至于蹭热点,更是一场全民的狂欢,大资本家蹭之,大明星蹭之,小老百姓也蹭之,不蹭下热点,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看看朋友圈里一夜春笋般冒出哪吒的头像,你就会明白蹭热点既是时尚风潮,更是时代精神。就拿我们公众号来说吧,蹭热点如家常便饭,形式巧妙,用心良苦,看官不信,可以翻翻以前的推送。中国向有法不责众的成例,既然大家都蹭热点,那么也不好算作一种错误了吧。不过贤士高人,道德君子自然是看不惯的,不过在滚滚红尘面前,也只能撇撇嘴,露出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神情。因此,考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对“蹭”的行为做出客观评价,或是对“蹭”的内涵进行辩证说理,对于高中生来说非常困难。因此,命题人把文体限定为记叙文是精准合理的。学生可叙写亲身的经历,记录身边的现实,有实话可说,有真情可抒,可以描写蹭中的人情人性,也可以揭示蹭中的世风世态,若思维更深入一层,还可以点明蹭中的哲理内蕴。 参考立意: 1.蹭是一种借势思维 2.机智地蹭一蹭,另辟蹊径 3. 蹭一蹭优质的资源,引进一些活水 4. 圣贤附骥尾而行 5.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可用素材: 1.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既不圆润也不柔和。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缓地移动着。每当有海浪冲过来,邀请它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候,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它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它不知道,分享快乐,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海浪失望地离开了,奔向了海的怀抱。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它一生都只能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样永生。它终究会死去。海螺死后,它的壳还在,只是留不住海浪,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2.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3.做事情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归于传统,而要敢于创新,另辟蹊径,打破常规,才能得到一些新的收获,和意想不到的东西! 4.相传有一画师,出了一个《花衬马蹄香》的画题,叫许多学生各画一幅画。大多数学生都从题目正面着想,画了许多落花,上面再画一个骑马扬鞭的人,只有一个学生却不画一片花瓣,只画一匹马,另外加上许多只随马飞舞的蝴蝶。画师十分赞许。因为这位学生并没有循规蹈矩,不想大多数学生那样,画落花,画马,画扬鞭人,而是从正面表现画题之意,让人一目了然。但缺少了点深意。而这位学生只画马和随马飞舞的蝴蝶,不画一片落花,由飞起的蝴蝶想到很多话和花香,无形的花香用有形的蝴蝶衬托出来,令人浮想联翩。 行文结构:文章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懂得分享一种快捷途径;分享就是幸福。其次,结合记叙文的写作模式,开始记叙“我与奶奶”的故事,写到自己不懂得分享的时候,无法理解奶奶的爱。文章结尾作者开始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分享的意义”,这是奶奶的爱感化的结果。 作文(2):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叙事模式是对话式,两人谈论的焦点是“明辨是非”,这是材料给出的核心词。材料明确说“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老爷子又拿“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跟儿子对比,可见这里的“是非”,并不是科学定律、文艺规律、法律条文、政治原则或哲学理论那些具体的正确和谬误。那么,这个“是非”应该指向了道德、伦理这类普遍准则。但两人谈话的具体展开,却在“长处”和“会”上,即默认了“明辨是非”是可以做到甚至是已经实现了的。但老爷子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他并不是认为那些“家”自己做不到“明辨是非”,否则他就会认为他儿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了。他可能是觉得“明辨是非”难以在行动上实现,即“知易行难”,或认为“明辨是非”难有功效,没有价值。从“暴损”而非“哀叹”来看,老爷子采取的应该是后一种“是非无用论”。这也与他开始“对做什么有兴趣”的问话呼应。老爷子应该是认为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是什么都干不了的废物。(这可能就是“明辨是非”难以见效的最大缘由。是非之不明,不为也,非不能也。)总之,本题需要议论的是:对于朴素是非的清晰判断是否有价值?从文体来看,材料要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 参考立意: 1.人要有正确的是非观 2.常识并不等于庸见 3.普通人能出于内心的本真,作出是非分明的判断 可用素材: 1.庄子认为一般意义的是非在不同情况、不同时间、不同人这三个条件下存在的,而在一定高度判断的时候,也就没有了一个绝对的是非。于是庄子认为是非之争无意义。但是一个人总会面对是非抉择,所以庄子解决是非的方法是对是非的评价似是而非,含糊其辞,任其自生自灭,进而忘掉是非,忘掉小的是非以获得精神的自由。看似好像庄子就是不辨是非,不问事故,所以也有人评价其是相对主义的真理观,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一面,也否定了辩论的积极作用。客观来看,庄子的“奇是非”是有积极意义的,庄子承认诸子思想“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庄子不全盘否定百家思想,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是”和别人的“非”都没有充分的依据,所以并不一定要驳倒对方,共存共荣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应该说庄子实为有着宽广的学术胸怀。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先人对我们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有最起码的是非观。所谓“善”,就是“是”,所谓“恶”,即是“非”。有的人就是因为“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才一步步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是非不明的愚人。历史上,昏庸的阿斗——刘禅,就是一个反面的典型。而我们身边的大贪官成克杰、陈良宇之流,也是因为缺乏最起码的是非观,才让自己渐渐背离了人民,最终断送了美好的前程。这些反面事例无不警醒我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 3. 1800多年前,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凯旋后, 两种人获得了高规格褒奖, 一种毫无疑问是战功者,另一种则让人始料不及,是那些坚决反对曹操北征乌桓的人。为什么?曹操心里非常明白,这次胜利,是一次风险太大、成本大高、代价太沉重的胜利。不搞“一俊遮百丑”,不用成功掩盖瑕疵,曹操这一举措, 显示了他的雄才伟略, 更展示了他是非功过分明的政治家胸怀。 4.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人缺乏明确的是非观,以至于常常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是冷眼旁观,就是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对别人的善义之举,不但不称赞学习,反而指手画脚,冷嘲热讽。有了这样的是非观。哪里还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建立和谐社会,每个人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摆事实、讲道理。此题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做人要明辨是非”这一中心论点,重点以苏格拉底的事例为证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语文Ⅱ(附加题) 文言文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史迁创列传之体,列之为言,排列诸人为首尾,所以标异编年之传也。然而列人名目,亦有不齐者。或爵,淮阴侯之类。或官,李将军之类。或直书名。虽非左氏之错出,究为义例不纯也。或曰:“迁有微意焉。”夫据事直书,善恶自见,《春秋》之意也。七十列传称官爵者偶一见之余并直书姓名而又非例之所当贬。则史迁创始之初,不能无失云尔。 (选自章学诚《文史通义》)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七 十 列 传 称 官 爵 者 偶 一 见 之 余 并 直 书 姓 名 而 又 非 例 之 所 当贬。 23. 文中的“史迁”“左氏”分别指我国历史上哪两位史官? 24. 关于《史记》列传命名方式不统一的原因,材料中有哪两种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22. 七十列传/称官爵者/偶一见之/余并直书姓名/而又非例之所当贬。 23. 司马迁、左丘明 24. 列传的不同命名方式暗含司马迁的褒贬之意;司马迁首创列传的体例,在命名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七十列传/称官爵者/偶一见之/余并直书姓名/而又非例之所当贬”一句中,“七十列传”做句子状语,此处应断开;“称官爵者”中“……者”为独立结构,做句子主语,此处应断开;“余”做句子主语,此处应断开;“而”,连词,应用在句首,此处应断开。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的‘史迁’‘左氏’分别指我国历史上哪两位史官”,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由原文“史迁创列传之体,列之为言,排列诸人为首尾,所以标异编年之传也”可见,此处的“史迁”指的是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虽非左氏之错出”一句中的“左氏”很明显指的是左丘明。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总结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句,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由“夫据事直书,善恶自见,《春秋》之意也”一句可见:列传的不同命名方式暗含司马迁的褒贬之意;由“则史迁创始之初,不能无失云尔”可见:司马迁首创列传的体例,在命名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 【点睛】参考译文: 司马迁创设列传这个体裁,列的意思是排列众人形成前后关系,用来表示与编年传记的不同。但是排列人物时使用的标题,也有不整齐的地方,有的标明其爵位(比如《淮阴侯列传》之类),有的称呼其官职(比如《李将军列传》之类),有的直接写出他的姓名。《史记》对人物的称呼虽然不像《左传》那样错综复杂,终究还是体例不够统一。有人说:“司马迁这样做有隐含的深意。”根据事实忠实地记录,善恶自然会表现出来,这是《春秋》的用意。《史记》七十篇列传,称呼官职、爵位的,只是偶尔见到,其余都是直接写出姓名,而且这些传主又不是根据体例应当贬斥的。可见这样标目是因为司马迁刚开始创设列传时,做不到没有疏漏罢了。 名著阅读题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前往柴桑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可见他洞悉天下大势,才智过人,胆略出众。 B. 《边城》中,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走“马路”,在夜晚轮流为翠翠唱歌,翠翠被二佬傩送的歌声打动。 C. 《哈姆莱特》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的复仇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三线交织推动剧情发展。 D. 《家》通过对高家三少爷觉慧和丫鬟鸣凤之间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罪恶。 E. 《药》中,正面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他劝牢头阿义“造反”,还说“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因此遭到阿义的殴打。 【答案】B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根据平时的阅读和知识积累,以及名著的内容进行辨析。本题中, B项,“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同走‘马路’,在夜晚轮流为翠翠唱歌,翠翠被二佬傩送的歌声打动”表述错误,《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 E项,“正面描写了革命者夏瑜在狱中的斗争”表述错误,对夏瑜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 故选BE。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哪个人物的判词?请简述其性格特征。 (2)《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儿童那样朝梳妆盒扑过来”,请简述小说中与这个“梳妆盒”相关的情节。 【答案】(1)晴雯;善良,高傲,刚直(爱憎分明),勇敢,泼辣任性。(2)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了堂弟查理,查理把梳妆匣交托给欧也妮保管。查理离开,欧也妮以梳妆匣寄托对查理的思念。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欧也妮以死相逼,留下了梳妆匣。欧也妮一直保管着梳妆匣,直到查理背叛她之后,她托人交还了梳妆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题干所给的判词,根据判词的内容确定人物,再根据人物列举相关的事例。本题中, 第(1)小题,《红楼梦》一书中有这一情节:因王善宝家的挑唆,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卧床不起 。宝玉前往探望,晴雯惊喜悲痛交杂,强起铰下指甲,并贴身旧绫袄一齐交与宝玉,以慰相思之苦。当夜晴雯抱屈而死。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凭吊,字字泣血 。由判词“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可见此人正是:晴雯。也由此可见,晴雯的刚直(爱憎分明)、勇敢和泼辣任性。由“心比天高”可见其:高傲。 第(2)小题,《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性格特征:贪婪、吝啬、狡猾 吝啬:对金钱的追逐欲、占有欲使他变成了金钱的奴隶。他的吝啬使他的妻子过早谢世,女儿也失去了幸福,终生过着寂寞的生活。巴尔扎克指出:发财的欲望怎样使葛朗台心灵空虚,禽兽的本能又怎样在他身上蔓延并把他身上人类的感情摧残殆尽。在本书中有如下与“梳妆盒”相关的情节:一天,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夏尔赠送的梳妆盒,恰好被葛朗台撞见了。他看到梳妆盒上的金子,眼睛里发出亮光,把身子一纵,向梳妆盒扑去,“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儿童那样朝梳妆盒扑来”。他把梳妆盒抓在手里,准备用刀子把金子挖下来。欧也妮急了,她声称如果父亲敢碰盒子上的金子,她便用这把刀子自杀。妇女争执起来。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晕过去,他才住手。不久,葛朗台太太病死了。葛朗台通过公证人让女儿签署了一份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证件,把全部家产总揽在手里。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 [法]波德莱尔 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 27. “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 28. 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 29.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答案】27. 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28. 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29. 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并解析其深层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然后浏览原文,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归纳总结。本题中,从“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可见其:沉重;从“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可见其:不安分;从“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可见其:压迫和束缚着人们;“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驱使人们行走。从“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怪兽”的深层含义就是那些驱使人们不断向前行走的人生的欲望或追求。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找到答题区域,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可见一组矛盾:疲惫而严肃;由原文“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一矛盾点:盲目而坚定;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矛盾之处: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然后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语段,分析该语段写的是什么,使用什么技巧,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内涵。本题中,原文“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一句,可以看出:人是想清楚地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但在此过程中,人无法做到真正冷静;而“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一句,则说明人如果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他会感觉更累,因为他就此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查看更多